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5篇
来源:振兴乡镇 发布时间:2022-08-30 19:40:13 点击: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5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担当 省委党校副教授 乡村干部作为党的方针政策最直接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你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农村各项改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
振兴战略中的角色担当省委党校副教授
乡村干部作为党的方针政策最直接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你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农村各项改革发展措施的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干部才是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序
“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
——习近平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在正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找准角色定位
在学习领会习近平三农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中扛起角色责任
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胜任角色担当
第一部分 在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基本内涵中基本内涵中
理清角色思路理清角色思路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解读十九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②③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④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⑤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⑨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⑩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解读十九大
解读 Ⅰ Ⅰ
报告对我党一贯强调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给出了更坚定 、 更准确的表述。
。
如 , 对 “ 三农 ” 问题的定性。
。
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 第二次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 的政策出台。
。
“ “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 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解读十九大
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理念、制度创新、政策安排、保障措施)”;
首次提出“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首次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
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首次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首次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工作队伍”的新思想,确立了乡村振兴推进主体的新要求。
解读 Ⅱ
报告对当前正在推进的改革与发
展给出了更明确、更精准的指导。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解读十九大
解读 Ⅲ
对当前农村存在突出矛盾和破解路径给出了更深刻、更务实的解析。
一是关于农民就业和增收。
二是强调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重温总书记讲话
要点 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总目标: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
重温总书记讲话
要点 Ⅱ
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总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 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优先任务:打好脱贫攻坚战。首场硬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要点 Ⅲ
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相比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一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二更加强调城乡要素的互动;三更加强调城乡空间的共融。四更加强调城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重温总书记讲话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要点 Ⅳ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以红色文化著称。现已成为拥有26个企业年产值18个亿利税近亿元的南街村企业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村级方便面生产基地。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们免费享受住房、医疗、上学、中央空调、肉、蛋、面等14项公共福利,年人均分配达到6980元。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这就是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村庄。每年有10多万人次来到滕头旅游,每年仅门票就收人55万元。2005年村民人均收人为1.53万元。1993年4月它被授予"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要知道,过去的滕只是一个平凡的小村庄,曾经"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滕头村"。
重温总书记讲话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第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
第二,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
第四,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
重温总书记讲话
要点 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通晓政策性创设
从中央层面讲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5月底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2019年初又下发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聚焦双任务,打好收官战。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河南 构建起“1+1+N+1”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1个《意见》即省委1号文件、1个《规划》,加上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精准脱贫攻坚战等6个专项行动计划,以及1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办法》。2019年元月底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县乡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20个县市、162个乡镇开展乡村振兴示范。
。
今年省委出台《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
通晓政策性创设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新乡 初步构建起“1+3+1”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即1个《意见》、加上《规划》、《“五大振兴”实施方案》、《“两县十乡百村”示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等3 个配套文件,以及参照省里起草1 个《考评办法》。与此同时,为有效破解乡村振兴工作中体制机制制约和“人、地、钱”等难题,我市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专门制定出台了“1+6”农村改革政策配套文件,即1 个《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意见》,加上6个专项工作方案。
通晓政策性创设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一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二是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遵循,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村乡风文明。
四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三治结合”为重点,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五是以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乡村生活富裕。
洞悉五振兴内涵
Ⅰ 、 明确“五大任务”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产业兴旺有“市值”
生态宜居有“颜值”
乡风文明有“气质”
治理有效有“基质”
生活富裕有“品质”
江苏山东四川相继成立乡村振兴成立产业联盟。旨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健全利益联合机制,按照“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合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洞悉五振兴内涵
2 、瞄准“五大目标” 四季花海: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及其周边,种植规模达到万余亩,在47公里长的沟域内形成10个花卉产业观赏园区,从宏观规模上体现大地花海景观。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党员干部在乐天溪镇兆吉坪村参观乡贤工作室。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产业振兴既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把控,更要注意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优化资源配置。
洞悉五振兴内涵
3 3 、处好 “ 五对关系 ”。
。
产业振兴,用好政府和市场 “ 两只手 ”。
。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一方面,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吹响农村人才的“集结号”,引导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让广阔农村成为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热土。另一方面,抓好本土人才的培育,尤其是新型农民、手工匠人、土专家、种养大户等乡土人才的培养。两者不可偏废。
洞悉五振兴内涵
人才振兴,走好引才和育才“两条路”。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同时,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
洞悉五振兴内涵
生态振兴,做好开发和保护“两道题”。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乡村振兴要尊重和保护当地文化,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当然,文化传承必然还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注入创新的血液。
洞悉五振兴内涵
文化振兴,下好传承和创新“两步棋”。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组织振兴,举好治理和引领“两面旗”。
山东青岛即墨区灵山镇岚前岭村以党建引领构筑乡村振兴组织管理体系。
洞悉五振兴内涵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一是以增加乡村人口 为目标。乡村振兴是要把人均收入提上去,而不是把人口规模做上去。
洞悉五振兴内涵
4 、谨防“五个误区”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二是谨防去农化伤了根本。农村没了“农味儿”:乡村振兴成“拷贝”城市。
永城市芒山镇山城村 。从“脱贫靠挖矿”到“致富靠生态”,永城市芒山镇山城村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洞悉五振兴内涵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三是将乡村振兴理解为乡愁的寻找和打造。我们的村民、乡民、农民是没有乡愁的,只有“城愁”。
洞悉五振兴内涵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四是所有乡所有村都要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要对已经得到较好发展的乡村和具备较好发展资源条件的乡村进行锦上添花式的建设,而是要着力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中西部农村地区雪中送碳.但乡村振兴也不是村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整体上的振兴,不意味所有乡村都一定要保留、都要振兴。
河南信阳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略加改造
后的农家小院。
洞悉五振兴内涵
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涵中理清角色思路 五是政府要背负所有的责任。
乡村振兴不能政府包办,“剃头挑子一头热”。
辉县冀屯红分管理 洞悉五振兴内涵
第二部分 在正确把握在正确把握 实施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背景中战略背景中 找准角色定位找准角色定位
在正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找准角色定位 ( 一 )
振兴乡村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决定的重大使命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大判断。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显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使农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这也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
( 二 )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乡村不能衰败。
。
一是我国国情的最大特殊性在于 人口规模巨大 , 地区情况千差万别, ,即使城镇化率达到了70%...
篇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
32 卷第 6 期2019 年 6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6Jun.2019论农村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白小剑,苗祥文(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摘 要:农村学校以多重角色身份参与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起基础性作用。角色定位有利于作用的发挥。从教育、信息、文化中心三个方向入手对农村学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在战略中的角色身份,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发展。关键词:农村学校;乡村振兴战略;角色定位;作用发挥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06-0150-020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人才、技术、资金、制度和政策等要素供给非常重要,而人才是重中之重的核心要素。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要培养造就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发展建设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1]。乡村振兴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政策能否贯彻到农村、贯彻到农民心里对乡村振兴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参与,离不开农村各要素的参与,其中农村学校是乡村振兴战略参与要素的重要提供者和参与者。农村学校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学校的建设,农村学校角色的定位和作用发挥必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1 农村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定位1.1 农村学校是党的政策传递的小喇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党的政策在农村落地开花,而农村学校就是党的政策传递到广大农村的小喇叭。小喇叭是中国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农村中家家户户装的有线喇叭,党和国家通过小喇叭把党的政策、方针、措施辐射到广大农村,传递给每一个农民。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小康,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党在新时代实施的重大战略。党的政策在乡村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政策能不能传达到农民的耳朵里、被农民理解,能不能贯彻到农村中去,这些对乡村振兴计划的有力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现在电视机、网络信息在农村中普及,农民对外界的信息渠道已经很多,信息获得也已经很全面,但在农民心中最信任的还是专家、学者面对面的解释、答疑。农村学校扎根于乡村中,是乡里乡亲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广大农民把学校视为政府在乡村的派出机构,学校里传递的信息代表党和政府最可靠、最真实的信息。学校老师是农村里的文化人,是广大农民信赖的专家、学者,是党和政府政策可靠信息的传递者。因此学校里上级下达的文件、订阅的报纸、教师们的言谈都会成为村民的信息来源。党的政策经过教师们的解释和传达成为农民可信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学校在农村中扮演的角色,不光把学校作为义务教育普及的教学点,更应当把它作为党的政策宣传的小喇叭。通过农村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政策才能宣传给广大农民,辐射到广大农村中去。农村教师要把自己培养成党的政策宣传员,向农民宣传、解释、答疑,让农民放心、落实,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去。1.2 农村学校是培养农村发展建设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才和技术,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解决人才问题,人力资源开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单列一篇强调“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提到了“首要位置”。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农业农村人才。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担负着建设新型农村的任务。新型农民的培养依靠外来力量不现实,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培养和教育。农村学校在培养本地新型农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摇篮,一是学生来自本地农村,对自己的农村有着深厚感情,愿意扎根投身到家乡建设中去;二是学生熟悉农村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布局,能在专业学习上发挥优势;三是学生年龄小,新知识、新技术接受快,更容易把农村、农业的发展与新时代结合起来。1.3 农村学校是吸纳农村建设有识之士的大吸盘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建设的领路人。农村中的头脑灵活、致富有道的“能人”自然成为乡村建设的领路人。新乡贤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乡贤大多数是离土离乡、已经城市化的人群。新乡贤可以分为三类:从乡村走出去,现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教师,成为现实或潜在的乡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之后出生的人,有很多在改革开放中进入城市,其中一些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会而回乡创业;收稿日期:2019-04-19作者简介:白小剑(1979- ),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万方数据
第
6
期 论农村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151为人正直公道、有公共服务精神的村民,以及其他具备一定资质的社会志愿者。这三类是“在场”的新乡贤,还有一种是“不在场”的新乡贤,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其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2]。新乡贤几乎都在本地农村学校受过教育或自己儿女受过教育,天生对农村学校和教师有着深厚感情。学校为他们和家乡的建设联系搭建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依靠这个平台,他们了解乡村的发展,支持乡村的发展,甚至也会投身于乡村建设中去。2 农村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发挥2.1 为乡村振兴传递好政策信息2.1.1 农村学校是党的政策重要的宣传点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决定着它与农村建设融合在一起。农村学校建在农村,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农民也把农村学校看作是农村文明的中心。因此农村学校周围是农村人的娱乐中心、休闲中心、新闻中心。只要是农闲季节或早晚,农村人乐于在学校周围闲坐、闲聊。农村人了解党的政策,除了从本村党支部、电视、广播外,上级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学校订阅的报纸也是重要的途径。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各种文体活动,都会吸引着农民的眼球。农民们对学校得到的政策信息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电视、网络等其他途径。学校为宣传党的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采取各种措施,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1.2 农村教师是党的政策传递的重要宣传者和践行者农村教师是农村中的“文化人”,除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能,还是党的政策传递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农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领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们大多数文化知识水平低,认知水平较差,对党的政策理解和解释上不透彻,不完全。农村教师受过多年的党的培养和教育,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可以先吃透政策,然后再把政策以农村人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宣教。农村教师与周围的农民日常交往多,自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农民更容易得到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在农民的眼中,教师的身份是“神圣的”,是农民心中的“圣人”,因此教师对党的政策的宣传更容易获得农民的认可和信赖。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农民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活动。2.1.3 农村学生是传递党的政策的传感器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周围的农村,他们承载着农村家庭的希望和责任,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潜在人才。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传授科学知识,而且不断传递和解释党的政策。学生在理解这些政策之后,在和父母交流中会传递给自己的父母。学生也在不断增长知识和理解国家政策的同时不断成长,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中坚力量。对于父母对党的政策的疑惑或不解,学生可以把这些问题带到学校,向老师请教,然后回家中给父母解释。2.2 为乡村振兴培养有用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人才是重中之重的核心要素。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要培养造就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发展建设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也要培养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课程设置上,既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全开足课程和课时,也要开好乡土课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好农村、热爱农村,热爱农村工作,将来扎根于农村生活中,为乡村的繁荣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当前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互联网与“三农”融合新方式不断涌现,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大引擎。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这样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之力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成为可能。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物流配送系统的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农业众筹、手机APP等都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探索构建的思路。利用学校的互联网硬件和教师的软实力,与农民紧密对接,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农村学校的重要任务。利用培训班、入户指导、信息交流、宣传册等形式对乡村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了解市场现状及运行规律,加快发展农村经济。2.3 构建乡村建设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桥梁乡村建设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成为改革开放大局下的又一大热土,必将吸引各种力量的参与,特别是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力量。这些力量的参与同时又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学校作为很多乡贤、社会“能人”的母校,发挥其联结沟通的桥梁作用,抓牢思乡情结,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户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活动中来。3 结束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村学校的参与。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到农村学校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加大对其投入,保持农村学校健康发展。农村学校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以主动服务于农村建设,服务于区域发展,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战略任务为己任,顺应时代,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
董进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7(22):15-18.[2]
李东平,范宜彬.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思考——基于福建省连城县壁洲村的经验[J].行政科学论坛,2018,(9):53-58.[责任编辑 袁 懿]万方数据
篇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
iddot; 20 ·丝路视野浅析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使命和担当朱桂芳(甘肃天祝县大红沟镇初级中学,甘肃 武威 733206)【摘要】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智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试图从从小村教师自身出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的作用和角色为出发点,就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作以浅析。【关键词】乡村教师;乡村振兴战略;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乡村振兴的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教育是关键,实现教育大发展、大提升,教师队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深知,乡村学校是乡镇教育的灵魂,乡村精神寄托于乡村学校,乡村文化的传承也依靠着乡村学校。因此,振兴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那么,作为乡村教育主体的乡村教师队伍,在振兴乡村教育中,应当充当什么样角色?担当什么样的使命呢?一、乡村教育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进行中,我国广大乡村的文化内涵在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框架下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甚至遭到隐匿。城市文化不断冲击着乡土社会,经济成为乡村生活中的强势话语。年长者在乡村文化秩序中被边缘化与抛弃,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见识和经济上的优势使他们之中的“成功者”一跃成为乡村社会中的“重要人物”,而这些举足轻重的人物恰恰是乡村社会的远离者。乡村实际上在现今已不再是一个具有文化性质的概念,更多地成为一个地域与经济的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乡村教育的危机日益突出。首先,乡村教育对乡村青少年的精神引导不足,导致了孩子们在教育中意义的迷失,单一的知识传授不能够全面为孩子们的教育提供生命的滋养,乡村孩子在这种教育文化中很难获得成就感和获得感。而以上问题的出现以及如何解决,应该是乡村教育主题的教师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二、乡村教师的使命和担当(一)树立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乡土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但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进程中,乡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却经受着师资流失、学生流失、规模萎缩等现状。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冲击和影响,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困扰。因此,重塑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乡村教师文化的发展,采取多样的措施来加强和提升乡村教师文化自信,以此构建乡村教育的“灵魂”和“根脉”。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行为习惯和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是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对乡村教育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因此,乡村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认识到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同时,乡村教师需要不断养成文化自信的行为,培养其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韧性,从而推进其文化自信。其次,从外部因素出发,在促进乡村教师文化自信过程中,社会人士需要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鼓励,让乡村教师树立作为乡村教师的自信心,同时,不断尊重乡村教师,爱惜乡村教师的劳动成果,重视和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以及不断推进乡村教师计划,积极宣传乡村教师的正面形象,提升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文化自信。(二)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航灯荀子对教师寄予厚望“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 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陶行知则说,“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是人中的智者与贤者,是时代风气的先知先觉者。在乡村,乡村教师洞悉乡村的历史关系与未来,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源于中国文化之根,继承中华之文脉。乡村教师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在有知与无知之间,众人只有习惯、定势、模仿与意见。而乡村教师因学历、见识和使命所在,他们专注于事物的历史渊源与存在本身,有深刻的洞见、判断、智慧与正义,乡村教师深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而且是儿童生活和道德的导师。梁漱溟先生曾提出乡村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教书,而在“以阖村人众为教育对象,而尤以推进社会工作为主。”以此为乡村提供理性、道德与正义的源泉。费孝通先生指出,地缘和血缘旧文化、旧的乡村婚姻制度,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使乡村社会保守。即便是在如今城镇化进程中,这些旧文化无一不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如今,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中最受尊敬、最有学识的一类群体,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也逐渐扭转着乡村的旧思想、旧文化。因此,作为乡村教师,就应该像一束智慧的光芒,去照亮儿童的心灵世界,唤醒乡村的理性力量,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航灯。(三)争做素质教育提升的核心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归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因此,作为乡村教师,着眼提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首先,放低姿态,抓牢基础规范。在初一,围绕“改”字,抓基础、抓习惯、抓规范。开展激情早读,组织成语大赛、诗词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此外,引导学生扫好地、排好队、听好课、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事,养成好习惯,成绩自然提升。其次,找准切口,挖掘学生特长。立足艺体特色,倡导多元发展,有效促进学生成绩提升。再次,拉近距离,促进个性发展。“师生关系”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们组织师生结对,推行“处方式”辅导,师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难题,确保辅导有针对性、有实效,促进成绩提升。万方数据· 21 ·教育新风(四)牵住乡村教育人文思考的凝聚力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不仅是对一种文化质态的描述,它更是对中国人基本生命质态的一种表达。因此,乡村教育首先应该活化学生对于乡村的“想象”,增进个人对于乡村社会的认同。在整体乡村教育体系中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关注和尊重,激发起乡村青少年对于生养他们这块土地的热情。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现代应试教育下,乡土知识、乡村价值基本是缺席的,即便是乡村青少年,也很难在他们自己的课本和生活世界中有机会感受和亲近乡土,我们对乡土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根本不足以作为乡村青少年发展的本质性精神资源。在教育中重建乡土社会的本体价值,不是以俯视的姿态把乡土视为落后、不堪,也不是将其作为工具,以缓解当下人们城市生活的焦躁与不安,而是从教育的意涵上挖掘乡土的本质功用,它作为孩子们生活世界的审美价值、自然质朴的伦理价值,给予当下越来越沉迷于技术操练、流行文化和物欲追逐的孩子们以另一种自然的、真诚的、温热的生命世界和精神滋养,培养其健全完整人格。三、结语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来看,乡村社会几乎完全处于边缘化的劣势地位,乡土价值体系解体,乡村教育失守。从乡村文化视角出发,进行乡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转向,通过活化学生的乡土想象、培植学生的自然精神、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来重建乡村教育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乡村青少年扎根他们的生活世界,培养其健全完整人格。这也是坚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同时,我们也知道,“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因此,乡村教育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更新理念、凝心聚力,把工作做细、做实、做精彩。要把制度进一步健全、落实,将制度管理、规范建设,融入每个环节,落实每个细节,要把师生进一步团结、凝聚起来。发展乡村教育,推荐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乡村教师责无旁贷。参考文献[1]葛新斌 . 农村教育 : 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37~40.[2]刘铁芳 .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 福州 :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J]. 基础教育参考,2015(13):78.划地把他们送出去,加强与相关高等院校和先进旅游地区及旅游企业的交流合作,努力提升丹东乡村经营者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完善丹东乡村园林采摘旅游的招待和服务系统,逐步提高丹东乡村园林采摘旅游的水准和品质。其次要提高农民的服务招待的层次,逐渐从招待的基础设施设施、卫生条件和招待的要求等方面入手,从而使乡村园林采摘园内的服务招待的水准和品质得到提高。最后要做好丹东乡村园林采摘旅游的培训工作,不断和一些优秀的院校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来培训丹东乡村园林采摘旅游服务人员的旅游经济学、服务管理学等专业的旅游知识,提高采摘旅游的管理水准,完善采摘农民的服务招待条件,形成招待、采摘、旅游一体的专业旅游服务工作。(三)丹东政府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丹东政府等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园林采摘规划管理制度,统一科学规划,结合丹东农村采摘园得实际,分析丹东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政府还要加强宣传教育,严格监督执法,丹东乡村旅游指挥单位应快速的规范乡村园林采摘步骤和一致的内容形式命令,确定具有权威性法律依据,加强监督园区内对法律实施情况。拟定规划时,必须严格服从丹东本地管理部门对丹东乡村旅游发展建造的各种条条框框,科学有序地进行建造,避免出现市场混乱的现象。(四)树立品牌意识 丹东乡村采摘园可以通过突出重点、创造品牌,突出丹东园林采摘和城市旅游的不同,以满足土和新,挖掘拥有丹东本地独特的休闲观光的旅游产物,挖掘当地地道的地方风情,使之产生丹东原生态的、健康的、新颖的旅游提供品。如丹东乡村在发展各类瓜果采摘之余,也应发展钓鱼、远足、爬山等文娱节目。不仅可以招待会议、举办宴会,而且可接待家庭休闲。并且让游客用自己采摘的果实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采摘活动,树立一个典型的丹东田园采摘风光的乡村旅游品牌,添加旅游卖点,逐步深入人心,吸引城镇游客,才能使丹东园林采摘逐渐的实现专业化和科学化,从而使丹东乡村园林采摘旅游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参考文献[1]赵爱华 .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 辽东学院学报,2014,16(04):72~76.[2]宫媛媛 . 丹东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市场研究,2015(07):82~84.[3]黄凯,卢书云.观光采摘园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28(04):64~68.作者简介 :李翠(1979—),女,汉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上接第 5 页)万方数据
篇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
职业教育/2021年第6期摘 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力量,职业教育承担着产业兴旺的“奠基石”,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者”和乡风文明的“内生力”四重角色。但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减少、制度支持与保障不足、多元主体参与“碎片化”等。职业教育需要认清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奠定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基石,健全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开发服务乡村的精准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立外引内培的乡村职教人才支撑机制等措施,担当起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应有职责。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角色定位;新型职业农民;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21)06-0027-09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现实挑战与责任担当 *韦卫1申磊2车双龙2(1.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8)(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硕士点项目“基于山地文化特征的贵州特色教育强省建设路径研究”(编号:2020SSD009)。作者简介:韦卫(1982—),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党总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申磊(1996—),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管理;车双龙(1992—),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管理。收稿日期:2021-07-01一、问题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2] 均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3]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既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作出了积极肯定,也为进一步厘清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提供了政策支持。“乡村振兴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与帮扶。” [4] 职业教育因具有行业性、区域性、技能性以及市场性等诸多特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对于职业教育如何参与乡村振兴,学术界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学者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角度出发,认为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变量; [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高度一致”; [6] 有学者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实境遇; [7] 有学者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体制机制出发,提出优化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现实路径。
[8] 有学者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参与出发,提出政府、乡村职业学校、企业、村庄、农户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乡村职业教育转向内生发展的轨道,形成多元协同参与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
[9] 虽然学者们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外部专题研究27DOI:10.16851/j.cnki.51-1728/g4.2021.06.007
当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6期环境到主体内部建设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和分析,但由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复杂性,仍有诸多问题如职业教育到底能做什么、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有什么样的担当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笔者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定位入手,剖析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探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旨在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二、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于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类型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一特殊角色与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要求及职业教育自身属性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在服务乡村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四重角色。(一)产业兴旺的“奠基石”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通过提升乡村产业质量、加强乡村产业融合,成为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厚重“奠基石”。当前,我国已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职业教育也肩负起了振兴乡村的新使命。新的历史阶段中,虽然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但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条件、科技赋能等已发生重大变化,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也应随之变化。一是助力乡村产业质量提升。(1)改善乡村产业结构。为适应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院校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业产业专业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事新的产业。使乡村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链条,包括服务于乡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让产业发展更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2)推动乡村产业科技创新。职业院校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传播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产业兴旺注入了新的动力。但产业兴旺仅仅依靠职业教育来传播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地方企业协同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利用自身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共同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生物、机械等科学技术,为产业兴旺提供科技创新保障。二是加强乡村产业融合。(1)促进农业生产主体融合。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普遍存在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等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农业生产主体在一些产业领域共同承担风险,才能实现利益共生。因此,农业生产主体间的融合十分重要。职业教育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懂得经营管理,拥有协同合作意识,还拥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长,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共同体建设,有效避免各种风险,同时又能实现技术互补,带来共同收益。(2)实现不同类型农业内部融合。不同类型农业的内部融合是指突破不同类型农业之间的壁垒,相互渗透,形成新形态的农业。当前,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调整和完善原有课程结构来实现不同类型农业间的融合,当然这一课程结构必须是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例如,在课程中将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融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在实践中就可以形成果林下养鸡、稻田里养鱼等新型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原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二)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方”乡村振兴,关键在乡村人才振兴,而人才缺乏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职业教育因具有地方性、生计性、技能性等特征,在乡村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身特色,在解决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相对不足等问题上具有针对性、高效率等优势,理所当然成为乡村振兴中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方”。一是提供各种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乡村振兴中急需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与乡镇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的方式,直接培养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利用自身的科技、人力等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科研服务,间接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振兴单纯依靠“输血式”的外力支持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因此,通过职业教育让想回归乡土的人拥有发展农业的技术,让乡村待业青年拥有农业生产专业技能,是加速形成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的关专题研究28
当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6期键举措。二是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地就业。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特别是不能更好地实现本地就业,这是造成人才城市化流动、乡村技术技能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为破解这一难题,职业院校可以面向农村招收本地农村有志青年,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同时提高毕业生本土化就业率,例如贵州一些职业院校与乡村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以合作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采取在地化培训模式,实现精准培养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0](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者”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
[11] 作为农村农业的主体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高质量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的应然状态。一是厘清“职业农民”身份定位。与传统“身份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其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是职业活动,是农民获得尊重乃至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其在农业科技化、智能化进程中能够较快地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应受技术属性的制约,以简单技能培训为目的,而应关注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具备服务乡村振兴的高水平技术技能,更需要具有真挚的乡土情怀、奋进的创新精神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感。二是拓宽培育对象。(1)传统农民。传统农民具有能吃苦、对农村有感情、农业技术技能丰富等特点,把他们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不二之选,特别是现有的种植大户、种植能手,他们应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今后,职业院校应与当地政府、企业密切配合,对这些种植大户、种植能手加以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管理、经营能力,同时配套相应项目,使之快速成长。(2)返乡农民工、城市有志于发展农业之士、涉农专业毕业生等。“全国近70%的高素质农民年龄在36~54岁之间,同时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全国超过45%的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 [12] 表明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在不断优化,这是上述群体不断融入和参与的结果,他们在知识、技能、资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职业培训他们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总之,职业院校应不断拓宽培育对象,广泛吸纳外来人力资源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仅能够缓解“农民荒”,而且能够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三是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制、专业和课程。缺乏固定的学习时间是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职业院校应该设置弹性学制,如按不同季节来开设相应的生产技术培训,以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与此同时,为优化乡村人才队伍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职业院校应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尤其是加强涉农专业的外延建设,如开设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服务型专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这是现代农业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多元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四)乡风文明的“内生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一定区域内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构成农民生活生产的内生力量,表现为农民劳作方式、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区域特征。在乡村振兴中,职业院校作为一定区域内先进文化代表之一,植根于乡村独特的“文化内生力”,为农村、农民、农业带来专业知识、技术的同时,也选择、传递和创新社会所需的优秀文化,引导和参与培育乡风、家风和民风,促进乡村文明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作为乡风文明的“内生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有知识、有技能、有道德的职业人。职业教育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劳动者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技能、讲道德的职业人。在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更为许多原本缺少文化知识的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补给,土生土长的农民接受新的乡村风尚的同时,又能融入自身原有的乡村文明。专题研究29
当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6期二是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包括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既可以成为乡村特色产业,成为乡村主题文化品牌,也可以成为乡村文明的精神载体,让职业农民充满乡土情怀,拥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真正能够扎根于乡土。三是培养乡村文明建设的新生力量。职业院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毕业后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与传统农民群体共同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这个群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传播的种子,与此同时,他们还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文明结合,丰富了乡土内涵,对于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现实挑战由于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其角色功能能否实现受制于诸多因素。过去因发展不平衡所形成的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公共产品支持不均衡、劳动力单向外流等,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羁绊。尽管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城乡要素流动等使得城乡二元结构有了新的改善,但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依然面临着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减少、制度支持与保障不足、多元主体参与“碎片化”等挑战。(一)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减少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减少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乡村地区由于生活自然环境、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资待遇、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大量的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20 年,我国农民工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由28 171万人增长到28 560万人;外出农民工数量整体也呈增长趋势,其中外出农民从11 237万人增长到16 959万人(见表1)。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严重,显然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人才回归乏力。以宁波市2017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状况的一组数据为例,接受调研的学生中,73.3%去了非省会城市就业,16.6%在省会城市就业,6.7%在一线城市就业,仅3.3%留在了县级市就业,选择前往乡村就业的占比为零。
[13...
篇五: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
iddot;92·丝路
视
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顺应现阶段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希望的需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但目前农村现状与乡村振兴的愿景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现有人力资源水平低,素质差;第二,现代化技术在农村的运用较为滞后;第三, 农村产业结构之间欠缺优化设置,仍普遍以粗放型模式为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人才兴,才能为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及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设人力资源体系,培养充足的新型农业职业者。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更加明显,因此,职业教育的使命更应该倾向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并助推地方区域经济,同时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本研究课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试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切入,探析了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扮演的五个角色。一、注入乡村经济活力,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产业兴旺,就是要以促进产业发展为中心,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生命力。我国的农业一直延续着“五谷农业”的传统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在食物的选择上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这就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再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化生产的现代农业。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就要重视现代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要大量培育能够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只有不断推广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才有崛起的资本;其次,现代化农业技术由谁来操作,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制胜之本。职业教育由于肩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发展需求的特殊使命,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利用学校师资、设备等资源优势采取多途径、多模式为乡村推广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储备及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根据新形势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合理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保证职业学校培养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地方支柱产业提供专业服务;再次,职业教育通过培育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能创新的现代化职业农民和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发生彻底改变,提升第一产业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逐步实现有组织、有规模、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开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加工工业,延长农村产业链,积极发展劳务、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理、均衡发展的经济结构,形成以产业为依托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经济富有活力的新气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最终使农村活起来。二、加强乡村生态修复,做生态宜居的践行者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现在的农业经济不仅仅是由单一的农业本身构成,而是一个由农生态系统和农业技术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生态修复,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作为农业大国,我们仍然应该树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高度节约精神,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注重绿色生态发展。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也要同步进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职业教育在助力生态振兴方面的具体作用体现在:首先,职业教育根据具体县情和民风、民俗,充分利用学校智力、技术、资源优势和信息化手段,实事求是,为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出可行性方案,经过专业研判、量体规划等形式,对乡村的生态修复及建设进行探讨和论证,选择最优方案;其次,职业教育因其特有的培训基地能够为乡村培育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乡村生态经济发展队伍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良好生态发展和乡村振兴共同前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终使农村美起来。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及使命王义兰 赵昌林(盘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贵州 盘州 553537)摘 要: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更加明显,因此,职业教育的使命更应该倾向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并助推地方区域经济,同时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拟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探析了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五个角色。关键词: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角色* 本文系 2019 年度贵州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编号:GZZJ-Q2019020)。
文化教育·93·三、弘扬乡村民风民俗,做乡风文明的传承者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 提高。我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和起点。浓厚的传统文化风俗、村规民约等在很多村庄中仍然存在,农民的精神风貌,既影响着乡风民风,也影响着农民的幸福生活。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看农民口袋里有多少钱,也要关注农民的精神风貌。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兴则文化兴。首先,职业教育通过道德宣讲、传统文化培训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于基层,通过宣讲、培训引导农民的价值取向、教化群众、淳化民风,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职业教育在培养具有能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创意性人才,以及激活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根据地方所独有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工艺文化资源、建筑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服饰文化资源等作为学校设置专业的依据;再次,职业教育就地取材,将地方各具特色的农耕文明、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作为教育资源,并将传统文化与优秀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写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通过弘扬民风民俗,发挥文化的淳化作用,推动礼仪之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终使农村亮起来。四、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做治理有效的创新者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治国安邦重在基层。要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搞好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必须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魂的“三治”协同推进,打造“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农村。第一,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要想乡村治理有效,就必须始终把农民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只有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乡村振兴才能早日实现。职业教育积极通过教育、宣讲、培训等方式,让农民了解自己的作为村级治理的主体权利并熟悉村级事务运行的程序,提升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责任意识;第二,法治是乡村治理的根本保障,只有依靠法律的约束,乡村治理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职业教育通过普法宣传、送教下乡等活动分类别、分层次对村级干部及广大农民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村级干部的法治观念、执法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第三,德治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并能够为自治与法治的效能增值。职业教育通过塑造典型、宣扬农村各行各业的优秀群众、带头致富人的先进事迹,为广大村民树立道德标杆和文化引领,对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和价值观念上进行重构,使广大村民能够自觉认同、接受并遵从社会 规范。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具有乡土气息的宣传培训活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为农村基层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有效协调农村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最终使农村和起来。五、助力乡村精准扶贫,做生活富裕的引领者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好不好,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农民的收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职业教育在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应该更多倾向于教育的精准帮扶和脱贫攻坚,教育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先决任务,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第一,职业教育使广大的农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帮助其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或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实现生活富裕;第二,职业教育利用自身资源,通过统筹协调,设置和调整涉农专业建设,培养更多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区域特色的产业;第三,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教学、精准就业,贫困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摘掉贫困的帽子,彻底改变命运,为实现中国共同富裕的目标补齐短板。职业教育通过对贫困地区实施技能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区域帮扶,既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也实现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迫切要求,最终使农村富起来。参考文献[1]世纪经济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国际城市规划,2018(6):150.[2]蒋书同.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举足轻重责无旁贷[J].智库时代,2018(48):276—277.注:①引文出自《2018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学习资料汇编》的课后练习。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后,交给老师。教师批改主观题,反馈给学生批改结果。四、结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桥梁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资源制作的能力,与其他学校、企业有偿共享部分资源,提高了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对其他课程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张明洁.基于微信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6.[2]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5.(上接第91页)
推荐访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 担当 职业教育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