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案【10篇】(全文完整)

来源: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01 20:10:05 点击: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数学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案【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数学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案【10篇】(全文完整)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谈话: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

  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

  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就是10。)

  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页,看第4题,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请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后记: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2.感受进位加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20+40 32+10 40+48 42+7

  5+23 4+64 56+30 8+51

  2、只列式不计算

  (1)上面哪几道题先算几加几?

  (2)哪几道题先算几十加几十?

  二、新知学习

  1、谈话引入,示联欢会场景图。

  2、看图了解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

  4、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合作摆小棒。

  5、分组介绍计算方法,集体评价。

  6、做一做,同桌任选一道合作摆小棒,说一说计算方法。

  7、指名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小结】师生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计算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的第5题,(学生同桌说一说发现)。

  2、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的第6题,集体订正。

  3、小医生,把错的改正过来,说一说错在哪里。

  54+7=51 36+7=42 7+24=94

  4、游戏:小小邮递员,练习十一的第9题。

  四、拓展练习

  1、游戏夺红旗。

  (1)连续加7

  28→□→□→□→□→□

  (2)连续加8

  14→□→□→□→□→□

  2、数学乐园。

  从10、20、30、40、50、60、70、80中,写出和相等的一组算式。

  □+□=□+□

  □+□=□+□

  □+□=□+□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26+8= 5+37=

  想:先算()加()等于() 想:先算()加()等于()

  再算()加()等于()。 再算()加()等于()。

  2、在正确得数的()里打“√”。

  35+9={34()44()49()}

  6+27={87()43()33()}

  7+53={60()50()75()}

  3.计算。

  40+30= 6+82= 76+6= 56+4=

  47+2= 69-40= 82-10= 30+4=

  32+9= 57+7= 9+71= 80-30=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课时数:15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十五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法则,并通过各种形式灵活的加减法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孩子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感受数学可以帮助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谈话法

  教具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以故事形式引出一幅鲜花盛开的公园一角的画面。

  师:公园里鲜花盛开,已经很美。节日快到了,人们希望公园更美,工人叔叔又运来好多鲜花。(出示工人运鲜花的场景图)。

  2、提出问题。看到这么多盆花,你想提什么问题?

  (1)工人叔叔运来几种花?

  (2)红花、黄花、紫花各有多少盆?

  (3)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4)工人叔叔要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

  ……

  二、探究问题。

  小精灵也来了,他问小朋友:“谁能说一说,刚才一些问题可以怎样算?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列式计算。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10+20

  还剩多少盆紫花—30-20

  (2)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a)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十个十个地数)。

  (b)又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1个十和2个十合在一起,一共是3个十,是30)。

  (C)3个十去掉1个十,还剩2个十,是20)。

  (d)还可以转变成10以的加减法来计算(1+2=3,10+20=30;3-1=2,30-10=20)。

  三、巩固练习。

  1、P57做一做。

  2、练习十第1—3题。

  板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30—10=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9+8=35+20=4+7=32+5=

  20+78=3+9=4+71=32+50=

  (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

  (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课件演示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闪烁。如“24瓶”“桌上有9瓶”可以添加这条信息。)

  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

  (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

  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

  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

  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

  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

  板书算式:24+9=

  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习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

  (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

  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

  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

  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

  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

  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

  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

  方法五:24加10再减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法三是直接把根数相加。

  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回顾梳理。

  (一)数形结合,初建模型

  (课件呈现两种方法,动态演示,突出10根小棒捆一捆),借助小棒摆放,课件演示,体现思考过程。

  教师:第一种方法中的原来的2捆为什么变成了3捆?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几根重新打捆?第二种方法中1捆多3根是怎么得到的?1捆表示什么几根?

  让学生对着课件演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棒演示过程按照“先……再……”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动手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再按照课件依次出示的顺序,分别说说两种算法中先……先算……。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每种算法的重点。强调10个一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的意识。】

  (二)符号表征,明确算理

  结合小棒摆放图,把算式过程图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算式,以学生表述过程陆续呈现步骤,突出算法不同。)

  利用课件呈现小棒图,出示算式,每种算法的呈现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相对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棒摆放,说出算式一是把9分成两个数,运用“凑十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算式二结合小棒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三)即时练习,深化算理

  (课件出示)教材65页“做一做”。

  让学生观察小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课件反馈。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实物操作到符号抽象理解,明确计算步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征能力。即时练习给学生对新知理解基础上再次回忆,形成计算策略,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四、专项练习,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认识

  (课件出示)

  (一)快乐的小猴。(说一说□里能填几。)

  (二)捉害虫。(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解决问题。

  教材66页第4题。

  【设计意图:设计几个层次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愉悦情感,通过比较算法,错误辨析,沟通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对加法计算有什么新的收获?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7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

  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40+3090—50100—80

  95—580—8060+6

  40+20+880—50+4

  40+50—3090—60—10

  (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90—50100—80

  95—580—8060+6

  40+20+880—50+4

  40+50—30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40+20+30

  70—40—30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2、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2+7=5+4

  30+5=20+7=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7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七第5题,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7第9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布置作业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目标解析:

  在情境中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在对比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在迁移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课件出示:

  60—24—16=18+27+39=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6725+28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推荐访问:减法 加法 教案 数学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案【10篇】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年级
上一篇:2023年度一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3篇(范文推荐)
下一篇:2023年有趣盖子教案五篇【通用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25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