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霍尔顿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3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5-02 10:55:05 点击:
篇一:为什么霍尔顿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描写了霍尔顿正处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重要转折,然而他还没有摆脱儿童的世界对他的影响,就要面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在学校没有同伴的理解,有没有成人的呵护与指导,让他的精神世界感到空虚、孤单、困惑。在纽约游荡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看清楚了成人世界的庸俗和物质欲望。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虚伪以及肮脏的字体都无处不在。因此他表现出对世界厌恶。妹妹是霍尔顿唯一的精神支撑,也是霍尔顿摆脱压抑的情感的关键。霍尔顿想成为一名麦田的守望者,对成长的渴望、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意味着霍尔顿重新认识自己,实现并完成少年向成人的转变。霍尔顿的困惑是青少年成长的典型表现,怎样正确的引导他们面对生活的困难,排除心中的焦虑与困惑,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霍尔顿
困惑
社会
家庭
成长
启示
AbstractThenovelTheCatcherintheRyeHoultonisatacrucialjuncturebetweenadultsandchildren,yethehasyettoshakeofftheinfluenceoftheworldofchildrenandconfrontthehypocrisyoftheadultworld.Inschoolthereisnopeerunderstanding,thereisnoadultcareandguidance,sothathisspiritualworldfeelempty,lonely,confused.WanderingaroundNewYorkandencounteringallkindsofthings,lethimseetheadultworldofvulgarandmaterialdesires.Fakeanddirtyfontsareeverywhere,insideandoutsidetheschool.Sohe"sshowinganaversiontotheworld.ThesisterisHoulton"sonlysourceofemotionalsupportandthekeytoHoulton"sreleasefrompentupemotions.HoultonwantstobeacatcherintheRye,andhisdesireforgrowthandabetterworldmeansthatHoultonisrediscoveringhimselfandmakingthetransitionfromateenagertoanadult.Houlton"sconfusionisthetypicalperformanceofthegrowthofyoungpeople,howtocorrectlyguidethemtofacethedifficultiesoflife,toeliminatetheanxietyandconfusionintheheart,wemustfaceaproblem.Keywords:Houlton,confusion,society,Family,growth,enlightenment
目
录
一、引言
…………………………………………………………………………2二、困惑的表现
…………………………………………………………………3(一)、对成人世界的不适应………………………………………………………3(二)、惧怕生活的的变化…………………………………………………………3(三)、言行自相矛盾…………………………………………………………4三、困惑的原因
…………………………………………………………………………4(一)、社会原因………………………………………………………………………………5(二)、学校原因…………………………………………………………………6(三)、家庭原因……………………………………………………………………7(四)、个人原因……………………………………………………………………9四、对现代青少年的启示……………………………………………………1五、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谢………………………………………………………………………………13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尓顿的困惑
一、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描述的是家境富裕但又痛恨这个虚伪世界的中学生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后,独自一人在纽约游荡三天的所见所想。在这个过程中,他带着与父母的矛盾和对社会不满与成人世界发生激烈碰撞——在旅馆寻欢不成反而被痛打,和女友约会受到挫,向尊敬的老师寻求安慰又担心他是个同性恋者,想出走西部,却又因为妹妹留了下来。回家后他大病一场,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因此少年对以后的生活感到一片虚无,对未来的发展一概不知,也许会向现实低头,成为冷静克制的大人,又或者在继续碰撞中走向毁灭。小说以霍尔顿为主人公以他在精神病医院里自述的形式详细的描写他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与自己不相符的事情,让他自己的精神崩溃的过程,展示了青少年的复杂
心理,揭示了现代人的成长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困惑。
二、困惑的表现
(一)、对成人世界的不适应
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的时候,天气特别的寒冷,冷到整个人都在颤抖。在这样的环境下,霍尔顿不是想着自己该怎么办,而是关心起鸭子的去向。“我一直在想,湖水冰冻之后,那些鸭子会去哪里?”霍尔顿突然的问起周围的人,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像那些没有可去的鸭子。“如那群鸭子一样在冬天寒冷的湖水中游玩过,是不可能视而不见一样,而霍尔顿这位即将结束天真烂漫生活的大孩子也要面对成人社会的虚伪、堕落而感到焦虑、甚至无法理解”。所以鸭子的去向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霍尔顿对自己未来藏身之处所感到困惑与担忧。霍尔顿就像被寒冷的湖水冰封一样的鸭子,被成人世界的“假模假式”所包围了。他渴望交流却被现实的社会一次一次的打败。他也想过隐居西部,假装一个聋哑人继续生活,可结果却不如意。在霍尔顿的眼里,成人世界就是无聊、虚伪的、没有温暖、真情,进入成人世界就像掉进去深崖。
如果鸭子去向与霍尔顿一样被成人世界的“假模假式”围绕的一堵墙,那么悬崖又算是什么?悬崖也是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次。霍尔顿的梦想是做一名“守望者”,保护天真可爱的孩童,悬崖就像一条界线,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但这个美妙的梦想瞬间被打破了。成人的虚伪,肮脏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菲苾受教育的学校,甚至博物馆,那些下流的字眼。霍尔顿想要擦除这些肮脏字体,结果发现你再怎样擦都擦不掉这些字体,更加擦不干净过写这些字体的人的心灵,就算霍尔顿用尽全力的挽留,也是徒劳无功。
(二)、生活的的变化
自然博物馆是霍尔顿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成为了历史,以前是怎么样的,现在就怎么样,不存在其中的变化,更没有成人世界的虚伪。小说通过对自然博物馆的描写,看得出来霍尔顿的心里是不愿意长大的,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小孩子,无忧无虑的,不用去改变,更不用去适应成人的虚伪世界。
自然博物馆是保存童年的回忆的地方,同样红色帽子是霍尔顿行为上拒绝成长的表现。在小说中霍尔顿冬天穿着风衣,带上这顶特别显眼红色帽子的形象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在21页、26页、93页和219页都有对他的帽子进行描写。那顶红色猎人帽与社会上的人穿着显得与众不同,给人的感觉就是霍尔顿与我们不一样,不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在小说中塞格林赋予这顶猎人帽有多种意思。霍尔顿购买这顶帽子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在击剑队不能参加的时候,大家都不理会霍尔顿,孤立他的时候购买的,它是霍尔顿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也是他的保护伞。在第三章中,霍尔顿拜访他的老师斯宾塞先生的时候,感到百般无聊就想起这顶帽子。当时他帽子的鸭舌是转在脑袋后面的,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的好看,还十分粗俗,霍尔顿却很开心,很舒适的拿起杂志在浏览,任由自己的思绪在书中幻想,从而逃出了斯宾塞先生长篇充满虚伪、庸俗的大道理。
在第二十三章中与妹妹离别的时候,霍尔顿把这顶帽子赠送给妹妹,希望妹妹永远的保持天真快乐、善良。这也是霍尔顿唯一能为妹妹做的事情。
如果说猎人帽的鸭舌朝向后面就代表霍尔顿他对童年的留恋与向往,并且对成人世界的不满和反抗。那么朝前又代表什么了。在小说结束的尾部,霍尔顿陪妹妹玩旋转木马的时候也是佩戴了这顶猎人帽,但这个时候的他再也不将鸭舌转向脑后了,他要亲自体验妹妹的变化。是的,他终于明白了:步入成人世界已经成为事实了,谁也无法改变,逃避也不是办法。霍尔顿似乎准备好勇气去面对现实,让我的少年时代去死吧,让成年的我复活。
(三)、言行自相矛盾
家庭、学校没有给霍尔顿所期望的指导,他就自己探索,越探索越困惑,也迷失了方向,更不知道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从他颠倒错乱、前后语序不搭的语言以及行为就可以看得出来霍尔顿陷入了困惑的泥潭之中。
第一,他在年龄方面就欺骗了大家。霍尔顿他只有十六岁,但是长得很高,还有一些灰白头发,总体看起来像一个小孩子。他却说自己“我的行为就像小孩子一样”。当别人要求他像个十六岁小孩子的时候,他却说:“我本来就是这样的,谁又会在乎我是怎样的”。他努力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尝试与别人交流,但谁有在乎他的改变,他的感受。为了让人看起来他的成熟,他总是在年龄上说谎。就像他对那个妓女说自己22岁。甚至去酒吧,假装成人买酒,还向跳舞的女郎发出暧昧的挑逗。
第二,当他意识到自己说谎成为习惯的时候,却又坦诚的承认,“我是世界上最会说谎的人”[1]。一旦开始了,他就能胡说八道好几个小时。甚至在去往纽约的火车上,遇到同学的妈妈,他故意的说错自己的名字,并且不断地表扬对方的儿子有多能干,其实他的内心是在诅骂着:“最无耻的人”[1]。当这位妈妈邀请他去东部的时候,他却说自己要去南部探望奶奶,其实他自己根本不想去。虽然他经常说“说实话”“说真的”“我不开玩笑”,而实际上总是在说谎,言行一点逻辑没有。
第三,他留恋童年的美好而讨厌成年人的虚伪,但他的言语与行为是南辕北辙的不同。他居然把自己心爱的妹妹与酒吧的妓女混为一谈。因为自己亲梅竹马琴与室友约会和性行为而感到疯狂,而又另一方面,自己却和舞女呆在一起。正因为爱的缺失,让霍尔顿的内心变得复杂。他想保护童天真,但是行为又想成为大人。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年纪人,让霍尔顿站在成人与童年门槛儿迷失自己。
虽然霍尔顿的语言与行为前后不一致,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以及虚假的成人世界。他知道自己不喜欢虚伪的打招呼,也会逼着自己与他人打招呼。他不喜欢说见到你很开心之类的化,但是他又不得不说,因为他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他甚至意识到想要在成人的世界中生存就必须变得虚伪与假模式。
三、困惑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物质利益的工业时代的影响
二战以后的美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战争除了给美国带来了悲痛之外,还带了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物质的工业时代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贪欲,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从一种单纯的需求发展到一种奢侈的需求,拜物主义就这样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一种发展潮流时代。
霍尔顿就出生在这一个充满物质上、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中,追求物质生活真的是无孔不入,甚至渗透到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中。“挣许多钱、买凯迪拉汽车、成为有用的人、喝马丁尼酒......”成为了当时社会的追求目标。就连霍尔顿的学校也出现了工业时代的影响,大家不是为了“好学、知识、兴趣”而
读书,只是为了将来能买上一辆买凯迪拉汽车。
霍尔顿离开学校,踏入了社会,他走进了电话亭想打电话,但不知道要打给谁,最终没有拨打出去。他的孤独没有发泄出去,只能留在纽约的大街上流浪,目睹了各种各类的人。在爱德蒙旅店中,住的满是失常的和虚假、可讨厌的奇葩人。一个满头白发颇有身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衣服在娇揉造作,自命不凡;还有一对情侣在用嘴往对方身上喷水,来引对方开心。成人的丑恶在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眼前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霍尔顿在一个舞会上获得陌生女人费丝·卡凡迪西的电话号码,并邀请她约会,可是遭到对方的拒绝,但是霍尔顿他又去了夜总会对着三个粗鲁的成年女人调情,霍尔顿以为她们会提出来付的饮料钱,可她们压根就没有这样想过。在夜总会,到处都是年龄与其相仿的学生,钢琴手的欧尼也是势力的要命鬼,除非你是有钱人或者是高官,他才会搭理你,否则看你一眼就像浪费时间一样。这种种的虚伪,拜物主义的想象,反映了但是社会的受物质主义所导致的。
2、冷漠和残酷的社会关系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重要的矛盾。对于青少年来时,主要面临的是自我实现和迷失之间的矛盾。霍尔顿是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社会边缘,他面临的矛盾是具有双重性。被父母寄于厚望的霍尔顿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学校开除,父母不但没有安慰或询问原因,更加没有给予霍尔顿正确的疏导,而是直接给霍尔顿判死刑一样的错。他们从来都没有了解霍尔顿为什么会被退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只会因霍尔顿被退学,而气到流泪。希望在父母这里的到理解、渴望爱的霍尔顿,想要去跟其他人交流更加不可能。在流浪这几天里,霍尔顿不断的寻找机会与别人交流,但是一次一次的努力去换回来的是失败。于是他知道了: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想找一个交流的人是没有的。因为他们不会在意你说了什么。你做了什么,甚至你说话的时候他也不会听,他们只是在意物质以及金钱。这样的结局对霍尔顿来说无疑就是使他更加困惑,精神更加崩溃。
社会关系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一边一步一步将霍尔顿推向墙壁上,一步步的摧毁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精神上崩溃,让他讨厌这个虚伪的世界,厌讨社会上的每一位贪得无厌的成人。另一边又向霍尔顿展示童真的一面,让霍尔顿感受社会
的美好一面。霍尔顿就像一只迷路的鹿,不知道自己的出口在哪里。
3、工业时期文化的影响
美国五十多年年的文化特点,我们可以从大众传媒与广告的报道中察觉,而霍尔顿用尽全力的揭示美国社会的欺骗性。
潘西中的宣传广告语中写道:“自从1888年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有理想的年轻人”[1]。在这本杂志中还有一个骑着马的英俊少年.然而这些在霍尔顿眼里都是虚伪的广告,他在学校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才。潘西中学里面都是被宠坏的不真诚的学生。广告构建了一个虚假的学校,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夸大和说谎。
在霍尔顿感到无聊或者失望的时候,他就喜欢去看电影。“这是一件非常最糟糕的事,其实我不想去,但是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只能选择离家近”。或许霍尔顿喜欢电影带给他想象的空间,但是他又很讨厌电影,总是觉得好莱坞的电影只是获取经济利益而拍的电影,并没有把感动人们心灵的东西展现出来。当霍尔顿看见一位妇女,看着电影默默地流眼泪,而对自己的孩子要去上洗手间都不管不问,事实证明,好莱坞的电影只是满足人们的感官,并不能触动人类的心灵。霍尔顿的哥哥就是写剧本的,写这种迎接虚伪世界,又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剧本。在霍尔顿眼里,哥哥跟妓女一样,为了赚钱而迎合这个虚伪的世界。传媒扭曲了文化与人性,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好的的影响。
霍尔顿是一个早熟、敏感的青少年,在他眼中的世界与他的性格是很难融合在一起。就是这样的人物性格引起了青少年的共鸣,是作者揭示了现代青少年在现代社会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
(二)、学校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而霍尔顿就读的潘西中学在“教育界名誉挺高的”。它性能就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不良风气,在潘西中学也流行。因此,霍尔顿的周围都是“伪君子”。念书、求学问也无非是为了将来能够买一辆凯迪拉汽车,而学生们一天到晚都在聊女人、酒、性和抽烟。很明显,这样的学校并不是霍尔顿理想的所在地,他瞧不起那些虚假的老师,也憎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宿舍是让人放松的地方,是与室友内心相处的地方,而霍尔顿的室友并非如此。斯特拉德莱外表看似仪堂表表,私底下却是一个肮脏、不讲卫生的家伙。口口声声说要违反校规,却和体育老师串通,在老师的汽车的约会。霍尔顿非常的看不起他,但是为了和睦,还是选择帮他写作业。霍尔顿写了一篇弟弟送给他的垒球手套,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想以及渴望与他人交流做朋友。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室友不但没有理解他,反而责骂他,为什么不按照他的要求来写。“你从来都不安要求做”[1]。斯特拉德莱对霍尔顿大声的吼。最后霍尔顿愤怒得撕了这篇作文。在他的室友中没有的到理解与关怀,那么在老师那里更加不可能得到。
霍尔顿曾就读过的爱尔顿·希尔斯中学,这里的校长是霍尔顿一生中的最能装作好人,也是最虚伪、贪钱的人。他一看到有钱的学生家长,就屁颠地跑过去跟人家握手,客气问暖,一个劲地讨好对方。而见到贫困的家长,就只是简单寒暄一下,一副势利小人的德行。在潘西中学,校长绥摩博士对给学校捐了一大笔钱的校友奥森贝格恭恭敬敬,奥森贝格无非是靠殡仪馆买卖发了财,他也许是把尸首装在麻袋里,往河里一掉完事。在绥摩校长打算开除霍尔顿之前,找了他谈话“人生就是一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来比赛”。言下之意,霍尔顿违背了学校的校规,必须要开除的。而且他给霍尔顿的父亲写信,说霍尔顿在学习上一点上进心,总是逃课,而且每次上课从来都不带课本。实际情况并非不是这样,霍尔顿只是偶尔有一两节课没上,并不是经常性的逃课。绥摩博士只是为了开除霍尔顿找一个更为合理的理由而已。
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关键作用,很显然霍尔顿就读的学校的教师并非这样做,而只是收取金钱传授课本知识的机器人。但有一个老师是例外——安东尼,他是霍尔顿这辈子遇到的唯一一位好老师。在纽约一次接着一次的失败,霍尔顿最终怀着希望的到达了安东尼的公寓。想着自己可以在这里的得到明白与抚慰
。美好的想象并没有给霍尔顿带来安慰,却被现实打败了。这个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这刻却告诫学生:“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甘愿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低贱地活着”[1]。安东尼也明确地认识到霍尔顿,他将来会经过这个课程或为了某件事而选择这样的方法,为了某种微不足道的奇迹而的英勇死去。很显然,在他的心中,霍尔顿是“不成熟”的,而他本身才是“成熟”男人的象征:糊里糊涂一辈子,在这个世界上无
所寻求,妥协世界上的放置。安东尼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许是在他所在的实际社会有关系,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言,是站在成人世界的态度看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霍尔顿心中的苦恼。霍尔顿之所以没有朋友,也是因为他不愿意像大多数人那样卑下、虚伪地活着,但是他最尊重最值得相信的老师居然如此说他,让他感应极度的猜疑、迷茫,也十分的绝望,尤其在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老师也有可能是同性恋时,他即刻找借口逃离这里。他全部的希望也全都幻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失望。
(三)、家庭原因
1、长辈关爱的缺失
作为家长,理应对子女身心发展以及心理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小说中,霍尔顿的父母一直是缺席的,唯一的一次也只是在黑暗中擦肩而过,对他们的描写也是只言片语。霍尔顿正处于背叛期间的的青少年,是从儿童变为大人的过渡阶段中。
这一过渡阶段在人生的发展与价值观的构成过程当中都起着主导的感化。
而父母,是起关键性的感化,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道德行为的发展。
要是家庭可以给孩子温暖和关怀,那么孩子的心灵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
相反,如果在一个冷淡且缺少爱与理解的家庭中长大,孩子会感到空虚、寂寞、郁闷。
霍尔顿作为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一个过渡阶段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也是在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与价值形成的过程起重要的作用。霍尔顿恰恰是属于冷淡且缺少爱与理解的家庭中长大,他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他父母仅仅满足霍尔顿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他的内心感受。父亲是出了名的律师,将他送到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为了就是让他将来出人头地,考上名牌大学,能买一辆混账凯迪拉克车,用来光宗耀祖。霍尔顿一旦违背父亲的嘱咐,他就会要了霍尔顿的命。人类中最珍贵的父子之情就这样被冰冷冷的物质所代替。自从霍尔顿的弟弟艾里死后,他的母亲的精神状态以及身体一直都不好,动不动就歇斯底里,给霍尔顿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阴影。霍尔顿在母亲里,从来都没有感受到母爱与温暖。
在社会的无形压力下,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恰恰霍尔顿没有,他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了解、没有尝试过家庭的温暖,他和父母之间的有深深的隔阂,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儿子的困惑和痛苦。霍尔顿堕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内
外无助,处于心里的孤傲与苦闷当中。
2、弟弟死亡的打击
艾里的死讯传到霍尔顿的耳朵的时候,他几乎疯了,“让我疯狂的是为什么是那些的孩子死了,这一定是谁的错”[1]。在家里艾里是最聪明的一个,而且非常的善良,因为在霍尔顿的脑海中的艾里从来都不会对人发脾气的。艾里的死让霍尔顿对生命感到迷茫,对未来无所适从。霍尔顿一直不明白这么天真可爱善良的艾里为什么会离他而去。“这一定是谁的错。”到底是谁的错呢?
霍尔顿一直思念着弟弟艾里,不愿意接受他去世的结果,甚至都不愿意陪父母去弟弟坟前送花。除了霍尔顿很想念弟弟,母亲也因为弟弟去世的原因,一直生病,没有顾及到他,让他没有感受到家庭的一丝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尔顿从未忘记弟弟的,反而越来越想念弟弟,每一次感到绝望的时候,霍尔顿就会想起他弟弟。在小说里,霍尔顿很详细的描写对弟弟的记忆,只剩下弟弟留给他的就是垒球手套。
3、妹妹温暖却无助的爱
作者在小说中很详细的描写霍尔顿与妹妹的之间的情感。霍尔顿在没有地方可去的时候,就想去看望自己的妹妹,妹妹菲比是唯一一个给过霍尔顿关心和温暖的人。霍尔顿告知妹妹要远离这里去往西部了,妹妹不但没有说霍尔顿,反而支持他,给他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收拾行李,跟他一起逃走。但霍尔顿深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说说而已。当霍尔顿表达了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却被现实打破了,在妹妹菲比的学校、在博物馆的墙上,看四处都写着、刻着“×
你”,“哪怕给你一百万年去干这事,世界上那些“×你”的字样你大约连一半都擦不掉”。等等的字眼。才刚刚得到一丝的温暖的霍尔顿,有开始困惑了,迷茫了。
(四)、个人原因
1、霍尔顿胆小、软弱的性格
霍顿是一个儒家,胆小,和恐惧的人,他自己也承认。他常说,他是勇敢的。这是正因为如此,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当中,他总是抑制自己情绪,不与他人的纠纷。即便是他的室友,极为自私自利的斯特拉德莱塔在与他的青梅竹马约会,还让他代写作业,他虽然痛苦万分,痛苦到希望自己已经快要死了,他还是没有
胆量与勇气去惩罚对方。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之后,霍尔顿都会想到死或者在脑海中把对方打倒,却没有实际行动,他没有勇气去打到对方,因为他害怕发生争执。软弱无用的他注定当不上真正的背叛者,当他遭到一系列的挫折与打击,就发现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其实是不存在的,他选择放弃自己幻想的理想世界,再也不与“假模式”的社会进行抗争,而选择接受这个虚伪的社会,甚至让自己也变得“假模式”起来了,因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得合适这种“假模式”生活,说假话、拜物质成为这个世界上标志,只要有理想但没有勇气反抗社会,你就会生活得很无奈、很惨。塞林格虽然用了这种方法临时解救了主人公,但是并没有解救当时社会风气和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同时我们从侧面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与主人公的性格其实是一样的:当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缺乏抗争的勇气,最终会对这个世界妥协。
2、对身份的困惑
身份对于每个来说,是代表着在这会的位置,也是对自身的确认。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说过:“确立一个人的身份是青春期的主要特征。也是走向
成人时期的关键一步,身份的确立涉及到自我认识、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5]。小说中的霍尔顿正处于青春期过渡成人时期的关键时刻,正是因为他没有办法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位置而遭到巨大的困惑。首先,他不愿意像周围的人一样,要不就是骄傲自大,要不是卑微渺小。霍尔顿认为他们都是虚伪的人。其次,他非常看不起那些父辈们所说的体面工作,他既不想进“混账的军校”学习,也不想做“混账的教师”,这是他被多次退学的原因之一。成人眼中的“体面工作”,在他眼里就变成了庸俗的职业,但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对身份的困惑是他让对自己未来走的路感到迷茫。他突然得说自己当一名小偷,又突然地想隐居。其实他最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那些没有被成人世界污染的孩子。“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是异想天开的想法,可我真正想干的就[1]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他所说的话正是表露出他内心对身份确立的渴望。但是他所想的理想本身是一种悖论。只要有了成人的身份,他才能具备保护孩子的能力。很明显,霍尔顿连自己都拯救不了,拿什么来拯救那些他所爱的人。在他与社会的磨合中,进一步的认识社会和自我,他终于知道了自己那个想法是异想天开,是不现实。最后他还是想社会做出让步。这意味着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
顿悟。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他能在回顾过去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他讨厌的憎恨的人,这是再次的表明了他已经把自己融入这个社会中,寻找自己的身份。
四、对现代青少年的启示
整部小说都在描述主人公霍尔顿在清纯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叛逆行为,与体现出霍尔顿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霍尔顿虽然心力绞碎,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与挫折,但是他依然勇往直前、不轻易落泪。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的磨练,正是人生成长过程必经之路。霍尔顿是美国50年代的典型代表,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追求与困惑、叛逆与守望,最终会完成精神上的蜕变。
霍尔顿的成长经历,对于现代青少年有着长远的影响和深刻的启蒙意义。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会有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们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向往。然而现实的世界充满了阴险和复杂的纠纷,却又让他们感到担忧、困惑和迷茫,常常在人生路途中面临重大选择是,感到无所适从。现实社会和价值观的冲突,有不得不让我们以利益为中心。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不断的抗争与妥协,接受种种的磨练和洗礼,我们才能完成自己的成长。而这种的妥协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相反的是对我们思想的一种解脱与升华。这也是对青少年人格以及性格进行完善的必经过程。而主人公霍尔顿内心世界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也是我们当代青少年人格成长的过程必走之路。
五、结语
处于一个叛逆时期的青少年,霍尔顿的性格颇为复杂。家庭环境造成他性格软弱以及渴望爱。天性敏感的他过早就察觉到社会的伤风败俗。他有叛逆过、挣扎过,由于目标不明确,最终向败化伤风的世界妥协了。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摇摆不定。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注定了他对爱情和反抗以失败告终。脆弱敏感的自我与外在世界冲突必须会导致个体精神或肉体的销毁,然而我们只能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反抗,不断的证实自己作为人存在的意义,才能体会到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在霍尔顿身上体现出现代人的生存遇到的困惑与现代人所理解生存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在霍尔顿的身上同样会看到现代人为了生存所做出的无奈与虚假,精神世界得不到认同,虚伪的世界会一步一步的把你内心的天真、善良的世界一点一点的消灭掉。或者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真挚的心灵已经被社会的“假模式”替
代了,无需震惊因为我们只能活在这个虚假的社会里,无法逃离,无法摆脱,为了生存只能妥协。
参考文献:
[1]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02.
[2]绉泓译.Shaffer﹠KatherineKipp.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1[3]赵鑫.对霍尔顿精神世界的探索[J]词刊,2007.(02)[4]劳拉.伯克.发展心理学--婴儿、孩童与青春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2005[5]李雅琴.青春期的成长之殇——《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意义探析[J].词刊,2013(10)
[6]赵瑞超.霍尔顿的成长[J].词刊,2007(2)[7]王亚.《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与青少年问题探究[J].词刊2018(01)
篇二:为什么霍尔顿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中塑造的霍尔顿形象一直以来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毁誉参半,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同一部小说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因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存在着差距。在本文中尝试对霍尔顿这一形象进行分析,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从审美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霍尔顿形象;审美差距;意识形态
Abstract:"thecatcherintheRye"istherepresentativeofAmericannovelistSalinger,thisisarealisticworkseriously,butalsointhecontemporaryAmericanliteratureclassic.WorkinshapingtheimageofHoltonhasbeenintheliterarycirclesandsocietyhavegreatinfluence,todaystillhasgetbothpraiseandblame,i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Understandingofthesamenovelsoquitedistinctfromeachothermainlybecauseofaestheticideology,andthereisagapbetweenthe.Inthispaper,theauthortriestoanalyzetheimageofHolton,contactthecurrentsocialreality,andreinterpretit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andideology.Keywords:Holtonimage;aestheticgap;ideology
前
言
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在1951年出版,出版之后对于主人公霍尔顿的争议就一直存在,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主人公霍尔顿行为怪异、语言污秽,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应将其列为禁书;还有的认为在霍尔顿的身上体现出了20实际50年达美国青少年的成长心路历程,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审美体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并能加深对丑恶现实的警觉。这部作品经过激烈的争论而始终保持不衰,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为什么人们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产生如此大的审美感受呢?主要是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人与人间存在着审美差距,这样所产生的审美评价也就不同。塞林格在《麦田的守望者》一书中采用了多种的叙事技巧和叙事手法,在文中不同的结构层次中留下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研究霍尔顿的形象,需要首先找到什么差距,然后从意识形态入手找到内在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语义真相,对文中主人公形象进行重新解构。
1审美差距解析
1.1真实的谎言:独特叙述者的选取
维恩.布斯在其出版的《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了“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的理论。他认为不可靠叙述者指的是其道德价值观和作者的道德价值观不相吻合,并让读者对其产生怀疑。霍尔顿正是这样一个值得怀疑的叙述者。
霍尔顿在小说中用回忆的语气叙述了自己的三天流浪生活的所感和所想。他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时候语气高尚,有时间语气猥琐;有时候情绪压抑,有时候又夸夸其谈,粗看他的语言的确是逻辑混乱,但是仔细阅读又有很多的经典语句,这就充分说明了叙述者的独特性。所以,文中的叙述者是可信的还是不可信的,他所说的话是该信还是不该信,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对叙述者的态度,读者对叙述者的态度不同,其认识就会存在偏差。
文中的霍尔顿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心智发育相对不成熟,他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但是却不敢大胆追求,喜欢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比如他称琴为他的女友,并且对她理解的很是透彻,同时还把他们间的爱情叙述的十分美好和浪漫,甚至对琴的一些生活的小细节都了如指掌。但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想象。实际上琴并不是他的女友,这一切都源自于他的想象,因为霍尔顿和琴打个招呼还需要搪塞,琴也不知道霍尔顿就住在老斯特拉德莱塔的隔壁。通过叙事者这样的角度读者来观察世界,肯定和客观实际存在着偏差。
叙述者的精神状态也不正常,因为在文中的开始部分介绍了霍尔顿是住在精神病医院讲故事,即使不能就此认定霍尔顿的精神存在问题,但是作者这样的安排会让读者觉得霍尔顿讲述的故事不够真实。文中还有一些细节也体现出了霍尔顿的精神问题,比如他会将比赛用的装备落在地铁上,使得队友们没法继续一项十分重要的比赛,他自己对此竟然没有一点愧疚。还说“乘火车回来的路上,谁也不理我,说起来倒也挺好玩哩”这样的叙述更让人觉得霍尔顿的精神不同于常人,他是不可靠叙述者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霍尔顿在文中的叙述出现了不一的情况,他的思维维度和实际行为差距比较大,在实际生活中他并像自己所想的那样干净、纯粹,他行为放荡、经常装扮成成年人出入酒吧;他一边指责别人说谎,一边自己还在编造谎言;他讨厌
别人对自己说教,但是他自己却对自己的室友不停的训斥,试图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赌坊;他不喜欢看电影,但是却又喜欢在电影室中消磨时光;他明明知道违背自己的原则,却受不了劝诱招妓。霍尔顿喜欢说谎,谎言张口就来,并对此乐此不疲,就像他自己的评价一样:你这辈子大概都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他的这种双重性格使得他在思想上总是处于善恶的激烈交锋,同时也在向读者阐述一个事实,他的叙述不可靠。
通过上面的叙述知,文中的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叙述者对于自身经历的看法并不可信,存在着多种的解释方式。应该对叙述者的判断能力质疑,所以霍尔顿不能简单被看作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是一个清醒的有觉悟的反抗者。他通过这种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身份来带给对着更多想象的空间。
1.2此我和彼我:双重叙事手法的运用
一般来说传统的叙事可以从纵向上分成三类:回顾叙述、同步叙述和预示叙述,同步叙述的主体一般被称为是叙述自我,回顾叙述的主体一般被称为经验自我。《麦田的守望者》既不是同步叙述,也不是回顾叙述,叙述的焦点不停闪动在过去和现在间,同时在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间不同的进行转化,使得叙述者的面目出现了不统一,表现出的是一个言行颠倒的少年的形象,但是又不时透露出智者的理性之光。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你想听,第一件事你可能想知道我在哪儿出生……可说真的,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只想告诉你我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这样的开头蕴含着双重的暗示意味:故事讲述的不是现在的霍尔顿,而是一年前的霍尔顿。这样小说中就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正在追忆往事的我,一个是被追忆的我。这样的叙述中,前者的我被称为叙述自我,后一个我被称为经验自我。这样的两个我再两个时空中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体现出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对于事件的不同认识。霍尔顿在经验自我时还原的是真实的场景,行为猥琐、言语粗陋,经常干一些不着调的事儿。但是作为叙述自我时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理性的反省,同时会不时表达作为叙述自我的一些感受。这种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差异,使得很多读者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在叙述自我的过程中会理性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会自己做过的事情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荒唐的生活”是他理性对自己进行反思后的肺腑之言。但是也并非都如此,霍尔顿在游乐场中虽然担心菲茨会从马上掉
下来,但是他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他什么都没有做,“他们要是摔下来,就让他们摔下来好了,别说审美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在这里也完成了经验叙述和叙述自我间的转换。叙述自我一直处于冷眼旁观的角色,他代替经验自我在叙述,他暗示的是:尽管我曾经想做一个守望的纯洁卫士,让孩子们与假模假式的现实相隔绝,但是这只是想象中的美好,肯定会有孩子从木马上掉下来,将像他一样掉入到承认的肮脏世界中。这说明我再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是真实的,只是我已经学会坦然对待,这样的内心危机似乎已经过去,因为在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间的不断转换,使得叙事变得更加的复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被一层层迷雾遮蔽双眼,因此就会出现审美差距。
小说中的此我和彼我也就是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不断纠缠,使得不同的读者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有的人觉得是霍尔顿在经历过生死的挣扎之后,逐步走上了成熟之路,用自己的爱来宽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回到社会的怀抱之中;还有的人认为本文应该从悲剧精神角度来进行解读,遁世是弱者的消极行为,霍尔顿最后疯了,这是一种自我反抗的主动选择,也是更深层次的存在主义精神内核的折射。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一文希望通过这样的审美差距来引发读者思考的重要意义所在。
2意识形态解析
2.1在拒绝成长这一行为中霍尔顿所体现出的精神世界
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一直存在着孩童的天真和成人的虚伪两种极端的性格,随着年龄渐长在他不得不面对成长危机的时候,这一矛盾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霍尔顿作为一个只有十六岁大的孩子,一方面必要要进入成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也会失去孩童的纯真,他一直处于这种惶恐之中,同时游离在两个世界之中,但是又无法完全融入到其中的任何一方中,这就使得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矛盾。对于成长来说,意味着要从自我意识逐步强化到群体意识之中,这需要一个过程。一旦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就会受到其他社会个体的影响,同时和其他个体间形成较为复杂的关系,霍尔顿意识到了这种周围的现实对自身的强大影响,但是他身体的成长要远远大于精神的成长,这样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出现了拒绝长大、讨厌社会的心理。同时,他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
断被强化,进而产生了反抗的愿望。在经历了无奈和挫折后,终于妥协于现实和成长。
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弟弟艾里一直是其精神偶像,他作为一个永恒的孩童形象存在于霍尔顿的心中。同时霍尔顿与该形象发生了重叠,成为了霍尔顿的童真化身,霍尔顿将自己正在失去和已经失去的童真世界全部寄托在了他身上。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艾里已经作为完整的精神载体永远存于自身中,霍尔顿的理想形象已经和红头发的艾里合二为一。
此外,艾里的红头发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无拘无束、自由纯真生命力的象征。霍尔顿的红色猎人帽也和艾里的红头发一样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体现出的是对偶像的敬仰和膜拜之情,同时还寄托了对童真的无限向往与缅怀,“每次我要穿过一条街……”“等到我走到街对面,发现自己并没失踪,我就向他道谢”艾里已经成为了霍尔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保护神,同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对他的恐惧和不安具有很好的慰藉作用。
霍尔顿将自身的一部分形象融合到艾里身上,这不仅支撑起了他的全部精神世界,同时
还有点自恋的味道。在这样的精神偶像支撑下,霍尔顿构建起了一个自我眷恋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守护着自己不愿失去的童真并寄托着自己的理想,抵御着外面成人世界的入侵。个人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个体无法抗拒社会,霍尔顿最终的妥协也是表达出了这样的一种无奈:成人世界和青春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中间地带。这种对童年的眷恋并不是来批判,而是一种对于真爱价值的肯定。青少年即使是对成长充满了恐惧,拒绝长大,但是应该重新对自己周围的世界进行审视并学会接受。
2.2颓废与叛逆:霍尔顿们自我表达的媒介与社会反抗的表征
美国在二战后因为保守文化、政治高压和社会异化出现了沉寂的十年,这其中最早起来反抗的就是垮掉的一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霍尔顿也是一个垮掉的分子,这是在文化作品中出现的最早的反传统的形象,只是在程度上稍微低一点罢了。对于这些叛逆少年来说,他们只需要能碰触到社会的痛楚,所以他们在这层意义上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抗拒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反过来又成为了他们与社会间的屏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他们之所以觉得他们是社会上最为苦闷的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社会,青少年们为什么会在此时将社会
作为进行反抗的素材呢?因为此时的社会能够提供大量的机会和资源,在此外的体制空间中同样也存在着强烈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们的反社会折射的是社会空间的存在。
霍尔顿的反叛和其他的人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霍尔顿因为社会的虚伪而选择了疏离,而疏离又使得他变得更加的孤独和叛逆,他一直在追寻的其实就是能够被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所接受和肯定。在霍尔顿的反社会情绪中又掺杂进了他希望参与其中的愿望。霍尔顿虽然胆小懦弱,但是他友好善良、天真可爱,他无法摆脱自己颓废的坏习惯——整日流连于酒吧,用酒精来麻醉自己脆弱的神经,和一些庸俗的自己都看不起的女人调情来打发时间,张口闭口的脏活,整日离不开抽烟,霍尔顿的这些颓废的行为所体现出的是他的模糊不清不彻底的反抗心理,同时还掺杂进了一些自我麻痹的游戏心态。霍尔顿通过自身的这些堕落行为所反映出的是一种青春自恋式的抚慰,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保护,它体现出的是在成长和青春的压力下青少年畸形生长的心路历程。
在霍尔顿叙述中,曾经很多次的对自己未来的死亡场景进行过想象,这种对死亡的想象充分表达出了个体对于当前社会的否定,同时也是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因为青春期而出现的一些精神自恋。他将自己自爱的目标放在了理想自我中,通过个体式的死亡幻想将个体的自恋表漏无遗,同时还通过这种幻想将新的理想自我展示出来。霍尔顿在这样的感性体验中,认为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理想,他幻想让琴来照顾受伤的自己,通过葬礼上家人的哀伤等来让别人替代自身对自我进行精神慰藉。他在这样的体验中,不仅充当了崇拜者的角色,同时还充当了被崇拜者的角色。他认为死亡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充分表露出了他希望被关注和重视的心理感受,同时他还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心理感受来获得自我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2.3父亲形象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已经被弱化
在霍尔顿整个的叙述过程中,一直都没有父亲的形象出现。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父亲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形象,既没有很明确的轮廓,也没有一般父亲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即使霍尔顿说过他是一个不错的人,但是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意义。父亲一直在霍尔顿的生命中处于缺席的状态,父辈和年轻一代因为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关系因此变得更加的淡薄,两代间因为教育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大的距离,开放式的教育使得两辈
间出现了关系的冷漠,双方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从而没有可以传承的精神力量。
霍尔顿对于社会的抗拒并不是通过反抗来表现的,对于霍尔顿来说父亲形象的缺席说明父亲在他的人生中并不重要了,于是他转而将这种寻找精神之父变为了寻找自我,或者说已经将父亲的自我想象在自己身上折射出来了,同时幻化为自己的镜像,父亲的形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但是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认识到年轻一代并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是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来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完善。
2.4霍尔顿想逃离成人世界
对于霍尔顿来说,他十分想再次逃回到儿童的世界,他时常想起的是他和妹妹菲比及弟弟艾里在一起玩耍时的乐事,艾里的死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看到艾里的棒球手套就能让他想起过去的时光,他可以满腔热情的买唱片给妹妹菲比,在中央公园可以满怀爱心地给孩子系溜冰鞋带。因为在霍尔顿的心中,孩子的世界
和成人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温度又安全。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有着年迈的修女,也有着弱小的孩子,虽然他们看上去是弱小的,但是却成为了霍尔顿强大的精神世界依靠,在这个世界里有着象征童年无忧无虑的旋转木马,还有亘古不变的象征价值观的木乃伊,在这个世界中充满着理解、支持和信任,和霍尔顿现实中轰然倒塌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霍尔顿的现实世界中,恶棍和妓女抢走了他的钱,而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菲比可以将过圣诞节的钱交到自己手中;在现实世界中,霍尔顿的任何话都没有人倾听和在乎,他得到的仅仅是敷衍和搪塞,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对于霍尔顿的话菲比可以认真的倾听,会无比真诚的表示道谢;在现实世界中,霍尔顿写的文章被同宿舍的人骂的一文不值,但是菲比却会小心翼翼的收好已经摔碎的唱片;在潘西的时候,霍尔顿离开同学们只是冷漠地看着,但是菲比却是哭着要和霍尔顿一起离开。霍尔顿对这个温暖的世界越是深爱,喜欢这个世界中的他们的善良和纯真,他就觉得自己越痛苦,因为他已经长大了,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了,也不能再回到这个世界了,所以他觉得自己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霍尔顿只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虽然他一脚踏进了成人的世界,但是他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儿童时期,而且他心理的天平更加倾向于儿童时期,因
为他喜欢的是儿童的快乐和单纯,但是他仍然要面对成长和长大,要在成人的世界中找到出路。这是成长的无奈,更是进入到成人世界的无奈。霍尔顿还有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女孩,名字叫做琴,霍尔顿每次在自己胡作非为后都想打电话给她,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点,在他对现实世界感到无奈的时候,总是幻想给她电话来寻找慰藉,甚至会幻想琴给自己疗伤,可以无忧无虑的躺在琴的怀抱中。但是琴在哪里呢?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也就是说霍尔顿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作者在文中这样安排有着深刻的涵义,它从另一个层次上说明霍尔顿整日颠沛流离却始终没有让自己的心找到栖息地。霍尔顿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和逃避后,终于向这个世界妥协了,他将自己的猎人帽摘下来,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所向往的西部,“麻烦就在这里,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宁静、舒适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不存在”。在文中的结尾部分,霍尔顿终于妥协了,他想继续在明年九月份回到学校上学,这样就会再次融入社会,理想主义已经成为了陈列展览柜中的展品。
3玩世不恭的守望者
霍尔顿在塞林格的笔下更多是被赋予了灰色的基调,他在学校中是出了名的坏学生,满口脏话,头戴一顶红色的猎人帽,帽子反戴将鸭舌放在脑后,他表现出的完全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坏人,和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在琢磨,到我到家的时候,湖里的水大概已经结冰了,要是结了冰,那些野鸭都到哪里去了?我一个劲儿琢磨,湖水冰严以后,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在霍尔顿的头脑中经常浮现出这样的念头,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很可笑,但是这个所谓的坏孩子却在关心野鸭的命运,这其中也有着明显的象征意味,野鸭象征的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冬天象征的是社会现实,野鸭到了冬天就不见了也反映出来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被社会现实所吞噬的现实,表现出了霍尔顿对善良、纯真的人的本性的呼唤,所以霍尔顿一直想做的是麦田的守望者,当他告诉了自己的妹妹菲茨后,菲茨说的却是“爸爸会要你的命”。也就是说在别人的严重,霍尔顿的理想显得不合时宜,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但是他的理想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美国在当时的物质文明已经非常的发达,但是对霍尔顿这样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来说却时时不快乐,他时时觉得不快乐、不幸福,这也体现了美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精神文明匮乏,在善的表面下隐藏的是虚伪和欺骗。
霍尔顿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守护麦田的卫士,不让孩子被这个恶浊的社会所污染,在麦田的悬崖边拯救孩子们纯真的心,守护孩子的天真和善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和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的呼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霍尔顿是一个具有拯救意味的英雄式人物。
4结束语
霍尔顿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他在美国繁华的街市上游荡,犹如现代版的尤利西斯,但是他的愿望伟大而又崇高,那就是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这也使得他灰色的人物基调上增添了一抹亮色。对于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而言,他既单纯又复杂,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霍尔顿的形象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比较具有争议的形象,他的出现在美国文学史上引起了强烈的冲击,人们围绕着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人在高度赞扬他,认为他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青少年的心理;也有人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认为他行为放荡、玩世不恭,语言粗俗。随着时间的流逝,《麦田的守望者》已经在文学史确定了自身的牢固地位,霍尔顿这一形象也成为了经典,他的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毕凤珊.《麦田的守望者》与美国流浪汉小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
[2]肖鹰.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3]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2011.[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J].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6]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王俊岩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8]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9]王文湛.一生难忘的47本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10]欧权.影响中国学生的80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11]Bradlbury.Malcolm.ReadingaNovel[A].RogerMatuz.InContemporaryLiteraryCriticism[C].Vol.56,ed,Detioit,London:GaleResearch.1989.[12]Salinger.J.D.TheCatcherintheRye[M].Boston:LittleBrowandcompany.2013.
篇三:为什么霍尔顿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霍尔顿性格的角度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主题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J.D.Salinger)195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成长小说的杰作。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也是美国成长小说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霍尔顿?考菲尔德从逃离到和解的成长过程。本文在分析霍尔顿性格的基础上,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体现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成长主题
一、概述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一位美国作家,以他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而闻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自1951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欢迎,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现代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的是一个16岁的美国男孩霍尔顿?考尔菲德被一所寄宿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漫无目的地闲逛了三天的经历。在这三天内,他越来越讨厌成人世界的虚假,但却不知如何才能改变这个世界。最后他只好选择与这个世界和解,再次回到了正常的生活。流浪的经历帮助霍尔顿摆脱了天真,变得成熟,从中体现了他复杂的性格,反映了成长的艰辛。霍尔顿已成为青少年叛逆的偶像,许多青少年读者模仿他的言行,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主人公复杂的性格中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
主题,从而使我们对这个美国成长小说有更好的理解。
二、霍尔顿的成长模式
霍尔顿具有反叛、叛逆的个性。他反对学校的教育制度,对学校的“假”感到厌烦,因此以不努力学习而反抗学校,从而多次被学校开除。但同时在这本小说的描述中,他并不缺乏观察力和学习的能力,他热爱阅读,看过不少古典作品,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怀有激情。霍尔顿看到了他周围的诸多虚伪,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厌恶,包括老师和同学。作为一个16岁的孩子,表达不满和反抗的唯一方式就是逃离。霍尔顿从这所学校逃到另一所学校,然后从潘西逃到纽约。并且霍尔顿对社会也有所抵触,他对当前的世界非常不满。在他看来,成人世界是商业化的、物质化的、丑陋的。他讨厌电影、名人和广告,他使用了很多不好的语言,他喜欢在人们的名字前面加上“老”字。他所有侮辱性的话都是对社会的反抗。当霍尔顿同意让一个妓女去他的房间,并告诉她他想做的只是精神上的交流时,那个妓女变得生气并离开了。这让霍尔顿对社会感到失望,也让他感到孤独,没有人能和他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因此他想要逃离,逃到西方未知的地方,过上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但不管霍尔顿多么叛逆和顽皮,他仍是一个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他关心鸭子,想知道湖水结冰后鸭子们会去哪里,要怎么存活。这表明他依然像孩子一样天真,对大自然
充满好奇,对小动物怀有同情与关爱。但当霍尔顿问出租车司机鸭子去哪里时,出租车司机给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回答。因此,霍尔顿产生了困惑:为什么成年人如此冷漠,根本不关心动物。他感到敏感、孤独和无助,他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关心和引导他。霍尔顿渴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想象自己站在麦场附近的悬崖边上。当孩子们在悬崖边上玩游戏时,他会抓住他们,保护他们不让他们落入深渊。他想保护孩子们的纯真,让他们永远纯洁。但他也意识到,理想不可能变成现实,他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除了这个梦想,他还幻想去西部成为一个聋哑人。但是当他把这个梦想告诉他的妹妹时,妹妹的反应让他心软因而决定留下来。他再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困惑和迷茫。
霍尔顿又是一个胆小、怯懦和极度敏感的人,这也注定他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叛逆者。作为一个胆小的男孩,他总是克制自己。他坦言这一辈子只打过两次架,并且两次都输了。他说自己算不了好汉,而是个和平主义者。当他被别人殴打时,他只能忍气吞声,虽然他很痛苦,但他没有勇气去惩罚别人,只能在他的想象中勇敢地反击。霍尔顿软弱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这场反叛将以和解告终。流浪的经历让他对成人世界的虚假与堕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逃离这个社会是不现实的,因为他无处可逃,在社会中很难找到一个纯洁平静的地方。无论他有多么不情愿进入到
成人世界,他还是要试图与世俗的成人世界和解。只有当他与虚假的社会达成和解时,他才有可能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家园。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总是对不乐于见到的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因为如果你想生存下去,你就得说那些话。”因此,与这个世界和解是霍尔顿唯一的且无法逃避的选择。
三、结论
在美国的成长小说中,导致青少年主人公迷茫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二战后经济的繁荣让美国人的精神世界感到空虚,人们生活在一个繁华但却孤独、虚假的社会里。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日常生活中,压抑、空虚的氛围笼罩着美国人。这本书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少年迷茫、孤独和痛苦的内心世界。虽然霍尔顿在成长小说中只是一个不寻常的青少年形象的代表,但他的心态却是美国当下社会心理的典型反应。许多读者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迷人的英雄,也许正是因为他代表了叛逆的青少年,敢于与这个虚假的社会进行反抗。霍尔顿经历了从叛逆逃离到困惑迷茫,再到顿悟和解的成长过程,他从中得到了精神和思想上的巨大转变,这引起了人们对新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L的思考,也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川《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叛逆性格的转变[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33-136.
[2]田迎春.逃离中的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D].兰州大学,2011.
[3]刘丹.《麦田里的守望者》:流浪者的成长之歌[D].黑龙江大学,2005.
[4]籍琰.从抗拒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4.
[5]蔡晓蕙.叛逆中的守望
反抗中的追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8):9+106.
推荐访问:为什么霍尔顿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 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