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诗歌特点(4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5-01 19:40:07 点击:

篇一:周朝诗歌特点

  

  周朝

  诗歌

  周朝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它的出现主要是在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周朝时期。它主要表达了这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周朝诗歌总体上来说分为三类:宫词、乐府和抒情诗。宫词是周朝皇室宫廷上用来表达忧郁或悲伤的情绪;乐府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用来唱出不同社会阶层对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抒情诗是以乐府和宫词为基础,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

  周朝诗歌具有流畅的语言、精致的构思、新颖的写法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许多古代诗人如苏轼、李白、杜甫都曾将周朝诗歌作为灵感和素材创作出众多优秀的名篇佳作。

篇二:周朝诗歌特点

  

  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

  第一篇: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

  中华民族由于是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和深厚的爱国情感。这在《诗经》中反映的是特别突出的,而且对此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卫国豪情

  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保家卫国是周人最为看重的,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战争的篇子,表现了对保家卫国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如《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这是秦地军中战歌。史书说秦俗尚武,这首诗反映出士卒保家卫国慷慨从军的壮志豪情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全诗三章,换字不多,重章叠唱,意思层层深入,突出将士团结一心,同仇敌汽,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热情,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豪情。士卒们激情奋发地唱着: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战袍。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汗衫。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谁说没有衣裳?我的衣裳就是你的衣裳。国家出兵打仗,赶快修好甲胄。你我一块儿走向战场。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以及英勇献身精神,无论古往今来,这都是一个民族不被灭亡的根本力量所在。《秦风·无衣》这篇作品不仅真实表现出士卒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而且也标着着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再如《小雅·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

  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这首诗一共六章,前三章写大将南仲带领士卒抵御玁狁,勤劳王事,克敌有功。诗的大意是说:“开出我的车子,车子走向牧地。打从天子所在,奉命来到这里。召集御车的武士,叫他们装载武器。如今国家多难,国难已是紧急。

  开出我的车子,车子走向郊野。龟蛇旗子高举,竿上牛尾挂起。问那些龟蛇鸟旗,为何不飘扬翻飞?我的心惶惶不安,仆夫们面容憔悴。

  天子命令南仲,到朔方筑起城墙。车马浩浩荡荡,旌旗一片辉煌。天子命我南仲,把城堡筑在朔方。威名远扬的南仲,把玁狁彻底扫荡。[余冠英今译]诗中描写了将士从都城出发,经过牧场走向战场,辛苦转战,不得休息的紧张战斗情况。

  再如《大雅·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这首诗歌主要是写宣王命令召虎领兵讨伐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的战斗情况以及战后奖赏。尤其是前三章写召虎受命征伐淮夷叛乱。诗人以长江、汉水的波涛翻滚比喻士气的旺盛,江汉之水浪滔滔,将士东征士气高。不是闲游图安逸,要把淮夷来征讨。战车已经出动,彩旗高高飘扬。不敢贪图安逸和舒适,讨伐淮夷是急务。在那江汉水草边,周王令令召伯虎:开疆拓土辟四方,精心治理好土疆。不扰民来不求急,王国楷模美名扬。划定疆界理田地,一直到达南海旁。这

  是表达为国家平定叛乱,开疆拓土的自豪情怀的诗歌。

  再如《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诗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如第七章写王师行进迅猛异常,势不可挡,用一连串的比喻,“如震如怒”、“阚如虓虎”、“仍执丑虏”,“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诗经》中的战争描写通常不独立成篇,多集中在一首诗中的一些章节,也不象《左传》一样重视描写细节,而大多是表现雄壮整肃的军容声势,场面宏大,气势不凡。如《长发》第三章专述商汤伐桀“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易。”《殷武》首章追述殷商军队攻打荆楚的过程:“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人其阻,衰荆之旅。”也都表现殷师强大威武,深人险阻之地,大获全胜的战斗情景。

  通过《诗经》中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周代士卒爱国的情怀,同时也正是《诗经》表达出的爱国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

  二、周公东征平叛

  周公,名旦(约公元前1179年——1110年),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是我国西周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文王在世时,曾仗斧钺随姜尚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武王继位,他赤心辅佐武王,牧野之战,他冲锋在前,进殷都朝歌时,他手执大钺冲入纣宫,召集殷众,宣告纣的罪状,释放被纣囚禁的贤人萁子和所有囚犯。灭纣四年,武王病逝,太子诵,在襁褓中继皇帝位,即后来的成王,周公鉴于成王年幼,国家多难,担心诸侯叛周,所以不就封地鲁,而留在成王身边辅政。这时心怀背叛之心的胞兄管叔煽动另外两个弟弟蔡叔、霍叔散布流言,说周公不就封,留在中央对幼主不利,一时朝野内外,议论纷纷。周公无奈只好暂避到洛水隐居。在

  《豳风·九罭》篇中描写了东人对周公的留恋:“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诗文抒发了周公忠而遭流言见疑,被迫避难,不能在朝辅佐成王,以及离别避地人民,人民难舍难分的留恋情怀。关于这段历史,史书多有记载,如《尚书·周书·金滕》曰:“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史记·周本纪》也说:“武王病,天下未集,髃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从这些史料看,武王去世之后,周王朝建立不久,继位的君王年龄又小,殷商余孽蠢蠢欲动,作为武王之弟的周公,在灭商中建有殊功,且又深懂政治,由周公辅政将是比较合适的人选,而当时三叔勾结纣王之子发生叛乱,周公不得不带兵东征平息叛乱。

  当时三叔挟纣子(武庚)禄父,以徐淮之众公开叛乱向新建立起来的周朝发起进攻,并且号召武王克商后安迁于洛汭的殷遗民,共同反叛朝廷。刚建立的周王朝,处于严重的危难之中。叛乱者又是成王的三位叔伯,成王幼小,国内不稳,天下未集,朝野上下意见不一。“肆予告我友邦君,赵尹氏庶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回。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尚书·大诰》)战与不战,举棋不定。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写了《大诰》檄文,布告天下,首先肯定了三叔武庚等叛乱的反动实质和利害关系,指出如让反叛蔓延,将“允蠢鳏寡,哀哉。”(《书·大诰》)他清晰的料到这次反叛将给人民造成灾难,使无数人死亡,“伤人之妻,寡人之妇,伤人之子,亡人之父”,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情景啊!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评论说:“率土之滨而有二天子,害且无穷,而岂天理之正哉?故武王克殷,不更推戴禄父(纣王武庚),亦以奉天下之公理,不得复守一己之私义。(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其次他以当

  时是神权统治的时代,机智的以“朕(成王)卜并吉”(《书·大诰》)号召朝野上下,说武王在世时宝龟卜兆曾“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现在果然蠢动,“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书·大诰》)坚定了朝野上下平息叛乱的信心和决心。

  周公严厉指出三叔之乱是“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周公严厉指出三叔之乱是“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在征得成王同意后,周公果断的亲自带兵东征。《诗经》中《豳风·破斧》、《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诗歌都记述了周公东征的真实情况。

  从当时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周公东征是在“杨柳依依”豌豆开花的仲春时节,带兵踏上东征平叛的征途的。当时的形势是管叔鲜串通纣王子武庚禄父挟蔡叔度、霍叔处等联合淮夷、徐戎进行叛乱。因牵扯到三叔,朝野或也有支持三叔而不真心响应平叛的;同时在殷纣子武庚一方,尚有殷复旧势力为之响应,因此这场平叛的战争足足进行了三年之久,而且涉及洛阳以东大半个国家。战争进行的异常激烈和残酷。自周都城镐直到洛阳以东修了周行大道以运军粮,按井田制编制了丁壮,全国青年踊跃服兵役。当时周公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杀害、不虐待战俘,不调戏妇女,不抢人马牛、财物,严格执行命令。在战略上对敌瓦解分化,歼其巨魁,胁从不问,以主谋管叔、武庚为重点打击对象,各个击破。从《诗经》中的《豳风·破斧》篇可以看出战争的激烈,以及战士对这场战争的拥护。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诗歌三章运用重章叠唱的方式,记述了东征之战的艰苦,在赞美周公功德的同时,也庆幸自己能够得以生还。战争不管是正义的或是

  非正义的,都是残酷的,从《诗经》中反映战争的诗篇来看,即便周公东征,虽然拯救了新建立的周王朝,也拯救了四国人民,使国家避免了分裂,赢得了长久的和平,但毕竟牺牲了许多人,给这些为国牺牲的士卒的家属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痛苦。即便当时参战的士卒,在这方面,他们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每当他们回想起牺牲的战友就心中无比难过,但他们也深知战争的胜利给后代带来了幸福。正是因此,诗人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四国是吪”、“四国是遒”来歌颂,用“亦孔之将”、“亦孔之嘉”、“亦孔之休”来赞美。“四国是皇”,《毛传》解为“四国,管蔡商奄是也。皇,匡也。”。“四国是吪”,《毛传》解“吪,化也。”“四国是遒”,《毛传》解为:

  “遒,固也。”《传疏》引《鲁语》韦注:“固,安也。”但三年平叛战争也确实给人民带来生离死别之苦。田园荒芜,战士渴望统一的安定生活。《诗经》中的《采薇》、《东山》等诗反映了当时的情景。从《豳风·东山》和《豳风·破斧》等诗歌记述来看,这次东征时间是比较长的,战争进行的也是很激烈的。战争结果是淮、徐退出,管、蔡、武庚投降,平叛彻底胜利,诛杀了管叔和武庚、禄父,囚禁蔡叔,降霍叔为庶人,周朝局势得以稳定。

  三

  崇尚武功和赞美戎装华贵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侧重赞美武功,突出表现军队的军事威势。

  西周至春秋时代,人们普遍崇尚武功,尚武之风很重,尤其是齐地和秦地君臣上下莫不尚武。经周文王苦苦寻访终于渭水之滨得遇的贤人姜太公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奇计与韬略成为中国古代谋略智慧的典范。作为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因“功冠群公,缪权于幽”,(《史记·太史公自序》),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姜太公)为首封”。(《史记·周本纪》)齐桓公、管仲更是以“有拳勇股肪之力,秀出于众者”(《国语·齐语》)作为国之栋梁之一,认为“武勇者长,此为天之道,天之情”。(《管子·君臣下》)认为人有“巧伎勇

  力”(《管子·制分》)方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管子·兵法》)。齐庄公“陈武夫,尚勇力”。(〈晏子春秋·外篇第十九》)。《公孙龙子·迹府》记载说,齐滑王好勇,选臣用士要看他在大庭广众之中敢不敢与人搏斗,如果“见辱而不斗”,则不为所用。由于齐国的尚武习俗为君臣上下所倚重,不仅出现了孙武那样的被尊为兵圣的军事家,至战国代的孙膑和田穰且等军事家。不独统治者崇尚武功,即便普通百姓也都深受影响,“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管子·五辅》)先后出现了像公孙接、古冶子、田开疆那样的“以勇力搏虎闻”、“仗兵而却三军者再”的勇士。齐国正是有重战尚武之习俗,军事实力不断得到加强,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所说:“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地广民众,兵强士勇。”同书《苏秦列传》亦说:“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齐之强,天下莫能当。”齐国军事力量的强大,终成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之大业,与齐国的尚武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尚武传统为齐国兵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初至春秋,民风多崇尚武功,在《诗经》中多有放映。如《大雅·皇矣》记载文王攻伐崇国的情况,主要突出军队的声威和武器装备。诗的最后两章写道: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这里不仅写到周人攻城时使用的武器“钩援”、“临冲”都是当时的攻城器具。《毛传》:“钩,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者。临,临车也。墉,城也。”“临冲闲闲,崇墉言言。”“临冲茀茀,崇墉仡仡。”说明密国城墙十分坚固,进攻的车子一次次的猛冲直撞,城墙依然是巍然屹立,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虽杀死了不少敌军士兵,而城仍没有被攻下。但可以看出这时的周军武器装备精良,不仅有强弩、大才扶胥车,用于设防的行马木,攻城大车临冲、云梯、飞楼、武冲、大橹、云火万炬、鸣笳等,军威壮盛。再如《小雅·采芑》

  “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方叔莅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约軧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蠢尔蛮荆,大邦为雠。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诗歌写周宣王大臣方叔讨伐荆蛮的战事,重点突出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雄才大略,指挥若定,北伐玁狁,高扬国威,挥师南讨,荆蛮闻风丧胆,不战而求臣服。可以看出周人是崇尚武功的。

  《小雅·六月》则是写周宣王大臣尹吉甫奉宣王之命,北伐玁狁并取得胜利的事迹。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玁狁入侵,形势危急。周王命尹吉甫率师出征,驱逐玁狁。玁狁(险允xiǎnyǔn):一作“猃狁”,种族名。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玁狁属于游牧民族,长期居住在周之北方。据《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列传》载:验犹“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票l悍好斗,长期以来侵扰周边地,对内地威胁极大.侵略内地的事时有发生。由于玁狁六月来犯,人心惶惶不安,大臣尹吉甫奉宣王之命,准备率师出征抗击玁狁,将士们积极地修整兵车武器,戎装也已经备好,将士士气旺盛,出征出日行卅里,达到战场之后,人人供职军旅,严明军纪戍守边防。玁狁猖狂成性,集兵焦获又侵占镐地和朔方,甚至深入到泾阳边界。周军上下为保家卫国,人人气愤填膺,誓死报效国家。周军旌旗上绣着鹰隼,白绸飘带映照长空,大型兵车几十辆,一齐开动,奔赴战场,坚决打退玁狁进犯中原的嚣张气焰。

  以上这些诗都很少象《左传》写战争那样,着重写战争场面或细节,而是重点突出赞美军威声势。

  《诗经》中的战争诗多数是通过士卒的眼睛来描写周人戎装华美。如《小雅·采薇》中间的两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这里突出了将军的战车是有四匹雄壮的马拉车,高大的战车泡在大路上,弓两端受弦的地方用象牙制成,盛箭的器具用沙鱼皮制成,突出戎装的华贵,士卒不得不天天警戒,因为那玁狁实在猖狂。诗歌不仅写了戎装的华贵,而且写出了士卒抗击敌人的豪情壮志。《秦风·小戎》则是通过一位戍卒的妻子之口写出周人戎装的华贵。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小戎,是一种轻装兵车。《毛传》:“小戎,兵车也。“这是一位秦国妇女想象远征西戎的丈夫,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军容的壮盛和戎装的华美。小小的兵车却是五道皮条缠辕,控骖马套的是银环圈,驾车的马儿雄壮又高大,中间是黄马,两边是黑马,车上载满精美的武器,画龙盾牌,虎皮弓袋。诗

  歌通过思妇的想象写出了周人士卒戎装的华贵。

  四、士卒久征不归厌战思乡

  作为农业起家的周人希望过稳定的农居生活,一些诗歌表现出士卒对战争的厌倦,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出车》的第四和第六章写到:“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说:当初从军打仗,高粱穗花儿才吐;如今走向家乡,雪花飞泥水满路。只为了国家多难,不曾有片刻闲住。难道不怀念乡土?担心那告急的文书。……春天的日子漫长,春天的草木茁壮。黄莺儿到处歌唱,采蘩的满载满装。审问过俘虏报过了杀伤,凯旋的将士归还家乡。南仲啊威名远扬,那玁狁再不能猖狂。[余冠英今译]诗歌在前几章称赞大将南仲带兵抵御玁狁,勤劳王事,克敌有功的同时,也在后部分反映了将士辛苦转战,不得休息以及对家乡亲人的眷恋怀念之情。反映这方面最好的篇子是《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唱的歌,全诗六章,这里选录的是前三章和最后一章。前三章主要是写远征的士卒久别家室,多年不归,思念家乡,饥渴劳苦。末章则通过归途遭遇雨雪,道路泥泞,饥渴劳累而又孤独无依的苦楚现实回忆到到自己出征之时正逢豌豆开花,杨柳依依的仲春季节,亲人手攀车辕,依依不舍的送别场面,往昔出征时的亲人送别“杨柳依依”和今日归来的孤独无依“雨雪霏霏”形

  成鲜明对照,诗人痛定思痛,既有对玁狁入侵的仇恨,也有对统治者无力抗边的不满,更有对自己命运悲惨的哀叹,表达出戍卒思乡厌战的复杂情怀。再如《小雅·小明》前三章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诗歌小官吏适逢反映世乱久役不归,思念亲人,忧苦哀怨,最后虽以处世勤苦之道相勉励,但诗歌主体部分表达了征人久役在外的怨恨和思归情怀。再如《小雅·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这是出使服役官员自述奔波之苦的诗。他悲叹“王事靡盬”,没完没了的差役,使自己长期奔波在外,辛苦自不待言,更使自己痛苦的是不能回家供养父母。他觉得自己就像那鹁鸪鸟,总是不停的飞,有时落在丛生栎树上,没有固定的居处,更不能回家侍奉父母。表达出征人对王室徭役的强烈不满。

  这方面好的作品还有如上文举到的《豳风·东山》。《东山》突出反映士卒久戍在外厌战思乡的情怀。全诗一共四章,首章写诗人在细雨濛濛的路上,想象着归家园后从事田耕的喜悦;接下来第二章自己久盼得家园可能已经荒废的不成样了,觉得又可怕,但又可怀恋;第三章则想象自己的妻子也许正在为思念自己而悲叹;最后一章由对妻子的思念很自然地回忆起三年前新婚光景,那时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自己出征这么多年,现在妻子怎样呢?也许妻子已经改嫁他人,那么“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人自然快乐幸福,可是我这个原

  来的丈夫该怎么办呢!久离故乡究竟家里情况怎样呢?种种设想,种种猜测,结果是不得而知。这个东征多年的士卒就这样一路思绪万千,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征人多年征战在外,远离家乡不得音信,一旦得以生还,他的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多种情感便一齐涌上心头,既表现了征役时间之长久,同时表现出征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五、徭役沉重,民不堪重负

  《诗经》中除了反映战争的一些优秀诗歌外,还有大量反映沉重徭役负担的诗。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对繁重徭役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如《小雅·杕杜》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斯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杜:棠梨树。杕(第dì),孤独貌。这是长期服徭役在外的士卒思念乡亲人的诗。全诗四章,每章七句,上四句写征夫,下三句写思妇。首章写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征夫行役在外,如同路边孤零零的棠梨树,王室的差事无穷尽,棠梨树从开花到叶子枯黄,年复一年总是不能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由于思念家乡亲人,天天爬上山坡,眺望父母之乡,以至于“忧心孔疚,”象得了重病一样,不能释怀。思乡情怀溢于言表。《盐铁论》曰:“古者行役不逾时,春行秋返,秋行春返。”“春行秋返,秋行春返。”这大概还是时间比较短的行役,恐怕一般都的几年。《唐风·鸨羽》也反映了征夫“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的愤慨。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这诗是农民在徭役重压下的呻吟。肃肃:鸨羽之声。鸨(保bǎo):是形状像雁的大鸟。属涉禽类。一名野雁。鸨羽,犹“鸨翼”。《集传》:“鸨,鸟名,似雁而大,无后趾。”因鸨的脚上没有后趾,在树上息不稳,所以颤动羽翼,肃肃有声。这里以鸨栖树之苦,比况从事徭役之人在劳役中的艰辛和生活的不稳定。由于农民劳于“王事”,不能兼顾耕种,使父母的生活失掉保障,而王事又是永远没有完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居乐业,只能去问那“悠悠苍天”。诗歌通过对自己常年征战服役在外,不能种庄稼,以致田地荒芜,没有粮食收成,年老体弱的父母如何生存,谁来养活。诗人借助于鸨鸟因缺后趾,在树上站立不稳,说明了当时下层民众生存的不易,揭示出了战争的频繁和徭役的繁重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征人望乡的诗歌。陟(致zhì):登高。岵(户hù):有草木的山。《毛传》曰:“山无草木曰岵。”诗人久役在外,思念家乡父母兄弟。当他登上高坡望乡的时候,想象着家里的人也正在惦着他,念叨着他,同情他的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早日回家。诗歌时而写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想望,时而写家里亲人对自己的思念和盼望,表达出征人对长期在外服徭役不得与父母亲人团聚的强烈不满。再如《小雅·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

  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这首诗歌大概是小官言苦道怨的心声。苦的是“王事鞅掌”,怨的是劳逸不均。前三第首言久役贻父母之忧。次言役使不均。再言自己日夜操劳,奔走四方。他凄伤地唱着:登上北山头,为把枸杞采。强干的士子,早晚都当差。王家的事儿无穷无尽,带累我的父母难解忧怀。再如《桧风·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这是一首旅客怀乡的诗。诗人离国东去,他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离家渐行渐远的官路古道上,耳边风儿发发地响,一路风尘仆仆,当他看见官道上车马急驰而过时,想到自己有家归不得,甚至离家日趋远,止不住惆怅伤感起来。这时,他希望遇着一个西归的故人,好托他给家人捎个话,报个平安。在《小雅·何草不黄》中征人甚至觉得自己如同野兽,整天奔走于荒野,不得安生。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这是一首在远方从事徭役的士卒怨诉辛劳苦痛的诗歌。从役的士卒在行徭役期间,从春到夏,无草常青不枯黄!可是自己却没有一天不在路上!东西南北四处奔走,虽然不是老虎也不是野牛,可总是在旷野里东奔西走,哀伤自己过着非人的生活。以上这些诗歌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周代徭役繁重给人们带来的家室分离不得过正常人生活的痛苦和哀伤。

  沉重的徭役负担使人们不堪其苦,人们普遍感受到生活的重压,甚至还不如小草,没有忧愁痛苦,人不是兽却如同兽,整天在野外奔走操劳,过着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充满了贫苦农民对统治者徭役繁重的强烈不满。

  六、思妇情结

  外有征夫,内就必有思妇。《诗经》中还有不少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邶风·雄雉》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行役在外远出不归的丈夫的诗歌。她看到雄雉比翼,双双翱翔于蓝天之上,是那样的自由和欢快,而自己则孤独无依,心上人久役在外何时是归期?丈夫是那样好的一个人,忠厚诚实又善良,不忌恨不贪求,怎么就没有好运呢?朱熹解释末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为:“凡尔君子岂不知德行乎,若能不忮害又不贪求,则何所为而不善哉?忧其远行之犯患,冀其善处而得全也。”(见光绪乙巳新镌《奎壁诗经·邶风·雄雉》登郡文成生梓行)诗歌通过思妇的口味表达了世人对行役在外忧患难料的一种担忧心情。

  再如《召南·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朱熹解释这首诗的题意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言殷殷然雷声则在南山之阳矣。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毕事而还归也。”(见光绪乙巳新镌《奎壁诗经·召南·殷其雷》登郡文成生梓行)诗歌三章只是中间切换几个字,重叠用“莫敢或遑?”“莫敢遑息?”“莫或遑处?”连续用相同的文字,一篇之中三致意,反复咏叹“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可见思妇对行役在外之人的深沉思念。

  《卫风·有狐》则更是妻子怀念在外的丈夫,担心他无衣无裳。她反复唱着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担心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这方面写的最感人的作品当属《卫风·伯兮》和《王风·君子于役》了。如《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诗写一个妇人思念她的从军远征的丈夫。她想象丈夫执殳前躯,气概英武,颇有一些骄傲之感,但别后刻骨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生活里,那相思不但丢不开,甚至倒成为她宁愿不丢开的东西了。她对丈夫情深意厚,感情无比真挚,以致于“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朱熹解释这几句说:“言我发乱如此,非无膏沐可以为容,所以不为者,君子行役,无所主而为之故也。”这里用“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极其率真质朴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真挚无二的深爱。诗歌就是这样通过相爱夫妻的痛苦分离写出那个时代战争徭役给无数家庭带来的不幸。《王风·君子于役》更是通过日暮黄昏鸡儿上窠,牛羊下山而征人却不知归期的眼前景写出思妇对丈夫的刻骨思念。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埘”,在墙上凿洞做成鸡窝。朱熹解释说:“埘(时shí):凿墙而栖曰埘。”余冠英先生翻译这首诗很有民歌情味:丈夫当兵去远方,谁知还有几年当。哪天哪月回家乡?鸡儿上窠,西山落太阳,羊儿牛儿下了冈。丈夫当兵去远方,要不想怎么能不想!丈夫当兵去得

  远,多少月呀多少天。几时团来几时圆?鸡儿上窠,太阳落了山,羊儿牛儿进了栏。丈夫当兵去得远,但愿他粗茶淡饭不为难。[(见余冠英《诗经选译·豳风·东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关于这首诗的题意《毛诗序》说:“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役无期度,大夫思及危难以讽矣。”这是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位大夫,诗的主旨是讽刺周平王徭役繁重。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字里行间只有“思”之情,而并无“刺”之意。本人倒是觉得主熹对题意的解释还比较客观。他说“妇人目其夫之辞。凿墙而栖曰埘。日夕则羊先归而牛次之。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赋之曰:君子行役,不知其返还之期,且今亦何所至哉?鸡栖于埘矣,日则夕矣,牛羊则下来矣。是则畜产出入,尚有旦暮之节,而行役之君子乃无休息之时,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见光绪乙巳新镌《奎壁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登郡文成生梓行)朱熹的分析应该说比毛诗序解释的比较合乎诗歌愿意。这首诗最为感人之处便是那思妇独自倚门翘首盼望行役之人归来时看到的景象:“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一种日落怀人的刻骨思念。方玉润称之为是“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诗经原始》)这种以日落怀人取眼前景而表心中情的诗歌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直接开辟了唐代“闺怨”诗的先河。钱钟书先生《管锥篇·毛诗正义》曾引许瑶光《雪门诗抄》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诗解:““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钱钟书先生对许瑶光对该诗的解释很是赞赏。同时还引白居易诗《闺妇》:“斜凭锈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绝望兮,怅独托于空堂。”潘岳《寡妇赋》:“时嗳嗳而向昏兮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以叹息。”韩偓《夕阳》:“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篇》中引评众多诗家歌咏与日落怀人的诗作,旨在说明人生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情最难消遣。而且这些诗大都应是取《诗经》中这篇《君子于役》之遗意。

  《周南·卷耳》也是思妇抒发思君情怀的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朱熹解释题意说:“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拖延託言方采卷耳未满倾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置之大道之旁也。”毛传也以为述后妃之志之作。后世学者也有以为此诗乃一般思妇,与后妃无关。笔者则比较赞同毛诗及朱熹之说,以为《卷耳》为文王被纣王囚于朝歌之时,其妃大姒思念文王之作。其理由:一是诗有“置彼周行”句,“周行”即周之官路,一般平民是没有资格走周道的。二是诗中从思妇想象行人饮酒的器具“金罍”、“兕觥”看也决非一般人所可以用的器具。三是诗还写到“仆”,既有仆人相随,想必也决非一般行役之人。四是感情的细腻,文辞的优雅、态度的雍容也必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之贵族女子所作。因此,本人内心深觉《卷耳》之诗应是文王之妃大姒所作。文王受纣王诏命赴朝歌朝见,不想以言语之祸被纣王囚禁,这对西屺来说是一件震惊上下的大事,作为来自殷商诸侯之女的大姒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她不独了解纣王残暴之性情,更知周之东向发展之意图,而且此意图已为纣王察觉。这次夫君被囚恐是难有生还之希望了。也正是因此,她借采卷耳去到周道边,排遣心中思念的愁苦。她在周道边采卷耳,本为怀人而不为采卷耳,所以采来采去总不能盈顷筐,于是干脆不采了,把筐子搁置在周道边,她望着伸向东方的周道,追忆着当初自己的君子就是从这里走的,那么现在君子在哪里呢,境遇又怎么样呢?她一会儿想象着君子骑马上山,一会儿又想象着君子骑马上岗,还猜测由于路途艰险,不停地登山,上岗,人乏了,仆困了,马也累病了,君子思念家乡,不得回归,只好借酒浇愁。她就这样想着念着,不由地反复唱着:东采西采采卷耳,卷耳不满斜口筐。一心想我出门人,搁下筐儿大路旁。行人上山高又险,我的马儿腿发软。且把酒壶来斟满,好让心儿宽一宽。行人过岗高难爬,我的马儿眼发花。牛角杯儿斟满它,喝一杯儿

  莫想家。行人上山石头峭,我的马儿晃摇摇。我的伙计快累倒,这份忧愁怎得了!深深的思念,厚重的情谊就在这反复吟唱中表达地淋漓尽致。

  《诗经》战争徭役诗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都对后代诗坛产生重要影响,而且通过这些诗歌可以了解西周至春秋时代社会风貌以及当时的战争徭役情况和人们的切身感受。

  第二篇:《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总

  目

  录

  论文正文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5)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6)

  1、大胆浪漫?????????????????????????(6)

  2、真挚细腻?????????????????????????(7)

  (二)热烈地渴求爱情?????????????????????(8)

  (三)执着地坚守爱情?????????????????????(10)

  (四)勇敢地捍卫爱情?????????????????????(12)

  (五)理智地对待爱情?????????????????????(14)

  二、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15)

  (一)爱情可贵,信仰价高???????????????????(16)

  (二)不图暂时拥有,但愿天长地久???????????????(17)

  1、要含蓄典雅,不能卿卿我我?????????????????(17)

  2、要专一忠贞,不能朝秦暮楚?????????????????(17)

  (三)自尊自爱,保持理智???????????????????(18)参考文献????????????????????????????附录

  1.任务书????????????????????????????(21)2.中期检查报告?????????????????????????(22)3.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24)4.结题报告(19)谢

  辞????????????????????????????(20)

  ???????????????????????????(25)5.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26)6.答辩过程记录?????????????????????????(28)

  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女性的爱情观

  摘

  要:婚姻是历来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我国最早的婚恋诗汇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此类婚恋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了古代女性对唯美爱情的执着追求,其内容或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或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或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或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还有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等。这些诗描绘了古代女子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们或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尤其是女性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本文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分析,探讨周代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现在女性的启示。关键词:诗经;婚恋诗;女性;爱情观;思想内容

  目

  录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5)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6)

  1、大胆浪漫?????????????????????????(6)

  2、真挚细腻?????????????????????????(7)

  (二)热烈地渴求爱情?????????????????????(8)

  (三)执着地坚守爱情?????????????????????(10)

  (四)勇敢地捍卫爱情?????????????????????(12)

  (五)理智地对待爱情?????????????????????(14)

  二、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15)

  (一)爱情可贵,信仰价高???????????????????(16)

  (二)不图暂时拥有,但愿天长地久???????????????(17)

  1、要含蓄典雅,不能卿卿我我?????????????????(17)

  2、要专一忠贞,不能朝秦暮楚?????????????????(17)

  (三)自尊自爱,保持理智???????????????????(18)参考文献

  ????????????????????????????(19)谢

  辞????????????????????????????(20)《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主要反映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从内容来看,《诗经》反映的面十分广泛,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也十分深刻。有涉及奴隶主对奴隶压迫剥削和奴隶悲惨处境的,如《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作品;有批判无休止的兵役、徭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作品;还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欢乐和痛苦的,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卫风·氓》等等。爱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爱情主题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中国历代的民间文学,爱情主题往往十分突出。《诗经》中最耀眼的、最有价值的、最受后人青睐的就是《国风》中的爱情作品,《国风》中有大量篇目是写婚姻爱情的,涉及到爱情、婚姻的各个层面。总之,爱情主题的作品是《诗经》的精华。而在爱情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便是女性,女性有其特有的细腻、敏感、大胆、坚定、执着,在婚姻爱情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捕捉的闪亮元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更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在《国风》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1]。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所在,对爱情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高尚的理解。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对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的描述与抒发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为后人展现出古代人民多姿多彩的爱情婚姻生活。《诗经》中写爱情婚姻问题,突出女性对爱情大胆追求的诗,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内容: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抒

  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以及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可以将其简要概括为:爱河初涉;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悲伤怨歌。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女子对待爱情的态度,简单概括为五个方面:大胆地追求爱情;热烈地渴求爱情;勇敢地捍卫爱情;执着地坚守爱情;以及理智地对待爱情。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

  《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当时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人们的感情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追求爱情婚姻的追求上显得更加自由、热烈、浪漫。《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大都描写男女从互相爱慕慢慢发展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表达出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的婚恋诗多表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同时也不忘体现男女主人公细腻真挚的感情。比如《周南·关雎》、《郑风·狡童》以及《郑风·子矜》,这几首诗就体现出了大胆浪漫和真挚细腻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周代女子对待爱情时表现出的大胆、真诚。

  1、大胆浪漫

  男子见到好姑娘怦然心动,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感情冲动。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此类事分成两小类:一类是男对女的爱慕和追求,另一类是女对男的倾心和思念。

  先看第一小类。以《周南·关雎》为例做以说明。首篇《周南·关雎》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情歌之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对于这首诗,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诗序》以及朱熹《诗集传》说这首诗歌咏的是“后妃之德”。而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认为

  “《关雎》,女子采荇菜于河[2]滨,君子见而悦之。”笔者偏向于闻一多的解释,认为这是一首青年男子表达对淑女爱慕之情的恋歌。诗中河畔采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引起一位男子的爱慕之情,并从一见钟情发展到一往情深,“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男子沉迷其中,醒着睡着都不能自拔,情感发展至最深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男主人公夜夜思念。可是姑娘却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导致君子“求之不得”。而这位聪明的男子采取了一种积极乐观的解脱方法——想象那种求而得之的欢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出于男主人公的想象,他希望将来能和自己的心上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友之”“乐之”他幻想着一旦追求到这位“窈窕淑女”,将会千方百计让她高兴快乐。这首诗的感情热烈率真,基调健康积极。孔子曾赞

  [3]之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再看第二小类。以《郑风·狡童》和《郑风·子矜》来探究姑娘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恋爱有甜蜜有快乐,但也有痛苦与烦恼。《郑风·狡童》真实地表达了一个女子与情人怄气时的痛苦心情。“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唯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唯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女子在与自己相恋的男子产生矛盾后,由于男子不与她说话,不和她一起吃饭,使得她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度日如年的情景。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他们为何而产生矛盾,但从女子的焦灼和痛苦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她对男子的感情是多么强烈而深厚,以至于不能自拔。

  与《狡童》中女孩的率直相比,《郑风·子矜》中的女主人公在表达得不到男子信息,见不着面的烦恼时,则多了一份女孩的矜持。“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5]虽然她那么想给他送去消息,那么想去与他相会,但是她却不愿采取主动,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埋怨着她粗心的情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又爱又恨的表情仿佛就在眼前。《子矜》中

  的女孩虽然不满情人的冷落,但她仍然在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地等待,虽然也责怪男子的用情不深,但却不曾想过要与他分手。相比之下《郑风·褰裳》中的女子则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与好耐心,她生气而且不耐烦地宣布:“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对于男子对她的冷落,她的不满已经演变成为最后通牒:如果你心中还有我,就赶紧过河来找我,如果你心中没有我,难道就没有别的人了吗?她那泼辣而率真的性格跃然纸上,这肯定是一个风风火火,爽快而且自信的姑娘。

  2、真挚细腻

  古代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困乏,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是如出一辙,不同于面所介绍的那种热烈率真,《郑风·出其东门》就采用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现人们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窝思存。缟衣綦巾,聊我乐员。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窝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诗中用“如云”、“如荼”写出了城外女子多

  且美的情形。这样简单的描写便让读者由云由荼产生联想,云和荼花使人想到女子的轻盈素雅,又充满活力。这首诗的妙处也就正在于诗人在对这些如云如荼的美丽女子的赞美中,表达出了男主人公的真挚情感:他爱的仅仅是那个人群中衣着朴素的姑娘。

  在《诗经》时代,恋爱、婚姻方面的种种限制还没有后世那么严格。据《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可看出,当时的青年男女在择偶和同居方面还是比较自由的。《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无论是描写幽期约会的“静女其妹,侯我于城隅”(《邶风·静女》)“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卫风·桑中》),还是描写同歌同舞的“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郑风·摔兮》)“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王风·君子阳阳》)以描写别后相思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6](《王风采葛》),“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等,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这些诗,犹如一幅幅爱情风俗画,真

  实地展示了我国古代淳朴无邪、自然健康的民风,也维妙维肖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感情。

  (二)热烈地渴求爱情

  情人约会见面,肯定是快乐无比的,二人都沉浸于一种你侬我侬的幸福感之中,《诗经》中涉及这方面的也有不少,看《诗经》中描写约会的欢快、幸福,使得人们对于古代人民的热情浪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深了我们对于古代人民那种自由真挚的向往,尤其是领略到周代女子对待爱情的热烈真挚。下面主要以《召南·摽有梅》《邶风·静女》以及《郑风·溱洧》为例来感受一下《诗经》所传达出的男女对待爱情的那种热烈的感情。

  先以《召南·摽有梅》为列来探看姑娘的情感世界。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是一首炙热的情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而又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一位少女苦苦企盼有男子前来向她求婚,姑娘以梅子的成熟、零落,比喻青春易逝,表现了急于寻求伴侣的迫切心情。树上的果实越来越少,姑娘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从“迨其吉兮”告诫对方不要错过好时光,到“迨其今兮”今天正是好时候,到“迨其谓之”我就等你一句话,只要你开口,我就跟你走,姑娘那迫切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社会现象。

  再有《召南·野有死糜》:

  野有死康,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才软,野有死澡。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使龙也吠,无感我悦兮。

  这首诗只写了一对正热恋的青年男女在郊野幽会的情景。诗人抓住了最能体现山乡风俗和人物本色的两件“道具”—糜鹿和朴撇进行描写,精雕细刻出一幅古代山乡的爱情风俗画: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一位年青英俊的猎手向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献上了求爱的礼物—糜鹿和朴才钦。满怀喜悦的少女接过礼物,把猎手带回家去。她一边走一边叮嘱猎手:你要放轻脚步慢慢走,不要拉我的裙,也不要惹起狗叫惊动了家里的人。诗歌的最后一章通过少女的嘱咐,把男子的憨厚、鲁莽

  和少女的多情矜持,刻画得栩栩如生。

  《邶风·静女》是地点在“城隅”的约会。笔者认为这大概是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以情人幽会时的小小场面抒写了男女青年相互爱恋的纯真情感。“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男子心爱的人儿一时还没有到来,他心情焦急以至于徘徊又不停地抓头,通过这一个动作,就将男子等待爱人的那种焦急之情写的活灵活现。待到女主人公来到,以彤管相赠,男子分外爱惜,“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礼物很平常,但送礼的人却是独一无二的爱恋。短短几句便将一对恋人约会时相互逗趣的情景跃然纸上,充满生活情趣。

  《郑风·溱洧》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的一次盛大聚会。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据说,春秋时期三月三日,郑国青年人相聚在溱洧二水的河畔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正值阳春三月,风光明媚,男女青年们往往借着这个大好机会互诉衷情。整首诗采取对话体的方式表现出了这些青年男女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这种开朗、大方的性格更体现在姑娘身上。“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女子主动要求意中人去观赏河边的优美风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给我们呈现出了男女青年尽情游戏欢乐的美好场景。最后他们“赠之以芍药”互相表明心意。整首诗像是一首欢快的曲子,天真、朴实、热烈、浪漫,亲近自热显得格外清新。

  《郑风·溱洧》中的描写:“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诗中“涣涣:水盛貌。浏:水清貌”。这首诗描述了一次仲春之会的盛况,写一对青年幽会,游玩,临别赠物定情的景况。女主人公表现尤为突出,她主动要求意中人陪自己去

  游玩,并以芍药花为信物,私订终身。诗中渗透着浓厚的抒情意味。正如方玉润所说:“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相出游;以至兰芍互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所谓“恬不知羞”,实际是青年们天然纯朴的感情流露。方氏又以此诗“开后世野游艳诗之祖”。这首诗中男女主人公的举动,显然是对社会上那些清规戒律的反叛,是真正意义上对天地精神的遵从。这种浪漫明媚、大明大放的爱情,在《诗经》中并不少见,如《庸风·桑中》、《郑风·东门之墠》等,都表达了男女间的思慕之情,语言朴实自然,体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自由、欢乐、大胆、热烈的追求与向往。《诗经》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的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古代文化中最光辉、最纯朴的思想。

  (三)执着地坚守爱情

  秦观《鹊桥仙》中有句诗说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情人之间无一不想着厮守终生,但是在当时社会由于戍边、劳役等原因,他们往往被迫两地分居,不能长相厮守,所以就有了漫长等待和无奈相思。《诗经》中有许多作品都真切地描绘出了情侣、夫妻之间难耐的相思之苦,有的表现妻子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有的诉说戍边的将士对持家妻子的思念,有的是抒发女子对已故之人的沉痛哀思,还有表达男子思念亡妻的痛苦心情。这些诗篇寄托的人们浓浓的思念,同时也表现出了周代女性对爱情的坚韧与执着。下面主要以《唐风·葛生》、《王风·君子于役》为例来感受古代年轻男女的恋爱和热情,以及女

  性在对远役在外的丈夫的一种执着地厮守,甚至是对已故爱人的执着爱恋。

  先看《王风·君子于役》所表现的思妇对丈夫的盼望,同时也是她对远役在外的“爱情”的一种坚守。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全诗采

  用触景生情的方法,选取了“鸡栖于埘”、“羊牛下来”、的场景触动思妇的深切思念和绵延惆怅。这位思妇在忙完一天的农活之后,眺望暮色中的田野,一股股愁思自然涌上心头,他为自己的丈夫担忧,鸡牛羊到晚还有个归宿,可是自己的丈夫此时此刻却还不知道漂泊在哪里,是否饱经严寒酷暑,是否能免于饥渴?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劳动妇女的一种很真实的感情,她惦记丈夫“苟无饥渴”,这种相思之情更是表现出了思妇爱情的朴实和她多爱情的执着坚守。

  再看一首《周南·卷耳》所描写别后相思,首写女子怀念征夫,然后写征夫旅途劳顿,饮酒谴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谁?换句话说,就是诗歌的“我”到底何指?前人以为是女性,而笔者以为当为男性。我觉得这首诗歌的第一章中的我指女性,也就是本诗歌的主人公。而后面的我指男性,也就是女主人公所怀念的那个“人”-----远方游子。第一章先写女子到野外去采卷耳,野菜还没有采满筐就停下来,把筐放在小路上,怀念起远方的丈夫。接下来的三章均为女子对丈夫行踪的想象之语。她设想,自己的丈夫也一定和自己一样心中充满了想念和伤感,他一定急着赶回家,可是他的马不行了,马累了病了拐脚了,而路途遥远险阻难以克服,连他的仆人都已经走不动了。于是他只能借酒浇愁,抒发对妻子的怀念和内心的伤感。总之,《周南·卷耳》不管是抒发妻子还是丈夫的思念,都表达出了他们的对爱情的执着坚守。

  最后看这首《唐风·葛生》体会古代人们生死离别的哀哀恋念。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这是一首妻子悼念亡夫的诗,句句悱恻伤痛,感人至深。全诗从

  葛藤入笔,正是由于这墓地荒野,触动伤感情思,妻子与丈夫阴阳两隔,各自独处,终日孤孤单单,无依无靠。“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表面是在描写亡人在这墓野之中独处无人陪伴,实际上也暗示出活着的人孤独无亲的凄凉。不难看出他们二人生前是多么的相亲相爱,互相依靠,以至于到妻子发出“归于其居”“归于其室”死后同穴的悲号。他们之间这样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流芳千古,为人敬叹。

  (四)勇敢地捍卫爱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礼教逐渐形成,它在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同时也束缚、干预、甚至扼杀了自由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然而,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是相爱的人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所以,相爱的男女往往进行大胆的反抗,以求得婚姻爱情的自由。《郑风·将中子》这样写道:“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祀。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女子迫于无奈拒绝和情人的约会,但是心里却依然保持着对爱人的忠贞和浓浓的情意。姑娘要求情人不要再来她家相会,因为她怕“父母之言”、“诸兄之言”和“人之多言”。在封建礼仪的压抑下,姑娘忍痛拒绝情人前来幽会,却又实在不愿放弃,表明她心里对情人爱的深沉,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内心复杂的矛盾和痛苦。她内心所坚持得对情人的爱,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女子对封建礼教的一种不动声色的反抗。

  还有一首诗《鄘风·柏舟》也表现了同样的遭遇,塑造了一位勇敢捍卫自己爱情的女子。这是一首反抗家长干预、追求婚姻自由的作品。诗中的少女,热恋着一个剪发齐眉的少年,但她母亲却强加干涉,从而激起她的怨愤和反抗。她痛苦之极,呼天喊娘,声称誓死不改变主张,表现出坚贞的爱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是一场母女之间的冲突,这位女子的恋爱遭到母亲的反对,她

  呼天唤地,面对母亲的权威,却也只能发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感叹,最终一切都无济于事,“之死矢靡慝”女子选择了以死相抗。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封建礼教、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往往情侣们的爱情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逼到了死角,为了心中对自由爱情的美好向往,他们选择了为爱抗争,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爱情。

  据考证当时的男女自由恋爱已经受到诸多干涉和制约,如《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鞫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这是一首讽刺的山歌,讽刺的是齐襄公与妻子的妹妹文姜有染。文姜已嫁鲁桓公为妇,但又与齐襄公私通,后齐襄公杀彭生以息鲁怒,文姜也留居于齐而不敢归鲁,居住于齐鲁之郊,并多次与齐襄公相会通奸。这首山歌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山歌中讥讽齐襄公实际上还没有种植桑麻的平民百姓好过,也没有获得幸福,反而使自己所爱的文姜吃苦受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齐襄公没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导致的,山歌的用意还在于告诫其他人,“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也就是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不依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终不会有好结果。所以说诗中女子为了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反抗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她也成为了一位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反抗礼教束缚的先锋。

  (五)理智地对待爱情

  爱情经过了一系列的坷坷绊绊,逐渐走向成熟,迈进婚姻的殿堂。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有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是却是无尽的羞辱

  和一张心寒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哀怨的吟唱便给《诗经》凭添了些许的忧伤情思。且看《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溡諟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勿失我梁,勿发我笱。我躬不阅,惶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畜,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述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过程。全诗分六章,首章写丈夫变心;次章以事实表明丈夫喜新厌旧;第三章写自己被休弃的痛苦与矛盾的心情;第四章写自己在夫家时尽力操劳家务;第五章斥责丈夫忘恩负义;第六章写丈夫的饿粗暴与不念旧情。整首诗以叙事与抒情结合的方式,真实地体现了弃妇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悲剧性格,她将自己的遭遇看作诗新妇的鸠占鹊巢,而对丈夫虽然也极为怨恨,却又充满痴情幻想。这也体现出了古代妇女的觉醒程度,很具有代表性。

  如《卫风·氓》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女子。恋爱时期,女子对氓一往情深,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身相许。而婚后的生活却并不美满,她付出了很多,也承担了很多,“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对丈夫的暴虐也全无怨言,尽管她忍辱负重,却依然被丈夫抛弃。她也曾自怨自艾,“躬自悼矣”,但她并没有一直伤痛下去,而是大声控诉丈夫的暴行和社会的不公,敢于表达对丈夫的不满。诗的最后,女子决绝的喊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她与氓的彻底决裂,也表现了她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她在婚姻破裂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理智和自主,保持了一种人性的独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

  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温柔、多情而坚韧的女性。她向往幸福婚姻,遵从当时社会的礼俗,通过自由恋爱,由经媒妁之言,与一个外乡男子成婚。婚后夙兴夜寐,辛勤操劳,与丈夫共同度过多年的贫困岁月,但是随着青春逝去,容颜衰减,遭到丈夫的厌弃,以至于无情地抛弃。她孤苦无告,在孤寂中怨恨男人的背信弃义,反思自己的轻信失误,痛苦地抚摸着自己心灵上的创作,坚韧地活下去。这是《诗经》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完整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封建礼教控制的男女不平等的旧社会尤其普遍,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这首民间叙事诗的不朽价值。

  二、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笔者把《诗经》婚恋诗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分为了五大类,即大胆地追求爱情;热烈地渴求爱情;执着地坚守爱情;勇敢地捍卫爱情;理智地对待爱情,并对其分别作以论述说明。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婚恋诗展现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记录了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民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诗经》中婚恋诗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不免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所以,在现今日趋庸常的社会生

  [7]活中保持一颗纯真的诗心事非常有必要的。《诗经》中所表达出的女性的爱情观,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古代人们的感情世界,进一步体味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据司马迁说,孔子曾对《诗经》进行编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

  [8]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三百》中,大量的诗,与爱情这个主题有关。孔子既然从古诗三千首中辑录出这三百首,隐约地告诉我们,他赞同这些诗歌中有关爱情的观点。编订《诗三百》时,对于那些情事,孔子肯定心有所怀、心有所戚。他肯定向往诗句中所记录的纯粹的爱情。他轻轻一声感慨:“思无邪。”

  现代婚姻家庭频繁出现的始乱终弃、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如果人们能够回到2000多年前,透过历史的烟尘认真体会孔子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风雨同舟,共度患难,同时又能忆苦思甜,我们又当作和感慨呢?在孔子的眼中,爱情是圣洁而伟大的,没有任何杂质,它是一种美好的现实夙愿。[9]那么,《诗经》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最重要的就在于精神与心灵的感触。

  在现代人眼中,《诗经》中的爱情观似乎是精神恋爱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些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据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个词的含义并不十分清楚,可以说现代人对古代的爱情观更多的是一种误解。现代人普遍认为爱情诗自然而然的发生男女两性之间的事,并以此为前提对爱情做了种种论述,但是在古代爱情中,人们更多的是注重心灵的感触。所以对于现在人来说,《诗经》中周代女子的爱情观给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爱情可贵,信仰价高

  爱情这个闪闪发光的字眼,古往今来叩开了许多青年男女的心扉,谱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梁山伯与祝英台、罗米欧与朱丽叶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所传颂。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渴望和对崇高、圣洁爱情的追求。毫无疑问,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爱情对于情窦初开的年轻大学生来说,更是生活的“诗歌和太阳”。当然人生的领域十分广阔,人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理想、事业、学习、工作都是人生的美妙乐章,它们和爱情一起构成了气势宏博的人生交响乐

  曲。在人生交响乐曲中,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爱情只是人生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但是很多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事业等其他物质的东西才是永恒的主旋律,从而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失去路标,陷入可怜的自私泥潭。所以对现代人来说,《诗经》婚恋诗中的爱情观就透漏出一种更为耀眼的光芒,启示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人生中,要认清自己的方向,追随自身的心声,把握住人生最美好的感情,同时也要做好人生中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不图暂时拥有,但愿天长地久

  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在处理恋爱问题时,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对方、对社会负责,把爱情和责任、义务联系起来,真正作到爱情与道德的统一。作为大学生,要用正确的恋爱观对待爱情生活,遵守恋爱的道德。

  1、要含蓄典雅,不能卿卿我我

  热恋中的情侣接触频繁,情切切,意绵绵,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必须注意情意的表达方式,保持恋爱行为的端庄,显示出含蓄典雅的格调,切不可放纵自己的情感,做出不文明、不雅观的举动。在恋爱中,过分亲昵的粗野方式,超越阶段的非礼行为,都是缺乏道德情操的表现。只有使理性与爱的情感真正融合一体时,才能奏出优美动听的爱情乐曲。然而,有的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卿卿我我,形影不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哪怕头顶烈日,身披风霜,都心甘情愿守候女生楼下,等待女友的出现;除了上课、休息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两个人都厮守在一起,或月下散步,或路边私语,特别是那些网恋的菜虫们,更是不分昼夜,通宵达旦,在网络和电话之间来回穿梭,把学习抛向九霄云外。在《诗经》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直接又不失礼仪,真挚

  又不显粗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短短几句便使两人相亲相悦的感情跃然纸上,让人身心愉悦,而不是肉麻打颤。

  2、要专一忠贞,不能朝秦暮楚

  友谊可以广泛,爱情则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包含的特有的情感和义务只能存在于恋爱者两人之中,不允许有任何第三者介入。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就要经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经得起困难、挫折的洗礼。如果朝秦暮楚,喜新厌旧,实际上也是践踏自己的感情。《诗经》中有多少女性在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哪怕是已逝的爱情,她们也保留着相爱的那份性情,厮守终身。对爱情的不忠贞,是道德的沦丧和人格的出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把忠贞、专一视为做人的美德。正义的声音从来是歌颂爱情的忠贞,鞭笞淫乱的抛弃。历史的事实和今天的现实一再证明,那些追求额外贪欲、生活放荡的人,都会受到道德的审判和世人的唾骂;那些忠贞不渝、始终如一的人,则爱情幸福,生活美满。

  (三)自尊自爱,保持理智

  在恋爱中理智的向导是爱情的灵魂。爱情的力量也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中孕育,恋人之间特有的神秘感和心灵的振颤是十分珍贵的情感源。在对待爱情方面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表现出自尊自爱,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爱情,不能盲目地惟命是从,最终丢失了自己。《诗经》婚恋诗中的《邶风·谷风》和《卫风·氓》都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从热恋到婚姻再到受虐被抛弃的妇女,然而她们在对待这样的爱情的时候,选择了果断的放弃,自己来拯救自己,这种理智是被我们所佩服的。对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女性来说,不能完全沉溺于爱情的甜言蜜语里,要理智清醒地对待爱情,分清楚这份爱带来的到底是幸福还是苦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完成自己的人生。所以说,《诗经》中婚恋诗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给现代人的启示是不同忽视的,只有保持着自尊自爱,理智聪慧地对待爱情,才会得到真正的内心的满足。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婚恋诗,是古人用诗歌诠释对爱情看法的典范,通过分析和梳理《诗经》中婚恋诗所表达的周代女子的爱情观,可以使我们领略古时候人们那种情真意切,不含任何杂质的美好感情,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古代女子

  那种健康、纯真、积极的爱情观。同时它是现代人的爱情课堂,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爱情,把握好自己的幸福。谢

  辞

  本文论文的完成,得益于宝鸡文理学院导师党天正教授的悉心指导,从选题的确定、论文资料的收集、论文框架的确定、开题报告准备及论文初稿与定稿中对字句的斟酌倾注的大量心血。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宝鸡文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各位老师,感谢党天正教师、段永强老师、王玉珠老师等。谢谢你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

  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四年的室友,是你们让寝室充满快乐和温馨,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多彩与快乐!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这几年来对我的帮助。

  回首本人的求学生涯,父母的支持是本人最大的动力。父母不仅在经济上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在心理上风有望女成凤的期待。每次回到家时父母的欣喜之情,每次离家时父母的依依不舍,皆使本人刻骨铭心,希望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使父母得到宽慰。

  此外,本人参考了大量杂志期刊和专业丛书,由于参考太多,不能一一注明,敬请原谅并向所有作者和刊物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本人知识积累有限,难免有不尽任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

  第三篇:诗经中的著名诗篇赏析

  东山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我在东方说要回,我的心向往西方好伤悲。缝制一身新衣,不用再衔木棒。蠕动的毛虫,长期在桑林野外。卷缩成团独自睡,钻在兵车下。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瓜蒌的果实,挂在房檐上。土憋虫在屋里跑,喜蛛在门上结网。田舍旁

  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并不可怕呀,倒使人更加思念呀!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鹳鸟鸣叫在小土堆上,妻子哀叹在屋里。清除走障碍物,我家征人要到了。圆圆的苦瓜,长久放在柴堆上。自从我们不相见,到今天已经三年。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黄莺正在飞翔,闪闪发光的羽毛。这人女子出嫁时,黄白色花马去迎娶。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繁多的仪式一个个。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征人随军东征已经很久了,在这个阴雨蒙蒙的日子,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慆慆不归”一语透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感慨,而“零雨其蒙”的景色则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愁惨气氛。

  诗歌的第一章写征人欣喜自己能够生还。他一听说要离开东方,心儿就飞到了西方的家乡,兴奋地想象自己不再从事征战。

  第二章写征人想象家园已经荒芜了,无人修剪的瓜蒌爬到房檐上结子,土鳖在屋里跑来跑去,蜘蛛在墙角结网,场院上印着鹿迹,磷火飞来飞去。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这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第三章写他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叹息。

  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情景,设想着重逢的欢乐。

  诗歌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征人在回乡途中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敢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采薇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冒出了芽尖。说要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与敌军交接啊!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

  想起我离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

  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

  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

  “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纵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节南山

  节:高峻貌。岩岩:积石貌。师:太师。周三公之官,职掌兵权,类似大帅。具:俱。惔(音谈):火烧。卒:尽。斩:灭绝。监:察。

  有实其猗:山坡壮阔。荐:重。瘥(音错):疾病。憯(音惨):作语助。曾,乃。惩:止。嗟:语末助词。

  氐:根本。秉:掌握。均:平。维:系。毗(音皮):优厚。一说弼辅。吊:善。昊天:老天。空:空乏;困穷。师:大军。一说众

  民。

  仕:察。式夷式已:为政公平,停止暴虐。一说或被伤害或停职。琐琐:小貌。姻亚:婿之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膴(音舞):厚。仕:任用。膴仕,高位厚禄。

  佣:均。鞫:极,穷。讻:凶,祸乱。戾:灾祸。届:极,止。阕(音却):止息。夷:伤。一说平正。

  酲(音成):病于酒。成:平。

  蹙蹙(音促):缩小之貌。局促不得舒展。相:视。怿:喜悦。酬:酬酢。言反复无常,时则刀兵相见,时则酒席相劝。

  家父:或作嘉父,又作嘉甫,人名,即本篇的作者。作诵:作诗讽谏。讹(音俄):化。畜:休养;安定。

  那嵯峨终南山上,巨石高峻而耸巅。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民众都唯你俩是看。忧国之心如火炎炎,谁也不敢随口乱谈。国脉眼看已全然斩断,为何平时竟不予察监!那嵯峨终南山上,丘陵地多么广阔。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执政不平究竟为何?苍天正又一次降下饥疫,死丧和祸乱实在太多。民众言论中不再有好话,你们竟还不惩戒自我!你们史尹和太师二人,原该是周室的柱石。掌握了国枢的钧轮,四方诸侯靠你们维系,大周天子靠你们辅佐,也使人民踏实心不迷。老天爷实在太不良善,不该断绝人民的生机。

  处事不诚心不亲自办理,百姓对你们就不相信。不咨询耆旧不晋用少俊,岂不是欺罔了君子正人?施政应当平等应当躬亲,不应该与那些小人接近;瓜葛不断的裙带姻亲,不应该偏袒而委以重任!老天爷真是不光明,降下如此的大祸乱。老天爷实在不聪慧,降下如此的大灾难。君子执政如临渊履冰,才能使民众心安。君子执政如碗水持平,憎恶忿怒才能被弃捐。

  老天爷实在太不良善,祸乱从此再无法平定。一月连着一月竞相发生,使庶民从此无法安宁。忧国之心如醉酒般难受,有谁能掌好权平理朝政?如不能躬亲去施政,悴劳的仍是众百姓。

  驾上那四匹久羁的公马,这四马都有肥大的脖颈。我举目四望到

  处是祸乱,局促狭小无处可以驰骋。

  当你们之间恶感正烈,你们彼此就倾轧不歇。既已怒火平息回嗔作喜,又像宾主般互相酬酢。

  老天以灾祸显示不平,我王天子也不得康宁。太师史尹不自惩邪心,反而怨怒人们对其规正。

  我家父作此一篇诗诵,以追究王朝祸乱的元凶。该改变改变你们的邪心,以求德被四方万邦齐同。

  《节》既有天再降饥馑、瘟疫、四方不宁及“国既卒斩”,《正月》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雨无正》也有“降丧饥馑,斩伐四国”和“宗周既灭”等,因而可知诸诗大致作于东、西周之交,幽王末平王初。至于《节》所指责的对象则是幽王及其权臣。前人屡辩诗旨是“剌王”还是“刺尹”,甚为无谓。总因古代君臣名分颇严,论者又往往横亘一“诗可以怨”或一“《小雅》怨诽而不乱”之念于胸中,因之便有不同的“先入为主”之念在作怪。今就诗论诗,直刺师尹,颇为鲜明;而一再怨望“昊天”,又显然借以指责天子。

  关于师尹,自毛传以来皆解作“大师尹氏”,至王国维始辨析其为二人,即首掌军职的大师和首掌文职的史尹。观《大雅·常武》中大师“整六师”、尹氏及其属“戒师旅”,则大师统军而尹氏监军,对照《节》诗首章,“忧心如惔,不敢戏谈”正合于军国主义背景,显然偏于责师;而“国既卒斩,何用不监”。乃监察司之失职,显然偏于斥尹。

  第一部分

  全诗十章,共分三部分。首二章以南山起兴,以象征二权臣。以山之险要象征其权之枢要,又以山之不平联系到二臣秉政不平。结合篇末“昊天不平,我王不宁”的呼应来看,天怒人怨,总由师尹秉政不平使然,故“不平”二字为全篇眼目。只是第二部分却一再将不平(不夷)与不己(不自为政)并提而责难,推思其义,全诗是指斥师尹失政在不能持平(夷),而要持平则又须事必躬亲(己),因而全诗结构是起于夷(平)终于夷(平)而介于己。

  首章点出“不敢戏谈”以致“国既卒斩”;二章点出昊天再降饥

  疫以致“丧乱弘多”,民众无法存活,从而“不敢戏谈”之高压失控,遂而“民言无嘉”。一章言人祸,二章言天灾,由时间及顺序暗示天灾实人祸所致,人间暴戾上干天怒所致,此即第一部分的要害。

  第二部分

  从第三到第六共四章为第二部分。在上两章铺垫的基础上,三章进一步点明师尹之害人害天,天再施报于人,人民双重遭殃。“诗可以怨”,怨而至天,亦已极矣!

  四、五两章句式排比,结构整齐而又不乏疏宕之美。四章围绕“夷”“己”二字正反展开,既为师尹说法,更为一切秉政者说法,三十二字可铭于座右,可镌于通衢。五章“昊天不佣(融)”“昊天不惠(慧)”二解是“刺”,“君子如届(临、己)”“君子如夷(平)”二解是“美”,也是对师尹说法。两章排比、对比之势,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诗人的责怨之情也推到了高潮。

  六章承上启下,由怒转叹。

  统观第二部分四个章节,结构颇为讲究:

  五、六章既以“昊天不佣”“昊天不惠”和“不吊昊天”以上应第三章的“不吊昊天”,又以“君子如届(临、己)”、“君子如夷”和“谁秉国成(平、夷)”、“不自为政(不己)”以上应第四章的“式夷式已”,可见此部分是以怨天和尤人双向展开而又并拢合承,甚耐玩味。

  第三部分

  第七、八、九、十章为第三部分。变每章八句为四句,于音乐为变奏。于诗情为由怨怒转悲叹。唯七、八两章疑有错简而当易位:前“方茂尔恶”章言师党与尹党既相倾轧又相勾结,以见朝政难革;后“驾彼四牡”章言无奈之下只有往奔四国避乱(或求诸侯勤王),然而四方亦不可往,“蹙蹙靡所骋”。既然宗周与四国皆被师尹扰乱,国已不国,今日上干天怒,下危人主,尽管师尹不自责己而反怨怒匡正,我身为大夫,也只有勇作诗“诵”,“以究王讻”,成此一篇檄文,为来者垂诫了!

  生民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

  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

  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

  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

  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

  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

  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

  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

  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

  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

  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

  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

  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

  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

  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

  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

  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

  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

  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

  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

  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

  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

  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

  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史诗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现代学者的充分关注。《大雅》中的《生民》一篇,就是这样的作品。《毛诗序》说:“《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它是一首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的长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说:“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喾)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而得子。唐代孔颖达的疏也执此说。但汉代郑玄的笺与毛传之说不同,他主张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的。郑玄认为:“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这样的解释表明君王的神圣裔传来自天帝,是一个神话。然而在后世,郑玄的解释遭到了王充、洪迈、王夫之等人的否定。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

  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禖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另外,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才具有神奇的魅力。

  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这首诗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关于后稷遭弃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刘向《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苏洵持难产说,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的题材,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

  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

  一、婴幼期被遗弃;

  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

  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这首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鑛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中讲到的农作物有荏菽、麻、麦子、瓜、秬、秠、麇、芑等。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也很细致,发芽、出苗、抽穗、结实,一一都有描述。而对除杂草和播良种的重视,尤其引人注意。这说明周民族已经开始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写作“田(四格中各有一点)”,田是田地,四点像田中密植的农作物,所以周民族的命名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农业,被帝尧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周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至于稷具体究竟是哪一种谷物,唐宋人多以为是穄,穄是黍的一种,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则普遍认为就是高粱,这几乎已成定论。现代学者又有新说,认为它是禾的别名,也就是粟,去种皮则称小米。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味的内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表现其特色,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诗的最后两章,承第五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远赐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业绩,不断保佑他并将福

  泽延及到他的子子孙孙。诗中所述的祭祀场面很值得读者注意,它着重描写粮食祭品而没有提到酒(虽然也是用粮食制成),这大约也表明后稷所处的尧舜时代酒还没有发明。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则中国酒的发明在夏代,这首诗的叙述当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旁证。而烧香蒿和动物油脂这一细节,也是后稷所创祀典的特殊之处。“上帝居歆”云云,则反映出当时可能有人扮的神尸来享用祭品,可供研究上古礼制参考。全诗末尾的感叹之词,是称道后稷开创祭祀之仪得使天帝永远佑护周民族,正因后稷创业成功才使他有丰硕的成果可以作为祭享的供品,结尾赞颂的对象仍落实在后稷身上,他是当之无愧的。

  绵

  绵延不断小瓜藤,好比人民开初生。自从杜水到沮漆,那是古公亶父兴。快乐快乐住窑洞,那时没有家和室。

  文王祖父是亶公,来建周朝来迁徙。循着漆水西边行,东行来到岐山下。改换娶妻姜氏女,速来考察建房屋。

  周原肥美又宽广,堇菜茂盛又甘甜。开始改易开始谋,改易相聚灼我龟。说是停留说等待,此地建房最吉祥。

  可以居住可逗留,可以帮助可保佑。可以划疆可治理,可立标准理田垄。从西到东分阡陌,周密改换把事理。

  召来司空管建筑,召来司徒行教化。要使众人立家室,准绳一定要正直。捆束木版来施工,建造大庙来遮护。

  铲土装筐人众多,计算声音闹轰轰。筑墙之声登登响,多次借刀来削墙。百堵高墙皆筑起,鼓声不胜筑墙声。

  可以立起大宫门,宫门高大又雄壮。可以立起宫正门,应门立起响铿锵。可以立起大土坛,众人相助把祭行。

  展现不断其怨恨,也不失对他问候。柞棫灌木已动摇,行道修通人喜悦。夷人已经跑远了,只有疲困倦喘息。

  虞芮两国对质成,文王疾行感他们。我唱已有疏通有归附,我唱归附有先亦有后。我唱远人有奔有来奏,我唱我们有御抗外侮。

  这是周人记述其祖先古公亶父事迹的诗。周民族的强大始于姬昌时,而基础的奠定由于古公亶父。本诗前八章写亶父迁国开基的功业,从迁歧、授田、筑室直写到驱逐混夷。末章写姬昌时代君明臣贤,能继承亶父的遗烈。

  第四篇: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姓

  名

  李

  莎

  学

  号

  081060647学生单位

  望江乡中心小学

  所在分校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指导教师

  南生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李

  莎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081060647[内容摘要]本文从周代婚嫁习俗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婚嫁有关的诗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诗章中有关的婚嫁习俗元素,结合中国古代文献及史书记载中关于婚嫁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探讨周代婚嫁习俗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一是对礼的要求,二是强调宗族血缘的传承。

  [关键词]婚姻;诗经;婚嫁诗;媵婚;六礼;

  就婚嫁而言,《诗经》中就有多篇与之相关。例如:《卫风·氓》、《豳风·伐柯》、《鄘风·蝃蝀》、《召南·野有死麕》、《召南·鹊巢》、《卫风·硕人》、《齐风·著》、《鄘风·君子偕老》、《唐风·绸缪》等。因前述各诗均与婚嫁有关,姑且称之为婚嫁诗。本文从婚嫁习俗的角度来分析婚嫁诗,以期通过疏通文意,澄清诗旨,加深我们对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原则及“六礼”婚嫁仪式的了解。

  一、《诗经》相关章节分析

  在分析诗章之前,我们先对“婚嫁”做以解释。在中国的古籍中,关于“婚姻”一词的解释约有三种: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1];二是指嫁娶之事。《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因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事,谓之嫁娶。

  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2];三指亲家。《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女家也。姻,婿家也”[3]。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婚姻的基本特点: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二,表明婚姻依

  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礼记经解》、《礼记·昏义》、《礼记·士婚礼》等篇中,都对古代婚姻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与解释。因此,在对《诗经》相关篇章解读过程中,本文将以以上三篇文章为依据,对其中涉及到的古代婚嫁制度、婚嫁仪式等方面予以归纳。

  1.《诗经》所体现的婚嫁原则

  《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口吻写的关于婚恋生活的诗。该诗就涉及到了婚嫁方面的内容,诗句摘录如下:“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⑵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意大概是说:⑴男子假借买丝之名,来向女子提亲,未能如愿。原因是男子没有找媒人。⑵经过卜卦问吉凶,卦象上说没有凶象。男子坐车迎娶新娘,并带走了她的嫁妆。⑶新娘乘车去新郎家。在对该诗相关诗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四条关于婚嫁习俗的信息。首先,婚嫁要有媒人,这说明在周代,媒人对于结婚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其次,占卜吉凶。周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婚嫁之事事关重大,占卜吉凶那是自然的事;再次,男子上门迎娶新娘;最后,女子出嫁之时父母会给予陪嫁。

  《豳风·伐柯》一诗讲述了媒人的重要性。原诗如下:“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此诗首章以伐柯需用斧头来比喻娶妻需聘媒。二章以伐柯需要有法则,比喻婚姻需备办礼仪。要成就婚事,就要有一定的规矩。这就好比

  砍伐斧柄,手中的斧柄就是新斧的样子,要与心中的女孩成亲,

篇三:周朝诗歌特点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

  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起源于周朝以来的诗歌文学,发展至明清时期,具有独特的古典风格。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在于:

  中国古代散文的语言简洁而典雅,用字精炼,表达清晰,语言富有文采,写出绚丽色彩的文字结构。它经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形象丰富。

  中国古代散文有很强的哲理性,具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经常提出一些道德教育的观点,或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分析,反映出文人将道德观念融入到文章的写作之中。

  中国古代散文还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把古代文化的精粹融入散文的写作之中,使文章充满古风,让读者沉浸在古代文化的海洋之中。

  中国古代散文的内容很广泛,可以写人物传记、景物描写、小说抒情、古人类似的历史故事、人生感悟等,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体裁。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散文具有语言简洁而典雅、哲理性强、文化气息浓厚、内容广泛等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杰作,也是文化传承的珍贵财富。这一种文学体裁的出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一条突破口。

篇四:周朝诗歌特点

  

  作者:赵敏俐作者机构:青岛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物刊名:江西社会科学页码:44-48页主题词:原始诗歌;创作特征;周代诗歌;诗歌创作;中国历史;功利主义;原始社会;艺术成就;诗经;艺术水平摘要:<正>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俯视百代文坛,对它的研究也早已是文学研究中令人瞩目的热门题目,取得了越来越丰硕的成果。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至今仍有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需要探讨。文学是时代的产儿。如果说,原始诗歌是人类在洪荒远古的原始社会产生的第一次童真的歌唱,《商颂》是殷商统治者创作的宗教祭歌的话,那么,保存在《诗经》中的三百篇周诗(包括《鲁颂》四首),则是产生于周代社会的伟大艺术。它以其创作地域和作者群体的广泛性、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其艺术水平的高超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突起的诗的高峰,也开创了中国诗歌从蛮荒走

推荐访问:周朝诗歌特点 周朝 诗歌
上一篇:区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7篇)
下一篇:双减政策下小学教育的重要性(4篇)

Copyright @ 2013 - 2025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