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下《苹果里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5 14:30:08 点击: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 本课的内容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我想不用老师教学生也应该读懂,重要的是:本课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 学习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四下《苹果里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
本课的内容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我想不用老师教学生也应该读懂,重要的是:本课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
学习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本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第五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解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发现正如文中所说的“人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同样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大可不必运用相同的方法来教育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需采用不同教育方法。让我们做一个聪明的智慧型的老师,运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帮助孩子们提高现有知识水*,让孩子们每天都有进步,这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事情。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1)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0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
《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什么是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法。”。在读了这一句话后,请学生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得出了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创造力”,学生们谈得很精彩。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总结,最后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真正的创造要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些让学生兴奋起来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我在浏览杂志时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学生也就*了你自己。阅读教学是应该以本为本,但要落实在加强文本的研读上,而老师的研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因此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老师的研读,就没有学生的研读,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也就不会学生的深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教学环节在启示着我这样一个道理:教材必定是范例,也不是神物,尽管少有缺陷,但是必定会有不足之处,我们作为老师的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要敏于发现,善于引导,积极地将不足之处视若教学资源,来加以挖掘、开发和利用,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学会质疑,学会挑战,学会批判,达到创造性阅读的目的,从阅读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最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2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选择适应教学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这节课打破教师习以为常三课时教一篇课文的常规,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便于操作,简约而有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取得最大的收效呢?有效的做法是:
1、精心设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删去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知故问的问题。揭示课题时,主要将对课题的质疑改为检查预习效果。这一处理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学生预习过课文和没有预习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通常情况下学生读了课题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如课题为什么加双引号?“五角星”指什么?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学生只要预习过课文,就都能解答。在导入课文的问题,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上。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就能弄懂的问题,如小男孩经常到我家来干什么?
小男孩是怎样向我炫耀他的新发现等。无意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三是删去了和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如国标本教材已删去课题中五角星上的双引号。本节课,教师是否需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修改的意图?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教学比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一节课中,我们所教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围绕一个主线就是苹果里只是藏着“五角星”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想到苹果里藏着五角星,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精讲精练,给学生提供学用结合的空间。
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知。本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言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没有忽视字词的训练。如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体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理念。在字音的指导上,突出易读错的多音字,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字义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
字形的教学,重点提示易错笔画,这有助于强化记忆,消灭错别字。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学生描红,及时巩固所学的汉字。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仍不能忘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习惯培养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细微之处见真情。对词语的理解上,则随课文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谴词造句。如“魅力”一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美景、运动、游乐项目”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准确使用“魅力”一词。
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活”是拨通基本教法的金钥匙,是教学技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灵活的教法也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横切苹果和竖切苹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循规蹈矩地切苹果。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正是因为传统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们才会被老经验束缚,进而也错过了发现创造的机会。由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的机会,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才会产生了新的冲动:横切梨子会出现什么图案?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哪些收获?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兴奋点已不仅仅停留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上。他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教师巧妙地引导,不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灵活的教法还表现在适时、适度地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第4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充。学生在对比两种不同切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第二课时的补充阅读和练习,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
本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现象,可以说在教本课之前我还从来不知道苹果里有个“五角星”,这种要求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我们许多人都做不到的,*时,我们只会习惯地去做一件事情。
记得在这课教学中有几处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在谈论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小男孩的“新本领”心情怎样?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一下子说出是激动、高兴、意外、震惊……发言十分勇跃,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是:“惊喜万分,激动不已。”然后让他们找出词句来说明,这一节中有许多词可以看出,但一个学生是无法全部找全的,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鼓励其他学生接着补充说,有的时候学生实在找不出,我就读这一节,特别强调这些词,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了。
另外本节里面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循规蹈矩”切苹果?学生思维也很活跃,学生A说:“竖切好切,所以这样做。”我总结:“为了方便,少了发现。”学生B说:“竖切好看,所以这样切。”我说:“其实丑中也有美,五角星是不是很美。”学生C说:“竖切*分起来公*。”我说:“为了公*,少了创新。”
其实,在我们*时教学过程中,也总是习惯地教,有的时候换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4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第五自然段,也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觉得这段话中,“魅力”这个词不太好理解。而就本课学习而言,如果孩子不能真实地理解这个词,就很难理解本文作者告诉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通过小组讨论学习。
听了学生的一系列回答,我觉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五角星”的魅力,或者说是创造力的魅力。于是我想请学生谈谈为什么拦腰切苹果的人那么少,大家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于是我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因为从顶部切到底部美观、公*,人们习惯了也就这么做了。是啊,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一定的思维定式。假如有人掉到水缸里,我们的常规思维的把他从水缸里拉出来,使人脱离水。但几百年前,就有司马光“砸缸救人”,使水脱离人,成功地救出了他的伙伴。可见,古时候的就可以打破常规,救人脱险,那么我们就更责无旁贷了。
那么什么是打破常规,什么叫创造力呢?“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即换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充满友好、民主的教学氛围,往往能培养出智慧超群、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学生。允许学生提意见,创设一种民主气氛。无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都必须给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不要以为学生提意见,甚至否定我们的观点,是轻视我们,觉得有损我们的`尊严和威信。最有威信和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首先应该是最能以自己的美好言行为学生指引成长道路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自由这一点,那么,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民主空气,使他们敢说、敢想、敢提意见,便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如如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学生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能拘于唯一的回答。
二、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对学生的意见多加肯定和表扬。允许学生提意见,实际上也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问才有创新。当老师的切不可因为学生提意见,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勃然大怒起来,那样会打击学生的锐气,甚至会使他们从此再也不敢提意见了。开通、明智的老师们,如果你的学生向你提出不同观点的意见,你应该:聆听、接受或者表扬,而且饶有兴趣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认为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他是受人尊重的。这种尊重给他一种自我价值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如同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对他们的意见多加肯定。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一点,创造之路并非处处铺满鲜花,其间肯定是布满荆棘的。所以打破常规有时也会失败。但如果不尝试的话,我们永远都不能取得成功,就像一些发明家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完成那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发明创造的。所以,我们要正视实践路上的点点滴滴,说不定下次发现另一个“五角星”的人就是你。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5
忐忑不安中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聆听王领琴科长一席精彩的评点,顿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1、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难点。本教时的难点是:明白什么是“拦腰切”,理解“横切面、清晰”。教学中,我没有包办学生的认知过程,而是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切苹果,后交流:你是怎样切苹果的,你有什么发现?在切一切、议一议中,难点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直接的体验。
2、朗读指导也要重过程和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指导朗读,通常的方法有:(1)抓重点词句。(2)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3)教师适当地补白,提示学生用一定的语气去读。(4)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文本特点,教师要灵活机智地采用有效手段,,切实指导学生读好书。
3、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案,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实施教案的过程,而应心中有学生,做到“以学定教”。如:课堂上,有学生质疑“不理解循规蹈矩”时,教师就要大胆调整教学思路,以“理解循规蹈矩”为主线,按“找找通常人们是怎样切苹果的?——人们为什么不打破这种常规?——打破常规的切法又是怎样的?——动手切一切!”这样的探究步骤,使学生在对比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后,自主领悟到:遵循通常的切法(做法、想法……)去切(做、想……),不作丝毫变动,就是“循规蹈矩”。
课文最后这样说: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我想说,所谓“创造力”,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愿和我的孩子们共勉,做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6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第五自然段,也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觉得这段话中,“魅力”这个词不太好理解。而就本课学习而言,如果孩子不能真实地理解这个词,就很难理解本文作者告诉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通过小组讨论学习。
听了学生的一系列回答,我觉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五角星”的魅力,或者说是创造力的魅力。于是我想请学生谈谈为什么拦腰切苹果的人那么少,大家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于是我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因为从顶部切到底部美观、公*,人们习惯了也就这么做了。是啊,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一定的思维定式。假如有人掉到水缸里,我们的常规思维的把他从水缸里拉出来,使人脱离水。但几百年前,就有司马光“砸缸救人”,使水脱离人,成功地救出了他的伙伴。可见,古时候的就可以打破常规,救人脱险,那么我们就更责无旁贷了。
那么什么是打破常规,什么叫创造力呢?“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即换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充满友好、民主的教学氛围,往往能培养出智慧超群、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学生。允许学生提意见,创设一种民主气氛。无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都必须给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不要以为学生提意见,甚至否定我们的观点,是轻视我们,觉得有损我们的尊严和威信。最有威信和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首先应该是最能以自己的美好言行为学生指引成长道路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自由这一点,那么,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民主空气,使他们敢说、敢想、敢提意见,便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如如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学生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能拘于唯一的回答。
二、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对学生的意见多加肯定和表扬。允许学生提意见,实际上也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问才有创新。当老师的切不可因为学生提意见,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勃然大怒起来,那样会打击学生的锐气,甚至会使他们从此再也不敢提意见了。开通、明智的老师们,如果你的学生向你提出不同观点的意见,你应该:聆听、接受或者表扬,而且饶有兴趣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认为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他是受人尊重的。这种尊重给他一种自我价值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如同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对他们的意见多加肯定。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一点,创造之路并非处处铺满鲜花,其间肯定是布满荆棘的。所以打破常规有时也会失败。但如果不尝试的话,我们永远都不能取得成功,就像一些发明家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完成那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发明创造的。所以,我们要正视实践路上的点点滴滴,说不定下次发现另一个“五角星”的人就是你。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7
本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现象,可以说在教本课之前我还从来不知道苹果里有个“五角星”,这种要求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我们许多人都做不到的,*时,我们只会习惯地去做一件事情。
记得在这课教学中有几处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在谈论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小男孩的“新本领”心情怎样?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一下子说出是激动、高兴、意外、震惊……发言十分勇跃,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是:“惊喜万分,激动不已。”然后让他们找出词句来说明,这一节中有许多词可以看出,但一个学生是无法全部找全的,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鼓励其他学生接着补充说,有的时候学生实在找不出,我就读这一节,特别强调这些词,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了。另外本节里面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循规蹈矩
”切苹果?学生思维也很活跃,学生A说:“竖切好切,所以这样做。”我总结:“为了方便,少了发现。”学生B说:“竖切好看,所以这样切。”我说:“其实丑中也有美,五角星是不是很美。”学生C说:“竖切*分起来公*。”我说:“为了公*,少了创新。”
其实,在我们*时教学过程中,也总是习惯地教,有的时候换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8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新奇发现告诉“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一、精心设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删去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知故问的问题。揭示课题时,主要将对课题的质疑改为检查预习效果。这一处理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学生预习过课文和没有预习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通常情况下学生读了课题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如课题为什么加双引号?“五角星”指什么?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学生只要预习过课文,就都能解答。在导入课文的问题,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上。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就能弄懂的问题,如小男孩经常到我家来干什么?小男孩是怎样向我炫耀他的新发现等。无意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一节课中,我们所教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围绕一个主线就是苹果里只是藏着“五角星”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想到苹果里藏着五角星,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
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遗憾
在教学时结束后,有学生悄悄跟我说三班的孩子带苹果来切的,在课前我也想过要不要带苹果过来,可想想又算了,听孩子说过之后,我想亲身的体验可以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吗?所以以后,可以的话,还是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的。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9
通过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我们知道,对于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发展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于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勤于反思,从而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学行为。我觉得我每上完一节课之后总有很多我不满意的地方。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教学反思。
一、围绕教学设计进行的反思
在上课前,我熟读教材、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学情,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苹果,现场演示切苹果。
不足之处:没能研究课文内容与相邻课文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和单元课文备课的意识。没能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并作出解决的预案。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才知道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整体熟悉、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体系,树立单元备课的观念,使语文教学具有整体性、联系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今后一定努力这样做的。
二、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反思
1. 创设教学情境。
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图案。然后我又拿两个苹果进行现场演示两种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苹果展示给学生看,真切感受。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亲自来感受,获得亲身体验。我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时间也不够,过于紧凑。
2.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摈弃连篇累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提出疑问,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有学生问:是谁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为什么这种切法会广泛流传?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说得有道理的给予表扬。
不足之处:课堂秩序有些乱,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去做。说明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感悟。
不足之处:在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做得不好,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时比较肤浅,学生的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深刻的感悟。这说明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是比较肤浅的。
学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该如何提高自己解读文本能力和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了。虽然任重道远,我会加倍努力的。
三.围绕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火花。”在本课教学中,我想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课文的活动中。可以说,教育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不知之处: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主要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常规思维方式”。这说明我在解释“常规思维方式”时不够深入浅出,没有多举几个例子。还有就是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也没能得到提高,没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反思,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我会努力的。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0
一、 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没有孩子们自由的读,就没有孩子独立的获取。通过学生自由式的多读课文,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的相信。许多老师在初毛课文这一步骤教学是不放手让孩子自由读的,不给学生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如此阅读,我坚持放手让每个孩子自由读,而我也利用这一时间重点地指导那些特困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帮助,还有哪些获得能够共享……
二、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我对此做过多次尝试,而让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
三、链接生活,真情体验
这篇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大,又须穿插必要的词语解释,学生不易弄懂。我精心设计,搭桥架梯,串联读讲,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语句意思,全段意思也能一气贯通,并能领会课文主旨。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创造,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2)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0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
《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什么是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法。”。在读了这一句话后,请学生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得出了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创造力”,学生们谈得很精彩。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总结,最后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真正的创造要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些让学生兴奋起来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我在浏览杂志时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学生也就*了你自己。阅读教学是应该以本为本,但要落实在加强文本的研读上,而老师的研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因此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老师的研读,就没有学生的研读,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也就不会学生的深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教学环节在启示着我这样一个道理:教材必定是范例,也不是神物,尽管少有缺陷,但是必定会有不足之处,我们作为老师的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要敏于发现,善于引导,积极地将不足之处视若教学资源,来加以挖掘、开发和利用,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学会质疑,学会挑战,学会批判,达到创造性阅读的目的,从阅读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最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2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选择适应教学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这节课打破教师习以为常三课时教一篇课文的常规,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便于操作,简约而有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取得最大的收效呢?有效的做法是:
1、精心设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删去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知故问的问题。揭示课题时,主要将对课题的质疑改为检查预习效果。这一处理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学生预习过课文和没有预习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通常情况下学生读了课题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如课题为什么加双引号?“五角星”指什么?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学生只要预习过课文,就都能解答。在导入课文的问题,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上。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就能弄懂的问题,如小男孩经常到我家来干什么?
小男孩是怎样向我炫耀他的新发现等。无意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三是删去了和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如国标本教材已删去课题中五角星上的双引号。本节课,教师是否需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修改的意图?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教学比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一节课中,我们所教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围绕一个主线就是苹果里只是藏着“五角星”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想到苹果里藏着五角星,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精讲精练,给学生提供学用结合的空间。
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知。本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言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没有忽视字词的训练。如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体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理念。在字音的指导上,突出易读错的多音字,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字义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
字形的教学,重点提示易错笔画,这有助于强化记忆,消灭错别字。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学生描红,及时巩固所学的汉字。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仍不能忘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习惯培养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细微之处见真情。对词语的理解上,则随课文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谴词造句。如“魅力”一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美景、运动、游乐项目”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准确使用“魅力”一词。
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活”是拨通基本教法的金钥匙,是教学技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灵活的教法也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横切苹果和竖切苹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循规蹈矩地切苹果。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正是因为传统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们才会被老经验束缚,进而也错过了发现创造的机会。由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的机会,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才会产生了新的冲动:横切梨子会出现什么图案?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哪些收获?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兴奋点已不仅仅停留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上。他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教师巧妙地引导,不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灵活的教法还表现在适时、适度地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第4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充。学生在对比两种不同切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第二课时的补充阅读和练习,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
本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现象,可以说在教本课之前我还从来不知道苹果里有个“五角星”,这种要求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我们许多人都做不到的,*时,我们只会习惯地去做一件事情。
记得在这课教学中有几处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在谈论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小男孩的“新本领”心情怎样?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一下子说出是激动、高兴、意外、震惊……发言十分勇跃,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是:“惊喜万分,激动不已。”然后让他们找出词句来说明,这一节中有许多词可以看出,但一个学生是无法全部找全的,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鼓励其他学生接着补充说,有的时候学生实在找不出,我就读这一节,特别强调这些词,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了。
另外本节里面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循规蹈矩”切苹果?学生思维也很活跃,学生A说:“竖切好切,所以这样做。”我总结:“为了方便,少了发现。”学生B说:“竖切好看,所以这样切。”我说:“其实丑中也有美,五角星是不是很美。”学生C说:“竖切*分起来公*。”我说:“为了公*,少了创新。”
其实,在我们*时教学过程中,也总是习惯地教,有的时候换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4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启智、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且又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横着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从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人谈起,相机揭示作者的感触,并出示这句话:“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学生说说“魅力”的意思,并问学生文中指什么有魅力,怎样有魅力,进一步得出这魅力不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创造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的难点,并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魅力”为催化剂,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训练,实施文章重难点的突破。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感悟道理。然而,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在牵着他们走。我预设好了所有的问题,把问题抛给他们,他们就机械地回答。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自己寻找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这句话时,我是用比较法来学习作者用“真的”和“果然”这两个词的妙处的,这样给人的感觉比较死板。如果换成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感悟出这两个词语的妙处,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了主人。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5
本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现象,可以说在教本课之前我还从来不知道苹果里有个“五角星”,这种要求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我们许多人都做不到的,*时,我们只会习惯地去做一件事情。
记得在这课教学中有几处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在谈论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小男孩的“新本领”心情怎样?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一下子说出是激动、高兴、意外、震惊……发言十分勇跃,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是:“惊喜万分,激动不已。”然后让他们找出词句来说明,这一节中有许多词可以看出,但一个学生是无法全部找全的,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鼓励其他学生接着补充说,有的时候学生实在找不出,我就读这一节,特别强调这些词,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了。另外本节里面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循规蹈矩
”切苹果?学生思维也很活跃,学生A说:“竖切好切,所以这样做。”我总结:“为了方便,少了发现。”学生B说:“竖切好看,所以这样切。”我说:“其实丑中也有美,五角星是不是很美。”学生C说:“竖切*分起来公*。”我说:“为了公*,少了创新。”
其实,在我们*时教学过程中,也总是习惯地教,有的时候换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6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
基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体目标定位于内化文本式的有序表达训练,同时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2)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以观实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因为这是本次校级大语文组第一次专题研讨课的主题。
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就与我的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点“画蛇添足”。随后,我就快刀斩乱麻,以自己的讲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学环节。渐渐地,教学实施也如我设想的那样越来越顺利——学生参与积极,特别是铺垫式的说话训练、点拨式的写话训练,有效突破了文本的教学难点。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课后,我与年级组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新课导入环节”的预设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迷惑——是不是别班学生与我有生疏感、还是问题指向较模糊,所以才出现了学生“答非所问、东拉西扯”的尴尬局面。带着种种猜测,我找来我四(1)班几个层次不一的学生,按导入环节预设的那样提问——“读了课题,你觉得怎样?”我这样提问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课题很有意思,然后让他们再次齐读课题,读出这种有意思。谁知,回答令我瞠目结舌:有的说,课题很有创意。有的说,起名字的作者真了不起,怎么会想到起这个课题的。聪明的学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可就是不轻易表态。通过试验,我一下子顿悟了:开头导入环节的预设,我只是从我执教者本人角度去设想,也就是说犯了“三备”的大忌——只关注到“备教材”、“备自己”,而忽视了“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果断地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修改。
第一次预设:一、由题导入,激趣畅谈: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你们觉得题目怎样?(有意思)那我们就再大声地读读课题,要读得有意思。3、 通过上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由此产生了哪些想法?[设计意图:在激趣的基础上,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是作为精读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同时为后面的预设教学作好渗透;]
第二次预设:(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感觉?(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齐读一下课题吧!) [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导入简洁自然。]
“新课导入环节”预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年级组黄静静老师还真诚地建议我,说“老师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不如改为“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去演示切苹果”,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说实在话,当初这个环节的设想,是准备让全体孩子每人带两个苹果,亲自实践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可考虑到种种原因,觉得这样实施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于是黄静静老师、曹雨花老师还有我,我们三人一致否决了这种设想。接下来,我出于“私心”,省得麻烦,决定上课时自己切苹果。而且采取“拦腰切苹果”的方式,课前我也偷偷切好用保鲜膜裹好了,目的只有一个担心——万一拦腰切苹果,切不到五角星怎么办?现在,黄静静老师居然提议我,还是指名让学生切,这可真让我为难。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却“私心”的顾忌——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吧,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也许就是一个教学资源。
纵观整节课,除了课堂实施细节再注意点外,似乎也没什么可再商议的了。可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的指导,可谓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我的这节课,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情趣性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则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想想真觉得好笑,差点“聪明反被聪明误”。捕捉到这一失误,由此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通过上学期语文期末抽测,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联系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清晰”、“果然”、“魅力”这几个词,再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由于整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朗读指导”等方面的预设渗透的调控也往往是和谐交织在一起的。
实例一(朗读感悟和谐共生、品词析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渗透训练):1、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切苹果的两种方法。(1)、一位学生用通常的切法来切,另一位学生用小男孩的切法来切,切好后放于实物投影仪上。(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交流:看到了什么? (1)、五角星看得清楚吗?(2)、师点拨:“看得很清楚”、“看得十分清楚”我们就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清晰”。3、过渡语:难怪作者要惊呼——相机出示课件5齐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1)、能不能给“清晰”找个近义词?那文中为什么不用“清楚”这个词呢?(2)、指导造句:你们*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我们还可以说:“某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某某说话清晰。)4、(下面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来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出示课件6对比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1)、联系上下文体会“果然”。(2)、(师评价语):说得真好,其实刚才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那通过上面一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3)、能通过朗读体现吗?谁来试一试?(4)、听了某某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5)、下面就让我们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实例二(朗读感悟和谐共生的渗透训练):1、(师过渡语):是呀,难怪作者也有这种新奇的感觉,让我们再次与作者分享这份惊喜。2、超接链结到课件2指名读: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3、听了某某的朗读,你们分享到作者的这份惊喜了吗?(最好请班级中读得好的学生读,起到正面引领的功效。)4、你们认为他哪儿读得特别好?为什么?(结合感悟“却从未见过”、“更没想到”,作者新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5、那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实例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渗透训练):1、作者对这件事最深的感触是——相机出示课件8齐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2、什么是魅力?字典里怎样解释的?(能吸引人的力量)3、那你们能不能再次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句话中“魅力”的理解。(如学生对要求不太懂,可进一步点拨:也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确吸引人、魅力大。)
3、总结过渡:是的,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这个秘密传给你们大家后,你们还会传给……这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 (板书:魅力)
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反思多多,收获多多。同时,通过年级组成员的交流,也第一次让我享受到“直言不讳”所带来的那种久违的喜悦,内心深处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第二次预设及实践反思——
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再加上本次执教是在本班实施教学,所以3月19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满怀信心地实施了校级第一次专题研讨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实施以后,总体感觉较好,这证明第一次试教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的第二次预设调控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感觉“较好”,而不是非常满意,因为我感觉学生参与的活跃气氛远没有在四(2)班那么浓。各位老师评课的时候,我一直在纳闷——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那有效性如何呢?当我带着这样的疑惑焦急地询问教学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李春俊老师时,他笑眯眯地说:“你这节课,当然有效啦,而且是相当的有效。你看,语言文字训练多扎实呀!”“可是,我总感觉课堂热烈气氛不如在曹雨花老师班上执教的好!”我又迷惑不解地询问到。这时,李老师郑重其事地点拨到:“一节课,不能只盯着外显性,还应关注内隐性。比如你那个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也许有些学生确实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怎么会说呢?还有,有些学生不说,不代表他不会,也许他认为自己这个不值一题,后面的写话训练也证明学生其实已懂了。关键是第一个说话者,发言就不是那么精彩,从某一方面来说,没有激起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斗志——我的例子一定比你精彩。……”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我心里不由为自己片面狭隘的思维而汗颜。同时,我又反思性地征询大家的意见:“你们觉得我这节课,学生参与气氛不是那么十分热烈,是否与下午教学效果不如上午好有关。另外,下午都是体育、音乐什么的课,现在我占了他们的课(执教老师这周暂时调不开来课),他们是否不愿意呢?我上课时,就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很不集中。”从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中,我又深深体会到课堂实施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较为有趣的是,在学生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中,结果还真出现了预想中的尴尬局面——采用拦腰切苹果的女同学李星,一连切了三个苹果才切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这是我不想遇到的局面,更是李星同学没有预料到的。好在上课前,我就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时,我记得李星拦腰切开第一个苹果时,傻眼了。她的表情告诉我——“呀,怎么没有五角星?”,于是在听课老师自然流露的笑意中,我坦然地说道:“看来,这与苹果的形状有关。”接下来,李星小心翼翼地拦腰切开了第二个苹果,结果更令她大失所望——她的表情充满了焦虑。我适时解嘲道:“真令人着急,可是谁更着急呀!没关系,咱接着切!”第三次,李星拦腰终于切到了一个五角星,她也舒心地叹了一口气。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考验,尤其对于李星同学。于是,我也欣喜地“趁热打铁”——“同学们,看来成功不是这么轻易就可以得来的。”就这样,一场意外风波“化险为夷”了。看来,“意外”也并不是总那么可怕,相信这个意外至少一定会珍藏在李星同学与我的内心深处,回味无穷。
从课堂实施有效性角度来说,这节课可谓是高效的。但从大家的评课中,我也敏锐地意识到:这节课如果再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充满好奇心的角度去渗透,这能很好地促进同龄孩子创造的萌芽——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基础。当然创造,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点如果加以渗透,则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
通过这节课,大家普遍认识到:一节课,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设计,就要借助文本踏踏实实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哪怕是一点,就一点训练到位,切忌训练点 “蜻蜓点水”式的到处飞,这样只能使教学浮于表面。
的确,课堂是历练的舞台,课堂是反思的摇篮,课堂是成长的沃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7
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事实上就是在切苹果时拦腰切下去,就可以在横切面看到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为了加深学生对创造力的理解,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时,我拿出苹果用准备好的小刀,拦腰切下,把切下的半个苹果让学生一个个传递观察,学生们不得不信服,苹果核果然像一个五角星。通过自身的实际观察,学生们对接下来的教学都兴趣十足。特别是在教学“这鲜为人知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两句的时候通过让学生感悟,让其明白,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通过进一步的有感情地指导朗读全文,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内容教学完之后,我布置了作业。看到学生各个都在埋头做作业时,看着我刚才给学生演示拦腰腰切下的苹果时,我似乎有了点启发。换一种奖励学生作业做的好的方式,不用加分,就把苹果里的五角星奖给他们。我宣布,说:“今天作业前两名的同学,将会分别获得老师手里的苹果五角星。”话一说完,学生似乎做的更认真了。下课铃声响了,我回到办公室,批阅着回家作业。
不一会儿,*时作业表现最好的同学来了,写的很好,得到了奖赏兴奋不已。王晓明也来了,做的很好得到了奖赏。班长这次略微慢了一步,名列第三,但做的也相当的好,我给予了鼓励。正当我要继续批阅回作的时候,突然*时喜欢拖欠作业的王萧毅同学出现在我的面前。咦?他怎么来了?正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他已经把本子递到了我的面前。我帮他批阅了,有两处需要订正。不一会儿,订正好了,批阅过关。当他发现自己是第四个批阅的时候,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说:“哎呀,慢了一点,哎呀,慢了一点,苹果没了苹果没了”。我及时的鼓励了他,希望他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能够取得成功。当他走后我在想,原来他可从来没有这么早交过作业。每一次都是很晚交作业,对于订正作业也是丢三拉四的,非要到组长查本子时,他的作业才会姗姗来迟。难道以前的奖励措施对他作用不大?
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发现正如文中所说的“人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同样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大可不必运用相同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争对不同的学生,需采用不同教育方法。运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现有知识水*,就需要及时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8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第五自然段,也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觉得这段话中,“魅力”这个词不太好理解。而就本课学习而言,如果孩子不能真实地理解这个词,就很难理解本文作者告诉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通过小组讨论学习。
听了学生的一系列回答,我觉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五角星”的魅力,或者说是创造力的魅力。于是我想请学生谈谈为什么拦腰切苹果的人那么少,大家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于是我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因为从顶部切到底部美观、公*,人们习惯了也就这么做了。是啊,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一定的思维定式。假如有人掉到水缸里,我们的常规思维的把他从水缸里拉出来,使人脱离水。但几百年前,就有司马光“砸缸救人”,使水脱离人,成功地救出了他的伙伴。可见,古时候的就可以打破常规,救人脱险,那么我们就更责无旁贷了。
那么什么是打破常规,什么叫创造力呢?“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即换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充满友好、民主的教学氛围,往往能培养出智慧超群、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学生。允许学生提意见,创设一种民主气氛。无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都必须给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不要以为学生提意见,甚至否定我们的观点,是轻视我们,觉得有损我们的尊严和威信。最有威信和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首先应该是最能以自己的美好言行为学生指引成长道路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自由这一点,那么,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民主空气,使他们敢说、敢想、敢提意见,便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如如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学生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能拘于唯一的回答。
二、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对学生的意见多加肯定和表扬。允许学生提意见,实际上也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问才有创新。当老师的切不可因为学生提意见,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勃然大怒起来,那样会打击学生的锐气,甚至会使他们从此再也不敢提意见了。开通、明智的老师们,如果你的学生向你提出不同观点的意见,你应该:聆听、接受或者表扬,而且饶有兴趣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认为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他是受人尊重的。这种尊重给他一种自我价值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如同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对他们的意见多加肯定。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一点,创造之路并非处处铺满鲜花,其间肯定是布满荆棘的。所以打破常规有时也会失败。但如果不尝试的话,我们永远都不能取得成功,就像一些发明家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完成那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发明创造的。所以,我们要正视实践路上的点点滴滴,说不定下次发现另一个“五角星”的人就是你。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9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孩子们都很喜欢。文章通过一个小男孩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一个五角星的事例,告诉学生其实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应该说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班级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怎样找到苹果里的五角星。较难的词语“循规蹈矩”和“鲜为人知”,学生也是可以是理解他们的含义的。全文的难点是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创造。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大,又须穿插必要的词语解释,学生不易弄懂。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都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做实验的经历与发现时,没有一个学生敢把在苹果里的图案用自己的发现说出来,都是以“五角星”来概述。当我提出“除了像五角星,就没有自己的发现”时,学生才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苹果里的海星”,“苹果里的雪花”,“苹果里的梅花”,“苹果里的勋章”……学生打开了与生活经验链接的通道,纷纷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说出了自己喜欢的梅花、蛋塔、饼干,兴趣盎然。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创造,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0
本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现象,可以说在教本课之前我还从来不知道苹果里有个“五角星”,这种要求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我们许多人都做不到的,*时,我们只会习惯地去做一件事情。
记得在这课教学中有几处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在谈论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小男孩的“新本领”心情怎样?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一下子说出是激动、高兴、意外、震惊……发言十分勇跃,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是:“惊喜万分,激动不已。”然后让他们找出词句来说明,这一节中有许多词可以看出,但一个学生是无法全部找全的,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鼓励其他学生接着补充说,有的时候学生实在找不出,我就读这一节,特别强调这些词,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了。另外本节里面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循规蹈矩
”切苹果?学生思维也很活跃,学生A说:“竖切好切,所以这样做。”我总结:“为了方便,少了发现。”学生B说:“竖切好看,所以这样切。”我说:“其实丑中也有美,五角星是不是很美。”学生C说:“竖切*分起来公*。”我说:“为了公*,少了创新。”
其实,在我们*时教学过程中,也总是习惯地教,有的时候换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3)
——苹果里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
苹果里五角星教学反思1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
基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体目标定位于内化文本式的有序表达训练,同时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2)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以观实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因为这是本次校级大语文组第一次专题研讨课的主题。
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就与我的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点“画蛇添足”。随后,我就快刀斩乱麻,以自己的讲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学环节。渐渐地,教学实施也如我设想的那样越来越顺利——学生参与积极,特别是铺垫式的说话训练、点拨式的写话训练,有效突破了文本的教学难点。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课后,我与年级组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新课导入环节”的预设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迷惑——是不是别班学生与我有生疏感、还是问题指向较模糊,所以才出现了学生“答非所问、东拉西扯”的尴尬局面。带着种种猜测,我找来我四(1)班几个层次不一的学生,按导入环节预设的那样提问——“读了课题,你觉得怎样?”我这样提问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课题很有意思,然后让他们再次齐读课题,读出这种有意思。谁知,回答令我瞠目结舌:有的说,课题很有创意。有的说,起名字的作者真了不起,怎么会想到起这个课题的。聪明的学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可就是不轻易表态。通过试验,我一下子顿悟了:开头导入环节的预设,我只是从我执教者本人角度去设想,也就是说犯了“三备”的大忌——只关注到“备教材”、“备自己”,而忽视了“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果断地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修改。
第一次预设:一、由题导入,激趣畅谈: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你们觉得题目怎样?(有意思)那我们就再大声地读读课题,要读得有意思。3、 通过上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由此产生了哪些想法?[设计意图:在激趣的基础上,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是作为精读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同时为后面的预设教学作好渗透;]
第二次预设:(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感觉?(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齐读一下课题吧!) [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导入简洁自然。]
“新课导入环节”预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年级组黄静静老师还真诚地建议我,说“老师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不如改为“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去演示切苹果”,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说实在话,当初这个环节的设想,是准备让全体孩子每人带两个苹果,亲自实践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可考虑到种种原因,觉得这样实施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于是黄静静老师、曹雨花老师还有我,我们三人一致否决了这种设想。接下来,我出于“私心”,省得麻烦,决定上课时自己切苹果。而且采取“拦腰切苹果”的方式,课前我也偷偷切好用保鲜膜裹好了,目的只有一个担心——万一拦腰切苹果,切不到五角星怎么办?现在,黄静静老师居然提议我,还是指名让学生切,这可真让我为难。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却“私心”的顾忌——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吧,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也许就是一个教学资源。
纵观整节课,除了课堂实施细节再注意点外,似乎也没什么可再商议的了。可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的指导,可谓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我的这节课,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情趣性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则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想想真觉得好笑,差点“聪明反被聪明误”。捕捉到这一失误,由此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通过上学期语文期末抽测,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联系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清晰”、“果然”、“魅力”这几个词,再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由于整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朗读指导”等方面的预设渗透的调控也往往是和谐交织在一起的。
实例一(朗读感悟和谐共生、品词析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渗透训练):1、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切苹果的两种方法。(1)、一位学生用通常的切法来切,另一位学生用小男孩的切法来切,切好后放于实物投影仪上。(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交流:看到了什么? (1)、五角星看得清楚吗?(2)、师点拨:“看得很清楚”、“看得十分清楚”我们就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清晰”。3、过渡语:难怪作者要惊呼——相机出示课件5齐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1)、能不能给“清晰”找个近义词?那文中为什么不用“清楚”这个词呢?(2)、指导造句:你们*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我们还可以说:“某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某某说话清晰。)4、(下面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来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出示课件6对比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1)、联系上下文体会“果然”。(2)、(师评价语):说得真好,其实刚才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那通过上面一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3)、能通过朗读体现吗?谁来试一试?(4)、听了某某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5)、下面就让我们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实例二(朗读感悟和谐共生的渗透训练):1、(师过渡语):是呀,难怪作者也有这种新奇的感觉,让我们再次与作者分享这份惊喜。2、超接链结到课件2指名读: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3、听了某某的朗读,你们分享到作者的这份惊喜了吗?(最好请班级中读得好的学生读,起到正面引领的功效。)4、你们认为他哪儿读得特别好?为什么?(结合感悟“却从未见过”、“更没想到”,作者新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5、那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实例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渗透训练):1、作者对这件事最深的感触是——相机出示课件8齐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2、什么是魅力?字典里怎样解释的?(能吸引人的力量)3、那你们能不能再次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句话中“魅力”的理解。(如学生对要求不太懂,可进一步点拨:也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确吸引人、魅力大。)
3、总结过渡:是的,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这个秘密传给你们大家后,你们还会传给……这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 (板书:魅力)
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反思多多,收获多多。同时,通过年级组成员的交流,也第一次让我享受到“直言不讳”所带来的那种久违的喜悦,内心深处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第二次预设及实践反思——
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再加上本次执教是在本班实施教学,所以3月19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满怀信心地实施了校级第一次专题研讨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实施以后,总体感觉较好,这证明第一次试教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的第二次预设调控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感觉“较好”,而不是非常满意,因为我感觉学生参与的活跃气氛远没有在四(2)班那么浓。各位老师评课的时候,我一直在纳闷——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那有效性如何呢?当我带着这样的疑惑焦急地询问教学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李春俊老师时,他笑眯眯地说:“你这节课,当然有效啦,而且是相当的有效。你看,语言文字训练多扎实呀!”“可是,我总感觉课堂热烈气氛不如在曹雨花老师班上执教的好!”我又迷惑不解地询问到。这时,李老师郑重其事地点拨到:“一节课,不能只盯着外显性,还应关注内隐性。比如你那个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也许有些学生确实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怎么会说呢?还有,有些学生不说,不代表他不会,也许他认为自己这个不值一题,后面的写话训练也证明学生其实已懂了。关键是第一个说话者,发言就不是那么精彩,从某一方面来说,没有激起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斗志——我的例子一定比你精彩。……”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我心里不由为自己片面狭隘的思维而汗颜。同时,我又反思性地征询大家的意见:“你们觉得我这节课,学生参与气氛不是那么十分热烈,是否与下午教学效果不如上午好有关。另外,下午都是体育、音乐什么的课,现在我占了他们的课(执教老师这周暂时调不开来课),他们是否不愿意呢?我上课时,就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很不集中。”从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中,我又深深体会到课堂实施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较为有趣的是,在学生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中,结果还真出现了预想中的尴尬局面——采用拦腰切苹果的女同学李星,一连切了三个苹果才切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这是我不想遇到的局面,更是李星同学没有预料到的。好在上课前,我就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时,我记得李星拦腰切开第一个苹果时,傻眼了。她的表情告诉我——“呀,怎么没有五角星?”,于是在听课老师自然流露的笑意中,我坦然地说道:“看来,这与苹果的形状有关。”接下来,李星小心翼翼地拦腰切开了第二个苹果,结果更令她大失所望——她的表情充满了焦虑。我适时解嘲道:“真令人着急,可是谁更着急呀!没关系,咱接着切!”第三次,李星拦腰终于切到了一个五角星,她也舒心地叹了一口气。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考验,尤其对于李星同学。于是,我也欣喜地“趁热打铁”——“同学们,看来成功不是这么轻易就可以得来的。”就这样,一场意外风波“化险为夷”了。看来,“意外”也并不是总那么可怕,相信这个意外至少一定会珍藏在李星同学与我的内心深处,回味无穷。
从课堂实施有效性角度来说,这节课可谓是高效的。但从大家的评课中,我也敏锐地意识到:这节课如果再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充满好奇心的角度去渗透,这能很好地促进同龄孩子创造的萌芽——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基础。当然创造,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点如果加以渗透,则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
通过这节课,大家普遍认识到:一节课,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设计,就要借助文本踏踏实实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哪怕是一点,就一点训练到位,切忌训练点 “蜻蜓点水”式的到处飞,这样只能使教学浮于表面。
的确,课堂是历练的舞台,课堂是反思的摇篮,课堂是成长的沃土。
苹果里五角星教学反思2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
基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体目标定位于内化文本式的有序表达训练,同时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2)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以观实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因为这是本次校级大语文组第一次专题研讨课的主题。
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就与我的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点“画蛇添足”。随后,我就快刀斩乱麻,以自己的讲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学环节。渐渐地,教学实施也如我设想的那样越来越顺利——学生参与积极,特别是铺垫式的说话训练、点拨式的写话训练,有效突破了文本的教学难点。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课后,我与年级组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新课导入环节”的预设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迷惑——是不是别班学生与我有生疏感、还是问题指向较模糊,所以才出现了学生“答非所问、东拉西扯”的尴尬局面。带着种种猜测,我找来我四(1)班几个层次不一的学生,按导入环节预设的那样提问——“读了课题,你觉得怎样?”我这样提问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课题很有意思,然后让他们再次齐读课题,读出这种有意思。谁知,回答令我瞠目结舌:有的说,课题很有创意。有的说,起名字的作者真了不起,怎么会想到起这个课题的。聪明的学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可就是不轻易表态。通过试验,我一下子顿悟了:开头导入环节的预设,我只是从我执教者本人角度去设想,也就是说犯了“三备”的大忌——只关注到“备教材”、“备自己”,而忽视了“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果断地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修改。
第一次预设:一、由题导入,激趣畅谈: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你们觉得题目怎样?(有意思)那我们就再大声地读读课题,要读得有意思。3、 通过上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由此产生了哪些想法?[设计意图:在激趣的基础上,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是作为精读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同时为后面的预设教学作好渗透;]
第二次预设:(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感觉?(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齐读一下课题吧!) [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导入简洁自然。]
“新课导入环节”预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年级组黄静静老师还真诚地建议我,说“老师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不如改为“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去演示切苹果”,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说实在话,当初这个环节的设想,是准备让全体孩子每人带两个苹果,亲自实践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可考虑到种种原因,觉得这样实施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于是黄静静老师、曹雨花老师还有我,我们三人一致否决了这种设想。接下来,我出于“私心”,省得麻烦,决定上课时自己切苹果。而且采取“拦腰切苹果”的方式,课前我也偷偷切好用保鲜膜裹好了,目的只有一个担心——万一拦腰切苹果,切不到五角星怎么办?现在,黄静静老师居然提议我,还是指名让学生切,这可真让我为难。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却“私心”的顾忌——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吧,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也许就是一个教学资源。
纵观整节课,除了课堂实施细节再注意点外,似乎也没什么可再商议的了。可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的指导,可谓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我的这节课,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情趣性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则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想想真觉得好笑,差点“聪明反被聪明误”。捕捉到这一失误,由此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通过上学期语文期末抽测,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联系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清晰”、“果然”、“魅力”这几个词,再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由于整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朗读指导”等方面的预设渗透的调控也往往是和谐交织在一起的。
实例一(朗读感悟和谐共生、品词析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渗透训练):1、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切苹果的两种方法。(1)、一位学生用通常的切法来切,另一位学生用小男孩的切法来切,切好后放于实物投影仪上。(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交流:看到了什么? (1)、五角星看得清楚吗?(2)、师点拨:“看得很清楚”、“看得十分清楚”我们就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清晰”。3、过渡语:难怪作者要惊呼——相机出示课件5齐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1)、能不能给“清晰”找个近义词?那文中为什么不用“清楚”这个词呢?(2)、指导造句:你们*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我们还可以说:“某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某某说话清晰。)4、(下面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来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出示课件6对比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1)、联系上下文体会“果然”。(2)、(师评价语):说得真好,其实刚才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那通过上面一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3)、能通过朗读体现吗?谁来试一试?(4)、听了某某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5)、下面就让我们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实例二(朗读感悟和谐共生的渗透训练):1、(师过渡语):是呀,难怪作者也有这种新奇的感觉,让我们再次与作者分享这份惊喜。2、超接链结到课件2指名读: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3、听了某某的朗读,你们分享到作者的这份惊喜了吗?(最好请班级中读得好的学生读,起到正面引领的功效。)4、你们认为他哪儿读得特别好?为什么?(结合感悟“却从未见过”、“更没想到”,作者新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5、那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实例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渗透训练):1、作者对这件事最深的感触是——相机出示课件8齐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2、什么是魅力?字典里怎样解释的?(能吸引人的力量)3、那你们能不能再次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句话中“魅力”的理解。(如学生对要求不太懂,可进一步点拨:也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确吸引人、魅力大。)
3、总结过渡:是的,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这个秘密传给你们大家后,你们还会传给……这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 (板书:魅力)
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反思多多,收获多多。同时,通过年级组成员的交流,也第一次让我享受到“直言不讳”所带来的那种久违的喜悦,内心深处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第二次预设及实践反思——
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再加上本次执教是在本班实施教学,所以3月19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满怀信心地实施了校级第一次专题研讨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实施以后,总体感觉较好,这证明第一次试教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的第二次预设调控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感觉“较好”,而不是非常满意,因为我感觉学生参与的活跃气氛远没有在四(2)班那么浓。各位老师评课的时候,我一直在纳闷——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那有效性如何呢?当我带着这样的疑惑焦急地询问教学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李春俊老师时,他笑眯眯地说:“你这节课,当然有效啦,而且是相当的有效。你看,语言文字训练多扎实呀!”“可是,我总感觉课堂热烈气氛不如在曹雨花老师班上执教的好!”我又迷惑不解地询问到。这时,李老师郑重其事地点拨到:“一节课,不能只盯着外显性,还应关注内隐性。比如你那个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也许有些学生确实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怎么会说呢?还有,有些学生不说,不代表他不会,也许他认为自己这个不值一题,后面的写话训练也证明学生其实已懂了。关键是第一个说话者,发言就不是那么精彩,从某一方面来说,没有激起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斗志——我的例子一定比你精彩。……”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我心里不由为自己片面狭隘的思维而汗颜。同时,我又反思性地征询大家的意见:“你们觉得我这节课,学生参与气氛不是那么十分热烈,是否与下午教学效果不如上午好有关。另外,下午都是体育、音乐什么的课,现在我占了他们的课(执教老师这周暂时调不开来课),他们是否不愿意呢?我上课时,就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很不集中。”从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中,我又深深体会到课堂实施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较为有趣的是,在学生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中,结果还真出现了预想中的尴尬局面——采用拦腰切苹果的女同学李星,一连切了三个苹果才切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这是我不想遇到的局面,更是李星同学没有预料到的。好在上课前,我就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时,我记得李星拦腰切开第一个苹果时,傻眼了。她的表情告诉我——“呀,怎么没有五角星?”,于是在听课老师自然流露的笑意中,我坦然地说道:“看来,这与苹果的形状有关。”接下来,李星小心翼翼地拦腰切开了第二个苹果,结果更令她大失所望——她的表情充满了焦虑。我适时解嘲道:“真令人着急,可是谁更着急呀!没关系,咱接着切!”第三次,李星拦腰终于切到了一个五角星,她也舒心地叹了一口气。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考验,尤其对于李星同学。于是,我也欣喜地“趁热打铁”——“同学们,看来成功不是这么轻易就可以得来的。”就这样,一场意外风波“化险为夷”了。看来,“意外”也并不是总那么可怕,相信这个意外至少一定会珍藏在李星同学与我的内心深处,回味无穷。
从课堂实施有效性角度来说,这节课可谓是高效的。但从大家的评课中,我也敏锐地意识到:这节课如果再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充满好奇心的角度去渗透,这能很好地促进同龄孩子创造的萌芽——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基础。当然创造,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点如果加以渗透,则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
通过这节课,大家普遍认识到:一节课,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设计,就要借助文本踏踏实实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哪怕是一点,就一点训练到位,切忌训练点 “蜻蜓点水”式的到处飞,这样只能使教学浮于表面。
的确,课堂是历练的舞台,课堂是反思的摇篮,课堂是成长的沃土。
苹果里五角星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主要环节有二:
1.在黑板上“切”苹果。重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不同的切苹果方法就有不同的发现;黑板上的板书是:两只苹果简笔画以及“循规蹈矩”和“打破常规”这两个词。其中“打破常规”一词,学生说的是“出于好奇”、“出于无意”等词语,其实还有“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等,只要与“循规蹈矩”意思相对就行了。突出换一种切法,就发现了“五角星”图案这层意思。
2.体察“我”的感情变化。从“我知道里面是什么”的“不屑一顾”到“清晰地看见五角星图案”的“出乎意料”(有学生说是“惊讶”、“大吃一惊”、“惊喜万分”等,意思是对的,程度有些夸张而已)再到思考“什么是创造力”时的“深有感触”。显然体会“深有感触”是重点。学生体会到“换一种方法,就有新的发现”,还有学生体会到“尊重儿童”这层意思,因为儿童与*的思维角度不同,往往就有发现,有创造。结合朗读课文,组织学生理解“魅力”一词,体会“五角星”图案的魅力何在。有学生注意到“隐藏”、“鲜为人知”等词语,这当然也不错,值得思考、探究、发现的东西当然就是有魅力的。有学生注意到一个“传”字,大家都把“五角星”的秘密传来传去,这说明它的魅力。对作者而言,“五角星”的魅力就在于引起了对于“创造力”的思索与领悟。
教学过后感到,表面看来本文文字浅显,内容也很简短,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而实际上,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课堂上,思维敏捷的学生好像并不多。此外学生的朗读也缺乏真情实意,这说明学生对“创造力”的理解还没有多少切身的体会,即“五角星”图案的魅力还没有真正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4)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10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补充学习《织梦的孩子》,进一步体会,创造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感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初步学会通过抓住精华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精华,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创造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以及创造带来的快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个图案,大家都很熟悉。(板书:五角星)
2、你在哪儿看到过“五角星”?
3、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苹果里去找一找五角星。(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看得出来,不少同学充满着疑惑!那就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轻声读一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大意。
读懂了吗?能简要地说说课文讲的什么?(课文讲述了邻居小男孩向我展示另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
三、把握重点,深入学习。
a、再现故事
1、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一读就基本理解了。苹果里竟然能切出“五角星”真是太有意思了!
2、小男孩是如何向“我”展示这个新发现的,现在,我就是你们的邻居大哥哥,你就是小男孩,向我展示一下,行吗?(学生准备)准备的时候,请想好自己的神态、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等。
3、情境表演,结合理解课文。
(1)表演中,穿插人物话语表达的指导。
“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神秘、神气、眉飞色舞)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急切、迫不及待、自信)
“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自豪、得意、兴奋)
(2)切苹果时,穿插提问,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错了,错了,大家告诉他苹果该怎么切?(从顶部切到底部)
●现在,你准备怎样切?(理解“拦腰切”)
4、大家以前看到过苹果核像个五角星吗?很少有人看到这个图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图案,就是——(鲜为人知)
5、(对小男孩)谢谢你带我们发现了苹果里这个鲜为人知的五角星。
6、齐读课文1—3自然段。
b交流启示
1、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谈启示,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换一种想法
2、出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齐读。
往大处说,(或者是更普遍地说)什么叫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是创造力,就是突破常规思维。)(板书:创造力)
四、拓展交流,小结过渡。
1、读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知道了,从小处说,创造力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更普遍地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
2、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有很多创造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才能。
3、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像换一种方法切苹果那样简单,它需要人们不仅要善于去发现,去思考,还要付出不懈的努力,甚至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
4、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创新,不畏艰难,才发现了美洲大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则《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小故事《织梦的孩子》,走近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五、补充学习《织梦的孩子》。
1、学生自读故事《织梦的孩子》。
布置思考问题:
(1)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2)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3)故事中最吸引住你的是哪个部分?
2、阅读交流。
问题一: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哥伦布的梦想是有一天坐船飘洋过海,到新的地方去。
问题二: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相信地球是扁*的,如果船行驶到地球尽头,就会掉下去,失去踪影。而哥伦布和一些有学问的人则主张地球是圆的。
补充提问:
有同学知道哥伦布1492年出海航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吗?(东方的*和印度)
而这次航行,哥伦布却是向西航行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指点:这正是哥伦布与一般人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当时很多人都因为此而嘲笑哥伦布,甚至认为他是傻子说疯话。哥伦布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更得不到支持,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仍顶着压力,冒着危险开始了新的航行。
问题三:故事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个部分?
(1)哥伦布整个航行的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
(2)这是课文的精华部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深入地学习,就像我们刚才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抓住了小男孩的展示和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两个课文的精华部分一样。
4、学习故事精华,深入体会哥伦布的不懈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1)请同学们再细致地读读故事8—14自然段,哥伦布的船队在航海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哥伦布是怎么做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圈出关键词语。
(2)交流
遇到的困难:
●途中的一座山顶冒出烟和火的火山,吓坏了水手们。
●大多数船员一直没看到陆地,心中越来越害怕。害怕……害怕……
●风浪大的时候,水手们埋怨;没有风时他们也埋怨。
●10月10日,连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要求回航了。
哥伦布的做法:
●为了安抚水手们,哥伦布答应他们,第一个……
●哥伦布恳求大家:“再给我三天期限……”
结合学生回答:
船员哥伦布
害怕安抚
埋怨恳求
(3)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他们都会说些什么?怎样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前后四个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4)创设情境,想象表演。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担任哥伦布的角色,带领船队一起远航。(指名学生担任哥伦布角色,一排学生担当水手)
师描述情境:
哥伦布带领水手们登上了帆船。(出示图片)
1492年8月3日,他们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鼓帆向陌生的海洋前进。(播放海浪声)海风呼啸,巨浪翻滚。
船日夜不停地行进,一个月过去了,单调寂寞的海上航行让每一个水手感到无比厌倦。9月6日,水手突然发现,海中有一座山,山顶冒着烟和火,水手们吓坏了。
船继续前进,举目四顾,周围只剩下茫茫的海水,连一只水鸟的踪影也没有,陆地究竟在哪里?水手们心中越来越害怕。(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9月的天变化无常,一会儿风急浪高,一会儿骄阳似火,水手们不停地埋怨。(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两个月过去了,船队仍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10月10日,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一致要求回航,哥伦布恳求大家(哥伦布的话)
哥伦布整天在甲板上守望,期待着陆地的出现。
(音乐)一天,终于有一群鸟从头顶上飞过。海面上还飘着树叶和粉红色的花朵。这一切预示着什么?
(5)指导朗读,体会成功的喜悦。
真的会出现陆地吗?
引读指导16—19自然段。
要点:
●看到一点亮光,就看到了——一丝希望。
●景色是那样的美,此时水手的心情一定是十分的喜悦
●高喊读出兴奋之情。
●此时的哥伦布呢?他“跪下来,亲吻脚下的大地”。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创作时他激动不已,一次又一次亲吻着大地。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哥伦布内心一定也是——无比的激动与自豪。
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练读)
学生分角色读。(配乐)
5、学习故事的结尾。(引读20、21自然段)
第二年1月4日,哥伦布的船队开始回航。3月15日安全回到出发地:西班牙巴罗斯港。
哥伦布因为坚持不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伟大的英雄。国王和王后召见了他,他被封为“海上大将”。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并补充了《织梦的孩子》,重点抓住了两篇课文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深入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指点: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独特的发现,深入的思考,更里不了勇敢的探索。
2、作业:
(1)模仿感动*人物颁奖词给哥伦布和发现苹果里五角星的孩子写几句话。
(2)继续阅读创造发明故事。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织梦的孩子
创造力换一种想法(思维)勇敢的探索
船员哥伦布
害怕安抚
埋怨恳求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2
前置性训练
1、读文:正确,流利。标出容易出错的音,不明白的词、句子。
2、生字:二类生字要求读正确,一类字带拼音一字两词(写)
3、查词:魅力循规蹈矩生疏鲜为人知
4、归纳两段的段意,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5、合作探究:
①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②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6、搜集资料:勇于创新的故事一个、名言两句、脑筋急转弯三个。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故事引题,课前故事:一个敢于创新勇于~思考的故事。(一学生准备)
或者师讲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二、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
(一)课文阅读
1、小组内检查
2、抽读
3、挑战读
(挑战者说出理由,可从语气,内容,人物特点词语理解谈起。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课文质疑
生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2: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生3: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概述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师提出问题: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学生自由回答)
说一下自己在家切苹果时遇到的情况。
通过学生反复的研究与不断的切苹果观察思考,孩子们可能有着下面的说法:
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如果几个人来*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的问题。
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小组探究:可能有以下答案
1、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
2、生活实践中,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发现
3、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汇报交流:
过渡:由此看来,正如文中所说:“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那么往大处说呢?
(生思考汇报)
师小结: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合作探究2、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可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3
教材依据: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5课。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即事悟理,明白真谛。
2、设计理念: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3、思路提要:悬疑——感受——悟理——迁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读好人物对话,读好第四节、第五节。
2、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创新”故事一个,“创新”名言两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故事引入。(此处应选择通过创新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故事素材)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之处的课文,那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回答或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等方式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并且要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好,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3、集体讨论课文层次。(按叙述与议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三、作业。
1、熟读课文。2、抄写词语。3、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述质疑引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通过熟悉课文,我们认识了两位小朋友,一个大点,一个小点。说实话,老师对他们都挺喜欢,不过,如果让作选择,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此处会出现两种情况,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为精读课文铺*道路。)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那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个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同学呢?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3)这次他又要显示一个新本领,他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出神秘的语气)
2、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男同学认真听,想想他这次带来的新本领是什么?
(2)指名回答。那么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的呢,同学们到第三自然段去找找,有哪些动词?(着重探讨“举”字内涵)
(3)从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男孩,而“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导分角色朗读)
(4)在“我”看见小男孩显示的新本领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圈画)
(5)“我”是那样惊喜万分,激动不已,那小男孩到底是怎样切苹果的?怎样是拦腰切?怎样是通常的切法?谁来示范一下?(黑板上画苹果,学生来“切”)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真的是太神奇了!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作者在看到这一切以后,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想法。
(2)“魅力”表现在哪里?(抓住三个“传”理解)
(3)怎么理解“创造力”?(分别从“小处说”和“大处说”来讨论,此处是本课的难点)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是的,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那为什么别人没有想到拦腰切苹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因为好看,人们看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人们少了发明创造;因为方便,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少了思考……)
2、再读课文。
四、作业。
1、我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打破常规去发现身边的秘密)
2、搜集几条与创新有关的名言。(先展示两条这样的名言)
3、查资料:是谁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附: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为镇公开课准备的,老师们的评课使我深有感受。首先是应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与单项彰显。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缺一不可,但前面的目标最终是为情感目标服务的。其次是更深切地体会到“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本文内容简单,蕴涵道理,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就该让他到生活中去运用体会了。最后是“放”与“不放”截然不同。很多时候老师不敢放手给学生,怕收不回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的活动。实际上,当我们都相对自由了,很多火种就会燃烧起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个段落的大意
3、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4、通过读、写的方式让学生当堂记忆生字。
5、动手实践、启发疏导中理解文章意图,从而知道,创新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手操作切苹果,发现五角星,从而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苹果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的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对苹果的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苹果里面有什么吗?苹果里面其实有颗五角星你们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看看苹果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五角星呢?“
(二)学习生字
让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瞧、横、疏、循、矩。
可以通过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自主探究
1、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
2、同学读完后你当小评委评一评他读得如何。
3、通过预习,和刚才听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现在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自学,不要忘记给课文分分段,概括出段意来。
5、汇报交流
第一段(1-4):写领居家的小男孩,把苹果拦腰切开,把苹果里的五角星给“我”看,出乎我的“意料”
第二段(5):我从横切的苹果发现五角星得到启示
指名读,互相评价。
提出问题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分段学习:
1、学习一、二、三自然段
2、老师想请两位来扮演,一位读旁白
(1)、什么样的小男孩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活泼,机灵、可爱
小男孩来向我展现新本领,那么大哥哥当时真的知道吗?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这里老师也有个苹果,我来切一切,大家看仔细了
3、学习四—五自然段
(1)师的切法为什么没有五角星呢
那么同学用词来形容老师的切法
板书:从顶部到底部(循规蹈矩)切法----一搬的苹果核
(2)、小男孩切苹果的方式和人们的通常的切法有什么区
别?
邻居家的`小男孩真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下苹果,真的让我们感到吃惊。
学习“我见过…………”对比两种切法,想一想,这中切法为什么那么常时间没被发现呢
看来要想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真的得换一种新的切法发。那么从小男孩的切法中你发现什么。再读“我见过。..”那么现在作者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看到举着苹果的小男孩,会都多惊讶呢,你能再读德更惊讶,更有感触吗
那么,现在作者面对小男孩会说什么?
教师对以上问题进行讲解,概括总结。
六、教学结束:
每个小朋友回去都切一个苹果,下次上课时进行比较,看哪些小朋友切出五角星了。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取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具:
苹果、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
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现在大家用自已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大家一起来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女同学认真听。
想想这个小男孩是怎样的孩子呢?(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板书: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3)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的?
(4)过渡:真的像“我”想得那么简单吗?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男孩子认真听。
(2)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呢?(先说—再切—然后举—最后让我看)他是怎样切苹果的?(指名回答)
板书: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交流操作,实践情况(小组交流)
(3)同学们刚才幼儿园的小朋友告诉了我们他的新闻,那么这是不是真的呢?
(4)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小刀,动手试一试。各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切苹果一下,切后认真观察发现什么结果?再次用不同的方式切,结果会怎样?(小组讨论汇报)
(5)大家通过两次切不同方法的结果和小男孩的发现是否一样?
(6)从小男孩展示他的真本领后,我见到五角星时的惊奇请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有关的词语。
板书: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更没有想到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我的对话。
过渡: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发现五角星时,你们会想到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读这个自然段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让我们去感受作者的想法吧。
(2)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
思考:那鲜为人知的图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魅力”一词怎样理解?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从大处说该怎么讲呢?(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1、为什么人们都不会想着拦腰切苹果呢?
2、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什么?
五、拓展练习
从小男孩横切苹果的方法中,体会到学习或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说一说。
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
让学生手中拥有一个拦腰切着的苹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断阅读,不断研究,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阅读、研究。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主要板书计划:
显示新本领
17苹果里的横切苹果创造力
“五角星”深有感触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造句;
4、按课文内容填空;
5、听写词语。
课外:
1、查字典,解释带点字;
2、阅读一段话,并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1.板书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gan;
“魅”读mei,不读mo;
“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un。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魅”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不能丢里面的部分。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Xian hao qie
鲜好切
xian hao qie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我”说的话要读出*缓的语气。
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7
教材依据: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5课。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即事悟理,明白真谛。
2、设计理念: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3、思路提要:悬疑——感受——悟理——迁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读好人物对话,读好第四节、第五节。
2、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创新”故事一个,“创新”名言两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故事引入。(此处应选择通过创新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故事素材)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之处的课文,那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回答或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等方式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并且要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好,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3、集体讨论课文层次。(按叙述与议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三、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述质疑引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通过熟悉课文,我们认识了两位小朋友,一个大点,一个小点。说实话,老师对他们都挺喜欢,不过,如果让作选择,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此处会出现两种情况,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为精读课文铺*道路。)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那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个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同学呢?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3)这次他又要显示一个新本领,他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出神秘的语气)
2、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男同学认真听,想想他这次带来的新本领是什么?
(2)指名回答。那么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的呢,同学们到第三自然段去找找,有哪些动词?(着重探讨“举”字内涵)
(3)从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男孩,而“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导分角色朗读)
(4)在“我”看见小男孩显示的新本领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圈画)
(5)“我”是那样惊喜万分,激动不已,那小男孩到底是怎样切苹果的?怎样是拦腰切?怎样是通常的切法?谁来示范一下?(黑板上画苹果,学生来“切”)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真的是太神奇了!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作者在看到这一切以后,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想法。
(2)“魅力”表现在哪里?(抓住三个“传”理解)
(3)怎么理解“创造力”?(分别从“小处说”和“大处说”来讨论,此处是本课的难点)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是的,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那为什么别人没有想到拦腰切苹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因为好看,人们看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人们少了发明创造;因为方便,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少了思考……)
2、再读课文。
四、作业。
1、我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打破常规去发现身边的秘密)
2、搜集几条与创新有关的名言。(先展示两条这样的名言)
3、查资料:是谁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附: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为镇公开课准备的,老师们的评课使我深有感受。首先是应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与单项彰显。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缺一不可,但前面的目标最终是为情感目标服务的。其次是更深切地体会到“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本文内容简单,蕴涵道理,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就该让他到生活中去运用体会了。最后是“放”与“不放”截然不同。很多时候老师不敢放手给学生,怕收不回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的活动。实际上,当我们都相对自由了,很多火种就会燃烧起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导:突出苹果里有什么,怎么读?强调是哪里的“五角星”,怎么读?
你们看,同一个课题,大家理解不同,读法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板书:魅力)在写“魅”字的时候要注意结构,“厶”不能丢。
②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的东西。)可是,咱们从*上看到过五角星,从军人的帽徽上看到过五角星,怎么苹果里会有五角星呢?读了这篇课文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语句和课文。
2、检查自学。
⑴读准生字新词:
清晰 生疏 苹果核 循规蹈矩 感触
魅力 图案 创造力 鲜为人知
指导“鲜为人知”中的“鲜”的读音,猜猜“鲜为人知”是什么意思?
⑵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清晰:清楚明白。
循规蹈矩:遵守规矩,这里指按一般的做法办事。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创造力:创新能力。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如果不是小男孩将这个发现告诉我,文中的我,还有老师,还有你们也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图案真是“鲜为人知”。
⑶指名分节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读第一段,指导:“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小男孩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得意、急切)
3、质疑: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4、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课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5、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写字指导。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8个生字。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2、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过程:
一、 动手操作,激趣揭题
1、你们在家切过苹果吗?通常在切苹果之前家人会叮嘱些什么?
师:这么多规矩呀,做父母的总是希望我们循规蹈矩。(板书:循规蹈矩)(指名读,齐读)每个小组桌上都有四只苹果,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切?然后小组人员一个一个地切。一切由你作主,想怎么切就怎么切。
2、交流,相机指导学生理解:“拦腰切” “横切面”“循规蹈矩”
3、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阅读课文,在不太懂的地方注上“?”,吸引你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交流。
(1)出示句子: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指名读,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图案为什么鲜为人知?苹果里的五角星究竟有多大的魅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9
教学目和要求:
1、 理解课文
2、 通过关键词,理解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PPT
一、 读题,感受“魅力”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听说,有人已经回家迫不及待地切过了,为什么想切?(想看看那五角星)
3、这苹果梨的五角星吸引了你,或者说它具有很大的魅力。(板书:魅力)
4、找出文中含有“魅力”一词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使我深有感触地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自己读,有什么疑问?
过渡: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小男孩。
二、 学习第一部分
1、 出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
(1) 一起读
(2) 从文中哪些词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3) 小结
过渡:今天,他又带来了什么新本领?(切苹果)
他今天来到我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他的新发现,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
2、 出示对话
(1) 自由读,想想人物的表情、心理,多读多感受
(2) 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相机出示:神秘、不以为然、不屑一顾、*静
(3) 作者为什么会淡淡地说:我知道里面有什么?心理会怎么想呢?
小结:不就是苹果核吗?还这么神秘?
(4) 可是小男孩并没有因为“我”的*淡而阻止他显示本领,他却说……(引读)
(5) 此时他说话时心里是怎样的?(自信)
(6) 再读对话
过渡:读到这儿,这苹果究竟是怎么切的呢?到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3、 学习切法
(1) 理解了吗? 会切吗?谁来给我们切一切?(学生切)
(2) 你有什么发现?理解拦腰切、横切面
(3) 你切到了五角星,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4) 小男孩跟你一样很自豪,带上你此时的心情读一读(出示: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
(5) 除了他的语言体现了他自豪的心理,再读读,还有什么能够体现他当时是自豪的、兴奋的、骄傲的心情?
(6) 最后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再读读他们的对话
4、 出示第四自然段
(1) 刚才不以为然的我,此时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小节,体会作者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书上把它们圈画出来
(2) 交流(惊奇、感叹不已)
(3) 如果把这种心情读书来就更好了,指导朗读
(4) 他惊奇感叹的是什么?我们之前怎么没有想到呢?理解“循规蹈矩”、“生疏”?循规蹈矩的切法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都循规蹈矩地切呢?
学生猜测原因:习惯、*均、安全、好看……
(5) 小结
(6) 让我们再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三、明理
1、这鲜为人知的图案仅仅吸引了小男孩吗?还吸引了谁?(理解还吸引了小作者写下了这片文章、还吸引了我们每一个读者……)
2、刚刚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在文中也有体现,找出来读一读
3、你们回家后会怎么做?(
4、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呢?学生回答
5、 什么是创造力呢?
那么往大处说呢?(交流)小结: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延伸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 顾旧知
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二、 学课文
(一)、学习1-4自然段
1、作者是怎么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默读第一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男孩的句子想想。
2、学生反馈。(抓住“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等词)
3、小男孩神秘兮兮的,可“我”态度怎样?为什么“我”不以为然?
4、当“我”开始知道苹果里有“秘密”后,心情如何?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说一说。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奇感。
6、为什么“我”先前没发现这个“秘密”?小男孩是怎么切苹果的?自由读第3自然段,然后说说。
7、小组里切苹果,不要一齐切,先切一个,观察后再切,再观察后接着切,然后汇报情况:怎样才能切出“五角星”?
8、讨论: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9、指导感情朗读1-4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这件事,作者的收获仅仅是知道了苹果里有“五角星”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
2、学生反馈,重点理解:
(1)、为什么说这个图案有魅力?
(2)、什么是创造力?
1、联系历史故事或身边的事,说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例子:
(1)、大禹治水。
(2)、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卖报,不是卖一份收一份的钱,而是给候车室的人每人塞一份,回头再收钱。
(3)、霍英东搞房地产,改变常规思维,先定房,收预金,再建房。
(4)、一场篮球赛,保加利亚对捷克斯洛伐克,球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至少需赢5分才不输球,可比赛仅剩8秒,保加利亚仅领先2分。这时,保加利亚队员没有攻对方篮下,而是直奔己方篮下,将球扣进,*局!从而赢得加时赛,最后赢得比赛。
三、 总结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般人 小男孩
切苹果 顶部切到底部 横切 创造力
思维方式 循规蹈矩 打破常规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5)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10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1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要注重学生对知识过程的体验,体现其主动发展,发展其创造力。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我大胆尝试,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其动手体验发挥创造力发现新事物的过程,以及体验将创造力所发现的新事物大胆运用到生活中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
1.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学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说己的感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动手实践的方法”学习第四、五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目标: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要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考虑问题常常要换种方法,换个角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而体会文章的内涵,并以此作为朗读的依据。
2.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要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考虑问题常常要换种方法,换个角度。
教学策略和学法设计:
1.《苹果里的五角星》讲的是美国小男孩用创造力发现了新事物,我在教学时设计拓展,让学生将小男孩发挥创造力发现的新事物运用到了生活中。
2.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后问题展开讨论,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读书圈画、讨论交流、朗读感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准备每人一只苹果,一把小刀。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你们知道的四大发明吗?谁来介绍一下?{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
2.其实任何发明起初都源于对事物的主动探索和发明者的善于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个美国小孩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和四大发明一样伟大!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大开眼界。
二、复习生字(多媒体动画“送苹果”的形式,激发兴趣)
瞧不起横切拦腰生疏幼儿园图案感触五角星鲜为人知清晰循规蹈矩
三、新授
(一)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习第三段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可爱、好奇心强、乐于与人交往的小男孩,他几乎每天都向我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1.默读第三段,思考:
①这一次,他又带来了什么新本领?
②这种新本领新在哪?
2.演示比较理解:“通常人切苹果的方法”和“小男孩拦腰切的方法”(板书:拦腰切)
①与众不同的做法,有什么新发现?(板书:苹果核像五角星。目的:引出“清晰”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后用“清晰”造句。)
②从小男孩显示新本领的语言和动作中你读懂了什么?(目的:让学生学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说己的感悟。)
③指:谁能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现出来?——屏示/指/
④:你们听出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教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说出你的理由吗?还可以给我提提建议吗?(目的: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而体会文章的内涵,并以此作为朗读的依据。)
3.齐读第三段。
(二)用“动手实践的方法”学习第四、五段
A、动手体验:学生自由切苹果。(体验创造力能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1.创设采访情景,理解“循规蹈矩”
①谁来说说,通过自由切苹果你有什么新发现?
②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会这样“拦腰切”?(照课本——这是你的好奇心)
③如果没看课本,你*时是怎么切苹果的?你怎么知道这样切?(大人说的或*时习惯)
④像这样别人怎么说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说怎么做,这就叫“循规蹈矩”。
2.启发思考,理解“创造力”
①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循规蹈矩的还能发现苹果里隐藏的五角星吗?为什么?
②同学们,那怎样才能做到不循规蹈矩呢?
教师:用别人没做的方法再换一种切法
③自由读最后一段,“换一种切法”叫什么呢?{板书:创造力}
④人的创造力是什么?请你在课文中勾画出句子。
学生汇报,教师: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也就是让我们换种新的方法或变个角度思考问题。
3.学生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可以提出来?(“魅力”:查字典理解意思;找出文中句子理解,仿造造句。)
4.拓展:举例说一说创造力在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
教师:其实创造力的运用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B、动手体验:制作精美果盘(体验运用创造力发现的新事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的过程)。
1.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运用我们刚才在苹果里发现的五角星制作一个精美的果盘,让后排老师的眼睛亮起来、口水流出来——这就是创造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2.轻松的音乐声中,学生动手体验。
3.展示学生作品,让其介绍创作意图。(目的:提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让孩子在交流中学习。学生智慧的光芒在闪烁,正是他们创造力大胆运用的体现。)
四、畅谈收获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收获?
2.教师:生活中如果我们考虑问题也换种方法,换个角度,同样也会有新的发现,得到新的惊喜。
板书设计:5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苹果核像五角星
创造力
练习设计: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动画“送苹果”的形式复习生词,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用“清晰”“魅力”进行说话练习,反馈对词语的理解。
3.用抓关键词的读书方法体会文本感情,练习朗读。
4.利用在苹果里发现的五角星,动手制作精美果盘,体验运用创造力发现的新事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介绍自己拼盘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实践操作理解、运用文中词句。
3、感悟创造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
2、准备每人一只苹果,一把小刀。
3、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想请大家认识两样东西。
1、看五角星
你觉得这些五角星怎么样?在哪儿见过?板书:五角星
2、拿苹果交流:吃过吗?感觉如何?知道苹果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预习了课文的同学都知道,在苹果里还有什么?书:苹果里的
3、过渡:看样子,课文大家都已经预习好了,能说说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吗?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映示生字:练读
2、映示新词:练读
3、通过预习,你认为这些生字新词中,哪些字的哪些地方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4、大家生字新词的预习能力很强,课文朗读预习的怎么样呢?
指定五位同学,并对其他学生提出听读要求:
如果谁能听出他们朗读中的错误,那就说明你的水*更高。请每位同学手中拿一支笔,准备记下他们读错的地方,等一位同学读完了再指出他读错的地方。
5、通过预习,和刚才听读课文,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
点拨:
(1)常客。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2)苹果有两种切法。
(3)……
6、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引出切苹果,看苹果里的五角星。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1、引导讨论:小男孩是如何切的?学生比划动作,理解“拦腰”和“切下去”,映示图片。
2、我们*时一般是怎么切的?映示图片。大家都是这样一种切法,那么这种切法就可以说成是什么样的切法?(通常)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这种通常的方法来切,没有人用其他的方法来切,这种切法还可以说成是什么样的切法?(循规蹈矩的切法),这种切法我们都很熟悉,那么这种切法又可以说成是什么样的切法?(不生疏)
3、小男孩的切法可以说成是一种什么样的切法?
4、我们的切法和小男孩的切法不一样,谁能用连贯的话来描述一下这种情况?如果能用上“却”这个字就更好了。
指导不同的说法,如:通常、循规蹈矩等
5、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现在我们请同座位的两位同学合作,一只苹果按通常的方法切,一只苹果按小男孩的方法切,切后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6、交流: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上“……却……”、“横切面”、“清晰”……,并在观察中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指导造句:你*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
映示文中句子: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读后比较: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
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
7、刚才我们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切法,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从未见过“拦腰”切的方法,所以也从未见过苹果里的五角星。不同常规的方法带来了不同常规的结果。对于这两种情况,谁也能用连贯的话来说说我们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却”。
引导不同的说法。
映示文中的一段话,读。
8、小结: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切法切开了苹果,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也描述了我们亲自体验后的感受,并且用上了文中的新词。现在能不能把这个过程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要注意说清楚怎么切的,说清楚看到了什么,说清楚自己的感想,尽量学用上文中的词句。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说。
小组内练习,推选代表。
指名代表发言。
9、讨论:你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喜欢这种切法?自读第五自然段,看能不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一些词句来回答:我喜欢小男孩的切法,是因为。
(1)自读思考
(2)交流:指导用上“魅力”“创造力”
a随机指导理解“魅力”:
你为什么要用上“魅力”这个词来表达你对小男孩切法的喜欢?板书:魅力
映示句子: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引导:句中的“魅力”说得是什么东西?理解“图案”和“鲜为人知”。
五角星有这么大的魅力,以前有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这个意思,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表明了,是哪个字?(竟)指导朗读这句话。
第五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说明五角星有很大的魅力,看出来是哪一句话吗?
指导造句:*时见过哪些有魅力的东西?
小结:这样有魅力的五角星,谁不喜欢呢?
b随机指导理解“创造力”:
你为什么要用上“创造力”这个词来表达你的喜欢?板书:创造力
联系课文内容点拨:创造力——创造的能力——不同的切法。板书: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映示句子: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联系*时的生活经验,“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还可以说成换一种干什么事的方法?
映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的方法。
讨论:文中哪一种做法是没有创造力的做法?哪些词语不能说明有创造力?
小结:有了这种创造力,就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五角星”,做出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有魅力的东西来源于创造力。完成板书: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取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具:
苹果、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
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现在大家用自已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大家一起来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女同学认真听。
想想这个小男孩是怎样的孩子呢?(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板书: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3)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的?
(4)过渡:真的像“我”想得那么简单吗?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男孩子认真听。
(2)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呢?(先说—再切—然后举—最后让我看)他是怎样切苹果的?(指名回答)
板书: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交流操作,实践情况(小组交流)
(3)同学们刚才幼儿园的小朋友告诉了我们他的新闻,那么这是不是真的呢?
(4)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小刀,动手试一试。各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切苹果一下,切后认真观察发现什么结果?再次用不同的方式切,结果会怎样?(小组讨论汇报)
(5)大家通过两次切不同方法的结果和小男孩的发现是否一样?
(6)从小男孩展示他的真本领后,我见到五角星时的惊奇请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有关的词语。
板书: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更没有想到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我的对话。
过渡: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发现五角星时,你们会想到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读这个自然段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让我们去感受作者的想法吧。
(2)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
思考:那鲜为人知的图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魅力”一词怎样理解?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从大处说该怎么讲呢?(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1、为什么人们都不会想着拦腰切苹果呢?
2、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什么?
五、拓展练习
从小男孩横切苹果的方法中,体会到学习或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说一说。
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
让学生手中拥有一个拦腰切着的苹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断阅读,不断研究,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阅读、研究。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实践操作理解、运用文中词句。
3、感悟创造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
2、准备每人一只苹果,一把小刀。
3、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想请大家认识两样东西。
1、看五角星
你觉得这些五角星怎么样?在哪儿见过?板书:五角星
2、拿苹果交流:吃过吗?感觉如何?知道苹果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预习了课文的同学都知道,在苹果里还有什么?书:苹果里的
3、过渡:看样子,课文大家都已经预习好了,能说说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吗?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映示生字:练读
2、映示新词:练读
3、通过预习,你认为这些生字新词中,哪些字的哪些地方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4、大家生字新词的预习能力很强,课文朗读预习的怎么样呢?
指定五位同学,并对其他学生提出听读要求:
如果谁能听出他们朗读中的错误,那就说明你的水*更高。请每位同学手中拿一支笔,准备记下他们读错的地方,等一位同学读完了再指出他读错的地方。
5、通过预习,和刚才听读课文,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
点拨:
(1)常客。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2)苹果有两种切法。
(3)……
6、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引出切苹果,看苹果里的五角星。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1、引导讨论:小男孩是如何切的?学生比划动作,理解“拦腰”和“切下去”,映示图片。
2、我们*时一般是怎么切的?映示图片。大家都是这样一种切法,那么这种切法就可以说成是什么样的切法?(通常)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这种通常的方法来切,没有人用其他的方法来切,这种切法还可以说成是什么样的切法?(循规蹈矩的切法),这种切法我们都很熟悉,那么这种切法又可以说成是什么样的切法?(不生疏)
3、小男孩的切法可以说成是一种什么样的切法?
4、我们的切法和小男孩的切法不一样,谁能用连贯的话来描述一下这种情况?如果能用上“却”这个字就更好了。
指导不同的说法,如:通常、循规蹈矩等
5、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现在我们请同座位的两位同学合作,一只苹果按通常的方法切,一只苹果按小男孩的方法切,切后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6、交流: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上“……却……”、“横切面”、“清晰”……,并在观察中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指导造句:你*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
映示文中句子: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读后比较: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
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
7、刚才我们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切法,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从未见过“拦腰”切的方法,所以也从未见过苹果里的五角星。不同常规的方法带来了不同常规的结果。对于这两种情况,谁也能用连贯的话来说说我们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却”。
引导不同的说法。
映示文中的一段话,读。
8、小结: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切法切开了苹果,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也描述了我们亲自体验后的感受,并且用上了文中的新词。现在能不能把这个过程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要注意说清楚怎么切的,说清楚看到了什么,说清楚自己的感想,尽量学用上文中的词句。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说。
小组内练习,推选代表。
指名代表发言。
9、讨论:你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喜欢这种切法?自读第五自然段,看能不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一些词句来回答:我喜欢小男孩的切法,是因为。
(1)自读思考
(2)交流:指导用上“魅力”“创造力”
a随机指导理解“魅力”:
你为什么要用上“魅力”这个词来表达你对小男孩切法的喜欢?板书:魅力
映示句子: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引导:句中的“魅力”说得是什么东西?理解“图案”和“鲜为人知”。
五角星有这么大的魅力,以前有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这个意思,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表明了,是哪个字?(竟)指导朗读这句话。
第五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说明五角星有很大的魅力,看出来是哪一句话吗?
指导造句:*时见过哪些有魅力的东西?
小结:这样有魅力的五角星,谁不喜欢呢?
b随机指导理解“创造力”:
你为什么要用上“创造力”这个词来表达你的喜欢?板书:创造力
联系课文内容点拨:创造力——创造的能力——不同的切法。板书: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映示句子: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联系*时的生活经验,“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还可以说成换一种干什么事的方法?
映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的方法。
讨论:文中哪一种做法是没有创造力的做法?哪些词语不能说明有创造力?
小结:有了这种创造力,就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五角星”,做出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有魅力的东西来源于创造力。完成板书: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小男孩特殊的切苹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略)
第二教时(简案)
一、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师生接说:课文讲述的是一位()把在()学到的()展示给“我”看,使“我”从中受到启发的事。
二、依据质疑,研读课文
1、题目上为什么加“引号”(上节课学生的质疑)
2、学生围绕“苹果核”和“图案”和“五角星”进行讨论。(明白三概念之间的关系)
3、围绕三概念研读课文1-3小节。
1)小男孩与我的对话(朗读训练,理解:鲜为人知)
2)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实物演示理解:拦腰、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4、紧扣“魅力”,理解“创造力”研读第4小节。
1)依据文中“……”的变换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体会“魅力”所在。
2)读文,感悟,揭示中心词“创造力”
3)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的方法。
4)简介韩国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小时侯卖报纸的故事
扩散思维训练:创造力就是换一种()的方法。
5)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引发: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或听过像这样的例子吗?)
创造力就是换一种()的方法。
(教师点拨引导:这些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我们常规方法不一样,因此我们说“创造力”就是——)
6)激发创造兴趣:出示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的人的个人资料——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
(教师诱发:听过介绍,同学们心里没什么感想?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
5、教师总结全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逐步感悟“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逐步感悟“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悬疑,诱发创造力
1、教师揭题,引发学生思考:
(1)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2)你看见过五角星吗?你看到过哪些物品上有五角星?
(3)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
(4)谁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我们能发现吗?
2、师生互动交流。
二、再读感知,认识创造力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注意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
(2)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正音。
注意“疏”是翘舌音;“案”是前鼻音;“秘”读mì。
(3)指名读课文。提示生字的读音,注意长句的停顿。
范读“……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
2、学生通读课文几遍后,鼓励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提问的过程,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重点围绕“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和“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理解。
(1)你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魅力”这个词?
(2)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创造力?
三、细读体验,启发创造力
1、教师让学生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提醒学生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2、请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切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3、请学生汇报自己切苹果的情况。
4、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理解中大致归纳出这样几种观点:
(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结合上下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自然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从中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3)综观全文,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且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4)课文第1、2、3自然段写到邻居家的小男孩想“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通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5、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生读自悟)
四、研读玩味,激活创造力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教师或学生简介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通过学生反复讨论,再次观察学生动手切苹果思考、交流,教师归纳整理:
(1)苹果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2)苹果不拦腰切——体现公*。如果几个人来*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的问题。
(3)苹果不拦腰切——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不拦腰切苹果,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小结: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人们缺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也就缺少了创造和发明。所以,打破常规思维,或许就能展现你的创造力。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提示读出自己创造发现的喜悦之情。)
五、调动积累,链接生活。
1、读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人,(板:李秉哲)他是世界知名企业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师讲卖报的故事。出示故事。你觉得李秉哲的做法怎么样?
师小结:正因为他有创造力,才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卖报纸的方法。
你还能说一两个例子,换一种说法吗?(曹冲称象、田忌赛马、司马光砸缸····)
2、补充关于创造、创新方面的话。
3、其实创造力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你想不想做个有创造力的人?请同学们用“苹果核、秘密、孙悟空、种子、机器猫”等词语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六、作业
1、阅读介绍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
2、故事接力棒:把这个魅力无比的故事传给更多的人。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横切 常规
拦切 换角度=新发现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发明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发明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主要板书计划:
显示新身手
17苹果里的 横切苹果 发明力
“五角星” 深有感触
作业设计、布置:
课内:
1、誊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造句;
4、按课文内容填空;
5、听写词语。
课外:
1、查字典,解释带点字;
2、阅读一段话,并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俺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俺们的思维,提高俺们的解题能力。今天俺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置方法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1.板书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gan;
“魅”读mei,不读mo;
“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un。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考虑: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俺”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9
学习目标:
知识: 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情意: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后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书圈画、讨论交流、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词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揭示课题后齐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的东西。 激发兴趣。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题
(1) 给课文自然段写上序号。
(2)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语句和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 检查自学
(1) 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下列生字:循,案。
(2) 解释词语,学生试答,教师确定。
4、 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5、 齐读课文 。 自由轻声按要求读课文。
读读下面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清晰 生疏 循规蹈矩 感触
魅力 图案 鲜为人知 创造力 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读生字,认清字形、笔顺。
2、检查其他生字掌握情况。
3、进行扩词练习。按要求描红,仿影、临写。
认真完成书写练习。注意卷面整洁,把生字写得整齐、漂亮。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文后练习3中的8个词语,同时指名二人上黑板听写,师生评议
2、指名读课文。 听写后自行核对订正。 复习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
3、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这里用两个“ 新”有什么含义?且等下文后再谈。
4、第2自然段里“我”是怎么回答小男孩的? 过渡:事情就是这样*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我惊奇了,请读第3、4自然 段。 读读,想想;讨论交流。
小男孩是常客,却差不多每天带来新闻、新本领,可见得是常来常新,怪招人喜爱的。
这说明“我”觉得问题太简单了,苹果里面当然是苹果核了,还会有什么别的东西吗?所以“我”瞧着小男孩*静地回答。 提问,朗读。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课文。体会小男孩的招人喜爱。
二、第3、4自然段
1、 指名读
2、第3自然段开头两句写小男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第三句话写“我”看到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和众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第四句写小男孩有什么表现?说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一句体现了小男孩的新本领? 第4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小结:谁能说说第1-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4、齐读第1—4自然段。 学生读,思考;
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理解重点词语;
讨论理解;
这4个自然段里小男孩的话该怎么读?“我”说的话和“我”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该怎么读?
指名读,评议,齐读, 指导学习领悟农民对乡戏的喜爱。三、指导自学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 这个自然段里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指的是什么?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意思?这一句该怎么读?
3、 第二句到第四句说的是“我”的感触。第二句中“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人的创造力是什么呢?课文是怎么来说的?“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呢?
4、第5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 齐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读书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
学生朗读,认真听,作评价。 领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新奇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3、用“清晰、魅力“两个词语各造一句,写在作业本上。 朗读,读出感情。做作业。 完成作业巩固练习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常客 显示新本领 拦腰横切
17 苹果里的 { 清晰看出 从未见过 更没想到 } 创造力
“五角星” 深有感触 有魅力 传秘密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感觉到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话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故事浅显而蕴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一定会被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的魅力所吸引,乐于阅读与学习。对文章中的难点,亦可通过引导与探究有进一步
的领悟。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并采用动手实践加强体验。
教具准备:以小组数为总数的经过反复打死结的细绳(结均打于同一位置),一个苹果。
学具准备:若干个长方体(可由萝卜、山药等切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课前小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为课文理解埋下伏笔。
将准备好的绳结以小组分发,要求学生于1分钟内打开。
共同想办法解绳结。
学生在1分钟内无法完全解开绳结。
教师留下悬念:上课后解决。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苹果里的五角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浏览或默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的故事。
2、“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研读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课前悬念。
(切题导疑)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你是怎么理解的?
(逐步引导)
a、“魅力”一词的含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哪里?
查词典
自主研读课文,搜寻有效信息;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a、词典中“魅力”一词的含意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1)小男孩儿急于显示他新学的本领;(2)“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并将继续传下去;(3)这种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
c、“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追问d、“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
再次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并能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
c、因与众不同、“鲜为人知”,才有魅力。
d、因公*起见、遵循习惯、懒于思考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大部分人的“循规蹈矩”,少了创新意识。
e、相信大家对“循规蹈矩”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大家对“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不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呢?
自读自悟
结合实际,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不“循规蹈矩”,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结决课前悬疑:用剪刀从结中心一剪,绳结开了。
看着老师打开绳结,恍然大悟。
三、回味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加深体验,读出感情。
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读出情感变化。
四、实践拓展:
让学生亲自动手,对“创新”一词有更深的体会。
组织活动,引导展示。
将自己带来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割,切出不同的*面图形。
(每个长方体只能切一刀。)
可截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形四边形等*面图形。
五、小结。
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魅力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剪纸漂亮五角星的方法图解3篇
剪纸漂亮五角星的方法图解1
纸,剪刀,尺子
如果需要,还可以用颜料比涂色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剪纸多变五角星的方法图解3篇
剪纸多变五角星的方法图解1
纸
剪刀(手)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扩展8)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菁选2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
忐忑不安中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聆听王领琴科长一席精彩的评点,顿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1、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难点。本教时的难点是:明白什么是“拦腰切”,理解“横切面、清晰”。教学中,我没有包办学生的认知过程,而是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切苹果,后交流:你是怎样切苹果的,你有什么发现?在切一切、议一议中,难点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直接的体验。
2、朗读指导也要重过程和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指导朗读,通常的方法有:
(1)抓重点词句。
(2)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
(3)教师适当地补白,提示学生用一定的语气去读。
(4)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文本特点,教师要灵活机智地采用有效手段,,切实指导学生读好书。
3、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案,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实施教案的过程,而应心中有学生,做到“以学定教”。如:课堂上,有学生质疑“不理解循规蹈矩”时,教师就要大胆调整教学思路,以“理解循规蹈矩”为主线,按“找找通常人们是怎样切苹果的?——人们为什么不打破这种常规?——打破常规的切法又是怎样的?——动手切一切!”这样的探究步骤,使学生在对比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后,自主领悟到:遵循通常的切法(做法、想法……)去切(做、想……),不作丝毫变动,就是“循规蹈矩”。
课文最后这样说: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我想说,所谓“创造力”,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愿和我的孩子们共勉,做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2
本课的内容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我想不用老师教学生也应该读懂,重要的是:本课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
学习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本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第五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解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发现正如文中所说的“人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同样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大可不必运用相同的方法来教育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需采用不同教育方法。让我们做一个聪明的智慧型的老师,运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帮助孩子们提高现有知识水*,让孩子们每天都有进步,这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事情。
推荐访问:反思 苹果 教学 四下《苹果里五角星》教学反思3篇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 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