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3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23 11:10:20 点击:

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3篇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用“西迁精神”厚植一代代学子的心灵之根——西安交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根西部服务全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3篇,供大家参考。

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3篇

篇一: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ldquo;西迁精神”厚植一代代学子的心灵之根 ——西安交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根西部服务全国

  2021 年 6 月 29 日,西安交通大学举办庆祝建党 100 周年《长征组歌》师生合唱汇演。

 资料图片

  1 2021 年 年 7 7 月 月 1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告:一百年前,中国 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0 20 世纪 0 50 年代,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交通大学师生听党指挥跟党走,铸就了光荣的“西迁精神”。0 2020 年 年 4 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西迁精

 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

 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安交大师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西迁精神’作为学校 改革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扎根西部,服务全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明理增信

 崇德力行”庆祝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播出西安交大专题,校党委书记卢建军,西迁老教授潘季、胡奈赛等以《坚守爱国奋斗

 传承“西迁精神”》为题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0 100 周年,把党史学习教育办得走心走实走深,西安交大党委精心策划和部署,将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始终,对标要求、聚焦发展,教育引导干部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勇担国家使命,共创交大荣誉。

  7 7 月 月 2 2 日上午,西安交大召开党委常 委会(扩大)会议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0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会议强调,要将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做好全媒体宣传,加强专家理论阐释,组织好系列活动,营造浓郁氛围。要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统纳入思 政教育,要创新

 举措破解学校改革发展难题,与谋划推动“十四五”规划结合起。

 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先生”讲好“大思政课”,榜样引领就在身边

  7 月 3 日,西安交大举行 2021 年毕业典礼,8492 名毕业生踏上人生新征途。校党委书记卢建军指出,毕业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和我的团队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要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秉承‘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为如期实现我国‘双碳’目标,为早日在祖国西部建成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在陕西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现场,80 多岁的陶文铨院士缓缓走向演讲台中央,他满头白发,讲起话来却铿锵有力,声情并茂,通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深情讲述了我国能源领域中的 3 位西迁前贤 60 多年前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毅然举家西迁的艰苦创业故事。

  西安交大邀请王炳林、祝彦等专家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专题培训。在第五期培训课上,中国科学

 院院士管晓宏以“绿色的呼唤与希望”为主题,通过介绍海伦·斯诺对绿色陕北和绿色延安的期望,几十年来陕北人民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目前陕北荒漠化治理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学校开设“新时代‘大先生’”讲坛,邀请在科技、教育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时代楷模”、最美教师、杰出校友、西迁老教授等“大先生”开讲。在谈到青年教师科研成长历程时,陶文铨风趣地说:“科研虐我千百遍,我待科研如初恋。”他鼓励大家勤奋进取,勤奋求实,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用好红色资源,从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每讲解一次,我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精神就被洗礼一次。”西安交大仲英书院本科生纪洁作为交大西迁博物馆首批讲解员之一,至今已为 200 多个团队提供讲解服务。“‘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奋斗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那束光,也愈发坚定了我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今年即将毕业的她选择奋斗在思政一线,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立志传扬“西迁精神”浸入更多学子心田。自开馆以来,交大西迁博物馆已顺利接待 40 万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厚厚的留言簿上留下字字感人心得:“深深被交大西迁所感动!革命人永远最年轻,为把我国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奋斗终身。”“吾辈当心怀‘国之大者’,传承‘西迁精神’,助力追赶超越,谱写时代篇章!”……

  “西迁巾帼展”等“西迁精神”主题展览在江西萍乡、福建厦门等地展出。“为国愿做‘西迁人’专区”亮相香港会展中心、国家博物馆。“党教育了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了我做事要对党对群众认真负责,教育了我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在“与党同行 百年荣光——西安交通大学党史图片实物展”中,播放着“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获得者王世昕教授等多位老党员“向党说的心里话”。

  交大西迁博物馆全面推进“西迁人”口述史采集工作,出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西迁巾帼谱》等图书。在聊起抗战、抗疫中的家乡武汉时,我国著名人口学家朱楚珠教授曾数度哽咽:“我们国家如果没有优化的顶层设计,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怎么能够以那么快的速度让全国人民支援武汉啊!”“我们虽然年龄大,但是我们从事的事业,为国家服务、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事业永远年轻,所以我们也将永远年轻。”这段视频在展厅中循环播放,参观者同“观”共“听”,让爱国奋斗精神“声”入人心。

 “第二课堂”情景式学习党史,浸润式感受红色力量

  “当演员喊出‘选择新生’的那一刻,真的令我心潮澎湃,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

 信仰,在苦学和实干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西安交大文治书院本科生吕明扬在观看话剧《共产党宣言》时激动地说道。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台上的演员们带领全场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铮铮誓言响彻西安交大宪梓堂……

  学校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百年党史我讲述》,邀请教师党员代表出镜讲述党史故事。通过推出《新港听理》有声书栏目,帮助广大师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聆听音频的方式凝聚思想共识。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十余首红色经典曲目多次回响在宪梓堂。“海陆丝路·东西交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与宁波交响乐团音乐党课以史串歌、以歌叙史,掀起了一阵红色音乐热潮。“七一”前夕,学校隆重举行庆祝建党 100 周年师生文艺汇演,28 个单位师生代表用《长征组歌》等红色曲目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这次汇演带领我们重温难忘的岁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思政教育。”本次汇演活动导演、音乐教育中心主任方小笛说。

  赛前热身、定向越野、任务通关,将体育运动与党史知识相结合,“红色教育基地+拼图”“党史名言+连连看”“红色歌曲+社交圈直播”“党史校史+问答”……师生在参与活动中再次回

 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跳舞吧,交大!”活动走遍中华大地,162 名师生打卡地标 100 个,用照片讲述百年党史故事,在舞姿中传递交大学子的爱国情怀,传承融入血骨的“西迁精神”。

 转化学习成果,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临近毕业季,学校为每位毕业生准备了“青春大礼包”,除了“饮水思源”印章定制 U 盘外,还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精准采集技术、构建群体特征库等方法解决痛点问题,为每名本科生构建多维度、全周期的全息画像,最终形成专属“成长档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师生收到各种各样的“礼包”……

  “爱心礼包”,细节见真情,关爱暖人心。校医院为离退休群体开设新冠疫苗爱心接种专场,联合生命学院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免费骨密度检查。分析测试中心面向科研人员提供跨校区测试样品转运业务,急样急送,特殊样品专人送达……

  “智能礼包”,信息化“开路”,师生“零跑路”。网信中心推出“西交报修”平台,面向全校师生提供校园网络故障报修服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上线投标用印、合同立项、预借票据等多个模块;采购办启用数字证书,实现业务申请与审核线上完成……

 “作风礼包”,学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以“办实事”切实锻造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本领高强、责任担当的干部队伍。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西安交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听党指挥跟党走,胸怀“国之大者”,以“西迁精神”夯实思想根基,以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以“四有”铸魂建强教师队伍,以党建引领“双院”协同育人,以产教融合驱动创新引擎,以全球视野拓宽创新之路,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再创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多贡献。

  (记者

 张哲浩

 通讯员

 陈

 晨

 闫

 潇)

 (2021 年)

篇二: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罂嚣主叠茎罢冀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办学7 0周年纪念日。

 在这——纪念西北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暨西迁办学7 0周年乏譬竺竺耋竺。

 旱。

 子I曼:

 苎们永远不能忘却的是这所口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左玉惠周文杰u凹礼州7 巳八于阿1列坩伍玉忌’ 司x 7 限百年老校曾经走过的艰苦岁月 和在中国教育发展史t:

 创造的辉煌业绩。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发端于1902年, 南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l9 37 年“七. 七” 事变, 在中华民族存亡、 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师生与我国10 8 所高校的千万师生一起, 从沦陷区颠沛流离。

 跋涉千里, 举校迁移, 踏上了西迁办学的艰难历程, 进行了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教育大迁移。一、 民族救亡, 举校西迁办学1937 年“七. 七” 事变不久,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北平,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

 9 月 初, 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国立北平大学、 国立北洋工学院一起西迁至陕西西安, 共同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

 根据教育部指示, 北平师大校长李蒸与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 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及陈剑惰、 周伯敏、 藏启芳、 辛树帜等人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 赴两安进行筹备工作。

 经当时行营主任将鼎文、 陕西省省长孙蔚如及省府秘书长杜斌愿的协助。

 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城隍庙后街四号警备司令部旧址成立总办公处及第一院( 国文、 外语、 历史、 家政四系)及第一、 第三两院的学生宿舍, 在东北大学借用的一部分新建的校舍成立第二院( 工学院各系及数学、 物理、 化学、 体育四系), 另租用通济坊大楼成立第i院( 法、 商、 农、 医各学院及教育、地理、 生物三系)。

 19 37 年11月 15日, 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学上课。

 虽然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已与其他两校形成联合组织, 但在实际管理和教学方面仍是各校校长负责。

 然而, 好景不长, 由于山西太原沦陷, 潼关告急, 敌机不断轰炸西安西门外飞机场, 致使师生们再也不能安心上课。

 同时, 西安临时大学的师生大多数来自北平, 大都经历过“一、 二九” 运动的洗礼, 加之延安对西安的影响与日俱增, 部分学生为了抗战投奔延安。

 阒此, 国民党当局利用“潼关吃紧” 、 “西安告急” 的气氛, 强令学校再次迁往陕南汉中一带。

 西安临时大学于19 37 年11月 开始上课, 到19 38 年3月 停课。

 共上课13周, 为期仅3个多月 。二、 翻越秦岭, 再迁陕南城固为f r躲避战乱, 保存学校实力, 组织好迁移工作, 李蒸, 徐诵明等西安临时大学的领导为学校再次南迁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成立了西安临时大学准备迁移事务委员会, 下设沿途布置委员会、 运输委员会、 膳食委员会等机构, 并将全体师生整编为一个大队, 徐诵明任大队长; 李蒸任参谋长。负责行军事宜。

 西迁途中( 19 38 ), 大队下设三个中队, 每中队约500至600人, 中队下设区队, 区队下设分队,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治情况随时审核。

 先要求“各县知事限文到后一个月 内, 将筹拟道路办法及已办路工情形绘图报告备查” ㈣。

 县知事将填好道路计划表、 附图及分期修竣的期限书等, 一并报省审批。

 各县上报的计划书,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县、 乡、 里道的路线名称; 起止地点; 经过地点; 县内里程数; 各区分管的里程数; 县、 乡、 里道的修建宽度; 边沟宽度与深度等。

 有些县对路拱的高度也做了规定,并制定了人工, 车工的负担政策和方法, 警察和保甲的督修办法, 奖惩制度和道路的管理、 养护方法等。各县每期工程完成后, 立即报省, 由省委派专员进行实地勘验。

 对于所修之路不合格者, 责令返工重修; 对于具报不实者,给予惩处。

 19 23年初, 省公署提出“各县所修之道第一期业已竣事, 必须派员勘杳。

 ”于1月 18 日特派“张全福杏勘抚顺、 铁岭、开原三县; 梁困栋查勘沈阳、 海城、 辽阳县;郭眷周查勘法库、 怀德, 董畅查勘新民、 北镇、 兴京三县” 1111。

 根据特派员调查情况, 发现村屯乡农所行之路年久失修. 对于路政大有妨碍。

 “遂复通令各县以待明春东风解冻后, 将各村道路按照规则概行修理, 已将规则颁发各县照办” 1121。

 修治道路过程中,省公署鼓励路旁植树。

 省署颁发的《各县种树考成规则》 中, 要求各县在宜于植树的荒山旷地及道旁植树、 并规定:

 “谁地谁栽、 谁栽谁有” 。

 道旁栽植易于成活的树种, 由沿线村公会主办, 组织民户义务出苗木, 义务出工栽植, 所有权归村公会。奉天省道路经过普遍整修取得了卓越成效。

 至19 25年全省新修里道4 9 7 4 8 里、乡道29 7 4 2里、 县道22211里; 补修里道3229 1里, 乡道20 0 7 8 里, 县道139 7 5里。合计129 9 7 5里以上。

 从此“王道荡荡, 顿改旧观, 行旅往来人人称便……昔年坎坷之道路悉变为平正之坦途。

 ” IIl在官修道路的带动下, 民办公路也开始兴建。

 辽中县与省城因不通火车, 物资交流和客商来往十分不便。

 19 23年辽中士绅苏士达等筹集资金, 经省署批准, 修筑辽中——沈阳公路。普修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运输业的发展。

 19 23年1月 , 成立沈辽长途汽车公司; 19 23年9 月 中日两国商人合办私营公共汽车公司。

 此后, 商人张祥柏兴办了摩托载客汽车公司; 官商公懋洋行与日商合资兴办公共汽车公司; 19 25年lO 月成立了沈北汽车公司; 同年, 奉天市政公所开办奉天省官办汽车厂。

 改善市区的交通。20 世纪20 年代奉天省道路普修促进了汽车交通业发展, 进而极大便利了城市与乡镇之间、 铁路沿线城镇与非铁路沿线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 同时对于疏散铁路沿线城镇滞留人口, 缓解铁路沿线城镇急剧膨胀危机意义重大。

 尤其重要的是, 公路普修和汽车运输为那些因远离铁路沿线而衰落的城镇创造了重新发展的良机。参考文献:[ 1I辽宁省图书馆藏. 奉天全省警甲报告书( 下)【2】

 辽宁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委. 辽宁公路交通史【M 】

 .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3】

 辽宁省交通史志编审委员. 辽宁省交通志圈一沈阳出版社, 1992.【4 】

 限期平治道路[ N 】

 . 盛京时报19 22—11—16f5】

 海城奉令修道[ N 】

 . 盛京时报1922—11一侣,【6】

 沈阳道路将竣工【N 】

 . 盛京时报19 22—1 1—16【7 】

 修治道路之省令【N 】

 . 盛京时报19 23—6 一0 7【8】

 周知事呈覆勘道【N 】

 . 盛京时报19 23—1 0—19【9】

 周一士. 中华公路史( 上)【M 】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4.【1 O 】

 王省长注重路政IN ]. 盛京时报19 22—8 —29【11】

 派员查勘路政【N 】

 . 盛京时报1923—11—9【12】

 王省长注意路政[ N 】

 . 盛京时报19 23—1—27★作者简介:

 王凤杰. 渤海大学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2兰00997嘶囝上半月■_万方数据

 面嚣|西行军系统。

 其中, 中队是行军单位, 每个中队按照设营组、 侦盎班、 中队全部、 医务组、运输组、 收容班的次序行军。

 大队、 中队、 区队、 分队均自制一面白布角旗, 各组制作一面白布方旗。

 写明番号。19 38 年3月 16 日晚, 师生乘火车出发, 次日抵达宝鸡, 开始了徒步翻越秦岭的行军。

 他们从宝鸡进入秦岭, 经过黄牛铺、 草凉驿、 古风州、 双十铺马道、 褒城等地行军半个月 , 途中住的是仰见星斗的破庙, 三面敞开的戏楼, 四面无遮掩的古道河滩。

 每餐吃的是一块锅饼, 有时还遭遇武装劫匪的抢劫。

 校长李蒸和其他老师与同学同吃同住、甘苦与共、 出入相顾, 关系非常亲密。

 一路上, 大家高唱抗战歌曲, 斗志昂扬地跨越秦岭。

 19 38 年3月 底到达勉县的褒城。

 由于校舍尚未安置妥当, 学生暂住褒城各乡。

 后经与地方当局商洽, 学校在城固、 南镇、 沔县三县的六个地方安置下来, 不久即恢复h 课。19 38 年4 月 ,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平津沪地区以上学校整理方案》 , 教育部根据《方案》 下令:

 “国立北平大学、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 原北平师范大学改为两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 后改为“师范学院” , 隶属于两北联合大学。

 西北联大成立不久, 国民党教育部就派张北海担任法商学院院长, 张在校秘密从事迫害进步学生和解聘进步教授的活动, 对进步师生进行恐吓和威胁, 使整个学校处在白色恐怖之中, 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引起师生的强烈不满。

 为反对将学校置于国民党特务控制之下, 同为西北联大常委的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和原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提出辞职, 迫使张北海无法在西北联大呆下去。

 国民党教育部于19 39 年8 月 下令将西北联大分解, 西北联大师范学院独立设置, 更名为“国立两北师范学院” , 李蒸任院长。

 同时, 国民党教育部收缴了原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印。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后, 由于有黎锦熙、 袁敦礼、 董守义、 李建勋、 徐褐夫、 方永蒸、 何士骥、 胡国钰、 王耀东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的爱国之心、 报国之志, 重教之举的精诚所至, 北平师大“尊师重教, 勤学笃实” 的优良校风继续为师生所崇尚, 北平师大这所开创我国师范教育之先河的教育薪火得以传承。三、 艰苦奋斗。

 创业黄河岸边囫勰解万方数据19 4 0 年4 月 , 国民政府鉴于城固地处偏僻, 高校太多。

 而甘肃高校太少, 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 下令西北师院再迁甘肃兰州。

 5月 , 甘肃省以l临时参议会发出邀请函:

 “贵院历史悠久, 成绩卓著,海内外蜚声, 此闻有奉令迁甘之议, 将于西北整个文化推进贡献重大力量, 本会代表全甘民众欢迎并愿切实赞助, 盼早来I晦” 。西北师院在接到国民政府的命令和甘肃临时参议会的邀请后, 学校同仁商得一致:

 为谋学校的发展, 迁到一个较大的省会地方也好。

 于是, 全校师生员工在艰苦的岁月里, 又一次开始了迁校办学的准备工作。19 4 0年6月 , 李蒸率团由城同翻山越岭到兰州勘察校址, 最后确定兰州西郊六公里处。

 黄河北岸傍近甘新公路的十里店为建校的最佳地点。

 他就此事商呈教育部长陈立夫, 报部核准在此购地27 5亩, 南此定下十里店为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校址。19 4 1年4 月 , 李蒸院长再次赴兰, 聘请兰州各界知名人士29 人组成学校建筑筹备委员会, 并相应成立学校筹备处, 正式开始建筑楼舍的工作。

 然而在战时社会经济情势下, 要在这片沙滩上建设一所大学校园并非易事。

 出于对各种困难考虑和保证教学不受影响, 商定迁建采取逐年过度的办法, 即“兰州分院” 招一届新生, “城固本院” 毕业一届学生, 直到城同的学生全部毕业为至。

 从19 4 1年起, 城固本院的学生陆续毕业, 不再招收新生, 而兰州分院则每年招收新生。

 同时, 城固本院毕业一批学生。

 将腾出的人员和设备随即迁运兰州。19 4 2年, 国立西北师院本部由城固迁至兰州, 原城同本院则改为分院。

 19 4 4 年,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整体迁至兰州, “城固分院”随即撤销。

 至此, 学校完成了西迁办学之路上最后一次举校迁移的1= 作。西北师院初迁到兰州的时候, 环境恶劣。

 资金匮缺, 以李蒸为院长的西北师院师生白手起家, 同甘共苦, 共渡难关。

 在生活方面, 师生们更为艰苦, 学校负责人出差或搬运公杂用品仅是一辆马车。

 师生如果要进城, 或坐羊皮筏子, 或徒步行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

 学校饮水全靠两辆铁轮车√L 头小毛驴和从城固赶来的一头牛到二三里以外的黄河边去驮拉。

 阒驮运拉运水量有限,经常发生水荒。

 有时碰到汛期, 河水混浊, 师生们只好喝泥水了。

 刚刚迁到兰州的师生们生活非常艰苦, 他们为延续我国教育的命脉所付I叶{ 的艰辛. 催人泪下, 激人奋进。四、 薪火相传, 植根西北沃土19 4 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 全国教育界纷纷掀起“教育复员” 活动。

 教育部以“教育合理” 分布、 北平师大撤销在案为由将北平师大没有列在复员学校之列。

 消息传来,全院师生群情激愤, 师大校友总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先以电呈教育部请求恢复师大, 学生复校委员会同时发出电报宣言从旁策应。

 19 4 6 年1月 22日教育部电,派督学沈亦珍自西安来西北师院协商, 师大校友总会驻重庆代表董守义也与民党政府教育部接洽。

 经多方努力, 在西北师范学院复校运动的压力和社会各界支持呼吁下, 教育部改变了原定方案, 准许将校址重新确定在北平, 任命两北师院体育系教授、系主任袁敦礼为院长。

 同年6月 , 袁敦礼从美国讲学归来, 即赴北平接管学校, 校名仍为“北平师范学院” 。

 复校运动结束后, 两北师范学院继续独立设置, 原院长办公室秘书易价被委任代理院长。

 嗣后, 西北师院部分教职员丁和30 0 多名学生随即转赴北平, 进入北平师范学院T 作和学习。

 但大部分师生仍留在兰州, 继续为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地耕耘。

 他们植根西北这片沃土, 把青春奉献给了西北人民, 用智慧播下了振兴西北教育事业的种子。五、 厚积薄发, 西部教育摇篮新中国成立之前, 继续留在西北兰州办学的丙北师院的师生们。

 为西北地区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 就认识到在开发西北的工作中。

 最莺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与延揽。

 他们致力于以教育振兴西北的社会发展事业, 聘请了许多全国知名的学者和有志于开发大西北的知识分子相继到学校任教。

 如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 留学回国的著名画家、 美术教育家吕斯百、 常书鸿, 著名的十大美学评论家洪毅然, 著名的古汉语及音韵学家彭铎、 郭晋稀等, 都是西北师范学院西迁办学的奠基者。19 4 9 年8 月 26 日兰州解放,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投入人民的怀抱, 并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

 学校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和甘肃省重点大学。

 今H 的西北师范大学已是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堪称谣北教育的摇篮。

 ...

篇三: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IJING EDUCATION 632021.07

 ·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 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从延安精神到西迁精神:红色基因融入高等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文 /李

 重

 何

 欣在谋求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培育出了极其丰厚多元、鼓舞人心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延安精神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形成的西迁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上波澜壮阔、交相辉映的重要内容。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继续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成果。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知识分子将爱国奉献精神投入并践行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和体现,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厘清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继承和弘扬。

 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内在契合的价值旨趣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璀璨的精神瑰宝。虽然,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分别形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科学内涵,但是两者之间蕴含和彰显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人生态度和价值旨趣等具有内在契合性和高度统一性,是一以贯之的。1.以坚持党的领导优势作为政治维度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经验的历史,百年党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领导人民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壮丽史诗。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坚持党的领导是延安时期高等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针。1936 年至 1948 年间,党中央从抗战实际形势出发,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30 多所院校,其中既有为抗战需要培养领导干部的院校,又包括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院校,为抗战胜利、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建的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高等教育也由此开始初具雏形。这被称为“延安模式”。1955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家建设大局出发,出于调整工业布局以及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现实的考虑,决定把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交通大学成功西迁背后离不开党中央的支持,党中央不仅在物质方面优先供给交大,在政策上更是给予重点照顾。党的领导正是交通大学顺利西迁的信心来源和根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虽诞生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但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深入汲取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精髓,破解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关键词:延安精神;西迁精神;高等教育;时代价值栏目协办

 BEIJING EDUCATION642021.07

 ·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 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本保证。如今在党中央与地方的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再一次向西而迁,开启第二次创业 —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西迁博物馆时指出: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2.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信念维度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主义,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植于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民族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从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到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 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凸显和结晶。延安时期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时期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艰难困苦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期。在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在延安这片革命圣地深耕教育事业,相继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军委航空学校等一批高校,为抗战培养一批又一批民族脊梁,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理想信念的力量、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正确的人生追求吸引着大批爱国志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独立而舍身。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与家国情怀。从南洋公学时期的“兴学强国”再到交通大学时期的“民主堡垒”,交大师生血脉中始终流淌着爱国强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交大人思想行动的精神支柱。交通大学西迁,是交通大学在创建 60 年之后,面向共和国未来的一次伟大长征。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使交大师生建立起了克服迁校过程中种种困难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保证了迁校工作的顺利完成。从繁华的大上海到古城西安,披荆斩棘、辛勤跋涉、励精图治、勇攀高峰,用生命和汗水在一片麦田上建起一所著名大学,绘制出邦国荣华,书写了东方奇迹,并向世人昭示:一所大学所肩负的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西迁精神洋溢着广大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殷殷的报国精神。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抉择时,西迁群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家利益至上。3.以“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作为价值维度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建设根本价值取向,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都深刻体现着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延安时期是我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群众,同时,人民力量也不容小觑。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不仅物质方面极为匮乏,文化教育方面更是贫瘠。美国记者斯诺曾经这样描述延安:

 “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当时,延安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群众思想封闭,迷信、愚昧现象成风。中国共产党从当时抗战实际形势以及陕甘宁地区现实情况出发,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想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党中央在边区相继开办夜校、扫盲班等提高群众知识文化水平,开展卫生帮扶、组织学员到田间帮助农民劳动生产等一系列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工作。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打牢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生活改善这一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为了改变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支持西部社会

 BEIJING EDUCATION 652021.07

 ·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 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经济发展,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一呼而百者应。1956 年起,交通大学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打包好行李,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坐专列一路向西,从繁华的上海奔赴西安。当时,1,400 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 3,000 名学生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登上西行列车。学校领导、学术带头人身先士卒,17 位党委委员中有 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 70% 以上。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人民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在交大西迁过程中,上海和西安两地的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上海先后调动了大量车皮,安排一趟趟专列运送西迁师生和物资,还动员服务业职工随校西迁,从点滴入手,解决师生员工生活上的难题。在西安,征地、规划、施工、安置一路绿灯,市里所有的大米、水产品首先供应给交大师生。因此,可以说,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交大西迁就不可能成功,西安交通大学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也就不可能在国家建设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建设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以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作为人格维度人格维度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方面。从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再到西迁精神的“艰苦创业”都充分蕴涵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自信、自立、自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作风。延安时期,我党处在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加之陕甘边区大都为贫瘠多山之域、物产不富、外来人员增加,从而使边区政府和人民在物质上、经济上完全陷于孤立。尤其是1941年至1942 年,由于日、伪、顽的夹攻,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解放区生产遭到很大破坏,财政经济和军民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几乎到了没有油盐、没有纸张、没有衣被的穷困境地。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进行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是当时学员的真实写照。当时,窑洞就是教室、石头就是桌椅、黑板就是用石灰泥土抹成的墙面。没有纸笔,学员就用沙盘和树枝代替;没有宿舍,师生就自力更生挖窑洞;粮食不够,师生就下地耕种。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学员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表现出非凡的斗争精神。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党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交通大学西迁以及迁校之后扎根西部办学六十余载的峥嵘岁月,演绎了一部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诗。交通大学西迁壮举形成了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交通大学在迁校之初,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极为困难;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西迁“拓荒者”们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拉开了“创业”的序幕。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开不出课程,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没有因为迁校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后,通过迅速恢复理科建制、扩大招生规模、开办新兴专业、扩充实验室建设,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在“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上始终处于第一方阵。从黄浦江畔到西北黄土地、从昔日麦田到今朝知名学府,西安交大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创业之路,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者之歌,积淀、形成了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红色基因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关联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在理论前提和思想内涵上体现的缘起、演进和传承的契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其在价值层面具有这种特质。它们在价值维度的契合性,使其凝聚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背景下,汲取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背后蕴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助力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历史和实践证明,不论是在延安时期,还是在西迁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事业卓有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

 BEIJING EDUCATION662021.07

 ·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 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更需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第一,要坚持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党委要把握好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办学育人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二,要坚持党对高校的思想领导。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党的领导功不可没。高校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对于稳定党的意识形态大局有着重要影响。党对高校的思想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高校党委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加强理论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要坚持党对高校的组织领导。健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机制体制,始终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既要准确把握高校党委、校长负责的一体...

推荐访问: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师范大学 精神
上一篇:国内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综述6篇
下一篇:党支部年度总结报告2篇

Copyright @ 2013 - 2025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