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8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22 10:30:02 点击:
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8篇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2019年7月 Jul., 2019第 37 卷 第 4 期 MEITAN HIGHER EDUCATION Vol. 37 No.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19 年 7 月Jul.,
2019第
37
卷
第
4
期
MEITAN
HIGHER
EDUCATION
Vol.
37
No.
4doi :
10.
16126/j.
cnki.
32-1365/g4.
2019.
04.
011高职院校全面深化 “ 三教 ” 改革探索— — 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孙 进摘要 :
“ 教师 、 教材 、 教法 ” 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工程 , 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 ,
是激活全面改革的关键 。
高职改革的制约因素有思想认知 、 能力素质及信息技术等方面 。
推进
教师改革要立足 “ 引 、 培 、 评 、 激 ” , 多点发力 ; 推进教材改革要立足 “ 培养什么人 、 怎样培养人 、 为
谁培养人 ” , 提升教师能力 ; 推进教法改革要立足 “ 建场景 、 创形态 、 转方式 ” , 善用信息技术 。
关键词 :
职业教育 ; 教师 ; 教材 ; 教法 ;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
71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4-8154(2019)04-0059-04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Exploration
of
“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Taking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s
an
ExampleSUN
JinAbstract :
:
The
reform
of
**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
the
decisive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
and
the
key
to
active
comprehensive
reform.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current
reform
mainly
include
the
cognition
of
thought ,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ers ,
we
should
base
on
*" guidance,
training ,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
"
and
produce
more
effort.
To
facili*
tate
textbooks
reform ,
we
should
establish
on
the
questions
of
"what,
how
and
for
whom
to
train"
and
improve
teachers 1
ability.
To
acceler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
we
should
base
on
** set ting
up
scene ,
creating
form
and
changing
mode , "
and
make
goo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
vocational
education ;
teacher;
textbook ;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职
业教育改革提出崭新要求 。
为服务建设现代化经
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 , 国家发
布了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 , 为新一轮职
教大改革大发展指明方向 :
加快建立完善职业教
育和培训体系 , 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 是高职院校当前的重要任务 。
落实好这
项任务的基础在于全面深化教师 、 教材 、 教法(以
下统称 “ 三教 ” )改革 。
“ 三教 ” 及其改革活动贯穿人
才培养的全过程 , 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的决定因素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围绕
“ 三教 ” 改革开展了有益探索 , 既深入剖析了影响
收稿日期 :2019-07-02作者简介 :
孙进 (1964 — ), 男.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教授 , 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徐卅 221116) 。E-mail :
535008226@qq.
com59
改革的主要因素 , 也尝试了可供同类高职院校借
鉴的改革路径 。一 、 高职院校深化 “ 三教 ” 改革的
现实意义1.
“ 三教 ” 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工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 的出台明确了
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与时间节点 , 为推进中
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面政策支持 。
高
等职业教育改革涉及到诸多环节 , 其中的基础工
程是 “ 三教 ” 改革 。
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 创
新 “ 德技并修 、 工学结合 ” 育人机制 , 建立职业教育
标准体系 , 实行 1+X 证书制度试点 , 建设高水平
实训基地等等重大改革任务 , 最终都要落实到立
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 , 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
体现在教师 、 教材 、 教法的改革中 。
因此 , 学校推
进职教综合改革的成效与 “ 三教 ” 改革丝丝相扣 、
紧密联系 。
如果 “ 教师改革 ” 中没能建成一支数量
充足 、 结构优化 、 具有 “ 绝技绝艺 ” 的 “ 四有 ” 双师型
教师队伍 , “ 教材改革 ” 中没能开发出符合民族复
兴诉求 、 产业升级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的新型活
页式教材 , “ 教法改革 ” 中没能形成适应复合型技
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教法 , 意味着 “ 基础工
程 ” 没做好 , 势必影响高职院校落实国家职业教育
改革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2.
“ 三教 ” 改革是提升育训质量的决定因素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 , 教材是师生教
学相长的载体 , 教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
在
人才培养过程中 , 三者既是关键环节又是决定因
素 , 相辅相成 、 融为一体.构成了推动人才培养质
量提升的保障系统 。
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素质劳
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时代担当 , 建立完善育
训体系和育训机制非常重要 , 但终究离不开 “ 谁来
教 ” “ 教什么 ” “ 怎么教 ” 的问题 。
虽然全面深化 “ 三
教 ” 改革在提升育训质量上起决定作用 , 然而没有
措施有力 、 导向鲜明的人才引进 、 培养 、 管理 、 评价
与激励机制 , 将直接影响 “ 三教 ” 改革的成效 。
从
外部来看 ,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难以达到强力
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 也难以满足企业
对高端技术人员的长期渴求 ; 从内部来看 , 教师的
教育理念更新 、 教学能力加强 、 教学质量提升都将
受到限制 。
总之 , 高职院校深化 “ 三教 ” 改革不到
位 , 提升育训质量的努力也将大打折扣 。3 . “ 三教 ” 改革是激活全面改革的关键“ 三教 ” 改革涉及的 “ 谁来教 ” “ 教什么 ” “ 怎么
教 ” 的问题 , 既是高职院校全面深化职教改革需要
思考的核心问题 , 也是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的主线问题 。
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是树
立 “ 育训并重 、 德技并修 ” 教育理念 ; 外部表现是完
善体制和机制 , 制定制度和标准 , 强化投入和保
障 ; 根本特征是职教从业者突破思想禁锢 , 调校价
值尺度 , 实现质量发展 。
“ 三教 ” 改革体现了职教改
革的价值取向 、 逻辑思路和方法路径 。
例如 , “ 三
教 ” 改革中教师教育思想的破旧立新以及 “ 双师 ”
能力提升是改革中的难点 , 教师改革成果是检验
高职院校整体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
因此 , 扎实
深入地做好 “ 三教 ” 改革 , 及时总结其中的宝贵经
验和成功做法 , 活学活用到其他的改革任务中 , 以
点带面 , 可以全面激活高职院校的改革与活力 。二 、 高职院校推进 “ 三教 ” 改革的
影响因素分析1.
影响教师改革的因素分析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直接联
系的教育类型 , 产教融合 、 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是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 。
区域因素特别是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 , 制约着事业平台 、 薪资水平
和综合保障条件 , 成为经济不发达地区阻碍高层
次人才汇聚的重重障碍 。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反映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 折射出院校与当地产
教融合 、 校企合作的实现水平 , 决定院校从当地企
业引进技能大师的难度系数 。
因此区域问题是教
师改革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
思想观念的解放程
度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
深化职教改革 , 首先要解
放思想观念 。
思想不解放 , 观念不更新 , 就无法最
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
此外 , 政
策导向 、 制度设计 、 教师素养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
教师改革的成效 。2.
影响教材改革的因素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教材改革方向是 :
紧紧围绕
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
本任务 , 开发出既与 “ 德技并修 、 工学结合 ” 育人机
制相配套 , 也能体现产业未来发展要求和新技术 、
新工艺 、 新规范标准的新型活页式 、 工作手册式教
材 , 促进学生专业精神 、 职业精神 、 工匠精神与创
新能力 、 实践能力 、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影响教60
材改革的因素包括学校产教融合程度 、 激励机制
力度 、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能力等 。
产教融合 、
校企合作越深入 , 越便于教师深入了解产业发展
和企业岗位需求 , 越便于拓展深化企业参与教材
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
教材改革是系统工程 , 学校
内部设计的激励机制和具体措施 , 对引导教师积
极主动 “ 转思想 、 变教法 、 改教材 ” 大有助益 。
教师
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对接企业需求开发教材的能
力 , 是高职院校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精准施策的
着力点 。3. 影响教法改革的因素分析教法改革是大面积提高育训质量的关键 。
如
果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 教学方法陈旧 , 课堂教学效
率自然低下 。
职业教育是孕育在生产生活一线的
教育 , 应该是对生产生活反映最直接 、 最鲜活 、 最
生动的教育 。
职业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最有生气的
课堂 。
教法改革要着重围绕解决教学方法陈旧单
一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
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等重要任务展开 。
在互联网和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 , 学生接受知识信
息的方式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教师的教
学方法改革随之拓展了空间 。
受制于学校的信息
化建设水平 、 教学改革深化程度 、 教学组织形态以
及教师自身教研能力等因素 , 导致高职院校教法
改革推进程度存在差异 。
没有学校 “ 数字校园 ” 建
设的整体保障 , 信息化的教法改革无法实现 ; 没有
持续推进教法改革的教学生态 , 教师的改革动力
也会衰退 ; 没有教学组织形态的变革 , 教法改革常
常固化停留在某一阶段 ; 没有教师深入的教学研
究与实践 , 教法改革易流于形式 、 并难以实施真正
见效 。三 、 高职院校深化 “ 三教 ” 改革的
实现路径如前所述 “ 三教 ” 改革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
设 、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 。
多年来 , 江苏建
筑职业技术学院(下文中的 “ 学校 ” 是其特指)持续
出台多项制度措施 , 并不断总结调整 , 全面深化
“ 三教 ” 改革 。1. 立足 “ 引 、 培 、 评 、 激 ” , 推进教师改革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
学校始终
坚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 以 “ 产教互融 、 校企
混编 、 国际合作 ” 为原则 , 坚持从 “ 引 、 培 、 评 、 激 ” 多
点发力 , 深化 “ 二维四梯度 ” 有序培养模式 , 全力打
造一支数量充足 、 结构优化 、 素质优良的 “ 四有 ” 高
水平师资队伍 。在高水平人才引进方面 , 近年来学校创新举
措制度 , 着力加强企业产业教授 、 海外优秀教师的
引进 。
学校以打造混编教学团队为抓手 , 在较短
的时间内柔性引进 10 余名企业产业教授和海外优
秀人才 , 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 联
合开展科研攻关 , 取得成效 。
在此基础上 , 学校正
研究出台更加积极灵活的措施.加强对企业高层
次 、 高技能人才的引进 , 促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
双向兼职 、 按劳取酬 。
另外.学校积极建设符合项
目式 、 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 , 不断优化
教师能力结构 。学校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 设立导向
鲜明的措施推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
教师
赴企业挂职锻炼 、 技能培训 、 担任访问工程师等 ,
可以取得学校满工作量的绩效津贴和企业津贴 ,
收入大大高于在校教师 。
此举激发了教师深入企
业挂职锻炼的热情 , 目前全校专业教师已完成三
轮技能提升锻炼 , 实现了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 、
教学内容紧贴技术前沿的效果 , 教学团队与行业
发展要求同步调整 。
学校通过连续承担江苏省师
资国培 、 省培项目 , 已为西部地区培训教师 120 余
人 , 完成对外各类师资培训量近 8
000 人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教师改革的关
键环节 。
伴随江苏省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 学校积
极稳妥地推进职称评审改革 , 突出品德 、 能力和业
绩评价 , 克服唯学历 、 唯职称 、 唯论文等倾向 , 引导
教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积极探索复
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 潜心教书育人 。
学
校完善绩效工资方案 , 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 , 激励
教师站稳三尺讲台并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与创
新创业工作 。
首先对教师额定工作量进行合理设
置 , 科学安排教师工作时间 ; 其次 , 鼓励教师深入
企业工作站 , 使其在了解掌握企业新技术 、 新工
艺 、 新规范的基础上 , 不断提升对接企业需求的能
力 ; 第三 , 探索组建高水平 、 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
新团队 , 推进教师分工协作 , 为进行模块化教学奠
定基础 。2. 立足 “ 培养什么人 、 怎样培养人 、 为谁培养
人 ” , 推进教材改革(1) 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 。教材建设是育
人育才的重要依托 , 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61
针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 。
近年来 ,
学校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发挥...
篇二: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OCCUPATION202104THE TALENTED人才培养 编辑 牛雅娜文/罗 群“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三教”改革被提出的初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为背景,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及模式,为人才培养及相关工作的落实提供支持。一、“三教”改革价值(一)强化技能培养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技能。中职院校教师向学生传递的知识,通常集中在技能原理和运用方法上,旨在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受多方因素制约,尚未取得理想成效。(二)提高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对社会的意义,就是增加合格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中职院校对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进行培养,使其具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自身价值所需的能力,但所取得效果难如人意。“三教”改革强调对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过程进行优化,确保人才拥有更为理想的素养与技能。二、评价机制研究(一)确定机制架构切入点1.中职课堂在对中职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时,应从引导方式、学生投入和课堂氛围入手,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引导方式为例,中职院校应当要求教师将课堂引导划分成四部分,分别是前期导入、提出问题、自主讨论和结果反馈。而教师要针对每个部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中职院校为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效果,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师的引导进行评价。中职学生的个性往往十分突出,每位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侧重点,自然也有所差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职院校可引入分级制度,若九成以上学生对教师的引导持认可态度,则表明课堂氛围良好。2.中职教师由“三教”改革所强调的内容可知,要想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更加优质,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以学生接受的方式系统地讲解教学内容。应将教学能力与方法视为基础,重视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水平、引导教学活动开展的水平、掌握教学资料的程度,这是因为只有在上述几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才能为“三教”改革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评估人员还应将学生成就作为评估指标,使教师对自身优势与不足有更精准的把握。3.教学资料摘 要:本文以“三教”改革为背景,从中职院校的视角出发,在对改革价值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活动所表现出的特征,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内容以建构方法为主,希望能够给同行启发。关键词:“三教”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 中职院校 评价机制
38OCCUPATION2021
04职 业OCCUPATION人才培养首先应当明确一点,对教学资料进行评价的出发点是明确教学资料与学生需求是否契合,并确定日后教学资料的编写方向。中职学生对教学资料的要求,通常以拥有良好实践性为主,较易使理论内容被忽视,“三教”改革应对此加以重视。推动中职院校和教师在理论开发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确保教学资料发挥出应有价值。在落实评价工作时,教学评估人员应将教学资料所涉及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视为重点。另外,教学评估人员还应对教学资料中理论、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进行分析,若有实践少于理论的情况存在,则表明教学资料的实用性无法达到要求,日后工作的重心,自然应放在优化教学资料、使学生得到全面培养上。当然,教学评估人员也应当重视对学生反馈的评价。学生的表现是对教学资料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反馈。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拟定可使教学质量得到合理反馈的指标,将学生素质、实践能力视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点。(二)全面优化中职课堂研究表明,适用中职院校的教育方法,主要是目标建立和翻转课堂。中职院校通常将实践能力视为人才培养重点,因此,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可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以数控机床课程为例,为培养学生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归纳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要想实现“三教”改革目标,关键是确保教师拥有突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定期对教师心理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进行评估,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做铺垫。另外,教师应对自身所扮演角色加以明确,从引导者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支持及帮助。(四)结合学生特点,升级教学资料在落实教学资料升级工作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确保教学资料能够充分阐述知识原理及运用方法;另一个是教学资料有助于学生提高实践水平。仍以工程造价为例,教师在对建设费用计算所涉及知识进行讲解时,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应能重点突出计价标准和方法。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中职院校还可联合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编写教学资料,使教学资料的实用性更强。(五)其他注意事项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有关人员应将重心放在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上。在评估实践教学效果时,主体往往是中职院校的带队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双方会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给出客观的分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有目的地查漏补缺。而在进行理论教学评价时,教师应通过笔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教”改革对教学质量评价侧重点进行了调整,并将课堂、教师、教学资料与反馈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期望据此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更为理想的科学性及综合性。
参考文献 :[1]齐春微.基于CIPP模式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研究[J].国际公关,2020(5).[2]刘晓玲,庄西真.注重基础、选择多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3]唐智彬,欧阳河,任陈伟.“以学习者为中心”:论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职教论坛,2017(34). (作者单位:长沙市中等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校)
篇三: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UANTIYANJIU
专题研究以赛促教的&职院校 “ 三教 " , 革 # 理念 、 0123 径□ 杨鉴沈军摘
要 :
“ 职教 20 条 ” 提出的 “ 三教 ” 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 高职院校应
以 “ 产教融合 、 协同育人 ” 为前提 , 以 “ 职业技能大赛 ” 为抓手 , 客观分析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 、 教材 、 教法
存在的现实困境 , 从技能形成 、 最近发展区 、 刻意训练等多个角度探析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院的 “ 三教 ” 改
革的应然逻辑 , 通过教赛标准 、 教赛师资 、 教赛内容 、 教赛过程四个层面的交叉融合探寻出 “ 以赛促教 ” 的高
职院校 “ 三教 ” 改革新路径 。关键词 :
职业教育 ; 以赛促教 ; 三教改革作者简介 :
杨鉴 ( 1981- )
, 男 , 四川广元人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 大数据技术
及教育教学 ; ( 通信作者 )
沈军 ( 1968 - ( , 男 , 重庆梁平人 ,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副书记 , 副院长 , 副研究员 , 博
士 , 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评价 #基金项目 :
重庆市教委 2019 年度重大教改项目 “ 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赛教"融合模式的改
革与实践 ” ( 编号 :
191042 )
, 主持人 :
陈章 ;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基于第三空间视角探索"双
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 — — 以 《 移动应用开发 》 课程为例 ” ( 编号 :
203624 )
, 主持人 :
杨鉴 。中图分类号 :
G71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7518 ( 2020 )
11-0045-07为实现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 国
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 ( 国发 〔 2019 〕 4 号 )
提出 了职业教育 “ 三教 ” 改革等多项措施 。
“ 三教 ” 改革立
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多元评价机制 , 通过校企深
度融合全面推动教材 、 教法的改革以及双师型教师
的培养 , 通过综合评价学习者的职业道德 、 技术技
能水平 、 就业质量实现 “ 全员 、 全过程 、 全方位 ” 育人 *
由此可见 , 高职院校推行 “ 三教 ” 改革有利于实现思
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以及立德
树人的根本任务 , 从而培养出德技并修 、 知行合一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 有学者认为 , 应将 “ 深化
产教融合 、 校企合作作为 ’ 三教 " 改革的
*
” 011 全国职业院校
能
为我国职业教育
的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 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
革 , 推动了产教融合 、 校企合作 , 增强了职业教育的
影响力和吸引力 [2] * 因此 , 高职院校应以 “ 产教融合 、
协同育人 ” 为前提 , 以 “ 职业技能大赛 ” 为抓手 , 客
分析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 、 教材 、 教法存在的现实困境 , 从技能形成 、 最近发展区 、 刻意训练等多个
角度
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院 “ 三教 ” 改革的应
, 通过教
、 教
师
、 教
、 教过程
面的交叉融合探寻出 “ 以赛促教 ” 的高职院校 “ 三教 ” 改革新路径 *一 、 以赛促教的高职院校 “ 三教 ” 改革理念( 一 )
赛的技能形成与高职院校 “ 三教 ” 改革
能形成是指受训者通过技能大赛的训练达
技能和动
技能的
*
于高职院校
言 , 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国
发展的
*
,
职业
能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之一 031 *
“ 高等职业院校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 能够有效检测
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 同
能够提升高等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 、 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 *
从而实现以赛促学 、 以赛促教 , 全面推进学生专业
技能的形成 *
” 041 职业技能
依据职业标准 , 设置
与市场前沿需求相呼应的竞赛内容 , 以技能
的职教论坛 /2020.11
45
专题研究
ZHUANTI
YANJIU过程将真实的生产技术知识和方法输出给教育空
间中的教师和学生 , , 通过竞赛成果转化把技能知识
的表现形式转变为课程教学的训练教材 。
表面上
看 , , 技能大赛是技能从生产空间到教育教学空间的
单向输出 , , 而实际上是与产教紧密衔接所构成的一
个由内到外的 “ “ 技能输出 一 技能再输入 一 技能再输
出 ” ” 的产赛教大循环 。
“ “ 技能输出 ” ” 解决企业生产技
能以赛为工具传授给高校师生 ; ; “ “ 技能再输入 ” ” 则是
师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后回到企业生产中 “ 回炉再
造 ” , , 助力企业的生产建设 ; ; “ “ 技能再输出 ” 就是技能
通过生产实践积累提升后再以赛的形式传播给高
校师生 。
因此 , , 从技能形成角度看 , , “ “ 技能大赛勾画
了更加有利于组织间沟通交流和人员间技术互通
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模式 , 其逐年有序的开展更有力
职业教育教学
与
业企业生产实际
为紧密
, ,
大
职业
校与企业方之间的资源得以共建 、 共享 。
” ” 冋 冋( 二 " 最近发展区与高职院校 “ 三教 ” 改革维果斯基的 “ 最近发展区理论 ” 认为 , 学生的发
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 指独立活动
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
的发展水平 , 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
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
由此可见 , 最近发展区
其实就是学生职业技能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提升
空间 。
。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技能大赛将学生从一般的
技能
到
练
的
, ,
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跨越&实际上 , “ 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不仅仅
于学生 ,
于
与职业技能大赛的
师
响深远 。
技能大赛生成课程对学生技能提升的影响
调查显示 , 选择 “ 明显 ” “ 一般 ” “ 不明显 ” 的高职教师
分别占 64.3% 、 31.8% 、 3.9% ,
— 致认为影响明显 ; 教
师参与大赛指导对教师个人上升空间影响的调查
显示 , 选择影响 “ 明显 ” “ 不确定 ” “ 不明显 ” 的高职教
师分别占 4 3.5% 、 28.6% 、 27.9% 。
” "嘶究数据证明 , 在
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技能大赛的训练和指导 , 既有助于学生技能
, ,
助于教师技能
的
, ,
同时为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工具支撑 。
。( 三 )
赛的刻意训练与高职院校 “ 三教 ” 改革1993 年美国心理学家 Ericsson 提出 “ “ 刻意训练
( ( Deliberate
Practice )
理论以解释不同领域专长的。
。
” ” 叫 也认为 , , 刻意训练活动是领域特殊的 、 、 长期
的 、 、 精心设计用以改进当前行为水平的活动 , 有别
于工作和玩耍 , , 需个体付出较高的意志努力 , , 且活
动本身不具有娱乐性 & & 所以 “ “ 刻意训练 ” ” 所宣讲的
是 , , 专家级水平的技能是重复地练出来的 , , 技能有
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
按顺序完成 , 这个过程是困难重重和枯燥无味的 , ,
需要训练者拥有强大的毅力和决心 , , 并付出比他人
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所需的技能 。
析 “ “ 刻意训练 ” ”
理论我们可以发现 , , 刻意训练的理论假设正好契合
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过程 , 在技能大赛中一个赛项
由多个模块构成 , , 而每一个模块又往往是由多个任
务所构成 , , 技能训练者必须将任务一个一个完成才
能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以及整个项目 & & 竞赛训练的
过程也是师生获取实践技能的过程 , , 是师生实践能
力提升的过程 。
所以 , , 通过技能大赛的刻意训练能
有效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技能水
平 、 、 并将以往课程教学零散孤立的知识技能融为一
个科学有效的整体 , , 从技能训练角度支撑了高职院
校的 “ 三教 ” 改革的实施 & &二 、 、 以赛促教的高职院校 “ “ 三教 ” ” 改革问题职业技能大赛立足最新的生产技术标准 , , 将企
业实际生产与
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技能以技能
竞技的形式传输给职业教育 , , 通过竞赛项目的训练
方法 、 、 训练过程 、 、 技能
以及实
训练过程中所体现的工
精
高职
校从教师实
教学能力 、 、 课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三个层面
进行反思 & &( 一 )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 职业院校的师
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 然而 , 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
职业院校
, ,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引进渠道单一 、 职教理念缺乏 、 专业实践
能力
强以及
能力
, ,
重
高职
46 职教论坛 /2020.11
ZHUANTI
YANJIU
专题研究教育的健康发展 。其一 , 高职院校教师的引进渠道单一 。
目前高职
院校教师的引进渠道主要有录用高校研究生及以上
学历的毕业生 、 同类院校教师跳槽 、 从企业离职人
员中招聘三种情况 。
调研发现 , 高职院校教师 “ 录用
高等院校毕业生直接任教是最主要途径 , 平均占
66.53% , 从科研机构调入仅占 1.83%
, 从其他高校
调入占 8.25%
, 从企业调入占 11.06%
, 其他占
12.06% 。
” 由此可以看出 , 高校毕业生仍然是高职
院校扩建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 。其二 ,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 教学改革
意识薄弱 。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 新的
出不穷 , 像大数据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人工智能 、 工业机器
人技术 、 无人机技术以及移动通信 5G 技术等新型
技术的出现 , 对传统的专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
对于
职业院校
,
生
的
业,
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单
以前的
构
以职业教育的发展 。
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 , 加强专业
技术学习 , 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师适
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其三 , 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 , 专业
实践能力不足 。
有研究者调研发现 , “ 目前 , 高职院
校教师中 , 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教师
•共基教
师
中
占
-2%
以
上
,
业
业教师中占 70% 以上 , 在实践课教师中占 62% 以上 ,
而上述三类教师中从企业调入的分别占 17% 、 10%
和 23% 左右 。
咂从数据可以看出 , 高职院校的新进
教师大
是
有
的
毕业生 ,
他,
是
企业
,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 。其四 , 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科研意识 , 对待科研
工作有畏难情绪 。
高职院校内部尽管存在部分具备
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学历年轻教师 , 但是他们距离职
业教育要求的科研实战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
同时 ,
受教师队伍结构老化 ,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 教师为
评职称而应付科研等客观因素影响 , 高职院校的科
研发展举步维艰 , 严重打击了地方高质量企业科研
合作的积极性 。( 二 )
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当前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普遍存在内容过时 、
更新缓慢 、 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 、 教材选用不规范
等问题 , 特别是缺乏与 “ 互联网 + ” 时代相适应的线
上线下一体化教材%同时 , 还有研究者认为 “ 当前
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典型特征是非理性 , 集中
体现在教材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
” ㈣ 由此可见 ,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
的主要矛盾之一 。其一 , “ 许多教材知识内容陈旧过时 , 未能体现
企业生产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和工业化与信息化深
度融合的特征 ; 教材缺少职业精神 、 专业精神 、 工匠
精神等职业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
” 问同时 , 有研究
者提出 , 职业教育 “ 要根据教育层次和
目标来遴选 、 组织教材内容 , 并采用适宜的表达方法 , 避免
中职 、 高职教材成为本科教材层层简单做法的
" 压缩饼干 ” g 因此 , 职业教育教材仍然存在 “ 抄
袭 ” 和 “ 拼凑 ” 现象 , 教材内容未能全面反映成熟的
新技术 、 新工艺和新规范 , 未能紧跟社会经济发展
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最
求 。其二 , 职业教育教材存在品种繁多 , 教材同质
化严重 , 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
在国家深化 “ 放管
服 ” 的大背景下 , 一时间难以规范教材的出版资质 ,
对普通刊物和教材出版很难做到规范化的分类管
理 。
因此教材的不规范出版导致了教材的选用不规
范 , 并使 “ 低质教材进课堂时有发生 。
” 问其三 , “ 目前职业院校教材仍以纸质教材为主 ,教学
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
学需要 ,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尚未形成规模 。
” 网 因
此 ,
结构单一 、
的
质教材
以职业教育的要求 , 基于 “ 互联网 + " 的数字一体化新
形态教材建设才能满足当前 “ 互联网 + 职业教育 ” 的
新需求 。
为此 , 职业教育的教材在建设主体上应 “ 注
重校企 “
” 合作 , 解决学校与产业发展不够紧密 , 企业人员不善课程建设 、 教材编写的难题 。
建设
念上避免
教材
教材 ,
为开发
开发 ,
职教论坛 /2020.11
47
专题研究
ZHUANTI
YANJIU而应紧跟专业建设 、 、 课程建设进展 , , 处理好课程 、 、 教
材建设不可分割 、 、 互相促进的关系 , , 共享教学改革
成果 。
。
建设模式上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信息技
术飞速进步的新形势 , ,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和职业院校学生认知特点 , , 注重课程 、 、 教材 、 、 配套资
源融合使用的一体化设计 $ $
” ” 问 只有这样 , , 才能有效
结合校企双元合作的资源优势 , , 避免职业教育教材
的盲目性建设 。
。( 三 )
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目前 ,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的课程教学并
未做到因材施教 , , “ “ 一本教案用多年 ”“ 闭门造车 ” ”
“ 填鸭式教学 ”
, 对固有教法的依赖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 , 缺乏可量化目标 , 难以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 背离了 “ 双高计划 ” 所强调的 “ 以教
师为主...
篇四: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专刊二二年第五十二期近年来,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重视和财政支持下,职业院校的规模影响、校容校貌、校舍场馆、智慧校园、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可以说这些硬件条件的具备,使得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底气。那么,很自然的,下一步改革发展的眼光就要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规模而内涵,由形式而本质,触及职业教育教与学的核心内容,触及本期专刊的研究主题 — —“三教”改革。“三教”指教师、教材、教法,可以看成教育供给侧的软实力。但凡对当下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现状有所了解,一定会觉得“三教”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当口:往大了说,不改,职业教育无法完成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将继续存在,继续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往小了说,不改,教师在职业院校的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策 划 人 语以“三教”改革达成学习变革本期策划人:忻 叶6万方数据学生在职校求学生涯中没有获得感。他们的人生白白耗费,职业院校又如何改变其实施“二流教育”的社会认知?职业教育如何获得类型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一旦职业院校对此进行变革,哪怕只是局部的、短时间的,比如我刊曾经报道过的金陵高职校、南京中华中专等实施的教改试验,都让我们看到学生由此而迸发出的生命活力和学习动力。所以, “三教”的改革,刻不容缓。好在,在专刊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职教同仁对“三教”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清晰的感知和共识。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举,势在必行。下一步,就是看怎么改,也就是管理落实。在此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不能为改而改。
“三教”改革最终要实现职业院校的课堂变革,推动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的优效,其成效要在课堂上检验,在学生身上体现,这是一个不断向上向前但会有曲折、有反复的过程。所以,类似“只要改革必定成功” “前脚改革、后脚总结”的表面化、简单化、运动式的工作思路要坚决摒弃,职业院校要做好长期作战、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以学习变革、学生获得为改革的最终旨归。二是在“三教”改革中要特别关注教师的诉求、保障教师的成长。一切变革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
“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核心、是基础,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功用最终要靠教师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三教”改革其关键是教师改革,教师改革其关键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他们既是变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主角。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要培养职校教师开展自我变革和教学变革的主观动力与客观需求,而这,考验着职业院校的管理视野、管理智慧、管理艺术。7万方数据
知荔极嘞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毕树沙【摘 要】国家层面提出的“三教”改革,是技术知识的时代性、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和职业教育类型化的共同要求。
“三教”改革应始终聚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协同推进的方式,以课程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具有结构化功能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开发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多样化教材,探索符合技能形成规律的教学方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键词】职业教育; “三教”改革;类型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2-0008-05【作者简介】毕树沙,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410005)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课题,此后,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各地各校的改革探索更是如火如荼。然而,很多职业学校对于当前为什么要深化“三教”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如何推进改革的认识也不够清晰。本文尝试论述深化“三教”改革的时代涵义和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策略,以期为“三教”改革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一、深化“三教”改革的时代涵义(一)技术知识的时代性要求深化“三教”改革技术知识是有别于科学知识的独立体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技术仅仅是科学的延续,技术知识作为科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处于从属地位,不具有独立性。20世纪70年代,技术史学家莱顿提出,技术是科学的“兄弟”,其与科学的关系是“共生的、平等的和互动性的”。[1] 从此,技术知识开始由从属于科学知识的地位向独立于科学知识的地位转变,其中斯托克斯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斯托克斯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在证伪“假设科学、技术间的流动一律是单向地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巴斯德象限”,构建起科学与技术的双轨道模型,从实证意义上确立了技术知识的独立地位。[2]技术知识是独立的,是不是意味着技术知*本文系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ZJGB20194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三教﹄观察二二年第五十二期8万方数据
识的传授与学习需要独特的方式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在于技术知识具有显著的默会性。从技术知识的内在结构来看,技术知识由外显知识和默会知识组成,后者是技术知识的核心和关键,反映了技术知识的本质特征。外显知识存在于主体之外,能在非特定主体之间用符号表达和传递,并能被普遍地理解和共享(因而又叫明言知识),科学知识是其典型代表。默会知识存在于主体的行动之中,主体拥有并能利用它,却不能完全地把它表达出来,因而又叫难言知识,技术知识是其典型代表。技术知识中的默会知识部分主要包括主体掌握的特殊经验、技巧、技能、诀窍等,其表达和传递依赖于特定的主体、场合和形式。[3]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应该符合其本质特征,在智能时代尤其如此。智能化替代了很多人工岗位,使生产环节简化,生产效率提高,让人们感觉工作变得更简单了。但现实恰恰相反,智能化迅速引起产业业态重构和职业结构重构,使原本就“难言”的技术知识变得更加“难言”,很多原来能够有效表达和传递技术知识的方法失灵,技术知识传授主体和学习对象显得无所适从。因此,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需要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二)产业升级的迫切性要求深化“三教”改革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出现, “三期”叠加,适应经济新常态迫切需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在技能劳动力市场得到充分印证,即高技能人才需求强劲但供给不足。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数据显示,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大于1.7,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高达2.28。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要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某一专业的技能,也要有多个专业的复合技能;不仅要有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也要有跨岗位工作的能力。比如,受疫情影响,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应在疫情时期与后疫情时代加快打造内循环产业链,但在一些“断链” “薄弱链”上却缺乏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此时,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顺利实现岗位迁移。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培养这样的技术技能人才,须深化“三教”改革。(三)职业教育的类型化要求深化“三教”改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不少学者把这一表述视作近年来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变化。徐国庆认为,它揭示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为根本的问题,也表达出了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理想。[4] 姜大源认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关键词是转型,即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5] 简言之, “类型教育”的提出是在国家层面上,以政策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不是分层教育体系中的下层备选,而是分类教育体系中的一类,具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独特功能。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职业教育由政策规定上的类型教育变成教育实践上的类型教育,进而成为社会更加认可的类型教育,即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化涉9万方数据
及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就教学来说,是职业教育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方法如何有别于普通教育,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如何体现差异性,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类型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差异性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这种差异究竟好不好还需要一个价值判断。这需要职业教育教学表现出自身的科学性,与参照普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相比,能产生更高的教学质量、更优的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学效率。由此,我们可以说,深化“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深化“三教”改革的基本思路(一)“三教”改革应始终聚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是主体,教材是载体,教法则是手段,三者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改革针对“谁来教”问题,教材改革针对“教什么”问题,教法改革针对“怎么教”问题,可以说, “三教”改革抓住了教学的三个关键问题,抓住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但必须明确,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都是手段,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使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三教”改革过程中,须时刻坚持这一目标才能保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产生有益的改革成效,避免“为了改革而改革”,使“三教”改革流于形式。(二)“三教”改革应采取协同推进的方式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也是推动“三教”改革的主体,教师思想道德水准、职业素养水平、技术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能否更好地建设和选用教材开展教法改革,进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教材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等要素,作为一套完整的教学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全部手段与方式,教师的水平、教材的内容都要通过教法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教师、教材、教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应该把“三教”改革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不可偏废。只有每个方面都做好了,各方面才能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改革动力机制。相反,某一个方面没有做好,或者改革滞后,就会导致“短板效应”,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三)“三教”改革应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教育大辞典》对课程的定义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的称谓。我国学者对课程的定义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学科说,认为课程是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教学活动的总和,或单指一门学科;二是进程说,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进程,既包括教学内容、课时和进度安排,也包括对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三是内容说,认为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等的总和。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三教”相比,课程更为综合,处于核心位置,要在“三教”改革中发挥统领作用。课程与教师、教材的关系也是如此。简单来说,教师(团队)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教学,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成长;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课程教学实际需要为纲,在课程10万方数据
教学过程中验证教法的有效性,进而优化和创新教法,引领教法改革。三、深化“三教”改革的实践策略(一)打造具有结构化功能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兼职兼薪等做出了规定,各省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对其进行了细化,并就教师编制、绩效工资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可以说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已经加大。对职业院校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人才引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招聘从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向具有企业经历的高技能人才倾斜,高职院校面向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公开招聘,对于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采取“固定岗+流动岗”的方式柔性引进行业企业技能大师、技术能手、高水平研究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或者开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院士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职业院校应编制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按照“职教20条”中的相关要求,积极参加国培、省培,建设一批教师实践基地、挂职锻炼基地、拓展实训基地等,做好校级培训。教师培训应覆盖全体教师,重点加强专业教师技能培训、教学培训、信息化培训。强化教师培训管理和培训结果运用,如培训日志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未取得“专业技能教学合格证书”的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期间表现与当年绩效工资挂钩等。建设结构化教学团队。职业院校以服务学生为对象,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主要途径,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平台,以沟通、协作为纽带,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设结构化教学团队。这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通过团队结构化和个体结构化的方式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既分工又协作,呈现团队能量大于个体能量总和的状态。所谓...
篇五: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49教育智库中等职业学校“三教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中等职业学校"三教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问题。教师的发展,是兴教的源头,是立教的根源。目前,我国职业师资的主要来源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普通大学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是直接由大学生转为教师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也缺少企业的实践经验。第二部分是专业技师,从企业中聘用,但由于前期的招聘体制限制,这部分老师比例较小。尽管201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原则上聘请职业教育教师的人,应有三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尽管他们具有超强的技术运用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经验的归纳、总结、传递上却缺乏某种转化的能力。因此,有时教师讲授的很多,而学生却不知道云的困境。此外,部分地区和专业教师比例超过1:25,教师人数出现了短缺现象。教材问题。"教什么"是育人关键问题。在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选用一本好教材显得更为重要。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教材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调研显示,职业院校教材编写、选用、评价等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监督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地方和学校对如何参与教材建设工作存在困惑,有的教师随意参编教材,有的学校没有教材选用机制。二是教材内容更新与系统衔接不足。一些学校专业教材三五年不变,一些专业中、高职和本科使用同一本教材。三是出版管理有待加强。一些无资质、无基础、无经验出版社"钻空子"出版教材,导致盗版和盗印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教法问题。针对教育一线的调研表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一是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黑板上开机器""闭门造车"的情况;二是有些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不注意因材施教,学情研究不深,教学方式陈旧,课堂吸引不强,难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目的和课程标准,培养目的不衔接,培养目的不统一,存在一些教师没有按照教学标准组织进行教学,存在一些教师没有按照教学目的进行教学。中等职业学校"三教改革"的意义 满秋林(彭水县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市 409600)摘 要:201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为职业教育未来的前进指明了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的落实与贯彻“三教改革”的要求,对推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三教改革”的主要问题,探究“三教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意义,探究“三教改革”中的路径。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三教改革;路径实施"三教"改革是推进中职教育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把"三教"改革推行作为推动产教融合学校企业"双元"发展的重要工作。目前,国家正紧锣密鼓开始实施中国高等专业学校及高等专业学校及专业建设项目,旨在建立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及世界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及骨干的高等职业学校及专业学院(群),为中等职业学校"三教"改革提供重要机会,因为中国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业学院和高等专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必须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将"三教"改革作为加强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破口,确立符合教育规律、探索具体的改革道路,促进产教融合学校企业"双元"育人,推动中职教育逐渐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扎实高质量发展微观基础。实行"三教"制度改革,是我国培养大批高质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改革的主线是深入产教与校企的融合,目标是实现工学与教学的结合,实现教学的创新,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任何简单的教学理解,甚至对教育的曲解都可能导致"三教"的改革过程受到挫折,只有"三教"的有效融合,才能逐步摆脱参与改革的教育人员和受教育人员的恐惧情绪,激发他们对改革产生的激情和动力,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他们反思。在达成这些共识后,"三教"改革将是循序逐步的过程,在尊重主体意愿的基础上,推动教育人与受教育人的参与,使教育人与教育人员相适应,教师与教法相匹配,教材与教法与教法相匹配。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三教改革"的路径教师问题解决路径。教师改革是教学总体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破解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关键。关于此方面,目前重中重点还是要加快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对教育的具体要求。近几年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的职业教育改革文件,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政策方面有许多突破和创新,方案提出实施职教专业标准,公开聘用高层次和高技术人才,要求公开聘用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和高职高级学历人员。此外,加强中等职业教师继续教育,建立了100个"双师型"老师培训基地,全250
教育智库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法律教育新途径周世璞(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 要:我国今年来的科技水平发展迅猛,高科技的发展对生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对教育的影响显著。新媒体的出现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多了很多种渠道,教育也充分利用各大网络工具、教育软件来提升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学习法律知识。新媒体的出现对教育提供了便利,但是新媒体法律提供者缺少监督管理,新媒体中也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引导内容,这就增加了高校学生的犯罪率。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提高高校法律教育的效果。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法律;教育途径新媒体的产生直接改变了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为生活和教育等多方面提供了便利,在为高校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新媒体的方便让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改变了往日被灌输知识的角色,现在高校学生可以随意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转发和分享。但是,新媒体的到来使得许多高校学生思想极易被煽动蛊惑,导致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导致部分高校学生成为不法分子的针对对象。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的利用新媒体来学习。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1.新媒体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新媒体的信息量巨大,传播和分享者的身份各有不同,所以信息内容包罗万象,新媒体无法判定信息内容的好坏。在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会接触到不良信息的 。目前大学生的年龄都处于20岁,心智,心理还不是很成熟,没有社会经验,对新媒体上的信息很容易产生新鲜感,会引导错误的价值观,尤其对于法律方面的内容,学生无法正确的判断内容的是非对错,进而,对学生的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产生很多疑惑。如果在这个时候能让学生正确的接触法律知识,就会很好的引导学生三观方向的发展,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新媒体时代下,不仅学生面临着挑战和诱惑,高校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媒体信息的创造者,学生心智不成熟,意志不够坚定,很容易受到诱惑,使得高校教育受到阻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影响。高校教师过分依赖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新媒体的便利成了高效法律教育的新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引进了新媒体,高校法律教育也一样,在逐渐的引进新媒体,新媒体的长期实行,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高效法律教育一味的依赖新媒体教学,面实行教师五年一周的全面培训。最后,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聘兼职教师办法,促进企业技能技术人才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教材问题解决路径。教材是对教学内容的支持和依据,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内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面的成绩。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改革,最重要是体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性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教材的改革与教材的形式两大任务,一是教材的修订每3年进行一次,而中等职业学校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及时进行动态的更新,二是提倡采用新的活页、手册配套的资源开发。校企联合编写教材,确保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在编撰教材的过程中,积极地吸引了企业的人才,参与了教材编写。在深入理解岗位需要和全面掌握实操技术的基础上,将行业技术标准、工业规范、工程案例等引入课程教学,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随着网络的到来,教育教学信息化成为大势,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也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与时俱进,助推教材改革,配套发展信息化资源,建立了动态、立体、数字化、教材资源的动态、立体、教学。健全中职学校的教材管理制度,提高中等学校的教材质量。成立了专门的教材选择组织,对选择的教材进行了充分评估和检验,以确保高质量教材能进入学校。教法问题解决路径。校企合作与育训相结合,是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教法改革以实践为重点,开放为职业,通过实践、实习三个重要环节改革,带动了专业的调整和建设,引导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对应,需要改革普通教育的教学方式,大胆提倡面向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方式,广泛采用了项目制,情景教学,深化了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指导理念下,建立了适合各专业的特点的教学教学模式,满足不同的专业群体。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开始大力改革,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教材和教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正确观念意识,采用有效措施应对专业建设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合理解决"三教"改革期间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参考文献[1]孙林,卞钦.中职教育“三教”改革势在必行[J].百家论坛,2019,50-52.[2]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26-29.[3]何文明.把“三教”改革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J].江苏教育,2019,(16):37-38.[4]秦华伟,陈光.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3):36-38.
篇六: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深化 新时代 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力助推我市打造“数智***·宜居天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强化目标引领,推进职业教育走在前列
(一)高标准建设职业院校。到 2025 年,打造 1 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 1 所省级及以上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 5 个高水平专业(群),6 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 19 个高水平专业,1 所紧密对接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3所全国一流技师学院,支持有条件的市属高等职业学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或本科专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 90%,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高水平推进产教融合。全力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到 2025 年,培育 10 个产教融合联盟,建成 15 个市级及以上装备水平国内一流、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培育 100 家市级及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 50 个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三)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力。培育一批面向小微企业,具有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等功能的服务中心;打造一批服务区域性产业园区和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若干个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智库。
二、强化立德树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强党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要求,配足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坚持政治素质第一标准,开展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培训,培育一批“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德育特色案例。
(五)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按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的要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修课程。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打造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示范课堂和案例。
三、强化规划布局,统筹产教协调发展
(六)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布局,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同步制定与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职业院校同步制定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实现市级及以上产业集聚区(园区)有职业院校入驻、新兴产业有专业(群)支撑,提升院校布局、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
(七)统筹推进资源拓展与提质培优。落实职业教育规划项目建设,到 2025 年,新建 5 所市本级中等职业学校;加快钱塘区职教小镇建设,构建产业园区与职教小镇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建设。实施“一校一策”,支持市属高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建好办强做特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内涵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
(八)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建设“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平台”,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完善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机制,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新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等主导产业和养老、托幼、护理等现代服务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研究制定扶持紧缺或急需专业建设政策,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需求的响应度。
四、强化类型教育,完善现代职教体系
(九)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积极探索书证融通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我市企业和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支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主
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开发工作。统筹推进职业院校落实国家和省级标准,科学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教材编写、审核、选用、更新和管理机制,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教材,确保教材及时动态更新。
(十)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办学条件成熟、技能培养周期长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高水平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试点。积极支持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探索开展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院校探索开展四年制本科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
(十一)完善多向融通机制。加强“职普融通”,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将职业体验活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到 2025 年,全市建成 60 个职业体验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构建面向未来社区和乡村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五、强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十二)创新产教融合支持政策。各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按照当地最低工资 25%的标准,对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的企业进行补助,补助部分纳入公办职业院校年度预算统筹保障,并通过公办职业院校拨付给企业。落实我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相关要求,鼓励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产教融合试点项目建设,对参与、支持产教
融合试点的企业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
(十三)打造产教融合平台。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专业(群)为纽带,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参与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一批对接省“五个一批”工程、主要服务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 10 个市级及以上协同共建、成果共享、创新共赢的示范性产教融合联盟。支持联盟内单位共建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十四)深化产教融合模式。继续规范完善学徒制政策,加大学徒培养补助力度,强化学徒培养标准建设,建立与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鼓励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技能比赛、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六、强化开放办学,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十五)实施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和民生发展计划。对接产业需求,推动职业院校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支持职业院校大力开展企业职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高素质农民等群体的培训,加强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物流快递等社会
紧缺职业人才的培训培养;支持学校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开发数字化、立体化、多样化培训课程包;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对口支援地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十六)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对外开放计划。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职业院校交流与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大力引进国际优质职教资源,重点鼓励职业院校配合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丝路学院”。引导职业院校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促进国内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向海外推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职业院校学生到国(境)外职业院校访学或赴国际知名企业实习。
(十七)完善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分配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将教师开展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社会服务纳入教师工作量。职业院校通过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在支付项目成本后,剩余部分按不超过 30%的比例用于教职工的绩效考核分配,实行绩效工资单列管理。落实教师研发专利和技术转让等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教师依法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经学校同意兼职从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化服务等工作的教职工,其按约定取得的兼职报酬不受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
七、强化人才激励,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十八)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将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纳入***工匠、名城工匠等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奖励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实施职业院校师生“夺牌”计划,加强技能大
赛市级集训基地和教练团队建设,加大对承办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和培养;制定分级分类技能大赛“夺牌”专项奖励政策,加大对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奖励支持力度,适时充实完善***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直接认定为***市技术能手。
(十九)完善职业院校用人机制。大力支持职业院校探索“固定岗+流动岗”试点工作,加大对职业院校外聘兼职教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加大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职业院校引进大师、工匠、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以及民间工艺大师等到校兼职任教,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兼职教师劳务补贴标准,落实技能大师工作室现有资金支持政策。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自主招聘政策,设立“双师型”素质教师引进绿色通道,职业院校在核定编制总量内可适当放宽学历、职称要求,自主招聘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
(二十)完善职业院校师资成长发展机制。实施管理干部专业化提升计划,分类分批开展管理队伍专业培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落实 5 年一周期全员轮训,以及专业教师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锻炼等要求。到 2025 年,建成 50 个市级及以上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企业共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社会培训、课程开发等内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到 2025 年,建设 5 个高质量职业院校师资海外研训基地,培育一批市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企业实践基地。
八、强化投入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一)加大政府保障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相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经费统筹力度,落实公办高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省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一校一策”建设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对入选省级及以上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的,按规定给予支持。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奖补等方式对实习实训基地给予一定支持。
(二十二)推动社会积极参与。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独立或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允许企业以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办学,建立健全差额补助、定额补助、项目补助、奖励性补助等多元公共财政资助体系。积极探索“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机制。
(二十三)组织开展氛围营造。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打造“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工匠日”品牌形象,加大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企业、个人和重大成果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各级媒体要主动宣传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树立职业教育典型,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实施方案自 2021 年
月
日起施行,由市教育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篇七: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20 卷第 3 期2021 年 6 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20
No.3Jun.
2021高职院校 " 三 教 ( 改革的路径研究倪春美(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智能交通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摘要:深入推进教师 、 教材 、 教法 “ 三教 ” 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
首先从响应国
家政策 、 驱动学校内涵发展 、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个层面阐述了 “ 三教 ” 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
其次 , 从教师改革 、 教
材改革 、 教法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 “ 三教 ” 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
最后 , 提出了 “ 三教 ” 改革的具体路径及实
践方法 , 为高职院校开展改革提 供 借鉴 。关键词 :
“ 三教 ” 改革 ; 路径研究 ; 高职院校中图分类号 :
G71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2434 ( 2021
[ 旧-皿知-厶Path
Research
on
n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n
Refor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I
Chunmei( School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running
and
talents
cultiva ting
by
deepening
the
reforms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First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ck ground
information
and
necessity
of
the
reforms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sponding
to
national
policies,
driving
the
connotation
de 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reforms
from
teacher,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method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path
and
practical
method
of
the
reform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 :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path
researc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0 引言“ 三教 ” 改革是指围绕教师 、 教 材 、 教法推进改
革 。
实施 “ 三教 ” 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 培养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 教师是主体 , 肩负
着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和 人才培养的重任 ; 教材是载
体 , 直 接反映和 传递了课程建设 和 教学改革的最新
成果;教法是路径 , 突出反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和创新 , 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因此 , 实施
“ 三教 ”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 在贯彻和落实国家教
育政策 、 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
方面十分必要 - 1 , 2 ] 。1
“ 三教 ” 改革背景及必要性1.1 实施 “ 三 教 ” 改革是贯彻和落实国家教
育政策的根本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 《 教育部关于职
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
收稿日期 : 2021-3-08作者简介 : 倪春美 ( 1983- )
, 女 , 助理馆员 , 主要研究方 向: 教务管理
第 20 卷第 3 期倪春美 :
高职院校 “ 三教 ” 改革的路径研究41见 》 以及 《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
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 等文件明确提出 , 职业院校要
深化产教融合 、 校企合作,不断推进教师 、 教材和教
法改革 。1.2 实施 “ 三教 ” 改革是深化学校内涵建设
的重要举措抓好学校内涵建设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
前提 。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聚焦人才培养 、 专业建设 、
师资队伍 、 社会服务 、 内部管理以及校园文化 。
高等
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 “ 半壁江山 ” , 但是在高
职院校发展过程中 , 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比如,教师能力结构不合理 , 缺乏适应项目式 、 模块
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在专业建设中 , 产教融
合 、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 未能形成可持续的
合作机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在专业设
置 、 方案制订 、 教学模式创新 、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
方面没有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
不高 。
因此 , 高职院校应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
着力推进 “ 三教 ” 改革 , 进一步提高学校内涵建设
水平 。1.3 实施 “ 三教 ” 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的有效途径 [ 3 ]实施 “ 三教 ” 改革关系 “ 谁来教 ” “ 教什么 ”
“ 怎
么 教 ” , 其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 对于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
高职院校应以 “ 三教 ” 改
革为突破口 , 与行业领军企业产教融合 、 校企合作,
整合和利用企业优质资源 , 组建混编型教学团队 , 进
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及时将行业新技术 、 新工
艺 、 新规范更新到教材中 , 确保教材内容与技术发展
同步 , 实现学生所学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有效衔接;及
时将工程项目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案例,实施项目
化教学 ,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
“ 三教 ” 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分析2.1 教师改革方面高职教育要
高质
发展,
高水平
教伍建设尤为重要 。
目前 , 高职院校的教师引进 、 培
养 、 考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 “ 双师型 ” 教
师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
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如下 :1 )
教师引进制度还不够灵活 、 柔性 。
在教师招
聘入口 , 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学历门槛 、 学术水平有
较为严格的要求 , 导致引进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
校到学校 , 缺乏行业 、 企业一线实践经验 ( 同时 , 多
数专业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 , 而引进
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专家 、 能工巧匠缺乏相应的配
套政策 。2 )
教师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和设计 。
高职院校
对于新教师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或规划模糊 , 尚未
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化培养体系 , 导致教师职业发
展目标不明确 , 容易出现工作懈怠 。3 )
教师成长机制还不够健全 。
高职院校普遍引
进 、
,
乏体
职业进路径 , 教师轮训 、 下企业锻炼等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
教师对企业最新的岗位需求及要求不清楚 , 自身知
识和技能储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 导致讲授的内容
与工作实际脱节 。4 )
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 。
一方面高
职院校出台的教师考核指标不够明确和合理 , 多采
用统一的标准 , 实行 “ 一刀切 ” , 未能针对不同类型
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和多维度考核 , 教师的自身优势
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
另一方面在教师考核评
价制度的执行层面,工作流程还不够规范 。
此外 , 针
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动态修订不够及时 。2.2
教
改革
面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目前 , 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
题 :1 )
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
教材
没有
合
业
产
进行
,
导
学
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偏离 (2 )
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
和产业升级 , 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 行业新技术 、 新工
艺 、 新规范没有及时体现到教材中 。3 )
教材
与行业标
、 职业资
衔接紧密 。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 没有主动对接行业标准
和职业资
标
,
将行业标
转
课程标
、将认证内容转化为教材内容 。4 )
新形态教材开发力度不够 。
在 “ 互联网 +
”
的时代背景下 , 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 , 更
喜欢线上学习方式 , 传统的纸质教材已不能完全满
足学生的需要 。5 )
教材建设和选用机制不够完善 。
高职院校
教师教材编写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过大,缺乏统一规
42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年 6 月划和审核 , 教材编写质量得不到保证 ( 教材建设缺
乏梯度性 , 没有构建校 、 市 、 省 、 国家四级教材建设机
制 。
教材选用比较随意 , 缺乏合理的引导和管理 , 导
致所选教材与课程教学不匹配 , 在一定程度影响了
教学效果 (2.3 教法改革方面教法改革的核心在于实施课堂变革 , 通过变革
重建课堂教学生态 、 提高教学质量 。
为了实现高素
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 使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 改革传统
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
目前 , 高职院校在实施教法
改革的过程中 , 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1 )
理论和实践脱离 , 未能融为一体 。
高职院校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将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讲
授作为重点 , 严重脱离实践环节 , 忽视了学生职业技
能的培养 , 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为实践服务 , 实践无
法强化理论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 )
教学方法改革仍以教师为中心 , 学生学习兴
趣不高 , 教学效果不好 。
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 , 教学
过程没有很好地体现 “ 以学生为中心 、 教师为主导 ”
“ 因材施教 ” 的理念 , 对学情的分析不够深入 , 对高
职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不够到位 , 教
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不够及时 , 在一定程度影响了
教学效果 (3 )
教学改革与信息化结合度不高 , 线上教学资
源与线下教学资源未形成合力 , 教学模式改革缺乏
创新性 。
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手段落后 、 方法陈旧 , 没
有将云计算 、 大数据 、 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
时融入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 , 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
和个性化的需求 。4 )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机制不完善 。
部
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比较单一 , 对教学内容 、 教
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制订明确的评价指
标 , 教师质量意识淡薄 , 教学规范不够健全 , 教学监
控不到位,导致教学方法改革很难落到实处 。3
“ 三 教 ” 改革路径3.1 进一步深化教师改革 [ 4 , 5 ]1 )
以 “ 四有 ” 好老师标准为统领 , 加强师德师
风建设 。
按照 “ 有理想信念 、 有道德情操 、 有扎实知
识 、 有仁爱之心 ” 四有好老师标准 , 加强师德师风建
设 ,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 强化红线意识 , 严格执行师
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 。
细化 “ 四有 ” 好老师指标 , 引
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 , 做到以德
立身 、 以德立学 、 以德施教 、 以德育德,做好学生的引
路人 。2 )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 , 健全人才引进与聘用制
度 。
打破学历为先的人才引进模式,对于能工巧匠
和技能大师等特殊高技能人才 , 制订柔性引进与管
理办法;对于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 , 实施 “ 博士
工程 ” 。3 )
以专业发展需要为目标 , 科学制订教师职业
发展规划 。
结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 明确各个专业
教师团队的建设目标 、 任务和保障措施 , 提高教师职
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
教师按照学校统一要求 , 提
交职业发展规划设计书 , 学校每年针对个人的年度
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 , 并与个人年度考核挂钩 。4 )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 , 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
学校落实国家提出的 “ 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
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 ” 相关要求 , 做实
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 组织青年教师下
企业锻炼 ,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
紧跟产业
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
产教
合 、 校
合作,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任办法 , 吸引行业企业
专家 、 工程师到校担任教师和产业教授 , 推动企业工
程技术人员 、 高技能人才和校内教师的双向流动和
交流 , 将最新的技术及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中 , 使得
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有效对接 。
学校
实施优秀教学团队 、 专业带头人 、 教学名师 、 青年骨
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 推进师资队伍递进发展 。
通
过组织 “ 说专业 ”
“ 说课 ”
“ 说课程设计 ” 等各类活
动,扎实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5 )
以产教融合为平台 , 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
队 。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教师改革的重要内
容 。
与企业深度合作 , 共享师资资源,合力打造校企
混编团队 , 着力提升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
标准开展教学 、 培训和评价的能力 , 全面实施教师分
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 从而为提高复合型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6 )
以学校绩效改革为契机 ,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
机制 。
以人为本 , 更加突出教师个人品德 、 综合能
力 、 工作实绩导向 , 将个人工作业绩与绩效考核相结
合 , 营造崇尚一技之长 , 不唯资历 、 不唯学历 、 不唯论
文的良好氛围 , 让每位教师都有出彩的机会 。3.2 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斷1 )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 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内
第 20 卷第 3 期倪春美 :
高职院校 “ 三教 ” 改革的路径研究43容 。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
进课程思政 ,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
教育元素 , 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 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 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通过恰当...
篇八: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技术124 就业与保障 2021.06当前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内涵与路径探讨文 / 李孝弟摘要: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双高计划”)是当前职业教育根本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能够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从“双高计划”视域出发分析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内涵与路径,旨在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思路及方法。关键词:“双高计划”;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项目结束后,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新的重点建设专项,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有所减少。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并未停止对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探索。“双高计划”的落实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项目引领的方式鼓励职业院校建设特色学科集群、个性化发展、逐步与社会及企业接轨,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1] 。从“双高计划”公示名单中可以看出,部分曾是国家示范(骨干)校没有入围,而建校不足二十年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黑马”之姿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典范,该校校长贾文胜表示:在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之后,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纵深改革,从教师、到教材、最后到教学方法都实现了革新,尤其是在国家及骨干校项目建设后申报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群更是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改革过程。由此可见,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落实“双高计划”的重要抓手,只有在深刻认识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性的基础上,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重视人才培养、围绕人才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设置接轨社会及市场的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助推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下文将结合实际经验,从“双高计划”视域出发阐释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内涵与路径。一、“双高计划”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内涵(一)改革的根本为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要注重培养教师扎实的学术及知识功底,还需要培养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使其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争做学生的引路人,积极承担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健全人格、灵魂、生命的时代责任。基于此,“双高计划”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要以提升教师教学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素养为根本,夯实教师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及教学能力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二)改革的载体为教材教材是知识、经验、技术、技能的物质载体[2] 。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内容与社会及市场实际发展形势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及创造能力发展的需求。同时,当前职业教育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单一僵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削弱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材要实现现代化、创新化变革,不仅要保证内容涉及行业、社会、市场等多个领域,还需要促进教材的信息化,以更加多元的载体呈现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改革的要点为教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各行业正朝向智能化、自动化、集中化、柔性化发展,加工生产过程中现代技术、设备的应用更加广泛[3] 。职业教育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及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与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围绕学生就业需求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与此同时,当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主要为理论授课结合课后集中实训的模式,学生实践环节在理论学习环节之后,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并且不符合“日清日结,当堂内化”的教育目标。“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有机整体,实时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自身技能。二、“双高计划”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路径(一)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以职业道德为准绳评估教师教学胜任力。职业院校需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评价机制,科学确定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将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感与教育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走访、抽样谈话、问卷调查等手段详细了解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的看法[4] 。为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可请教师自身对教育工作进行陈述,综合对比学生与教师的评价确定教师职业道德及责任感等级,每学期开展三次综合评价,采用末位淘汰制度倒逼教师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道德与责任感。
125 就业与保障 2021.06其次,实施梯度教师培育工程,优化教师培养资源配置。其一,创立青年教师成长专项资金,着力挖掘青年教师潜能,充分发挥青年教师青春活力;其二,针对专业带头人实施挂职管理方式,鼓励其参与科研项目、深入企业了解实际生产情况,并提升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助推产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其三,针对骨干教师实行校企培训计划,通过引导骨干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使其帮助企业攻克难关,并将其塑造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中坚力量。最后,实施“双师型”教师引进工程。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打破教师录用环节的学历、教学经验等限制,逐步充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制定相互兼职制度,鼓励骨干及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挂职,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企业骨干则担任教师职位,继而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二)开发理性与非理性并重的教材开发理性与非理性价值并重教材的前提为明确教材建设的理念。首先,从学生层面来看,目前市场上各企业对于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5] ,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立体;其次,从职业教育发展层面来看,教材建设需要切实符合教学目的,并成为学校的特色领域。因此,“双高计划”视域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理念应为“就业驱动,学生发展,师资保障”,建设目标为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及职业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职业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在线学习、资源共享、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此,职业教育教材结构需要分为基础性课程及拓展性课程两个部分,集中在教学资源平台发布,供广大师生学习及使用。其一,基础性教材是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校本教材、练习题等;其二,拓展性教材是对网络或其他渠道获取资源的整合。拓展性教学资源不限于校内或课堂,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其三,教学资源平台不仅是对上述两类课程的简单整合,还包括虚拟工场、技能书包等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虚拟工场中包含各专业的模拟实践,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可利用虚拟工场设计程序,虚拟工场可对学生设计智能化评分,学生在不断探索及优化中自主运用知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及创造能力。(三)构建校企联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双高计划”背景下企业与职业院校共担育人责任、共享教育资源、共建教育机制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如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都为校企合作背景下衍生与发展而来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增强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的联系性、提升学生就业所需能力,对于培养知行合一、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其一,“3+1”订单式育人体系。职业院校可在保留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推出以校企合作为契机的“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是指在校学习三年,由专业教师及企业骨干共同承担育人责任,教授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养。“1”是指合作企业实习,实习培训真实工作环境为基础,所教授的内容均来自企业真实工作的需求,所有教师均为行业领域资深专家顾问,学生可掌握实践技能,为学生后续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的学生还可获得就业机会。其二,校企合作授课提升育人质量。职业院校可将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学院专业教师负责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企业骨干为学生呈现真实的工作与生产等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并指出学生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三、结语“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要以卓越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引入为根本,着力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道德素养高尚、思想觉悟高的教师队伍,夯实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继而为职业教育改革蓄势赋能。同时,在遵循学科建设规律基础上开发理性与非理性并重的教材,一方面,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其必备的知识、经验、技能;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以培养知行合一人才。此外,构建“3+1”订单式及校企合作授课式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以往理论学习在先、实践在后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调动自身生活经验、课堂所获知识与技能解决企业问题、助推产业科技创新,继而充分彰显“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作者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参考文献:[1] 曾凡远 . 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探究 [J]. 教育与职业 ,2020(24):62-65.[2] 王勤香 , 万柳明 . 基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教改革探讨 [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06):111-114.[3] 罗东山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思考 [J]. 科教文汇 ,2020(11):189-190.[4] 杨飞 .基于“三教”改革的课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 以车辆与驾驶人管理课程为例[J].陕西教育( 高教 ),2020(11):32-34.[5] 萧志钰 . 基于资源库建设与“三教”改革的联动互促有效推进教学改革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0(22):43-45.
推荐访问: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深化“三教”改革 人才培养 新时代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