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5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21 18:30:08 点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5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化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化顾明远顾明远2013.5.2013.5. 一一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化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化顾明远顾明远2013. 5.2013. 5.一一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 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 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
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 ( (1 1)
上个世纪)
上个世纪9090年代年代, 自苏联解体, 东欧, 自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以后, 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 缓巨变以后, 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 缓和了东西方的冲突, 但经济竞争加剧, 冷战和了东西方的冲突, 但经济竞争加剧, 冷战变成了商战。
争夺能源和其他资源成了这个变成了商战。
争夺能源和其他资源成了这个时期国际竞竟的焦点。时期国际竞竟的焦点。
( (2 2)
科学科术迅猛发展。
以核子、 电子为代表的)
科学科术迅猛发展。
以核子、 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信息技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世界面貌。
大家都说乔布术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世界面貌。
大家都说乔布术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世界面貌。
大家都说乔布术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世界面貌。
大家都说乔布斯改变了世界。
现在正醖酿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斯改变了世界。
现在正醖酿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的工业革命具有新的特点, 它意味着, 人在社新的工业革命具有新的特点, 它意味着, 人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教育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教育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
现在科技界又在提出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
现在科技界又在提出“ “大大数据数据” ” 时代时代。
。
( (3 3)
由于社会现代化带来地球生态问题, 使人类)
由于社会现代化带来地球生态问题, 使人类陷入困境。
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给人类带来了 物陷入困境。
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给人类带来了 物质文明, 但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资源枯竭质文明, 但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资源枯竭质文明, 但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资源枯竭质文明, 但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 人类生存条件愈来愈恶化。, 环境污染, 人类生存条件愈来愈恶化。
19891989年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 “迎接迎接2121世纪的世纪的教育研讨会教育研讨会” ” 上, 各国教育家提出上, 各国教育家提出“ “学会关心学会关心” ”的口号。的口号。
( (4 4)
国际竞争的激烈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就要求人)
国际竞争的激烈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就要求人力资源的支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 有领导力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支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 有领导力的创新人才, 就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才, 就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重点。
9090年代各国都进行了教年代各国都进行了教育改革。
日本在育改革。
日本在19841984年就提出第三次教育改革; 英国于年就提出第三次教育改革; 英国于1988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 ;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于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 ;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于19831983年提出《国家处境危险, 教育改革刻不容晚》 拉开了年提出《国家处境危险, 教育改革刻不容晚》 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教育改革的序幕, 19911991年出台了《美国年出台了《美国20002000年教育战略》年教育战略》, , 20012001年又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年又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
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二, 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二, 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
( (1 1)
教育的大发展和教育的民主化、 大众化。)
教育的大发展和教育的民主化、 大众化。上个世纪下半叶是世界教育大发展、 大变革的年代。上个世纪下半叶是世界教育大发展、 大变革的年代。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进入了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进入了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进入了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甚至于普及化的阶段。大众化阶段, 甚至于普及化的阶段。大众追求教育的民主、 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选择权。大众追求教育的民主、 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选择权。
( (2 2)
教育的现代化。
继)
教育的现代化。
继6060年代的课程改革年代的课程改革以后,以后, 8080、 、 9090年代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年代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革革, 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更重视革, 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更重视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视更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教育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使教育教学过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的应用, 使教育教学过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革, 促进了教育现代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
( (3 3)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
教育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
教育信息化, 特别是信息网络化, 改变了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特别是信息网络化, 改变了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特别是信息网络化, 改变了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特别是信息网络化, 改变了 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师生的关系。
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模式和师生的关系。
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 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体, 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设计者、 指导者、指导者、 帮助者。帮助者。
( (4 4)
教育的个性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
教育的个性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教学小班化、 个性化有了更有利的条件。发展, 教学小班化、 个性化有了更有利的条件。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我国有些学校也在尝试实行个性化教育、 走班制我国有些学校也在尝试实行个性化教育、 走班制教学, 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 供学生自由选择。
( (5 5)
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 推动了教育的变革。)
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 推动了教育的变革。终身教育是在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变革的背终身教育是在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景下提出来的。
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景下提出来的。
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景下提出来的。
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职业的变动和工人的流动。
要克服这种劳动变换职业的变动和工人的流动。
要克服这种劳动变换带来的失业, 人们就要不断接受教育。带来的失业, 人们就要不断接受教育。 随着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扩到所有随着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扩到所有教育领域, 成为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领域, 成为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 (6 6)
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国)
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 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
留学际交往越来越频繁, 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
留学生的增多、 学者交往频繁、 课程网络公开、 各国生的增多、 学者交往频繁、 课程网络公开、 各国生的增多、 学者交往频繁、 课程网络公开、 各国生的增多、 学者交往频繁、 课程网络公开、 各国互相承认学位、 学分等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互相承认学位、 学分等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 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越来越低龄化,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越来越低龄化,形成了出国留学大潮。形成了出国留学大潮。 外国在中国办学也多起来, 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外国在中国办学也多起来, 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上海纽约大学等。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专业化要求三, 教师专业化要求, 教师专业化要求三
在历史上教师的职业虽然被许多思想家、 教育家在历史上教师的职业虽然被许多思想家、 教育家捧得很高, 如夸美纽斯说的:
“教师是太阳底下捧得很高, 如夸美纽斯说的: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但是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最光辉的职业” , 但是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最光辉的职业, 但是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最光辉的职业, 但是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只要有知识的人就可以任不同层次学校的职业。只要有知识的人就可以任不同层次学校的职业。
教育专业化的概念是在普及教育以后, 要求提教育专业化的概念是在普及教育以后, 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才提出来的。
也就是在上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才提出来的。
也就是在上个世界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个世界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提出的就是最早提出的就是世界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世界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于于19661966年提出的报告。年提出的报告。
19661966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 , 提出:
“应把教学工作视, 提出:
“应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地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持续地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
另外, 对于在其负责术, 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
另外, 对于在其负责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 要求教师具有个人和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 要求教师具有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 ”体的责任感, ”
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因为:一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因为: 第一, 教育是有规律的,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第一, 教育是有规律的,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第, 教育是有规律的,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第, 教育是有规律的,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 这些规律, 才有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掌握了 这些规律, 才有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 科学文化知识在发展, 教师只有掌握了 最第二, 科学文化知识在发展, 教师只有掌握了 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培养适应时代的人才。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培养适应时代的人才。
二是有利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社会职业有一二是有利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条铁的规律, 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
教师如果没有社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
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 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 那么这个社会地位, 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 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 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 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
教育专业化的要求教育专业化的要求:
:1)
要有较高的专门要有较高的专门( (所教学科)
知识和技 ( (1)
所教学科)
知识和技能体系能体系; ;能体系能体系; ; ( (2 2)
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
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 训练, 指掌训练, 指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并经过“临床实习;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并经过“临床实习;
( (3 3)
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敬业爱生;)
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敬业爱生; ( (4 4)
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 (4 4)
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包括在职业)
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包括在职业包括在职业包括在职业生活中, 对于专业事宜的判断和行动生活中, 对于专业事宜的判断和行动的独立性, 自主地规定适合本职业的的独立性, 自主地规定适合本职业的资格条件。资格条件。
20122012年年4 4月, 经合组织发表了月, 经合组织发表了《《为 为21 21世纪培育世纪培育教师教师 提高学校领导力:
来自世界的经验提高学校领导力:
来自世界的经验》 》报告报告报告。
报告介绍“报告。
报告介绍“21 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报告介绍“报告介绍“21 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目组” 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目组” 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6060多个研究机构多个研究机构的的250250多名研究者的意见, 指出多名研究者的意见, 指出21 21世纪学生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
创造性, 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
创造性, 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决策和学习能力 工作方式工作方式 工作方式工作方式:
沟通和合作能力:
沟通和合作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 工作工具工作工具:
: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生活技能生活技能:
公民、 生活和职业, 以及个人和:
公民、 生活和职业, 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
“ “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必须将必须将21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世纪的生存技...
篇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析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论文题目: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 学生姓名:
黄剑波
学
号:
08050094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 所在年级:
2008 级 顶替的课程名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 联系电话:
15102132873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 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实施, 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 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 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关键词】
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专业素质
教学
新课程
【正
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 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实施, 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 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 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契机, 表现在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
首先, 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角色的拓展, 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 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激活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
传统意义的教学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 而在新课程中,教师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 从知识权威拓展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传递者拓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教师形象。
其次, 课程改革推动教师知能结构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 的急剧转型, 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 支持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
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课程改革使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表现:
首先,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 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 同时, 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 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 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 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 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这样, 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 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因此, 教师没有相应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却是一些非常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这些途径是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的需求而采取的一些应对改革的措施。
课程改革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 气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 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 更新知识观、 教学观和学生观, 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 观念更新的过程, 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 增强课程意识, 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更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 重新看待学生, 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强调关注学生, 关注主体性的学生, 关注学
生的生活经验, 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 有意义的学习, 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 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 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 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积极参与,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参与, 即是一种局部被动的课程实施, 而是教师全程主动、 合作地介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开发、 课程决策、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它意味着教师要带着对课程的理解与体验来体会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
正是这种教师积极参与下的课程改革, 赋予了教师参与分享课程设计、 选择、 评价的权利, 使教师既分享权益, 也感受重担, 更让教师敢于负责, 成为富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
教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是交给外在研究者, 而是通过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所进行的自主反思性探索, 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 是实践活动与研究一体化, 实现自己的革新行动, 这就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真正意义。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作为一种定量的行为规范体系, 是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 职业理念及行为范式等方面构成的。
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创造性特征。
创造性是教师角色的本质特征表现,这是因为:
教育课程是一种每刻都充满着探索发现与创造活动都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要充满创造性。
二是指导性特征。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同时给予有效指导, 保证这种选择的科学性。
三是研究性特征。
教师要实现“师范” 与“学术” 都得到发展, 就只有有效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权威性特征。
教师的权威具有感召力、统治力, 是教师实现角色人物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角色权威性包括强制性权威和自然性权威。教师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发挥权威的指导、 影响作用。
五是交往性特征。
健康交往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愿意并善于和自己的学生、 周围的热接触、 对话与交流, 掌握与人交往上的技能技巧, 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艺术。
教师的基本角色有:
教员的角色、 领导者角色、 学生朋友角色、 心理保健者角色、 学生为人的榜样。
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 最突出的角色。
教师的地位、 年龄、 知识、 经验和所拥有的权利都决定了教师在学生集体中负有领导者的责任。
教师的领导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教师的朋友是一个热情、 同情的人所承担的角色,是师生间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交往形式。
教师还应承担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工作。教师作为学生为人的榜样, 不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拓展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从教师关系的维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 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 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 由主导者拓展为帮助者、 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
从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有: 由实施者拓展为开发者、 由执行者拓展为决策者、 由被评价者拓展为评价者。
因此, 教师角色拓展也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完善教师的智能结构, 使之成为职业型的专家教师; 二是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是强化终生学习的意识, 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水源” ; 四是注重人文关怀, 回归教师的本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 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 所以, 教师应更新观念, 提高自身修养, 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
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
更新教育观念、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拓宽知识结构, 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 发展教育教学能力, 形成科学素养。
因此,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与新课程精通的专业信念, 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
教师的专业知识, 从其功能出发可分为: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和一般文化知识。
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
教师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 交往能力、 课程开发与创新能力、 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师专业道德有包括诚实正直、 善良宽容、 严格公正。
总之, 我个人认为, 课程改革能让教师发挥才干, 让他们为适应新课程和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工作的努力。
篇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级三班2018 年3 月22 日我国学生发展现状反思优 势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问 题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的可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
观念的转变 学生观 发展观 知识观 课程观
学生观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发展观 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在发展? 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
知识观 什么样的知识?
课程观 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要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
Apple dog!你会怎么办?掐尖!你会怎么办?掐尖!
启示 教学方法很好 缺乏对教学内容的临时整合能力 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语言习得的规律(route) 显性教学 (显性课程) 隐性教学 (隐性课程)对“学”文化的影响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特别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一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英语课程的任务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了解世界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外语教师基本素质外语教师素质优秀的个性品格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学科知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素质语言观教学观教学方法及技巧其他可用于教学的技能思维水平和策略能力知识系统
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 组织者 促进者 开发者 研究者
What is a teacher? A teacher is not to tell, but to show.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也。 Give a person a fish, and he enjoys a meal. Tell a person how to fish, and he enjoys his whole life.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和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和提高国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了解现代语言理论,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了解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并能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具备对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诊断、反思和改进的能力;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目的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编选、评估和增补;具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具备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充分利用音像手段的基础上,重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扩大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Teaching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han learning. We know that; but we rarely think about it. And why is teaching more difficult than learning? Not because the teacher must have a larger store of information, and have it always ready. Teach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learning because what teaching calls for is this: to let learn. The real teacher, in fact, lets nothing else be learned than—learning.Heidegger, M. 1968
The teacher is far ahead of his apprentices in this alone, that he has still far more to learn than they—he has to learn to let them learn. The teacher must be capable of being more teachable than the apprentices.Heidegger, M. 1968
谢谢!
The illiterate in the 21st century will not be those who cannot read and write, but those who cannot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Alvin Toffler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国际视野祖国意识合作精神自信意志动机兴趣情感态度
What to learn? Learn to do. Learn to be. Learn to know Learn to live together.
篇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扉页 Q.pdf2012-5-9
12:42:4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卫建国 杨 晓 主 编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北 京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卫建国, 杨晓主编.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 ISBN 978-7-303-13986-6 Ⅰ. ①基… Ⅱ. ①卫… Ⅲ.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Ⅳ. ①G632. 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2)第 017304 号营 销 中 心 电 话 010-58802181 58808006北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网 http: / / gaojiao. bnup. com. cn电 子 信 箱 beishida168@126. com出版发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 bnup. com. cn北京新街口外大街 19 号邮政编码: 100875印 刷: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开 本: 170 mm×230 mm印 张: 14. 75字 数: 263 千字版 次: 2012 年 3 月第 1 版印 次: 2012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定 价: 28. 00 元策划编辑: 陈红艳 责任编辑: 陈红艳美术编辑: 毛 佳 装帧设计: 毛 佳责任校对: 李 菡 责任印制: 李 啸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反盗版、 侵权举报电话: 010-58800697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 010-58808104外埠邮购电话: 010-58808083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 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印制管理部电话: 010-58800825
总 序 ■总 序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
这不仅成为国人的共识, 而且也成为全球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当代中国,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 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没有好的教师, 就难有好的教育, 就难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生, 教育教学改革也难以进行下去。
提升教师素质尤其是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基地, 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高等师范院校的职责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高等师范院校不仅要继续担负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这一传统的任务, 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而且要承担教师教育职后培训这一新的任务, 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
从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看, 高等师范院校在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方面可以大有作为。首先, 高等师范院校可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职后培训, 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
这种培训可以是全方位的, 包括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 专业内容、 课程培训、 岗前培训、 入职培训、 听课评课指导等。其次, 高等师范院校在研究基础教育、 引领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简言之, 高等师范院校要不断创新服务基础教育的形式, 提高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通过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 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任务, 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
在这方面, 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做了大量工作, 地方师范院校做得还比较欠缺, 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最后, 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在中小学建立教研科研基地, 帮助和带领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教研科研活动, 提高他们的教研科研能力。
这是高师院校教师的优长所在, 也是在更深入和更高层次上服务基础教育和引领基础教育的活动。为了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需要, 我们在多年进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实践的基础上, 编写了这套中小学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丛书。该丛书共包括《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 《教学技能导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三本。《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围绕教育法规和教师道德两个主题进行讨论。
关于教育法规这个主题, 讨论了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入解读, 并探讨了依法治教和提高教育者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道德这个主题, 则是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所提出的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六大道德规范进行了深入解读, 同时讨论了中小学教师常见的一些道德问题和道德困惑, 并探讨了现代社会师德培育和师德修养的意义、 目标、 原则、 途径和方法。《教学技能导论》以教育部确定的五大教学技能为中心, 深入解析和讨论了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设计技能、 课堂管理技能、 教育科研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技能。
对每一个教学技能的讨论都是全方位的, 既有基本理论分析, 又有活动、 案例和训练的解读和安排, 构成一个解读教学技能的完整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编写思路是: 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理念, 正确把握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精神, 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这一思路, 主要讨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方面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基于新课程的评价;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该丛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 始终强调要体现三个特点: 其一, 前瞻性或前沿性: 教材内容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观点要新, 内容要新。
其二, 实践性、 实用性、 可操作性: 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贴近中小学教师工作实际, 立足于管用和应用, 选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密切相关2
总 序 ■的重要问题加以讨论。
其三, 简洁性与可读性: 简单明了, 形式力求活泼。
突出案例教学, 或以案例为主线呈现教材内容, 用鲜活生动的案例表现教材内容, 避免空谈理论。我们深知,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工作, 不是编写一套丛书或讲几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
但有一套内容观点先进、 实践性和应用性强、 形式简洁灵活的培训丛书, 毕竟也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我们的这项工作愿意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尽绵薄之力。是为序。卫建国于山西师范大学2011 年 12 月 1 日3
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是国家中小学培训山西省教师的系列教材之一。
本教材的编写宗旨是: 管用和好用。
管用是针对教育教学理论来讲的, 即把繁杂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概括或提炼为教师需要掌握的内容, 弥合教育理论的理想要求与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缝隙, 使教师在学习本教材之后能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更新学习者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水平。
好用是针对教育教学实践来讲的,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大量的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 使学习者在案例启发中获得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并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使学习者感受到理论的威力和魅力, 也使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到教学的快乐和自我效能感。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是: 第一, 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理念, 正确把握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精神。
第二, 提供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的实践案例, 希望通过案例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有深入和形象的认识。
第三, 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在一线教师的眼里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理论工作者看来是正常的, 因为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任何理论与实践之间都存在必然的沟壑。
但实践工作者希望能够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使教育教学实践避免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毋庸讳言,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如实践者需要有一定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和素养, 需要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需要有一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定的创造性和对传统的继承性; 理论者需要了解现实的教育教学状况, 创造的理论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需要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做一系列的转化工作等。本教材按内容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和基本理念。
第二章主要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
第三章主要介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章主要介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五章主要介绍基于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主要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这六章内容中, 第一章是从宏观角度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微观角度具体介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的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核心, 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贯彻和落实的物质载体是课程资源, 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落实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反馈环节, 也是对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应。
第六章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当然, 教师专业的提升与发展也促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本培训教材只提供了一个组织培训活动的材料和线索, 为组织者和学习者留有广阔的自由创造的空间。
组织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
学习者可以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理论和案例, 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本校实际, 设计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各种活动。编者2012 年 3 月2
目 录 ■目 录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理念 /1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 ………………………………一、 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1 ……………………二、 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 5 ………………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7 ……………………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9 ………………………一、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9 ………………………………二、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2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2 ………………………第二章 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26 第一节 课程结构 26 ………………………………………………一、 课程结构的含义 26 …………………………………二、 新课程中课程结构的性质 27 ………………………三、 新课程中的特色课程 34 …………………………… 第二节 课程标准 51 ………………………………………………一、 课程标准的概述 51 …………………………………二、 课程标准目标的陈述方式 58 ………………………三、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63 ……………………………第三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9 第一节 课程资源概述 69 …………………………………………一、 课程资源的内涵 69 …………………………………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二、 课程资源的类型 70 …………………………………三、 课程资源的特点 72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 途径 74 …………… 第二节 各种课程资源的使用 75 …………………………………一、 教材的使用 75 ………………………………………二、 教学参考书的使用 87 ………………………………三、 多媒体的使用 89 ……………………………………四、 图书馆的使用 94 ……………………………………五、 其他课程资源的使用 96 …………………………… 第三节 课程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101 ………………………………一、 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的必要性 101 …………………二、 建立课程资源库的内容 102 …………………………三、 建立课程资源库的途径和方法 104 …………………第四章 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105 第一节 自主学习 105 ………………………………………………一、 自主学习的含义 105 …………………………………二、 自主学习的特征 106 …………………………………三、 自主学习的特点 106 …………………………………四、 自主学习与自学的关系 107 …………………………五、 案例展示 108 ………………………………………… 第二节 合作学习 118 ………………………………………………一、 合作学习的含义 118 …………………………………二、 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特征 119 …………………………三、 案例展示 121 …………………………………………四、 应用须知 128 ………………………………………… 第三节 探究学习 130 ………………………………………………一、 探究学...
篇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学与管理》2008年 9月 20日教师职业技能, 是指教师运用 教育理论知识和经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方式。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师职业技能面临着很多新的要求, 教师职业技能发展也需要有新的思路。一、 教师职业与教师技能教师作为社会的特定职业,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特定职责, 需要有特定的教师职业技能。
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不少国家都提出 了 教师的专业标准, 明确了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在美国, 成立于19 54年的全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NCA T E)
, 承担着全美教师教育机构的资格鉴定工作。
它颁布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中, 明确规定了 师范生的知识、 技能和意向, 例如, 要能熟练依据学校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 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 了 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 了解学校、 家庭和社区环境背景; 能对学生的学习 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 对教学进行适当 的调整,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等等。这些规定揭示了教师所应具备的特定知识和技能, 体现了教师专业的独特性。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技能应该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1)
理解学生的技能。如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习方式及影响因素,熟悉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 了解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 惯形成的过程, 了 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 理解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掌握观察、 谈话、 倾听、 作品分析等方法, 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2)
教育学生的技能。例如,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 标或活动目 标; 熟悉任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会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兴趣设计教育活动; 了 解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学会通过评价改进学生学习与改善教学行为; 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学会引 导学生进行自 我管理和形成集体观念; 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 沟通与合作技能、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可以设计与指导课外、 校外活动等等。(3)
自 我发展的技能。
能够了解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 容, 明 确自 身专业发展的重点, 利 用 课程学习的各种机会实现自 我发展。二、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 其核心理念是“为了 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中小学教学有了 很多新的特点和变化, 对教师也提出 了 很多新的职业技能要求。1.学习指导技能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教师的学习指导主要围绕听课、 记忆、 迁移、 背诵、 演练等活动展开。
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习 方式, 倡 导研究性学习 、 自 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不仅仅只关注学习 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 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学习指导技能, 能够对学生进行课题发现的指导、 问题解决的指导、 个别指导、 小组指导、 体验学习 指导、 探究学习 指导、 信息收集指导等, 能够指导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 调查等收集信息资料,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 主动探索问题、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2.合作技能一方面, 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传统教学中“隔行如隔山” , 教师之间、 尤其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综合性, 就一门 学科而言, 注重了 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就不同学科而言, 加强了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提倡和追求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 相互补充。
这就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合作, 在思维上互补、 智慧上交融、工作上的协调。另 一方面, 要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传统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只管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灌输。
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由 过去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 导者。3.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技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长期是统一标准、 统一教材、统一考试, 高度的统一性使广大教师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 实施者, 影响了 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新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开放性, 拓展课程的空间, 开发课程资源, 成为教师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方面, 要求教师在国家既有课程基础上,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 实现对课程内 容的加工整合; 另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胡田庚刘丽华基28・・
一方面, 要求教师在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 研制开发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 .教学研究技能长期以来, 广大基础教育教师主要都是充当一个“教书匠” 的角色,“传道、 授业、 解惑” 是他们的基本职责。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肩负新课程实施重任, 要求教师从“教者” 向“学者”转变, 从“教书匠” 向“教育家” 转变。为此,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研究技能。事实上, 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 必须以研究为依托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 学习 指导、 课程开发、 学习 评价、 教学反思等行为都离不开教学研究。5.自 我发展技能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科本位、 教材中心,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科知识讲清, 把教材内 容讲透。
新课程提出 学科综合、 教学开放。
学科综合突破了过去的学科界限, 使教师体会到相关知识的缺乏; 教学开放打破了过去的教师教学设计, 面对学生多样的问题和活跃的思维, 仅仅靠过去的“一碗水” 与“一桶水” 的关系已难以解决, 教师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自 我发展技能,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 观念, 不断充实自 己, 不断超越自 我, 在教学中学习 , 在学习中教学。6.学习评价技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作为教学评价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教师必须以这一理念为指导, 掌握通过学习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技能。实现评价目 的由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评价内 容由单纯重视知识评价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转变; 评价方式从单纯纸笔测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 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三、 推进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对策思考新课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新要求, 体现了教师发展的新方向。然而,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存在明显的不同步。推进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是社会的重要职责, 更是教师本身面临的重要课题。1.从教育部门来说, 要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应该说, 为了 配合新课程的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都组织了相应的教师培训活动。然而, 这些培训主要是围绕着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展开, 对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缺乏必要的关注, 结果不少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 不能将新课程理念贯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因此,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方面。
首先, 要拓展培训内容, 体现职业技能发展的要求。
在原有培训内 容的基础上,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等, 应该纳入到培训课程体系中。
其次, 要改革培训形式, 形成集中培训与跟踪培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训模式。
集中培训着眼于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新课程对教师的技能要求, 跟踪培养着眼于帮助教师把集中培训的相关精神与教学结合起来, 并针对教学中反映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边工作边研究, 带着问题工作, 在工作中解决问题。2 .从学校来说,要创造提升教师职业技能良好氛围学校是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基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应该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境中进行, 这样才能弥补职前教育远离具体教学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 形成促进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公开课、 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职业技能。3.从教师个人来说, 要把握职业技能发展的机遇和途径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自 己的努力。
勤于学习 、 善于借鉴、 学会反思、 积极探索, 是教师提升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首先, 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发展的基础,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 才能了 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动态, 使自 己 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其次, 要善于借鉴。
不同的教师, 在教材处理、 教学实施、 学习 指导、 自 我提升等方面都各有特色, 体现出 不同的职业技能技巧。
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 是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有效途径。再次, 要学会反思。
教师的反思既包括反思自 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活动, 也包括反思自 己的职业发展, 通过反思,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明晰自 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 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参考文献[1]钟启泉, 崔允氵 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 理论与实践.北京:
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1.[3]蒋亦华.中 小学教师主要职业技能的 内 涵及培养途径与考核机制.中国教育学刊,2005.( 责任编辑刘永庆)胡田庚刘丽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技能发展29・・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