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6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1 18:20:02 点击:
篇一: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政治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2022年7月,国家出台政策,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电商平台和家电生产、流通、回收企业积极参与,促进家电消费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此,下面图像反映正确的是()
①以旧换新,农村绿色智能家电销量的变化
②企业打折,农村绿色智能家电销量的变化
③财政补贴:农村绿色智能家电销量的变化
④旧品回收,农村绿色智能家电销量的变化
A.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通过以旧换新,农村绿色智能家电销量会增加,但其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化,而该图体现了价格上涨。而且,一般来讲,价格上涨,需求量会减少,因此,价格上涨,绿色智能家电销量会减少,而不是增加,因此,该图本身是错误的,①错误。
②:企业打折,农村绿色智能家电价格下降,其销量会增加,而图示表示的也是价格下降,绿色智能家电销量增加,②正确。
③:财政补贴,农民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的成本下降,农村绿色智能家电销量会增加,但其价格并不会发生变化。而图示表示的也是价格不变,绿色智能家电销量增加,③正确。
④:旧品回收,农村绿色智能家电的需求会增加,其销量会增加,但其价格不变。一般来讲,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化,价格与供给成正方向变化,但是,该图示表示却是价格与需求成正方向变化,所以该图本身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C。
2.2013年—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变化。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13年
18311元
2020年
32189元
1423元
2791元
从经济角度看,出现图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①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业稳定增长
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财产性收入增速
③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居民收入途径多样化
④财政盈余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A.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经济发展影响是居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就业能获得收入。图表数据表明2013年—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都在增加,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业稳定增长,①正确。
②:图表数据表明2013年—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都在增加,但看不出居民收入增速高于财产性收入增速,排除②。
③:图表数据表明2013年—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都在增加,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③正确。
④:财政盈余强调的是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财政盈余增加与“出现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构不成因果联系。而且,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居民的收入,排除④。
故本题选B。
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基于()
①人才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②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③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④科技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A.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基于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基于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③符合题意。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①④: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实体经济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①④错误。
故本题选C。
4.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从2018年开始,已举办5届,实现“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目标。这说明()
①进博会成为我国出口竞争的新优势
②进博会是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载体
③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
④我国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
A.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进口为主题,不能成为出口竞争新优势,①错误。
①: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载体,①错误。
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要“年年办下去”,说明我国将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①正确。
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要年年办下去,办出成效,越办越好,说明我国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①正确。
故本题选D。
5.2022年6月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换届选出的县乡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代表比例比上届分别上升1.47和0.21个百分点,妇女代表比例比上届分别上升3.23和4.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代表比例分别为15.42%和17.18%。这表明()
①我国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进一步完善
②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石进一步巩固
③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
④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充分显现
A.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不涉及基层自治,排除①。
①: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石是人大,人大代表是人大的组成人员。材料中,换届选出的县乡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代表比例比上届分别上升1.47和0.21个百分点,妇女代表比例比上届分别上升3.23和4.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代表比例分B.①④
C.②④
D.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别为15.42%和17.18%,这优化了代表结构,显现了人大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表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石进一步巩固,①正确。
①:材料中“少数民族代表比例分别为15.42%和17.18%”,这说明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①正确。
①:材料强调的是民主选举,不涉及协商民主,排除①。
故本题选D。
6.《论语》记载,一次,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有的君主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果说得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下列对这孔子这一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孔子()
①认为权力是把双刃剑,不能滥用
②主张建立制度,监督和制约权力
③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
④夸大了个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A.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孔子这一思想认为权力是把双刃剑,不能滥用,但夸大了个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①④符合题意。
②:孔子强调国君的态度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不体现通过建立制度监督和制约权力,②与题意不符。
③:孔子的这一思想夸大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而不是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7.2022年9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各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变“亡羊补牢”为“末雨绸缪”,变重“打击”为“打防管控”并重。这表明国家立法机关坚持()
①以人为本,保障公民权利
②科学立法,推动良法善治
③严格执法,增强治理能力
④德法并重,提高治理效能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①②
【答案】A
【解析】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①:材料强调,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打防管控”电信网络诈骗,维护人民利益,这说明我国国家立法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公民权利,①正确。
①:该法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各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变“亡羊补牢”为“末雨绸缪”,变重“打击”为“打防管控”并重。这表明我国国家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推动良法善治,①正确。
①:材料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这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而严格执法的主体是执法机关,排除①。
①:材料不涉及德治,排除①。
故本题选A。
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从2001年至今,该工程已经取得多项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利于()
①不忘本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面向未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推动发展,形成文化遗产开发热潮
④凝聚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说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利于不忘本来,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力量,以中华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④正确。
②:材料强调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涉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排除②。
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是揭示中华文明起源,而不是要形成文化遗产开发热潮,排除③。
故本题选C。
9.下图是华君武“曹雪芹提抗议”的漫画。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漫画启示文化工作者必须()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①关注社会现实,反对“文化守旧主义”
②继承传统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③推动文化创新,反对庸俗化的错误倾向
④坚持正确导向,着眼人民群众真正需要
A.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研究曹雪芹有几根白头发”,是一些文化工作者低俗、庸俗的表现,不属于文化守旧主义,①不符合题意。
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①错误。
①:“曹雪芹提抗议”说明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反对低俗庸俗化的错误倾向,①正确。
①:“曹雪芹提抗议”说明文化工作者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作品,①正确。
故本题选B。
10.2022年9月,中秋佳节前夕,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新矿物与其他具体物质形态具有共同的本质
②新矿物的存在和“嫦娥石”的命名都是客观的③新矿物和“嫦娥石”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④新矿物的发现表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材料中的新矿物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与其他具体物质形态具有共同的本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①正确。
②:新矿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嫦娥石”的命名属于意识范畴,是主观的,②错误。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新矿物属于物质范畴,“嫦娥石”是新矿物的命名,属于意识范畴,二者之间不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③排除。
④:新矿物的发现表明了世界是可知的,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1.15世纪,中国医生在治疗天花的过程中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能够获得免疫能力,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后来英国医生发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并且比接种人痘安全,于是开始接种牛痘。19世纪,接种牛痘的方法又传入中国。直到1980年,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下列名言与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①人定胜天
②实践出真知
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③:提高天花免疫能力,从中国医生在实践中发现接种人痘,到后来英国医生发现牛痘比接种人痘安全且效果好,到接种牛痘的方法又传入中国,直至1980年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说明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②③符合题意。
①: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人定胜天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①错误。
④: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体现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12.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当年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种植泡桐树,如今这些泡桐树已成为我们兰考人的“绿色银行”。由于泡桐木质疏松、透音性强、共鸣度高,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等材料,现在全国95%以上的民族乐器音板都产自兰考。从哲学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兰考县泡桐树的生态价值已经逐步向经济价值转变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②事物的价值必须从其属性与人的需要两方面来把握
③人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劳动和创造为社会做出贡献
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A.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泡桐树是兰考人的“绿色银行”,其生态价值依然存在;泡桐树又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等材料,说明泡桐树既有生态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不是由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①错误。
①:当年的泡桐树由于防风固沙,如今还能够用于制作民族乐器,说明事物的价值必须从其属性与人的需要两方面来把握,①正确。
①:焦裕禄当年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种植泡桐树,如今这些树木又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他的行为表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正确。
①:泡桐树既能防风固沙,也能用于制作乐器,体现事物价值的多样性,不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时代性和阶级性,①错误。
故本题选C。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主要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目前,在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中占据绝对数量优势。受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多发等影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增加,迫切需要进一步纾困解难,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2022年5月25日,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从7个方面提出了27条举措,助力更多中小企业“渡难关”。贯彻落实国资委通知要求,各大中央企业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特点,积极行动,陆续出台了多项缓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的举措,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1)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说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的依据。
(2)根据举例,在下面表格中填写恰当内容。
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举措
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预期的效果
示例
减轻中小企业成本,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
题。
中央企业与中小企业加强1合作,携手创新,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
满足中小企业对能源,运2②
输的需要,保证中小企业正常生产运营。
【答案】(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一。中央企业和中小企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2)①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②国有能源运输企业为中小企业高质量提供煤电油气运的基础服务,③积极采购中小企业优质产品和服务。④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持续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和动力,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也可以回答③通过投资合作、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④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市场机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如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必须保持③④之间的一致性)。
【解析】
【分析】背景材料: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考查知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新发展理念、宏观调控等
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设问指向是说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的依据。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通过分析,具体可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国有企业的作用的知识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可联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③
④①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一。
关键词①: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主要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目前,在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中占据绝对数量优势→可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关键词①: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可联系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设问指向是根据举例,在下面表格中填写恰当内容。通过分析,具体可运用新发展理念、宏观调控等知识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央企业与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携手创新,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可联系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①:满足中小企业对能源,运输的需要,保证中小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可联系国有能源运输企业为中小企业高质量提供煤电油气运的基础服务。
对本题中的①①两空,具有开放性,但回答时必须保持①①之间的一致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14.阅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3月25日,在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进驻北平的路上,毛泽东曾与周恩来有过一段对话,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接着说道“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材料二2022年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习近平强调,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高度警醒,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
【答案】(l)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②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才能正确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实现长期执政。③是实现新时代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
才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果回答“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可)
【解析】
【分析】背景材料: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一段对话、党的二十大
考察知识:党的性质、宗旨、党的执政地位等
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设问指向是,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考查知识切口大,但通过分析,明确作答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具体可运用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党的执政地位等知识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的原因→可联系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初心使命。
关键词②:毛泽东接着说道“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可联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关键词③: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可联系是实现新时代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④: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可联系用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15.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022年7月,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的贺信中,总书记再次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材料二
《遇鉴文明》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2022年制作播出的文化节目,节目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节目,首季12期,从十二个领域展开交流。每期节目以一中一外两个文明载体的交流为主题,邀请中外著名文化学者,以访谈的形式,配合外景短片、文艺表演、AR环屏视觉展示等多种手段,凸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积
极影响和深远意义。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如“写意绘真:国画与油画”一期播出后,跨媒体点击量便达3亿,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5亿,视频播放量破1000万。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基本属性原理,说明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分析《遇鉴文明》节目热播的原因。
(3)除“国画与油画”外,再为节目推荐两个交流的主题。
【答案】(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竞争等体现了矛盾具有斗争性,不同文明之间的欣赏、交流、吸收等体现了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不同文明的差异、竞争是难免的,这种差异与竞争是相互交流借鉴的前提,不同文明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互鉴不会使不同文明的特色丧失。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斗争又同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不同文明在保持其
特色的前提下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提供动力,融合发展出新的文明。(2)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符合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精神,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需要。选取中外优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文化自信,也让人们领略了外来优秀文化的风采。通过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发挥了大众传媒、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增强了节目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性,使节目能够喜闻乐见。
(3)如古琴与钢琴、瓷器与玻璃器、京剧与歌剧、故宫与卢浮宫、中国诗词与西方诗歌、中餐与西餐、茶与咖啡、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等,要求必须是一中一外相互匹配,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解析】
分析背景材料: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考查知识:矛盾基本属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矛盾基本属性,设问指向是说明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合理性。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通过分析,具体可运用矛盾基本属性是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运用矛盾基本属性原理→可联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关键词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可联系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关键词③: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
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可联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斗争又同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和发展,设问指向是分析《遇鉴文明》节目热播的原因。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通过分析,具体可运用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知识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可联系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需要。
关键词②:每期节目以一中一外两个文明载体的交流为主题→可联系增强文化自信,让人们领略了外来优秀文化的风采。
关键词③:邀请中外著名文化学者,以访谈的形式,配合外景短片、文艺表演、AR环屏视觉展示等多种手段,凸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可联系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本题,要把握住“为节目推荐两个交流的主题”这一要求,同时,一定要把“国画与油画”除外。具体可从古琴与钢琴、瓷器与玻璃器、京剧与歌剧、故宫与卢浮宫等角度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篇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篇三: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
2023年第十届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竞赛题库答案(共100题)
1.宗教工作的本质是()工作。
A.思想
B.社会
C.公民
D.群众
正确答案:D
2.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保护所有的宗教活动
B.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D.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正确答案:A
3.宗教认识其信仰对象的基本方法是()。
A.信仰主义
B.感性
C.理性
正确答案:A
4.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
C.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D.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
正确答案:A
5.假冒宗教教职人员进行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取缔
B.改正
C.终止
D.停止活动
正确答案:D
6.《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应当经()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A.省级
B.市级
C.县级
D.乡级
正确答案:A
7.下列不属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内容的是()
A.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C.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正确答案:D
8.要加强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宣传(),加强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等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
A.宗教知识
B.方法论
C.唯心论
D.唯物论和无神论
正确答案:D
9.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宗教事务条例(修订草案)》,2017年8月26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条例,自()起施行。
A.2017-10-1B.2018-1-1C.2018-2-1D.2018-3-1正确答案:C
10.下列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一体包含多元
B.多元组成一体
C.一体离不开多元
D.一体是要素和动力
正确答案:D
11.下列不属于我国宗教特征的是()。
A.单一性
B.长期性
C.群众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A
12.《宪法》第()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B
13.总书记在()上明确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决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A.中央统战工作会议
B.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C.十八届六中全会
D.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正确答案:D
14.在恩格斯提出的宗教发展和宗教历史形态图示中,宗教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到阶级社会的()的发展过程。
A.多神教、一神教
B.自然宗教、一神教
C.部落宗教、世界宗教
D.自发宗教、人为宗教
正确答案:D
15.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A.法律和道德
B.宪法和道德
C.宪法和法律
正确答案:C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A.第五十五、五十六条
B.第五十六、五十七条
C.第五十七、五十八条
D.第五十八、五十九条
正确答案:B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挂哪个民族的“帽子”就是哪个民族的独有的地方。
B.各民族首先要树立中华民族的一员的意识。
C.涉及民族群众的一切问题都是民族问题。
D.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就是要多多照顾少数民族群体。
正确答案:B
18.“三交”的基本内涵是()
A.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谈交融
B.促进各民族广泛交谈交流交融
C.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D.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谈
正确答案:C
19.()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A.马克思
B.黑格尔
C.恩格斯
D.列宁
正确答案:C
2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A.相一致
B.相适应
C.相协调
正确答案:B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其中包括()的宣传教育。
A.方法论
B.无神论
C.科技知识
D.宗教知识
正确答案:B
2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A.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B.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C.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D.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正确答案:A
23.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
A.进行无神论宣传的各种活动
B.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C.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宗教活动
正确答案:C
24.《刑法》第三百条规定: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A.5年
B.6年
C.7年
D.8年
正确答案:C
25.《教育法》()规定:国家施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A.第六条
B.第七条
C.第八条
D.第九条
正确答案:C
26.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B.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C.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D.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正确答案:B
27.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
A.春秋战国
B.秦汉
C.两汉
D.隋唐
正确答案:B
28.2014年4月,总书记考察新疆时强调,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
A.和睦相处、和衷与共、和谐发展
B.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C.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谐发展
D.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正确答案:B
29.新时代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C.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D.富民兴疆、凝聚人心
正确答案:C
30.()是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根本方向和目的,是宗教工作的重点。
A.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B.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C.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正确答案:A
31.《宗教事务条例》第三条规定,宗教事务管理坚持的原则是()。
A.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团结和睦,有利稳定
B.求同存异,团结多数,把握方向,稳步推进
C.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D.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正确答案:D
32.宪法第()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A.五十二
B.三十六
C.二十四
D.四
正确答案:A
33.必须从()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A.国家安全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维护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正确答案:C
34.国家要()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A.依据该宗教的教条
B.依规
C.视信教群众意见
D.依法
正确答案:D
35.如何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面观点中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
B.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邪教的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D.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正确答案:C
36.据《宗教事务条例》第五条规定,各宗教坚持()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A.个人自办
B.国家机关扶持
C.社会团体扶持
D.独立自主自办
正确答案:D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义特别是初级阶段的宗教进行理论阐述,分析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特征和作用,明确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确答案:A
3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公民不能信仰宗教
B.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
C.预备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D.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正确答案:A
39.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独立自治自办
B.独立自办自主
C.独立自主自办
D.独立自主自治
正确答案:C
40.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高举()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
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
A.各民族大团结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正确答案:A
41.下列不属于宗教产生的根源的是()。
A.自然根源
B.社会根源
C.文化根源
D.认识论根源
正确答案:C
42.中国宗教的特征是()。
A.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
B.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
C.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
D.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单一性
正确答案:C
43.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A.党的民族工作方针
B.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C.民族自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正确答案:D
4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取得显著成绩。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C.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D.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应用
正确答案:B
45.《宪法》第()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A.二十四
B.二十六
C.三十六
D.四十六
正确答案:C
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B.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C.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D.中华文化就是汉族文化。
正确答案:D
47.根据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第七十条规定,擅自组织公民出境参加宗教方面的培训、会议、朝觐等活动的,或者擅自开展宗教教育培训的,由宗教事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停止活动,可以并处()的罚款。
A.2万元以上10万以下
B.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正确答案:B
48.以下选项中符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是()。
A.外国传教士在我国宗教场所可以传教
B.信教人员可以在我国高校校园内传教
C.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D.积极与宗教信仰群众进行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辩论
正确答案:C
49.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答案:B
5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A.交往交谈交融
B.交往交谈交汇
C.交往交流交融
D.交往交流交汇
正确答案:C
51.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引导信教群众()。
A.维护祖国统一
B.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C.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正确答案:ABCD
5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五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哪项信息?
A.破坏国家宗教政策
B.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C.煽动民族仇恨
D.民族歧视
正确答案:AB
53.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B.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
C.各民族中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ABCD
54.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这是因为()。
A.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繁荣的前提条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
B.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C.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D.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
正确答案:ABD
5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下列哪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A.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B.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
C.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D.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正确答案:ABCD
56.关于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B.中华文化是主干
C.各民族文化是枝叶
D.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正确答案:ABC
57.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族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A.国家观
B.历史观
C.文化观
D.世界观
正确答案:ABC
58.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强调,()和()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要坚决反对。
A.绝对平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大汉族主义
D.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答案:CD
59.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
A.广泛交往
B.全面交流
C.坦诚交友
D.深度交融
正确答案:ABD
60.“四个共同”是指我国()。
A.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B.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C.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D.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确答案:ABCD
61.《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含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内容的信息
A.制作
B.复制
C.发布
D.传播
正确答案:ABCD
62.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进()、进()、进连队、进()等。
A.社区
B.乡镇
C.学校
D.宗教活动场所
正确答案:ABCD
63.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要求我们()。
A.始终坚持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这一宪法原则
B.要支持我国宗教独立自主办好教务,坚持中国化方向
C.要规范宗教对外交流活动
D.要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
正确答案:ABCD
64.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
A.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B.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C.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D.各民族互帮互助
正确答案:ABC
65.《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在城乡不同范
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A.理想教育
B.道德教育
C.文化教育
D.纪律和法制教育
正确答案:ABCD
66.处理我国宗教关系要()。
A.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
B.坚持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C.必须坚持政教分离
D.坚持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
正确答案:ABCD
67.依《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内容应当符合()的相关规定
A.有关法律
B.有关规章
C.宗教团体
D.宗教事务管理
正确答案:ABD
68.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人民()、(),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A.人心归聚
B.精神相依
C.守望相助
D.心灵相通
正确答案:AB
69.中华民族主要分布在()。
A.中国大陆
B.香港特别行政区
C.澳门特别行政区
D.台湾省
正确答案:ABCD
70.《宪法》中关于民族关系的规定包括()。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中华人民各民族一律平等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奋斗目标
D.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正确答案:ABD
71.根据《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等违法活动。
A.危害国家安全
B.破坏社会秩序
C.损害公民身体健康
D.妨碍国家教育制度
正确答案:ABCD
72.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危害在于()
A.容易产生民族歧视
B.容易滋生离心倾向
C.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
D.严重的会被敌对势力利用
正确答案:ABCD
73.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促进各民族()()(),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A.交往
B.交心
C.交流
D.交融
正确答案:ACD
74.科学无神论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单纯否定神灵的存在。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还包括()和()。
A.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社会进化
C.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社会进化
D.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
正确答案:ABD
75.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A.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要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
D.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
正确答案:AC
7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利用极端主义,实施下列()行为,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A.强迫他人参加宗教活动,或者强迫他人向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提供财物或者劳务的B.以恐吓、骚扰等方式驱赶其他民族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员离开居住地的C.以恐吓、骚扰等方式干涉他人与其他民族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员交往、共同生活的D.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正确答案:ABCD
77.自成立起,我们党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A.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
B.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正确答案:BC
78.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要做到()。
A.辩证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
B.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C.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
D.提高宗教工作法制化水平
正确答案:ABC
79.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民族在文化上要(A)。
A.相互尊重
B.相互欣赏
C.相互学习
D.相互借鉴
正确答案:ABCD
80.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
A.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C.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D.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正确答案:ABCD
81.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属于治藏方略的一部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82.宗教信仰从本质上说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反映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是人们的一种思想认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8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84.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85.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和否定,决定了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篇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篇五: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谁提出的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费孝通提出的。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1988年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长篇演讲,全文近3万字。
“多元一体”是中国考古学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不仅不会淡化我们对中华文明一体性的认同,而且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广大地理空间内的多元互动中“大一统”式宏大政治理想的孕育和“文明型”国家的形成。
篇六: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几点思考
作者:顾浩
张远强
黎运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3期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民族在战争、迁移等多种形式融合下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文明为主,多民族文明为辅的中华灿烂文明。在不断融合交流的过程中最终定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但在当代中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今天,民族问题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试图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对我国民族问题做一些现实性的思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问题;发展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背景
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其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二、目前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问题
1.民族隔阂。民族隔阂是民族之间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互相戒备的心理感情及其在言语行动上的表现。民族隔阂是在长期存在着阶级剥削制度和民族压迫的情况下形成的,它的存在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具体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由于我国自解放以来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加上历任领导人不断强调民族和谐交往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国,民族隔阂是没有存在的制度与阶级基础的。但在历史因素的制约下,民族隔阂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具体表现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猜忌,不信任彼此,缺少必要的心理深层次的交流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就是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的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压迫制度,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所以民族矛盾的物质基础就不存在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虽然在中国当下的现实情况下,还存在着一定的民族矛盾问题,比如说新疆问题,但它不属于民族对抗性矛盾,其性质属于一般性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不能将之扩大化。我国现存的民族矛盾问题,其实是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不成熟问题的具体化,纵观各国历史上存在的民族矛盾问题,无非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利益诉求之间的张力问题,我们应该在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
3.民族冲突。民族冲突是民族问题当中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民族之间仇视、冲突、流血事件、屠杀、甚至战争。在当代,最典型的就是巴以冲突、阿拉伯世界中的民族冲突。民族间冲突的根源在于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平等,造成民族间不平等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凭借自身的优势力量去侵犯另一个国家的民族,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来满足本民族的利益;另一种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的民族不平等,一国中的主体大民族在资源占有,身份地位,以及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在我国,自从建国伊始,我国就实行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度发展
1.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一般来说,民族问题的出现时由于民族认同强,而国家认同弱而造成的,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就是强化国家的感念,弱化狭隘的民族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概念,弱化本民族的概念。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度发展,必须要强化国家认同,即我们属于共同的民族:中华民族。这方面国家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政策落实和教育普及。进一步加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灌输,构建一个巩固的一体化的中华民族,将“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落实到行动上。从而在政治这一维度上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大、做实、做强。
2.进一步促进经济利益分配公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问题的存在,或者“多元一体”格局不完善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各民族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应该促进经济利益分配更加公平。首先,国家应该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收入转移支付,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意图落实到实处。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制度,政策等工具,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建设,市场制度完善,给予必要的扶持力度。最后,应积极推动中东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商品流通,人员流动,将少数民族同胞导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就业。
3.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它在内部成员之间起到了纽带作用,在和谐稳定发展中,起到凝聚的作用。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的存在,更要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同时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做到各美其美,美而不同,美美与共。让多民族文化汇集融合,为中华文明的深化传播添砖加瓦。
四、结语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虽然还是存在一些民族问题,包括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但我国不存在民族冲突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我们应把“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深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崛起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58-63.[2]赵旭东.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2012,04:51-62.[3]沈萌.民国以来宪法文本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3.[4]杨乐.从“差序格局”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跨越[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49-53.
推荐访问: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 的是 中华民族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