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6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18:00:05 点击:
篇一:关于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区域经济的竞争取决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竞争关键在于有特色、有比较优势。对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尤其需要遵循这一规律。近几年,我到市县进行调研,深入解剖了一批典型,引发一些思考。
一、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
这些年来,湖南省县域经济总体上取得了稳定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夯实了基础。但是,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的短板。揭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结构不优,同质化突出,缺乏特色主导产业的支撑。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1、只有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才能有效提高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
世上万物,没有特色就彰显不出魅力,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同样,没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也缺乏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就是要打破
县域经济发展同质化格局,培育发展特色拳头产品,以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效益。实践证明,凡是有特色的县,其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就高、效益就好、实力就强。比如浏阳市,连续多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前列,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8位,主要得益于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近些年来,该市立足农业和鞭炮烟花传统产业基础,发挥省会城市东大门优势,一方面加大传统特色产业技术改造和品牌提升,另一方面重点打造国家级浏阳经开区,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构筑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鞭炮烟花、生态旅游、健康食品、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其中,起步最早、最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近300亿元,占据全省半壁江山;以蓝思科技为特色的电子信息,成为全省信息产业重要一极;浏阳花炮文化品牌价值排名全国第七,产值和效益保持稳定增长;生态旅游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由于特色产业的支撑,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浏阳县域经济逆势上扬,实现了经济总量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12年到2014年,GDP增长分别达14%、14.5%和12.6%,财政收入增长分别达31%、37.2%和33%,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亿和100亿元。浏阳的发展实践表明,适应经济新常态,县域经济必须坚定地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只有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才能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县域经济强不强,首先要看老百姓富不富。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走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路子没有出路。各地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有利于产业增产增效,有利于带动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湖南省实施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工程,包括祁阳县、湘潭县、宁乡县、醴陵市、永兴县、汨罗市、新化县、凤凰县、新宁县、韶山市在内的第一批10个重点县,2014年实现GDP平均为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21528元,比上年增长了8.7个百分点。特别是对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明显,这10个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都超过了10%,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比如,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的“中国银都”永兴县,培育的稀贵金属资源再生利用和冰糖橙两大特色产业,不仅是支撑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几年,全县以整合成30家规模化集团化的稀贵金属资源再生利用企业为骨干,形成了“两区四园”、产城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千亿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320亿元,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力扩大就业;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为经营方式,发展冰糖橙14万亩,年产8.5万吨,产值8亿元,全县从事冰糖橙产业的有2万多户,亩均纯收入3000-4000元。2014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371.7元和13028.3元,城乡差距缩小到1.79比1。因为有特色产业支撑,永兴县连续多年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3、只有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才能壮大县域财政实力
县级财政实力,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壮大县级财政实力。税费体制改革后,特别是国家免征农业税以后,县级财政来源主要靠发展二三产业,关键是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比如宁乡县,过去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这些年来,大力招商引资,推进产城融合,建设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特色优势产业,县域经济快速提升,成为全国前50强。2014年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238.0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业71.1%,上交利税180多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80.56亿元,比2010年25.48亿元增加了55.08亿元。还比如经济十强桂阳县,立足500年烟叶种植历史的传统优势,加快烤烟基地现代化建设,实行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烘烤加工,烟叶品质和效益大幅提升,全县烟叶种植20多万亩,去年收购金额达7.84亿元,税收1.57亿元,1.6万个种烟户每户平均种烟收入约5万元、创税收约1万元,桂阳烤烟产业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产值超5亿
元、税收过亿元的富民强县特色产业。
二、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必须加大调结构转方式力度
各地方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又要把握新的发展理念,发挥比较优势,走出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路子。根据一些地方成功的经验,必须加大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
1、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准特色优势产业
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县域经济来讲,结构性改革尤其重要。从湖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最突出的共性问题是低工业化、高同质化。所谓低工业化,就是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比重还不高,工业第一推动力的主导作用不强,对第三产业和就业等带动乏力。所谓高同质化,就是大多数县产业结构雷同,缺乏特色,缺乏支柱产业和产品。特别是各县什么产品产业都有,但是什么都不大不强,产能过剩,产品层次低,生产比较效益低。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就是要把握好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去同质化、去产能、去库存,选准选优特色优势产业。城步县是湖南省西南湘桂边界贫困县,过去经济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近些年依托自身优势,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发展以生态旅游、风力发电、奶业、高山蔬果产业为支撑
的特色产业,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实现了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2014年分别增长10.6%、16.3%和13.2%。该县的奶业成为湖南第一县,以南山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为一体,实行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经营方式,打造了“南山奶”品牌,所生产的7种成人奶粉畅销全国各地,2015年奶业实现产值1亿多元,完成税收500多万元,从业人员5000多人,养殖户人均纯收达到6300元以上。
2、推进优化重组,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实践表明,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的特色产业,要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必须把产业和企业规模做大,把产品做优做强。当前,要善于抓住新常态下新的政策和市场机遇,通过市场选择和政府的主动调控,采取招商引资、有序竞争、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路子。比如经济强县汨罗市,发挥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优势,实行改造提升,加大企业引进、优化重组、集群整合力度,打造千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集聚了来自广东、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知名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70多家,仅博发铜业一家企业年创税收1.75亿元,整个特色产业园年产值达170多亿元,税收近8亿元,形成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汨罗模式”。永兴县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同样得益于
优化重组。他们把
129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企业整合成30家企业集团,已有22家入产业园,12家企业成为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前50强。其中,雄风稀贵继2014年底由上市公司赤峰黄金整体并购融资9亿余元后,总投资5.6亿元的低品味复杂物料稀贵金属回收项目一期2015年1月调试成功;鑫裕环保完成债务重组,成功融资2.7亿元,并与甘肃金川、湖北大冶等上游企业签订20亿元的含稀贵金属工业废渣原料供应订单;华耀环保与上海申夏基金合作,通过“供应链+股权投资”融资6000万元,这些企业的竞争力显著提升。湖南省汨罗、永兴两个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实践,探索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3、注重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长期以来,湖南省工业上以小微企业居多,资源型、粗加工型等传统工业比重大,初级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多;农业上主导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卖“原”字号产品多;服务业主要是生活消费型,生产、技贸、金融、文化等服务业基本处于低端形态。近些年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营方式发生了大的转变,但县域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仍然存在散、小、低的问题,特别是产业链条不长、产业化水平不高。因此,培育特色产业,必须注重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比如安化县,围绕“安化黑茶”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绿色崛起和产业化经营战略,不仅打造
了中国黑茶之都和中国驰名商标品牌,而且做强了县域支柱产业。他们整合全县范围资源,辐射周边地区,实行集黑茶种植、生产、新品研发、销售、市场交易及黑茶文化挖掘、“茶马古道”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以7.7平方公里黑茶产业园10家年产值上亿元现代茶叶加工企业为龙头,链接30万亩茶叶基地,带动30万人从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产业链,茶业产能1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02亿元,整个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实现了财政和农民双增收。还有中方县,着力开发刺葡萄特色资源,把特色农业与特色旅游、互联网+融合起来,以桐木湘珍珠酒庄为龙头,延长葡萄产-加-销-游链条,建设5万亩葡萄基地,打造“中国南方最美葡萄沟
”,年加工葡萄酒100吨以上,游客100万人次以上,综合产值10多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亿多元。
三、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创新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县域特色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在于创新。
一是机制创新。县域经济处在宏观与微观结合部,如果因循守旧,受机制不活的束缚更明显,反之放开放活、创新机制,可以激发无穷活力,可以把特色资源转化成优势产业、把“无中生有”厚植成“金山银山”。比如江华县,以创新
机制作为抓手,大力实施开放开发和招商引资,在投资环境、项目审批、政务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推行改革创新和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吸引省内外资源,与省委统战部共同建设了海联江华产业园,引进投资公司,共同打造了以引进高新企业为目标的上市企业孵化园、以引进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产业园。近5年来,共引进项目188个,实际利用外资3.95亿美元,内联引资194亿元,培育了电子信息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稀土新材料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金属采冶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新增产能达到100亿元。新机制带来了新奇迹,江华连续5年GDP年均增长12.0%,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6%,分别是2010年的2倍、3.8倍和3.6倍,县域经济增长走在全省前列,成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典型示范。
二是体制创新。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首先要有市场主体引领。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市场取决定作用的改革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流。顺应这样的大势,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就是要通过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大力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广泛激活民营资本,特别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民营企业的大发展推动特色产业的大发展。比如邵东县,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湖南省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县,也是以五金、小商品、药材为特色的县,近
年来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民营主体发展战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老乡回家投资创业,新一轮民营经济热潮兴起。他们通过建立事权集中制、健全民间融资机制和招商引资机制,3年累计签订意向协议的达到1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数42700户,民营企业4122家,年均增长在20%以上,以民营经济支撑的特色产业,呈现出规模集聚、档次提升、效益稳增的良好局面。
三是科技创新。产业的竞争,最终是技术的竞争。湖南省县域产业之所以层次较低、产品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主要是科技创新支撑乏力、技术含量较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最关键的是要强化创新发展理念,把产学研融入全产业链,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新兴特色产业。比如长沙县,县域经济在全国百强排名中,由10年前的60多位跃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一位,其发展的逻辑就是创新推动产城融合、产业升级。他们围绕先进制造这一最大特色产业,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集中力量引进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特大项目,每个项目、每个企业都设有高端研发中心和创新创客中心,以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2014年,长沙县实现GDP110亿元、财政收入207亿元,其中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长沙经开区工业增加值占了全县GDP的半壁江山。还比如,醴陵市在陶瓷等传统特色产业技术改造方面,创造了好的经验和做法。2013年以来,该市以入选特色制造业重点县为契机,增加产业技术研发投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每年科技引导资金都在5000万元以上,近3年陶瓷企业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且80%实现了产业化,研发出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陶瓷新材料等多类新产品,其中华联瓷业每3个月实现一次上千种产品的全面刷新,华鑫电瓷攻克1000千伏电瓷电器难关,成为全球最大综合性电器公司——瑞典ABB公司的供应商。醴陵陶瓷已不局限于人们所了解的碗、杯、碟、盆、勺,更是成为能源、电子、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传统产业“变脸”为朝阳产业。先进地区的经验启迪我们,无论县域经济还是特色产业发展,只有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才能占领制高点,赢得竞争优势。
篇二:关于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信息版现代经济2020.10关于加快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宋保臣(濮阳县统计局河南濮阳457100)摘要: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着眼中原崛起发展全局,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和发展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濮阳县应对县域治理“三起来”暨市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濮阳县产业水平、城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本文从濮阳县两个产业集聚区2020年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快产业集聚区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关键词:产业集聚区;现状;问题;建议一、濮阳县两个产业集聚区概况濮阳县产业集聚区于2012年获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以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以绿色食品制造为辅助产业。现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西至大庆路,东至金堤以西100米,南至金堤以北100米,北至冀鲁豫铁路南300米。规划产业集聚区共分为综合服务区、生活配套服务区、新材料产业园区、先进装备制造园区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五个片区。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在濮阳县境内)于2016年获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以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现规划总面积19.5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分南北两区:南区位于文留镇,东至文兴路,西至勘探路,南至林庄村以北,北至房刘庄村以南,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北区位于户部寨镇,东至濮范边界和东环路、青碱沟,西至孙庄村以西、发展路,南至工业大道、南环路,北至晋豫鲁铁路,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南区以绿色大道为产业发展轴,规划建设能源动力产业园;北区以工业大道和发展大道为产业发展轴,规划建设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煤盐化工产业园,形成“两轴三园”的空间结构。二、两个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一)工业经济发展迅速2020年,濮阳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在健全产业链上下功夫,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式发展态势明显加快,特别是精细化工、耐火材料、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装备制造、精密加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初具规模。2020年,濮阳县两个产业集聚区38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4亿元,同比增长28.3%,拉动全县工业增长15.2个百分点。其中:濮阳县产业集聚区24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30.0%,拉动全县工业增长12.1个百分点;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14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22.8%,拉动全县工业增长15.2个百分点。2020年,濮阳县两个产业集聚区38家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6.3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70.7%。其中:濮阳县产业集聚区24家企业完成营业收入43.1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84.9%;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14家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利润总额0.5亿元,同比增长9.5%。(二)两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均衡,分化明显2020年,濮阳县两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均衡,分化明显,濮阳县产业集聚区投资低迷,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劲。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同比下降48.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1亿元,同比下降44.0%,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6亿元,同比下降77.2%,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21.4亿元,同比下降47.6%。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69.0%,居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第1位,其中工业投资完成39.5亿元,同比增长76.3%,居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第1位,基础设施投资完成0.4亿元,同比下降66.4%,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39.7亿元,同比增长72.3%。(三)新兴产业恢复强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0年,新兴产业是濮阳县2个产业集聚区生产中率先恢复的行业,成为拉动全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中坚力量。2020年,濮阳县产业集聚区6家战略新兴企业完成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7.4%,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6%;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2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3.1%。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4家战略新兴企业完成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19.6%,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9.6%;9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26.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6.0%。(四)主导产业明显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完善,集群规模进一步壮大2020年,濮阳县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进行“增链、补链、壮链”,带动相关产业迅速整合。产业集聚区风电装备制造、电子电气装备制造、新材料和食品产业集群初步显现,通用电气、施耐德、中建材、德力西、天顺等知名企业投资项目竞相入驻,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不再空白。通用电气和天顺风电项目为打造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打下了良好基础。围绕德力西智能电气实施的配套项目,进一步拉伸了智能家居装备制造产业链条。2020年,濮阳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9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3.5%,投资施工项目达14个,均为亿元以上项目,其中新开工项目4个。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在65平方公里的濮阳新型化工基地“一基五链三集群”整体产业框架引导下进一步细化延伸,建立主导产业梯度孵化育成服务体系,加快产业链式布局、专业化配套、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聚焦石化深加工、专用化学品等主导产业,围绕硫化工、呋喃系列产品、香精香料、医药化工四大产业链,加快延长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河南浩森等龙头企业,吸引集聚上下游关联企业,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0年,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5.6%,投资施工项目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新开工项目7个,新开工项目中有3个为亿元以上项目。三、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1.濮阳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培育虽然实现了大步迈进,但是,园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仍需进一步延伸、食品168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营销探秘信息版2020.10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及建议黄科达张晓(广州工商学院广东佛山528100)摘要:近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房地产市场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政府制定了新的制度来规范房地产的购房交易行为,从而规范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房地产新政策,其中包括房地产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近些年房地产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房地产行业中,营销手段和策略则是房地产公司竞争时的“撒手锏”,合理地应用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理论,制定出合理且适合项目自身的营销策略,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如今激烈的地产行业竞争的背景下,营销策略的好坏与否已经可以决定一个地产行业发展成败。所谓“商场如战场”,企业如果想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战场上求得生存并制胜,不仅要在产品质量方面不可懈怠,而且还要找到正确恰当的营销策略。正确恰当且适合项目的营销策略如同一把宝剑,可以为企业披荆斩棘,斩除残酷的行业竞争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关键词: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建议一、房地产营销策略概况(一)产品价格策略分析每个房地产集团都有一个设计团队,团队设计出的产品不仅要赢得市场的青睐,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品位及文化追求,更应该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喜好。在注重设计风格和个性的基础上,市场、成本、材料以及买卖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房地产营销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房子价格的定位,也就是房价——这也是消费者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房地产营销过程当中,起初的价格定位十分重要的,价低了则开发商销售团队无利可图,价高了则消费者、客户无法承担经济压力。(二)促销策略分析促销策略可以使价格的定位让双方都能互相满意。房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数量依然偏少。2.企业核心技术与专用装备相对落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少,创新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链上下游缺乏有效沟通,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二)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1.化工项目政策性和程序性审批手续多、时间跨度长导致项目落地慢。2.目前,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虽然已全面启动,但是各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各项改革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地产的营销一般都是从知晓到了解,从喜欢到信任并购买。其中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起初房地产公司通过广告文案、宣传手册、楼盘模型和品牌甚至通过马路上的广告牌等手段促使消费者认识到该产品,随着对该产品的不断认知,消费者就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了解,通过这一点点的了解,就有可能会对该项目产生喜欢和好感,加上可能真的对此类产品有所需求,就会进行更多地了解或者购买,有些客户则由于一些小的原因在心里产生一种抵制购买的心理,而这时仅需要一些促销类的活动,来刺激消费者的心理,让他们得到了实惠的价格,他们就会对这个地产团队产生信任,最终购买该产品。(三)管理运营和企业形象对于一个公司的企业内部而言,战略就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而战略的实施和管理主要在于团队的管理和运营。坚持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布局和发展工业经济,加快产业链式布局、专业化配套、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聚焦石化深加工、专用化学品等主导产业,围绕硫化工、呋喃系列产品、香精香料三大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努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优势、打造新格局,确保化工产业集聚区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2.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成立发展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提高行政审批便利度。二是统筹资源配置,完善企业水电气等要素配套,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在完成人员配备的基础上,强化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特别是引导新调入人员尽快进入“角色”以适应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评工作机制,进一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切实发挥新成立公司职能,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做好投融资服务。四、对濮阳县两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一)对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1.一是要强力招商引资,围绕玻璃新材料、耐火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围绕产业上下游链条式招商,锻造发展支撑,立足主导产业,实施链条式招商。二是要狠抓项目建设,力保发展增势,实行台账管理,现场挂图作战,全方位服务跟进。三是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带动效应,不断壮大通用电气、中建材光热材料、濮耐集团、德力西电气和凯利来食品等企业,切实发挥产业“龙头”作用,带动产业实现链条式发展。2.大力发展深加工及配套产品生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其中,玻璃新材料重点推进中建材超白光热玻璃、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投产建设。耐火新材料以国际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引导濮耐集团等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重点支持濮耐耐火材料试验基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二)对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1.化工产业集聚区将以建设濮阳新型化工基地为契机,五、结语2020年,濮阳县两个产业集聚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县域治理“三起来”暨市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产业集聚区肩负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十四五”期间,产业集聚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推动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9〕43号).16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三:关于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范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共范县县委党校
丁敬省
产业集聚区是指相互联系的企业与机构在某一区域内集聚,形成一个竞争力强、低成本、配套体系完善、能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具有区域产业优势的产业群。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范县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一、范县产业集聚区的现状
范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1平方公里,“一区两园”,其中濮王产业园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起步区2平方公里、发展区2平方公里、控制区3平方公里),以精细化工、玻璃制品及电光源业为主导产业;新区产业园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起步区1平方公里、发展区1平方公里、控制区2平方公里),以金属制造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建设了18条道路,总长90公里;完成黄河路东延工程和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完成新区产业园和濮王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和新区35KV输变电站;建设新区产业园振兴创业园100亩标准化厂房区;完成储备土地1000亩。范县产业集聚区已建成项目83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个。
二、范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园区发展还不够完善。产业集聚区还处在起步阶段,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是管理、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还1/5不很完善,集聚区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协调繁杂,这都与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壮大不相适应。
2、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融资困难,作用发挥不够。做为县级投融资平台,银行授信额度较低,担保要件要求过高,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所在地银行,对还款付息要求很高,贷款困难。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力不足。县级财政财力有限,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更加有限,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捉襟见肘,如工业污水处理厂这样大型的基础配套设施,投资巨大,地方财力难以承担。
4、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聚区目前的主导产业主要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偏低,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素质不够高,研发、人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创新能力滞后于生产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己的科研力量,民营科技服务企业培育有待加强,致使许多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
5、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产业集聚区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企业中高学历、高职称、高级别技术工人、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不仅制约创新,对企业扩大规模未来发展也是一个很大制约因素。
6、经营者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的管理能力、领导魅力对于吸引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正管理型的企业家还较少,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重视不够,企业员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
2/57、纵向性产业集群少、产业协作配套不紧密。产业集群更多表现为横向型的企业集群,产品关联度小,缺乏产上下游衔接配套,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不利于产业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更不利于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引领。要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规划等。要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区区位优势条件、基础资源、人文环境和建设的特色有利条件,科学确定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明确功能,优化布局,为集聚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奠定良好基础。要努力提高发展定位和规划层次,规范细致、特色鲜明,打造自身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科学快速发展。
2、建设县级投融资平台,搞好融资。建议省、市从担保体系建设、银行授信额度等方面降低门槛,国家政策性银行在放贷领域、周期、利率、额度等方面向国家级贫困县倾斜,给予照顾,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建设。政府可对经营效益好、获得金融贷款多、外资吸引力强、财政投入放大效应突出的企业,在安排资金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以鼓励产业集聚区加大投融资业发展。
3、财政支持,下放权限。建议省、市对产业集聚区投入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或给予资金支持。建议省直管县享受扩权县的管理权限,将部分管理权限下移,进一步简化项目备案、核准、环评、安评、土地等方面的程序,促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并对城市新区和3/5城市郊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和非国家级贫困县出台不同的支持政策,进行分类指导。
4、健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集聚区企业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特别要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来留住企业。
5、加强集聚区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构建集群产业链。要培育发展产业链长、拉动作用大的产业集群,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延伸拓展产业链,努力形成一批符合市场主导潮流、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6、加大项目引进力争,加快产业集聚。园区入驻率的提高才能使园区的聚集效应真正发挥出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举办项目发布会、产业说明会等多方引进项目。同时做好联审联批工作,帮助项目办理各种手续,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7、政策扶持,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劳动力是加快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重视产业集聚区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工作。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集聚区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针对集聚区企业用工需求的培训支持力度,使培训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更能满足集聚区用工需求。要鼓励各类职业学院、学校与产业集聚区企业开展定向培训,通过运用相关政策,引导职业学校为集聚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要积极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对引进人才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工资补4/5贴,帮助企业做好人才安置工作,使其能安下心、留得住。可以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选派管理技术人员到产业集聚区挂职帮助工作,从而协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对企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做好管理服务,提升园区功能,促进企业成长,使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极,必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5/5
篇四:关于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产业发展论文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提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市直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所在乡镇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工作效率较低;其次,目前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大部分定性为全供事业单位,人员属事业编制,有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务员因担心失去公务员身份而不愿调到管委会工作,影响人才引进。
2、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融资难度大。产业集聚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尽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建设资金短缺仍是目前制约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引进社会资本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受政策和相关条件制约,产业集聚区资本运作仍很困难。一是寻找合作伙伴难。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强,投入高,产出低。引进合作者后利益怎样分成、土地怎样开发,尚无明
确的政策和经验引导。即使一些社会资本有意向参与建设,也担心受招投标等程序限制影响其收益,投资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投融资平台建成后没有放大效应,影响融资能力。上级允许县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担保3~5倍于注册资金的贷款,从而将贷款担保能力放大,但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没有此类政策支持,影响了融资规模。
3、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集聚区受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的影响,与现有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相比,工业用地指标明显受到限制,也制约部分项目进驻;产业集聚区受节能减排影响,环境容量压力增大,使部分企业不能引进;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新入驻企业较少,与规划偏差较大,造成一些土地的闲置。
4、集聚区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较少。集聚区内的企业普遍缺少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集聚区内目前入驻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节能减排问题还需引起进一步重视。集聚区内的企业集聚程度不高,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
5、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待健全。产业集聚区普遍缺乏沟通、交流、咨询和传播的媒介,缺乏研发机构、专业培训机构、法律服务、融资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等中介服务机构和商业、文化娱乐、医疗等配套设施。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思路、强化领导、创新方法、健全机制,打拼新的发展模式。
1、以科学规划引领集聚区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区的预期目的,精心设计、科学规划非常重要,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成效。产业集聚区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规划思想要坚持“三结合”:把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能源、交通、水、电、通讯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科学规划。要科学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使集聚区既具备产业支撑以聚集财气,又具备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气。同时,要认真落实规划,确保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实施一个调,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2、理顺管理体制。一是鼓励探索符合县域实际的产业集聚区高效管理体制,引导产业集聚区实行
“政区合一”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不适应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二是上级出台政策,将集聚区管委会界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或适当调配给集聚区部分公务员编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适当扩大产业集聚区干部人事管理权限,以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上级有关部门要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科研工作站、吸引留学人员等方面向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倾斜。
3、破解资金瓶颈。一是上级政府要在产业集聚区起步阶段,短则两年、长则三年,对集聚区基础设施给予普惠制资金支持加奖励,待集聚区完成起步阶段后,再实行对效益好的集聚区进行单独奖补政策;二是产业集聚区在成立投资公司的基础上,还要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如土地、道路等各种可利用的实物资产抵押,增强投融资公司资本实力。采取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公开出让、区内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等方式,经营投融资公司的资产,发挥资产的放大效应;三是要发挥县域金融部门及企业的融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集聚区建设,着力打破集聚区建设融资瓶颈,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四是上级政府要进一步明晰投融资政策,从政策层面消除投
资者的顾虑,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4、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西部地区要抢抓机遇,瞄准东部沿海地区,紧盯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集群,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引进高端产品项目,同时也要把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引进来。要加大招商专业队伍建设,打破部门和职能界限,抽调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成立专门招商分局,整合资源,强化领导,强力推进。要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高密度、高频次外出专业招商,提高招商效果。要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在积极实施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委托招商、园区招商。要出台新的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实行招商项目专项引荐人奖励政策,切实调动招商引资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整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始终。不能以降低环保门槛来吸引外来投资项目,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坚决予以拒绝。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节能降耗创效益,减少排放保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
5、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一是要加快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机制,加快落实产业集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例如电价政策、用地政策以及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等;二是要尽早尽快地按照产业定位,整合规模较小的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使同类和相关产业高度集聚,形成规模,做大做强;三是要积极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提高集聚区产业支撑能力和集聚发展能力。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科学引导,进行合理布局,培育和引导集聚区走产业化道路,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创造效益,并且引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6、做优做强集聚区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一是要引导企业走规范发展道路。引导各类集聚区内的企业瞄准本行业标准,积极创建自己的专利,走规范发展道路;二是要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树立行业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三是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带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对集聚区设立的研发机构,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给予支持,加快培养自主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集聚区。
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提高对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二是加强工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心网络、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环境监测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为集聚区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三是积极引进人才,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抓好人才教育培养,为企业提供合格、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快发展与产业定位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引进企业及外来投资者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广智.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的思考.安阳日报,2009.11.2.
[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文件).
[3]罗璇.对中国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1.11.
[4]于凤艳.辽宁工业产业聚集与劳动生产率相关性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
篇五:关于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新蔡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发改委文件精神,我县紧紧围绕“规划布局、主导产业、土地利用、融资机制、人力人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产城互动、政策机制”等十个方面的问题,于10月12日对新蔡县产业聚集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聚集区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三规合一”和产城融合发展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编制新蔡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环评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顺利通过了省级评审。目前,新蔡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1.0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4.9平方公里;初步确立了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服饰等主导产业,已入驻企业83家,总投资34.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今年1—9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7.3亿元,增长83.4%;各项税收完成2650万元,其中工业税收完成1260万元。
2、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发展,县产业集聚区内支柱产业不断壮大,规模影响力、辐射带动力、市场竞
争力不断增强。农副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投资2.5亿元新蔡县天龙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逐步形成一个集种鸭繁殖、饲料加工、技术服务、商品鸭回收及熟食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集群。
一是投资兴建了年孵化能力1500万只孵化厂和年产10万吨鹅鸭专用饲料,现即将投资投资8000万元兴建年产30万吨饲料厂一个,包装制品厂一个,并已动工;二是建有规模化种鹅鸭、商品鹅鸭饲养基地9个,其中有一个长达10公里的商品鹅养殖长廊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现已带动全县及周边县7300多户农户从事养殖业。;三是建成一座5000吨冷库及年屠宰鹅鸭1500万只生产线一条,生产鹅鸭肉4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四是公司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已通过了QS论证及ISO9001.ISO2000体系认证,无公害产品认定,养殖基地获得了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具有较大的发展机遇。五是近期将投资1.2亿元,新上一个出口注册标准熟食加工厂,主要生产鹅鸭熟食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项目建成后,用工可达700人,预计年产值5亿元,该项目拉长了公司的产业链条,是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可帮带群众不出家门就能致富的好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在天龙禽业的引领下,以大成农牧、南程庄粮油、亨通粮油、四季粮油为骨干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完善。
纺织服装业迅速壮大。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共入驻银源纺织、远超纺织、锦黛尔服饰、大美服饰等棉纺织和服装加工企业11个,年产值1.5亿元。机械电子制造业异军突起。堂福电子、吉禾光电、东邦铸造等12家机械电子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其中,河南堂福电子有限公司二极管生产项目总投资2.53亿元,年可生产二极管240亿只,安排就业4800人,总产值12亿多元。食品药品产业茁壮成长。伟鑫药业、禹欣药业、一笑堂保健食品等拳头企业相继入驻县产业集聚区,并逐步发展壮大。
3、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产业集聚区项目用地管理的暂行规定》,对新增项目用地,在项目选址、用地规模、产业类型、投资强度、容积率及环保评审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合理引导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切实抓好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注重挖掘现有工业用地资源和潜力,保持总量、扩大增量,努力解决项目用地短缺难题。2009年以来,通过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调整工业用地面积56公顷。扎实开展整村搬迁工作,高标准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月亮湾社区,把马油坊村、城效村中5个自然村、6411名群众,整体搬迁到月亮湾社区。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5300多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200多万元;新建农民住房200多套、在建150套;新修社区道路6.5公里,社区中、小学教学楼和医院已全面竣工,老年托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正抓紧建设。
4、投融资平台逐步完善。把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作为解决产业集聚建设资金和企业发展信贷资金的重要途径,先后成立了新蔡县金财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有限公司、新蔡县神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新蔡县金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3家投融资(担保)公司,省、县两级财政累计注入资金1.14亿元。
5、培育企业技术人才。以县人劳局培训中心位依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大对粘膜那个民工的技能培训,建立农民工储备库,为企业用工提供后劲。通过“阳光培训”、“4221工程”,积极开展缝纫、电器维修、电脑办公等使用技能培训,让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更好地做好企业工作,并设立工会组织,进一步加强工人与企业主的沟通,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同时,县里出台政策,加大对人才的引进,着力调优企业管理水平。
6、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创造适宜企业发展成长的优良环境。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工作意见,成立了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核定财政全供事业编制30个,配设“一室四个中心”,提升了经济管理和产业服务功能。修订、完善了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了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推行整村搬迁建设模式,把今是街道办事处5个行政村管理权限,整体划转到县产业集聚区代管。
7、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环保型企业。县逐步完善供排水、污水管道等基础设建设,发展环保型企业。通过出台政策对已入驻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进行环保验收,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者,将该企业移出产业集聚区;对环保未达标的企业一律不得进驻产业集聚区。县里建立了第一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3万吨,有效解决了企业污水外流污染环境。现申请在洪河下游建设的第二污水厂,即将开工建设。
8、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先后建成开源大道、工业大道、驻新路、文化路、人民路、新正路、月亮湾大道等集聚区主干街道,初步形成了形成“四纵四横”道路网格。切实抓好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累计完成道路工程56.4公里,修建供排水管网58.3公里,发展通讯网络68公里,建设标准化厂房28栋、8.89万平方米,办公、物流、住宿、学校、医疗、娱乐等社会事业项目得到长足发展。
9、产城融合加快发展。树立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入驻一些投资大、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进程,进一步拉大城区框架,提升城区功能品位和承载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新城区建设,进一步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优美的人居
环境、优厚的就业环境,打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洼地”,引进更多项目入驻新城区,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
10、强化招商引资政策。牢固树立招大商、大招商理念,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一号工程”,建立了责任目标分解体系,作为考核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业绩的刚性指标和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全力以赴抓招商,集中精力上项目,真正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服务略显滞后。新蔡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级财政基础差、底子薄、财力弱,城市建设历史欠仗多、差距大、涉及面广,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筹措难、建设步伐慢、发展不平衡等各种问题。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内道路、供排水、水电通讯、污水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文化活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绿化美化亮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入驻企业和项目少,集群效应不够突出。聚集区内入驻企业和项目少,特别是大项目、高技术含量项目少,龙头带动能力小,支撑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集聚区内入驻的企业大
多属于传统产业,企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不高等问题。
(三)产城互动有待强化,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规划理念落实得不够深入具体,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等方面还不是较为明显和清晰。土地资源不足,项目用地紧张,新上项目入驻难、现有项目扩建难,土地问题成为制约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县每年所需用地指标在1200亩以上,而2011年省国土资源厅划拨用地指标只有803亩,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集聚建设和入驻企业发展需求。
(四)投融资平台不够完善,资金筹措难度较大。从内因看,县内投融资(担保)公司自身财力薄弱,资金相对短缺,投资(担保)能力小、业务范围窄,远远满足不了一些重点项目和重大建设方面的资金信贷需求。从外因看,个别信贷企业诚信意识差、经营管理不规范,信贷资金存在安全风险,给投融资(担保)行业的市场经营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从而导致一些企业不能贷款、贷不来款。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下步打算
1、严格执行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统筹按排产业布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根据
财力、物力条件和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本着节约土地、环境优美及科学性、前瞻性原则,加快产业集聚区产业布局、生活布局、消防、道路、绿化、供排水等建设进度。在集聚区发展规划框架下,切实抓好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环评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的实施,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2、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融资力度,集中财力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用足用活促进集聚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好项目库,对接资金源,吸引省市优惠政策和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力争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行“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办法,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实行风险资本、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动,逐步建立起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融资渠道,尽快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3、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尽快显现集聚效能。对在建工业项目实行县领导分包责任制,盯紧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切实解决在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厂房、办公楼、设备安装等工程建设倒排工期、顺利施工,切实加快项目工程进度。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通过入驻企业和客商的相
互吸引拉动和彼此辐射带动,形成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的链式发展。
4、提高对入驻企业的服务能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由主要依靠优惠政策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环境优势方向转变,助推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壮大。着力简化集聚区建设手续,在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入驻项目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牵头组织审批,按照“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漏斗办结”的服务模式,对入驻企业实行证照手续代办制,缩短工作流程,减少审批环节,优化投资环境。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项目向国家和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
(二)几点建议
一是确立行政管理职能。要进一步明确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确立行政区划,加快审批步伐,相应增设行政编制,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能够全面履行行政职责,科学管理、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级财政基础差、税源少、收入少,资金短缺日益成为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和资金奖补额度,帮助解决资金难题。要扶持帮助县级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各级各类财政资金、企业资本金注入基层投融资(担保)公司,提升其信贷能力,缓解资金难题。目前,新蔡县
第二污水处理场(即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场)可行性论证报告已报省发改委审批,希望省发改委合理安排审批进程,及时划拨建设资金,使该项目能够早日动工、投产使用。
三是增加工业用地指标。结合现有土地利用和开发政策,进一步调整、增加工业用地指标,扩大县级产业集聚区土地储备容量,挖掘潜力、激活存量、提高增量。要合理规划、论证、包装一批重点项目、特色产业进入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序列,出台优惠的土地利用措施,划拨用地指标,保证项目用地需求。
四是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建议省级有关部门出台更加优惠政策,依托新蔡县天龙禽业发展优势,制定激励措施,广泛开展订单养殖,积极支持和引导周边地带、相邻县区广大农户大力发展鹅鸭养殖,壮大养殖规模,满足生产需求,促进天龙禽业逐步形成特色支柱产业,更好地带动广大农民通过发展鹅鸭养殖增收致富,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从而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做得更大更强,促进产业集聚区更好更快发展。
篇六:关于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大周产业集聚区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大周产业集聚区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周产业集聚区的调查报告
一、产业集聚区基本概况
大周产业集聚区位于大周镇西南部,规划面积11.62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区内各类经济实体1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元—7月份,集聚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税收1.39亿元。2011年共新上、续建项目30个,总投资42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
集聚区以废旧金属的回收、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形成再生铝、再生铜、再生不锈钢、再生镁合金四大支柱产业,是江北最大的再生金属集散地,年回收废旧金属200万吨,再生各类金属160万吨,其中再生不锈钢80万吨,再生铝60万吨,再生铜10万吨,再生镁合金10万吨。目前,区内已经建成“三纵四横”道路网络,通讯、电力、供排水、天然气、固废处理、研发中心等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周农民自发形成了以回收废旧金属为业的专业回收队伍。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积累,金属冶炼业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一条龙、系列化、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了以铜、铝、不锈钢、金属炉料回收加工为主业的再生金属产业体系。拥有青山金汇、金阳铝业、柯威尔镁业、久久铜业等一批再生金属龙头企业。其中河南青山金汇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年产钢坯80万吨。不锈钢冶炼、不锈钢型材加工均填补河南省内空白。
近年来,在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基础上,我们积极申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省级产业集聚区,今年5月,大周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被列入第二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备选名单,6月10日顺利通过了国家专家组评审,7月12日,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等7家国家“城市矿产”示范
基地启动资金的通知,拨付大周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启动资金2000万元。“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由申报转入实施阶段。
二、主要措施及做法
今年以来,大周镇和产业集聚区,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带动农民向产业集聚区融合转移”的四集一转要求,与长葛市在中原经济区节点城市、省级产业集聚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相对接,工业化主导,城镇化支撑,从规划引领,建章立制,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新型社区建设,加强镇区管理等方面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探索出一条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2010年我们请有关单位科学规划制定了大周镇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了规委会,对大周城市总体规划和控规及修建性祥规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全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政策。把城区规划在含集聚区11.62平方公里内的17平方公里范围内,约占全镇总面积的1/4,含17个行政村,38000口人,分为5个大社区。目前,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三规一评”全部完成并报批。由郑大产业研究所编制的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正在申请报批。集聚区内村庄拆迁改造工作已经启动,赵庄已拆迁40户、建成了三幢5层新村居民楼。小谢庄第一批居民楼已动工,第二批正在拆迁。
集聚区内道路、电力、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废处理、信息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永兴路、中兴路升级改造、西昌路升级改造等3条道路正在施工,双潘路南延、行政大道、梅胡路北延、五道口至席庄等7道路已经完成规划,近期即将开工。研发中心已经完成可研、论证工作,污水处理厂正在协调相关手续,完成可研、选址,目前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预计2012年底前可望建成投入使用。计划新建水厂2座,新建固废收集中心一座。
今年2月,大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周产业集聚区企业、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规定入驻集聚区内项目投资规模不低于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必须达150万元/亩以上,对投
资强度和建设标准达不到有关规定的,一律停建或限批。综合运用土地、规划、环保、项目准入等手段,严把入驻企业审核关,杜绝高能耗、重污染、低水平项目进入集聚区,在区内建设的项目均按照“三同时”的要求施工。实行项目分包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保障了产业集聚区的科学规范发展。
三、项目建设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集聚区共新上、续建、扩建、技改项目30个,总投资42亿元,已完成投资20亿元。其中,青山金汇公司25万吨不锈钢深加工热轧项目、柯威尔合金材料公司年产1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贵星铝型材公司年产5万吨铝板带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河南葛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投资3.2亿元的报废汽车、报废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利用、再生金属回收利用市场项目正在进行基建工程,二层展厅正在建设,已完成投资9000万元,葛天再生资源基地再生金属电子交易平台建设进入实质运作,请郑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发设计软件;茗博金属公司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项目2#、3#厂房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配套建设,冷轧车间基础桩基已完工;金阳铝业年产10万吨再生铝加工项目厂房已建成,正在安装设备;华兴铝业公司10万吨铝板带项目生产厂房竣工,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仓储厂房主体完工。河南金兰普不锈钢有限公司、长葛晟暄金属公司、河南豪瑞金属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已开工建设。长葛市长久金属、丰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长葛市汇达感光材料有限公司、长葛市隆源铝业有限公司、金汇鸿鹏不锈钢制品公司等已经完成可研、环评、备案。
四、下步打算
到十二五末,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规模和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明显提高,重点企业全部集中到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内,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大幅提高。预处理拆解、熔炼、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特色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成为全国一流的再生金属加工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末,预计销售收入突破1千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新增就业3万人,再生金属回收量350万吨,加工量达到300万吨。形成1-2家年产100万吨以上规模化企业,5-
10家年产40万吨以上规模化加工企业。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规划。制订再生金属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总规、控规,引导行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规划再生不锈钢产业园、再生铝产业园、再生铜产业园、再生镁产业园、商贸物流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和再生金属交易市场。完善环保设施,构建相对完整的再生金属产业体系,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把园区打造成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再生金属产业基地。
2、狠抓项目建设。以再生金属交易市场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继续落实领导分包项目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列入长葛市重点项目,并逐级上报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由长葛市主要领导分包。强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实现产业集聚区跨越式发展。
3、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电力、供排水、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落实土地、财政、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园区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安静生产日制度,杜绝“三乱”发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4、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各级媒体加大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和中部不锈钢产业基地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影响力。
5、出台奖励政策。对入园区的企业从建成达产之日起3年内,将企业上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凡列入河南省上市备选名单的企业,不分板类一次性补助20万元,对上市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建设标准化厂房、多层厂房的企业,按照省级产业集聚区的相关优惠政策予以奖励。
第二篇:产业集聚区
总则
1.1规划背景
2008年9月28日河南省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一文,要求全省各市、县认真贯彻9月25日省长办公会议精神,做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及上报工作。为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拟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并以次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壮大县级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位于县城西部和东北部的柘城县产业集聚区,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首批175家产业集聚区之一。为了落实省、市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战略部署,该县县委、县政府把2010年确定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年”、“大项目突破年”,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力争实现新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达到80个以上、总投资5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855”目标,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极、主导产业集中区、现代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为柘城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在国家已经确立的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柘城县按照“北扩南进、西延东伸、四面开花”的城市发展布局,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力争把柘城建设成为城区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30万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医药制品加工业。近年来,柘城县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把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提,积极建设新城区,逐步改造老城区,推动产城互动,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目前,柘城县城区面积已由2008年的5.8平方公里发展到2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5.7万增加到16.5万。产业集聚区入驻工业企业达到118家,就业人口达3.2万人,2011年元至11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税收2.8亿元。
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按照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要求,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经营、循环发展的原则,遵循“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建设理念,率先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全方位编制了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区域环境评价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了“三规合一”,形成了相互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规划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5.7平方公里、发展区和控制区8.3平方公里,确定了金刚石微粉及制品高科技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医药制造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四大主导产业。
本次环评从落实科学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集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出发,从规划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减缓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最大程度利用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和谐,从而实现柘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1.2.1评价目的(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分析、论证柘城县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方案与柘城县、商丘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缓解和补救措施与建议,以实现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项目建设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2)通过现状监测与实地调查,计算分析集聚区所在地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推荐规划方案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和范围,特别是对地表水的环境影响,论证产业集聚区的选址、布局、发展规模和产业定位的合理性,制定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给出企业准入条件提出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
(3)通过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公众了解集聚区规划的概况及其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广泛征求和收集公众意见,辨识公众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合理选择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4)通过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危险环节,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将风险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5)妥善处理集聚区建设初期产生的自然、社会问题,包括居民拆迁和安置补偿等,实现集聚区开发的和谐、持续发展,为规划审批机关提供决策依据。
1.2.2评价原则
(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按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本规划的评价。
(2)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3)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把与该规划有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4)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5)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应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6)可操作性原则。针对规划环评具有战略性、超前性、广泛性、复杂性等特点,综合采用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各种分析评价方法,对规划进行宏观分析,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7)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结合集聚区所在地的实际,探索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1.3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施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
(13)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
(14)国家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日;
(15)国家环境保护部第5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09年3月1日;
(16)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第7号公告《关于发布〈环境保护部直接审
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及〈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级环境保护
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
第三篇:推进产业集聚区
举舞钢全市之力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2年7月18日17:21在7月7日召开的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会上,市委书记高永华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站得高、看得远、思得细、谋得深,值得各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积极落实。
为什么要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要彻底改变舞钢市产业结构单一残酷现实的迫切需要。就是要解决单纯依靠舞钢公司、一条腿走路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一口井里争水吃的问题,就是要培植舞钢的财源,使全市人民都能够有事做、有钱花、有饭吃,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建设什么样的产业集聚区?高永华指出,要努力把舞钢打造成为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精品城市,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需要扎实的经济基础来支撑。经济来源是什么?就要建设好产业集聚区,建设高标准、高品位、高效能、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舞钢不是要引进一些被别人淘汰的、落后产能的小工厂,而是要建设基地型的大产业、大龙头、大品牌,如精纺加工基地、不锈钢复合板生产基地等等。虽然基础投入大,但是产能高、效益大、抗风险能力强,能够使经济稳固发展、持续发展、长远发展。
怎么建设产业集聚区?高永华强调,产业集聚区建设要在坚持“四个三”的基础上,采取“三举三加大”措施,举全市之力去建设品牌产业集聚区。这就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全心全力地投入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之中,做建设者、支持者、拥护者,不做旁观者、扯皮者、干扰者。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在为舞钢的发展谋前途,为舞钢人民谋福利,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这既是事实,也是对广大干群的考验。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被组织安排到一线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成为落实市委决策的忠实实践者、破解工作难题的奋勇开拓者、创造光辉业绩的无私奉献者;要克服一切困难,招大商、选好商;要倾注一腔真情,留客商、帮客商;要生发一切智慧,破难题、攻难关;要扑下身子,谋民利、解民忧??
举全市之力,谋全民之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舞钢未来寄予我们的深情期待,我们必须做好!取得圆满成功!
第四篇:产业集聚区
演讲稿
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原明珠漯河市,我叫,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就让我引导大家畅游沙澧河,穿越厚重的中原文化,感受漯河市强劲的时代脉搏吧。
跟随着奔流不息的沙澧河水,我们今天的游览重点不是8000年前贾湖先民悠扬的骨笛歌吹,不是小商桥畔的金戈铁马,不是受禅台、三绝碑、彼岸寺经幢的斜阳夕照。让我们荡起一叶扁舟,在
“双河汇流,舟楫便利,东通于海,西达于山,南北陆路畅达,商旅群集,百货荟萃。楚汉、冀鲁、山陕商贾,云集于此”的盛誉中轻轻穿行,与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擦肩而过,浮光掠影的感受“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的历史盛景,任时光的河流在我们身边匆匆远行,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我们追寻的脚步,却永不停歇,直到我们的心灵被一座崭新崛起在中原沃土的新城区深深的震撼。这里,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倾情推介的漯河市新名片——沙澧产业集聚区。沙澧产业集聚区位于漯河市区西南,它东起107国道,南接漯舞路,北靠沙河,西临在建的京广铁路高速客运专线,规划面
积
12.5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首批省定产业集聚区、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扩重点区域。
她因沙、澧两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沙、澧两河赋予她独特的滨河景色,彰显出碧水穿城、林茂花艳的特色和灵气,环境优美,宜业宜居。
她紧靠中原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双十字架”交通枢纽,毗邻京广高铁客运专线漯河站,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她以贯穿其中的澧河为界,澧南为现代交通物流基地,豫中南货物集散中心,源汇区工业基地;沙澧河间规划为行政中心、客运中心、现代综合商贸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现代高端服务业、服装制造、医疗器械制造,兼容产业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定位准确,规划科学。
沙澧河孕育了漯河钟灵毓秀的宽厚胸怀,为沙澧产业集聚区提供了豫南最大的供电、通讯枢纽,优质充足水资源。区内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道路、绿化、亮化对等基础设施完善。深受沙澧文化浸润的漯河人民,紧紧围绕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的目标,充分发挥便捷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设与发展模式,积极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探索集聚区快速发展
的新路子。沙澧产业集聚区对投资者坚持从项目准备、策划、论证、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实行全过程、保姆式、个性化、一条龙全程服务,政策优惠,环境宽松。
一排排标准厂房错落有致,一条条主次干道宽阔平坦,如今的沙澧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局面。源汇区委、区政府按照建设全省一流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催定位、严标准,致力打造示范型园区。创环境、催效能,按照“精干、催效、多能”的原则,致力打造服务型园区。活机制、多办法,优布局、强特色,致力打造创新型、产业型园区。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破解快速发展瓶颈。如今,五横八纵,排水、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配套,总长30多公里的城市景观道路,电力、燃气、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勾画出城区骨架。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集聚区共进驻企业(项目)92家,总投资133.9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9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限额以上、资质以上企业51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汽贸物流产业集群。一个吃、穿、住、行、娱、医、购等设施完备,基础设施联建共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在古老的沙澧沃土上迅速崛起。
沙澧产业集聚区,在人杰地灵的漯河,在勤劳智慧的漯河人民手中,逐渐成为一张璀璨的城市新名片。她植根在源远流长的沙澧文化沃土上,奔放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律动着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韵律,凝聚着中原快速崛起的美好愿景,用沙澧河畔漯河人独有的稳健扎实又突破创新的步伐,为城市打造出一块辉煌的金字招牌!
第五篇:产业集聚区建议
一是认识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放思想,超常规发展,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发展;是支持鼓励的发展,还是求全责备的发展;全县上下必须统一“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必须统一产业集聚区是“工业强县”战略实施的平台。
‘:基础设施光靠“一园养园,滚动发展”暂时不行,强化前期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要完成主干道框架、管道建设和电力建设,需要县政府加大投入。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三是环境问题:一是企业落户后服务要跟上,不是先办好手续,企业再落户,而是落户后,部门跟踪服务到位;二是优质、快捷服务;三是落实省政府(2009)62号文件,免除省以下所有行政性收费;四是强化部门的服务职能和责任。部门主动的把不规范的按程序规范。
四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一要借入融资公司部分资金;二要拨入项目资金;三要建立运行机制。
五是本县企迁址和本县引进企业落户问题:必须保证优先布局在集聚区,尽量杜绝在县城周边摆放工业企业。
六是招商引资的问题:一是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全县发展战略之一;二是建立常设机构,解决多口管又管不好问题;三是建立招商激励机制并坚决兑现;四是有争对性的定点、定项目招商。
七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问题:研究大问题,解决大问题,定期召开,注重实效,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二要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年我市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以上,并力争至少有2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年底省以奖代补前50名集聚区行列。现在距年底不足5个月,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产业集聚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采取超常措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天会议之后,各产业集聚区要就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倒排工期,日夜兼程,大力推进标准厂房、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创造条件。要切实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化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餐饮、居住、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服务功能,加快“产城一体”的城镇化步伐。
三要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关于项目建设,我们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提出了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入驻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5个以上的奋斗目标,年底前必须确保完成。要搞好在建项目,同时要谋划好一批项目。每个产业集聚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产业定位谋划一批招商项目,报市发改委统一汇总。今天我看了看,有些产业集聚区谋划的好
一些,也有一些产业集聚区项目谋划工作滞后,拿不出像样的项目。谋划项目一定结合大招商工作。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一定要注重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龙头项目,注重关联度高的企业群,从而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这对我们快速打造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来讲是一个捷径。为此,在项目谋划和招商当中,我们一定要把上述观念融入进去,这样能够快速打造我们定位的产业基地。比如,濮阳县的林氏化工,一个项目建成后,又带来了其他相关联的三个项目,形成了产业链条,形成了带动效应。又如,清丰县的家具,你怎样把你的家具打造出来,让人家认可你的家具?必须引进大的家具商进来,必须聚集一批家具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因为危机就是调整。
四要着力搭建服务平台。要搭建好投融资平台,想方设法拓宽投融资渠道。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我们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必须用好信用资本,用好金融这样一个平台。以此弥补我们资金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方面必须提前考虑,否则,企业来不了。与此同时,要按照培育“三个体系”、构筑“一个载体”的要求,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同步搭建好信息技术平台、贷款担保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政务支撑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优化发展环境,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外商来投资,讲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谋求的是高回报率,最关注的是发展环境。当前,各地的竞争,拼的就是环境,就是软实力。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经济发展环境有所好转,但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谈判时候握手,客商来了摆手,项目入驻后乱伸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经济环境治理上,市委、市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三个坚决”:一是能给的优惠政策坚决给。定了就要算数,说了就要落实。承诺过的就要兑现。让客商高兴而来,满意留下,愉快创业。二是有令不行、吃拿卡要、人为梗阻、耍横使绊的坚决处理。对于一些“害群之马”,该处理的处理,该曝光的曝光,决不姑息手软,养虎为患。三是有禁不止、强装
强卸、强买强卖、干扰工程建设的坚决打击。不论是“条条”还是“块块”,不论是职工还是群众,只要破坏了永城的经济环境,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都要提前介入,严厉查处。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引来外商是功臣、服务外商是本份、干扰外商是罪人”的发展意识,把环境作为一条生命线,作为一条高压线,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在零障碍上求突破,在低成本上下功夫,在高效率上出实招,坚持投资硬环境与投资软环境同时改善,形成人人为招商引资出力、个个为项目建设尽责的工作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善待企业家、厚待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在优化环境中,要突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今年仍然是全省的“企业服务年”,省委、省政府要在全省开展“企业大回访”活动,重点督查企业的服务环境。结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请市招商、优化办、效能监察、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同志重点关注、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服务。继续实行领导分包企业、联系项目制度。各级领导既要当好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的指挥员,更要当好项目和企业的服务员,当好永城发展环境的宣传员和保卫员。要带头搞好企业服务,既要搞好项目引进过程中的服务,更要搞好后续和延伸服务。把服务延伸到投资客商的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各个环节。二是进一步完善、理顺体制机制。要认真落实上级放权“松绑”、降低门槛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种审批、收费事项,按照要求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要坚持好首问负责、办事公开、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畅通客商投诉渠道。三是设立外商投资帮办中心。真正落实“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坚决杜绝“体外循环”的现象。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外商投资帮办中心,实行无偿代理,外商一旦确定投资意向,其余的前期工作均由帮办中心以“保姆式”服务代为办理,真正做到“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和招商引资项目“零障碍”入驻。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推进招商选资、产业集聚区建设和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一是要落实好目标管理机制。今年招商选资、项目建设和产业集
聚区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已将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了各乡镇、市直有关单位。各单位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特别是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是一项刚性任务,更要千方百计地完成,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职能部门在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中是“一岗双责”,既有引进项目的任务,更要履行好为项目服务的职责。我们讲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发展为中心。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是中心中的中心。无论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讲政治的高度,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游离这个大局之外。
二是要落实好协调对话机制。要继续完善坚持每月初和中旬召开的联席协调办公会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平台,通报工程进度,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大合唱”思想,建立健全服务项目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聚精会神抓项目、一心一意促攻坚的工作合力。
三是要落实好领导分包机制。坚持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联系项目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人马,卡死责任,一包到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的时间、流程、工期、责任等,做到定人、定事、定时、定标,做到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统筹实施。各联系项目的领导同志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要与投资商和建设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勤沟通、常来往,主动征求意见,了解需求,积极协调,高效服务。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项目组能自行解决的要及时妥善解决;超越职责权限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映,请求帮助解决。努力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四是要落实好督查机制。建立市招商引资督导组、两个督查室三位一体的招商选资督查体系,重点督查列入今年省、商丘市和我市计划盘子的重点在谈、在建项目、各乡镇、市直各单位外出招商行动情况和引进投资5000万以上大项目推进情况。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时序要求,做到每周一研究、每月一通报、每季一分析、半年一拉练、年终总排队。
五是要落实好奖惩激励机制。坚持“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比政绩”的导向,在招商一线锻炼干部,在招商一线考察干部,加大培养选拔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对于季度巡查评比落后的单位,单位负责人作表态发言;半年小结落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全年考核落后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取消目标管理综合评先资格,党政一把手一人在家主持工作,一人离岗外出招商。通过重奖严罚,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全市上下营造关注项目、支持项目、推动项目的良好氛围。
一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功能。各县(市、区)要通过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加快集聚区供水、供电、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聚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要采取统一建设、企业自建、政府扶持等方式,加快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减少中小企业创业成本;要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学校、医疗、住宅、服务网点等城区建设功能,逐步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
二要推进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职能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提高集聚区的管理水平。市、县要成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解决该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1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要于5月底前全部设置日常管理机构。
三要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要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服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环境、产业、园区吸引“候鸟”栖息在集聚区产业链上;要落实省、市赋予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以政策和服务推进项目实施。
四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工作落实。要加强督导检查,完善考评体系,对发展好的给予奖励,对发展速度慢、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产业集聚区,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相应优惠待遇。
推荐访问:关于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县级 调研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