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学工作年会上主题发言(2022年)
来源:发言稿 发布时间:2022-09-22 08:10:12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学校教学工作年会上主题发言(2022年),供大家参考。
在学校教学工作年会上的主题发言
质量立校 科技兴校 信息强校
——x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年会主题报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分析研究新时代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总结我校关于职业教育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同时,展望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数字化背景下专业群、专业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三教”改革,聚焦“课程”改革,打造职教“金课”,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第一部分 质量立校,推进职教内涵建设
一、全面深化“三教”改革
(一)“赋能”教师以提升素养能力,解决“谁来教”的问题
“鞭子+梯子”,不断提高教师素养。一方面,实施“教师资格定期考核”制度,即通过对教师入职后从教资格的定期核查,逐步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考核结果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联的机制;
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师德考核全覆盖,设置底线和红线,实行一票否决;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通过线上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培训平台”等网络学习和线下的“走出去、请进来”专题培训等形式,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使用所授课程的教学空间,对教学空间采用5星级评价,学校对3-5星教学空间的教师给予工作量奖励;
加强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规范培训中加强学术报告形式的学术活动,强化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短期培训、业务进修和访学。
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为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公开招聘优秀老师和引进教授(博士),来充实教师队伍。近3年,我校共新进教师258人,其中人才引进38人;
同时,更加注重我校教师学历和职称的提升,近3年,共有153位教师晋升职称,其中,27位教师晋升教授,学校教授累计超过50人,实现省内高职院校的排头兵目标。
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成绩丰硕。一方面,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水平不断提高,近3年,指导的学生在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增强,近3年,教师在参加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中,取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
(二)“升级”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或参编各类规划教材及校本教材。近3年,我校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200多种,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1本,省级规划教材34本,与企业(行业)科技人员合作开发符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适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校本特色教材65本,其中,汽车应用与轨道交通学院依托ASEP项目,开发出10多本特色校本教材。同时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2015年与河南科技出版社合作开发立体教材,并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富媒体教材的开发。学校鼓励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思路开发设计新型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三)“激活”教法以推动教学改革,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为实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按照市场需求,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分析本专业技术领域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行业基本能力课程、岗位专项能力课程模块,突显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目前,招生的52个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已经建立。为此,教师积极主动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近3年,学校累计投入17612.09万元打造一批“理实一体化”实验室,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此外,积极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借助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两个试点专业,将课堂搬到工厂车间、医院等生产服务一线,鼓励能工巧匠教学现场“传帮带”,工学结合育人。
二、全面实施质量提升
(一)启动“双基”建设
学校层面制订方案,统一要求。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印发的文件于2019年6月制定了《x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争创工作的通知》,开展“双基”标准化建设示范争创工作,按照动员部署、自查评估、申报认定等阶段有序进行。首次标准化建设教研室认定工作基本完成。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呈现出一批好的做法,如护理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体育教研室的俱乐部制改革,思政教研室的课程思政改革等。
(二)启动质量年方案
学校始终将质量建设作为学校发展首要任务,在2018年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基础上,将2019年定为教学质量建设年,重点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一流专业建设、示范教研室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课堂纪律专项整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教学管理创新等十个方面系统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建设。
同时,以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为抓手,努力建成一批具有我校特色、代表我校水平的“质量工程”项目,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我校教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自2017年起,每年组织两次校级质量工程评审活动,孵化和培育省级质量工程。近3年,累计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2项,累计立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35项,已经有8项在省级检查验收中荣获优秀等次。
(三)锁定技能大赛目标
2019年我校承办了4项省赛和3项B类赛事,在2019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11个一等奖,19个二等奖,33个三等奖,全省排名第7名(2017年排名第15名、2018年排名第13名)。2020年拟承办10项左右省赛,2020年奋斗目标是全省排名进入前五。
(四)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学校在x市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投入3157万元、2018年投入8986.54万元、2019年投入5468.55万元,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建有大客驾驶实训基地、轨道综合实训室、焊接实训室、汽车4S仿真实训中心、3D打印实训基地等178个校内实训基地,与省内外139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都有了显著改善,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全面落实“扩招”政策
(一)招生概况
2019年我校招生计划比2018年扩招约4500人。其中:
1.面向社会高职扩招计划2000人,实际录取1731人(2019年6月高职扩招计划数1200人,实际录取742人;
2019年10月高职扩招计划数1294人,实际录取989人)。
2.分类招生计划3210人(含革命老区贫困生专项200人),实际录取3652人,比去年扩招1029人,分类考试确认率为114.13%,确认率在全省同类高职院校名列前茅。
3.普通高考招生计划3600人(含五年一贯制90人、临床医学定向生30人),比去年扩招1200人,实际录取3485人,省内文科投档线433分,省内理科投档线322分,均一次性投档100%,投档线在同类高职院校位居前列。
4.三二转段生计划1500人,比去年扩招300人,实际录取1300人。
(二)扩招相关工作
1.提高站位,明确责任。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做好我校高职扩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国家和省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纳入中心组学习内容,不断深化对高职扩招工作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学校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扩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协调2019年招生工作的重大事项,解决扩招考试、录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等。扩招领导小组下设命题组、考务组等12个具体工作组,各工作组在学校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相应的职责开展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2.加强政策宣传。学校制定了2019年高职扩招章程,并在省考试院网上公布。同时也制定了详细扩招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学校招生网站、公众号及电话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学校领导亲赴联宝(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庐江职业教育中心等企业社区调研,组织x现代职业教育集团58家企业在我校金寨路双创园召开扩招说明会,全面准确解读我校扩招工作实施方案和政策内容,让广大考生充分知晓各项考试招生及有关政策。此外,为方便广大社会考生报考我校,专门开发了预报名系统,便于考生网上报名等。
(三)招生工作展望
招生工作基本结束,后期重点将是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
1.优化教学模式。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各二级学院结合实际,制订体现不同学院和不同专业类别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报省教育厅备案。结合学生工作情况分别采取走读模式、假期学习模式等模式。理论教学拟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线上线下)。实践教学必须进校现场教学、动手操作,原则上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由二级学院组织落实,医学类专业须到我校附属医院专业培训6个月。若学生在学校期间未能取得毕业证书,也能确保获得1项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2.实施学分置换。利用我校电大教学资源,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3.改革考核方式。“形式多样,质量不降”,二级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制订考核办法,可适当延长考核“窗口期”,考核时间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定。
四、全面推进1+X试点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我校鼓励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校成功申报了WEB前端开发、物流管理、老年照护、建筑信息模型(BIM)、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特殊焊接技术、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智能财税、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网店运营推广、传感网应用开发等16个试点项目,各试点项目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均已有条不紊地进行。我校试点数量高居全国榜首。
日前,建筑信息模型(BIM)、物流管理两个“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在我校顺利开考,特殊焊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联盟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现已经积极筹备母婴护理“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
五、全面开展课程思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
(二)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
第二部分 科技兴校,谱写职教新篇章
一、科研立项与管理工作日趋合理、规范
(一)设立“思政专项”、“青年专项”科研项目
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学校专门设立“思政专项”科研项目,已立项18项。根据学校青年教师较多的实际情况,鼓励、促进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2019年起,我校专门设立“青年专项”科研项目,已立项校级“青年专项”科研项目16项。
(二)科研项目中校企合作项目数大幅提高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我校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2019年我校新立项的25项安徽省高校科研项目中,校企合作项目11项。2020年自然和人文课题校企合作比例不得低于65%和35%。
(三)校级科研项目申报条件中增加“产学研”要求,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类型教育,高职的科研方向以及技术研究成果应直接用于高职人才的培养。为此,我校在校级科研项目申报中增加了“产学研”条件,促进教师与企业的深度对接,以充分发挥我校教师的一技之长,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企业能力。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的开展良好有序,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高水平项目立项数和科研优质成果数不断攀升。近3年,累计立项省级科研项目58项,累计立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58项。
二、科技成果丰硕,科技成果转化有所突破
我校科研激励制度完善,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职工潜心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增强了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近3年(2016-2018年),累计公开发表论文590篇,其中,一类论文21篇,二类论文16篇;
累计申请专利184项,其中,发明专业13项。
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科技工作的短板,2019年,我校引入技术服务转化机构,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目前我校专利成果转化数5个,实现经济效益6.84万元。
三、科研经费预算及使用管理完善
结合科研经费管理整改,我校已完成了科研经费系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如在研项目的系统经费进账、支出预算、支出录入和经费管理系统操作培训等,现已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在线系统管理。近3年,累计投入565万元科研经费。
四、校学术委员会机制日趋完善,发挥教授治学作用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分项工作组织机构,更好地发挥教授治学,依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x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的相关规定及全国优质校创建任务要求,校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了人才聘任、教学指导、理工类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科学研究、学术道德5个专门委员会,从而使学术委员会在发扬学术民主、加强学术管理、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方面等方面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
五、校地校企合作成果显著,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积极融入x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以副理事单位身份积极参加职教集团日常选聘、考核工作,承办职教集团会议,加强与集团成员企业的合作,以《x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定期走访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签订程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坚持“校企互动,产学研立体推进”的校企合作方针,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共建育人平台、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良好合作机制,在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近3年,累计签订548份校企合作协议。
积极与x市科技局、x经开区、x市蜀山区、x县等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已成功申报了5个x市校企合作创新型教学团队和1个产学研联盟,2018年以来向x市科技局推荐了9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各专业(群)的建设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成果,近3年在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征集和主题征文中,共有34件作品获奖,一等奖11件。
六、校科协工作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为集中展示新成果、新技术,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意识、科技能力和科学素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近三年每年都举办精彩纷呈的“科技周”活动,两校区11个学院都积极参加了活动,共组织了10场高水平的科技讲座、54个子项目科技活动以及为期一周企业进校园宣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让我校学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洗礼,更是带动了周边社区居民、小学生对“科技强国、科普惠民”有了形象生动的了解。2019年我校喜获“x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第三部分 信息强校,助力职教现代化
一、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思路和政策
学校以国家、省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为指导,把握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确定了打造公共基础平台、教学支持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校园大数据中心的“三平台一中心”的信息化总体建设思路。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驱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基础性工作。
二、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组织体系
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职能部门,全面负责信息化规划与推广应用工作,为加强信息化推广和应用,学校采用了分工合作的模式。学校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信息化工作,基本形成了学校决策、现教中心技术支撑、二级学院和部门落实执行的三层工作体系。
三、以应用为导向,八大行动领域协同推进
(一)完善信息化建设制度标准体系
学校制定、优化与执行一系列信息化工作日常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校园网管理规定》、《互联网网站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基础设施管理、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管理等方面对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
(二)打造泛在化校园网络
作为汇心湖校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x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智慧校园”设备采购项目,建成了信息网和设备网两套网络,实现业务系统应用数据和视频数据分离;
两校区校园WIFI全覆盖,认证上网后用户体验无感知,目前两校区有线接入点约45000个,无线AP 3695个,教学办公出口带宽1.85GMbps,学生宽带出口带宽17.5GMbps;
两校区搭建了校园虚拟化平台,x校区超融合聚合了8台华为服务器,x校区聚合了4台华为服务器,各配有1套独立存储,总内存和总硬盘分别为1.536T和162T,配备了服务器负载均衡和数据备份系统,目前在线虚拟服务器70余台。从而打造了无处不在的校园网络环境,满足师生日常教学工作。
(三)打造智慧教学环境
从2018年开始鼓山校区改造多媒体教室77间,汇心湖校区新建智慧教室98间,满足了信息化教学的互动需要。全新的教学环境为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助力课堂教学改革。汇心湖校区实现所有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远程集中控制、远程监测、集中化的网管维护。从而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效能。
(四)重点打造在线教学支持平台
我校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清华大学的优惠课教学平台,为加强平台应用,信息化部门面向全校教师开展了多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培训,培训结合“混合教学模式”这一主题。平台突出学校特色,量身定制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在线测试、作业发布与批阅、学习分析等教学支持功能模块。平台运行以来,平台总访问量为757732次,共创建课程3076 门,学生用户48869 人,资源个数10,723 个,在线学习时长44,078小时,上传资源大小227 G,教学材料阅读次数为369,451次。自2018年以来,学校以网络教学空间星级评定为推手,对评价较高的教学空间教师进行奖励。
(五)构建一体化应用服务集群
学校积极探索借助信息技术优化管理与服务,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管理与服务效能。通过采购引进、定制化、自主开发等方式,先后建设了教务、学生、人事、办公、后勤、教学、资产、财务、图书等覆盖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各领域的应用服务系统31个,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服务各领域全覆盖。同时加强各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和互联互通,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综合校园信息门户,实现了单点登陆、信息共享。
(六)探索校园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
学校在信息化软件建设方面,坚持两条线,分别是边建设边集成,建立学校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标准代码、数据编码规则、数据维护规范等。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提供开放、高效、可控的数据服务,供给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数据调用,采取WebService接口方式、中间库推送方式和视图三种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学校探索加强大数据方面的分析与应用,并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目标制定标准。
(七)编织网络安全保护网
两校区配备了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设备。通过防火墙保障网络接入及访问安全,通过堡垒机、数据库审计、漏洞扫描等设备保障各设备互联及业务系统的重要数据安全,通过上网行为管理、日志审计、安全接入认证等设备规范用户上网行为,做到网络安全有源可溯、有据可凭。各网络设备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实现平台化,网站群与教务系统达到等保二级。
(八)强化技术支持与培训服务
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做好培训指导,充分发挥现教中心在项目建设中指导作用,促进项目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信息化联系人和全校教职工的培训,组织信息化联系人参与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和学校主要系统的使用培训,建立信息化联系人交流QQ群,发布业务系统的操作手册等,线上交流信息化相关问题。
第四部分 2020年教学工作展望
一、以“九项+”为引领,跟跑双高
根据《x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落实
二、以“双高”为目标,盯紧双高
不待扬鞭自奋蹄,我校将以2019年拟定的《双高建设方案》为蓝本,未来几年,着力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等十大任务,整体推进,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更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平台集成优势更加明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以“改革”为动力,跻身双高
(一)推进“课程思政”
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开设的所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促进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
(二)深化“三教改革”
全面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作为2020年提升我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同时,继续推行“三起来一出去”教学改革,让学生“学起来、壮起来、乐起来”“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上社会”,加强劳动教育,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打造“职教金课”
建设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强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效融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努力打造“职教金课”。
(四)促进“产教融合”
探索并创新符合我校实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园,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以x市成功申报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每个二级学院都要打造1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
(五)提升“服务能力”
继续提升服务在校学生自学考试和成人学历教育的能力,努力打造“校监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特色服务品牌,拓展社区学院业务,不断拓展校地合作新领域和新途径,锻造协同创新合力,实现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同创共享,营造全民参与学习实践、共同助力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国际交流”
继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做到每个二级学院都有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同时,加大与境外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和教师出国(境)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争取让更多一线教师“走出去”,开拓视野,培训提升,交流的重点是做好与德国诺德斯海姆第一职业教育学校洽谈师生交流项目、与中德基金共建国际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等工作。
推荐访问:教学工作 年会 发言 在学校教学工作年会上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