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9篇

来源:对照材料 发布时间:2022-08-25 16:10:10 点击:

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9篇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开国大典第22课时第二单元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字词检测政府外宾汇集预定爆发排山倒海就位宣告雄伟肃静旗帜语调完毕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9篇,供大家参考。

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9篇

篇一: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大典第2 2 课时第二单元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字词检测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学习目标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任务合作探究了解开国大典盛况,感受典礼的气氛,并重点读读阅兵式这一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1.聚焦大典前,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天安门广场的气氛。2.聚焦大典中,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的气氛;画出描写“点”“面”的内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3.聚焦大典后,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群众游行的气氛。探究方法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人数众多 到场的人来自各行各业隆重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会场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天安门城楼的布置隆重、气氛庄严。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群众们急切、激动的心情。比喻,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场面,也反映出人们激动的心情。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庄严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宣布成立默读第5-13自然段,回忆大典中共写了哪几个场面?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分工研读第5-10自然段的三个场面。观察这些描写“点”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这告诉我们,选“点”要聚焦典型。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可见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着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提示:朗读这句话时,声音要铿锵有力,态度要庄严,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背景资料: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与列强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并向中国内地步步侵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写出了在这庄严的仪式中,全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反复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见升国旗对中华人民来说是一项庄严的仪式,也表明了人们对国旗的无比尊重和热爱。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明人民当家作主。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代表我国当时有五十四个民族。每一处安排都彰显着庄严的态度。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与敬仰。

 着装统一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步兵 炮兵 战车师 空军 骑兵师齐步行进 一字形前进 整齐前进挺胸站立六马并行完全一致飞机人字形飞过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面”和“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海军点面结合庄严受检阅的部队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目睹了我国人民军队的雄姿,你会感受到怎样的氛围?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5-10)阅兵式(11-13)vs我们的发现:1. 2.

 前三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很集中。前三个场面是一点一面,阅兵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一点一面默读第5-13自然段,对比大典中前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多点罗列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人民群众观看这场庄严的阅兵式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阅兵式写得真有气势啊!在场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衬托出群众游行的热烈气氛。默读第14-15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热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指擎着灯笼、舞着火把的人群。这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整个北京城,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使全国的人民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开国大典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大典前1-4 隆重 大典中5-13 庄严 大典后14-15 热烈点面结合一点一面聚焦典型多点罗列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小练笔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镜头?为什么?我会选拍毛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镜头,因为这句话太有震撼力了,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会选拍“阅兵式”这个镜头,因为它向世人展示了人民军队的风采,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

 观看《开国大典》电影。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篇二: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开国大典

 教材分析: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一活动主题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几幅开国大典上军民同欢,举国欢庆的画面,引导学生去探究老百姓对于新中国成立如此激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情况,并引导学生去了解国歌、国旗的相关知识 2、 欢庆祖国的生日。

 这一活动主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图片描绘了不同的人是如何欢度国庆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去为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作准备。

 活动 目标:

 1、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举国上下欢庆的气氛,体验全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激动心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情 分析:

 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知之甚少,所以课前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访、参观等多种方式更多的搜集资料;课上通过材料交流、图片展示;课后通过开展朗诵会、办手抄报等方式加

 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就使学生对一些史实感到真实亲切,印象深刻。

 活动 方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 准备:

 1、开国大典视频资料、升旗仪式视频资料。

 2、学生搜集的国旗、国歌、国徽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

 1、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举国欢庆的气氛,明白老百姓高兴和激动的原因,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有关国旗。国歌、国徽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

 教学难点:

  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举国欢庆的气氛,明白老百姓高兴和激动的原因,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历史事件 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品德与社会了,对不对?好,我们比一比看看谁做的最端正,回答问题最积极!)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

 2、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播放前教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是什么场景,人们的心情如何。)

 3、引出课题——《开国大典》

 3、提示学生回忆刚才视频中人们的心情。

 4、学生质疑。

 5、顺着学生的回答,抓住关键词,引入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

 二、 追根溯源 ,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 。

 (一)回顾屈辱史 1、交流在这段屈辱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

 2、教师小结:(出示幻灯片:1840—1919 中国遭受的外国侵略)在黑暗的旧社会,清政府逢战必败,败必签约,签约必割地赔款。

 3、出示幻灯片:《时局图》,学生交流看图后的感受。

 4、教师小结:各帝国主义列强都看中了中国这块肥肉,你抢我也抢,你夺我也夺,泱泱中华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中国将从地球上永远消失!而我们,都将成为亡国奴!怎么办?怎么办?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反抗!)

 (二)回顾抗争史

 1、教师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国每一次生死存亡之际,英勇的中国人民都选择了抗争!

 2、你还记得哪些英勇的抗争?学生讨论发言。

 3、百年屈辱史也是百年抗争史,出示幻灯片——百年抗争史。

 4、有抗争就会有牺牲,出示幻灯片,用具体数字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以及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看到这些数字你想说什么? 5、交流内心感受。

 三、体情入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

 1、幻灯片依次展示英雄图片,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新中国的成立,换来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的开国大典。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2、同学们:你们知道 54 门大炮齐鸣 28 响的意义吗? 54 门礼炮代表我国 54 个民族(我国现有 56 个民族,54 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 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 28 年。

 四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教师过渡: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一次重要的会议,那就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为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大家看大屏幕,了解一下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出示幻灯片: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2、思考:《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是否已经过时,请结合《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说说你的看法。

 3、小组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义勇军进行曲》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不忘所受的耻辱,努力振兴中华,这种民族精神永不过时!

 5、认识国旗、国徽。

 6、国旗、国徽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6、小组讨论交流。

 7、出示幻灯片,具体了解国旗、国徽的象征意义。

 8、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国旗、国徽? 9、指生交流。

 10、教师小结:国旗、国徽是祖国的象征,我们要热爱国旗和国徽。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认真自觉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队礼 。如果你经过某个地方时正巧遇到了升国旗奏国歌,你也要和在学校每周一升国旗时一样对待。

 五 、 欢庆祖国的生日 1、10 月 1 日是所有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人民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祖国的生日。(播放幻灯片:欢庆祖国的生日)

 2、回顾历史,对照今天,你想对我们的祖国说些什么?(强烈的对比让这些 00 后的孩子增强了幸福感,并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责任心和对祖国浓浓的爱。)

 3、我为祖国过生日。

 (课后延伸,作业布置:灵活环节)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庆祝的形式。

 (2)全班交流。

 (3)布置同学们回去后积极准备,迎接国庆节。

 六 、观看升旗仪式, 激发爱国情感 。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意、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怀着对祖国明天的美好祝福,观看一次升旗仪式。

 (播放视频:升旗仪式)

 七、结束语

 爱国不只要挂在嘴上,表现在形式上,更要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

 《开国大典》学情分析:

 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知之甚少,所以课前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访、参观等多种方式更多的搜集资料;课上通过材料交流、图片展示;课后通过开展朗诵会、办手抄报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就使学生对一些史实感到真实亲切,印象深刻。

 《开国大典》效果分析:

 整堂课学生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能够领会课堂主旨。课堂气氛融洽、和谐,整堂课做到了以学生为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知之甚少,所以课前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访、参观等多种方式去更多的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背景。所以课堂上学生兴趣还是比较高得,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能够领会课堂主旨。

 整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课堂问题处理不够合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卡壳、不全面、不到位、语言不规范的问题时,随解决问题的行为不能灵活的去处理。总一味尽量去完成基本的任务,有不断往前赶的味道,或忽略了提醒、或默认了学生言行。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才会有进步。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一活动主题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几幅开国大典上

 军民同欢,举国欢庆的画面,引导学生去探究老百姓对于新中国成立如此激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情况,并引导学生去了解国歌、国旗的相关知识 2、欢庆祖国的生日

 这一活动主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图片描绘了不同的人是如何欢度国庆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去为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作准备。

 开国大典测评练习 一、

 填空:

 1、(

 )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

 2、从(

  )到(

 ),从(

  )到(

  )中国人民经历了 100 多年的屈辱与抗争、探索与革命。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推翻了(

 )、 (

  )、和(

  )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年(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

 )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 600 多人。会议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以《

 》为代国歌,以(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过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课标分析:

 本课包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欢庆祖国生日”两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在调查、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篇三: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句重点词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 1949 年的 10 月 1 日是什么日子吗?(新中国成立的日子)。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导语: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 10 月 1 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开国大典图片)

 3.这就是当时开国大典的盛况,(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4.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3.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进行了哪些场面描写?

  (二)同桌交流 (三)反馈。

 指名回答,课件相机出示:

 《开国大典》一课是按照( 事情发展 )的顺序写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描写了( 会场布置 )、(

 典礼仪式)、( 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四个场面。

 (四)抓住重点部分,理清层次。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 典礼仪式 部分,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 分别描写了典礼仪式的哪个场景?

 (板:宣告

 升国旗

 读公告)

 三.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刚才我们了解到典礼仪式主要写了宣告、升旗、公告三个内容,但课文又是怎么写出这种热烈、激动、庄严的场面,怎么表现毛主席的伟人风采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请默读文中 5-10 自然段,描写典礼仪式的,边读边把描写会场热烈、激动、庄严气氛的句子画出来并批注,谈谈自己的体会。

 1.研读第五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谁来读读? (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什么意思?(力量强,声势大)排山倒海的掌声如

 似

 b. 体会“一齐”。三十万人有多少,你能想象得到吗?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有人指挥吗?没有人指挥,但却做了相同的动作,这说明什么?一齐投向主席台,看谁?终于见到毛主席了,心情怎样。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人们的什么心情(激动、喜悦、热爱领袖)?文中还有没有描写人们热爱领袖的句子? (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你知道这掌声想要表达什么呢?是啊,尽管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热爱领袖的心却是相同的。

 (2)过渡:让我们再回到开国大典,看,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站在天安门城楼

  上,你们听,他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盛况,包括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和录音),当人们听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时,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2.研读第七自然段。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齐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

  (2)你知道这一宣告为什么能让三十万人如此激动,为什么能让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吗?(今天我们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终于在世界上有了我们的一席之地。成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容易吗?)

 (3)播放课件,国歌配乐,激情讲解:是啊,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国歌无数次地想起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才拯救了生死关头的中华民族。这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带着这份理解,谁再来读这句宣告?(男、女、齐读。)

 师:这庄严的宣告——生接读。

 这声音传到学校课堂 (同学们激动得把书本抛上了天)

 传到工厂车间 (人们都欢呼雀跃,有的抛帽子,有的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传到田间地头(高呼“祖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传到边防哨所(人民拿着鲜花,挥着彩带,载歌载舞)

  再读读,有什么感觉(语句排比整齐,气势连贯,琅琅上口,表现了欢欣鼓舞的场面)

  (4)指导背诵: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吧!

 

  3.研读第八、九自然段。

 (1)是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万万人民都跳动着同样的心。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会场,一起感受升国旗的场面: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齐读 (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理解这句话吗?在这以前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吗? b.你们知道 54 门大炮齐响 28 响的意义吗? c.生汇报,出资料。

 54 门礼炮代表我国 54 个民族(我国现有 56 个民族。54 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 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 28 年。

 同学们,让我们翻开这段屈辱的历史看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无地位,无尊严,备受欺凌,1100 多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多少年过去了,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仍像一把钢刀扎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今天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齐说)

 这个站是多么得来之不易,此时,你再读这个站一定有了新的理解吧!

 (2)从那时起的 60 年里,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大江南北,国际场合一次次冉冉升起(放 CAI)

 (3)五星红旗每一次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感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出课件)60 年大庆图片。

  这时,我们还仅仅是站起来了吗?(是富强了,强大了!)

 是啊,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 小米夹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 “国兴我兴”;我们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这节课,我们走进开国大典,目睹了典礼仪式的盛大场面,典礼仪式中的三个场

  景既写出了群众活动的盛大场面,又抓住言行突出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场面又怎样写得盛大而隆重的呢?下节课请同学们自己品读欣赏。

 板书设计:

  开

 国

 大

 典

 宣

 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典礼仪式

  升国旗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读公告

篇四: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

 题

 26、开国大典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当毛泽东出现在

 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二、对词语的理解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分段段意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开国大典前会场的情景。

  第二段(第5至10自然段):开国大典的盛况。

  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阅兵盛况。

  第四段(第14、15自然段):群众游行的情景。

 补充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政协,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1949年9月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订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法律制度,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仍然和中国共产党联系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经历了28年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自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背叛祖国,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战争以来,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之中。幸赖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权利,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现在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集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

 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罗荣桓、邓子恢、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生、林枫、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九、黄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潜、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龙云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互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此公告。

 关 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1、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2、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3、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一个场面的安排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特定场面的具体需要确定。

 《开国大典》 效果分析

  开国大典离现在这个年代的孩子的情感较远,光通过自己读文恐怕较难体会当时人们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与激动。焦老师巧妙设计,让学生轻松突破这一情感鸿沟。

 一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开始上课时,焦老师就让学生回顾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然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说一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再将这个中心句浓缩为一

 个词。指导学生“浓缩关键信息”帮助学生习得方法,形成能力,使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清晰明了的把握。

 二 、彰显语言文字魅力,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文本的能力

 咬文嚼字。在 “升国旗”这个小场景中,作者用了“瞻仰”一词来体现人们对国旗的尊重,进而表达人们的激动、自豪之情。在教学中,焦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个蕴涵着强烈情感的词语进行品读,“表示看的词语很多,作者为什么独独选了瞻仰一词呢?”学生在对这个词语的反复咀嚼品味中感受到语言背后蕴藏的内在情意。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长文短教 《开国大典》课文比较长,焦老师精讲 “典礼盛况”,小组合作探讨“阅兵式”“群众游行”的场面的教法。“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人民子弟兵的威武雄壮,人民群众的欢心鼓舞感悟阅兵式的雄健有力;能抓住毛...

篇五: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应该说,这条纵线,让学生摸出来并不难。而要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

  学校里没有开国大典的录象资料,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会呢?

  课文第十二小节,描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怠。怎么办呢?

  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同学们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

  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兵种的最佳解说员。最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悦,创设情境是多么重要!

 是“建立”还是“举行”──《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实验小学 贾传琼

  一次,在做语文课堂练习时,同学们正在埋头写作业。我像往常一样,在学生中来回巡视。突然,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我走到他身边,问他有什么事。他指着练习本上的一道题问我:“‘开国大典’一词中的‘开’字到底应该选取五种解释(打开、解冻、举行、开始、建立)中的‘举行’还是‘建立’?”

  我正想引导他把这道题弄清楚。坐在他旁边的一个同学插嘴说:“这还不简单。它是‘举行’的意思。”一些同学也随之附和起来:“就是‘举行’的意思,‘开国大典’就是‘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

  这时,又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表相反的意见:“‘开’只能与‘国’联系起来理解,而不

  能根据‘开国大典’的意思来选择‘开’的意思。”几个和他想法一致的同学也大声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对方连忙反驳:“题目就要求按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词的意思。”

  眼看思路正确的一方反而显得理由不充分。

  错误者在则越辩越“理直气壮”。我想,如果此时表明我的观点,只能强迫辩论停止,并不能让认识有错误的同学心悦诚服。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开会”一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开”字的意思。孩子们马上明白这里的“开”是“举行”的意思。接着,我又写出“开大典”“开国大典”“开国元勋”这三个词让大家讨论其中的“开”分别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马上得出结论:“开大典”中的“开”是“举行”的意思;“开国元勋”中的“开”是“建立”的意思;“开国大典”中的 “开”和“开国元勋”中的“开”意思一样,也应该是“建立”的意思。这样,一场激烈的争论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迅速停止了。

  事后,我想,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因为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因素,他们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想法。对此,我们也应像治理水患一样宜疏不宜堵。

篇六: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 第 1 1 课时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展开叙述,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府”等 14 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 20 个词语。

 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课程导入

 1.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谈谈体会。

 预设:我看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那天,开国大典的场面。全国人民都特别激动,特别自豪。

 小结:是啊,大家都知道 10 月 1 日是国庆节,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解放了,当家作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1949 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吧!(板书:开国大典)

 2.提问:

 ①谁能说说“典”是什么意思? 预设:典礼。

 ②“大典”呢? 预设: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小结: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设计意图 :视频播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的盛大吧!

 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

 (1)随文识字。

 擎(qíng)着

  电钮(niǔ)

  瞻仰(zhān)

  聂(niè)荣臻(zhēn)

 点拨:“擎”是后鼻音,“瞻”“臻”是前鼻音。

 (2)练读字词。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开国大典的气氛,理清课文脉络。

  (板书:大典前

 1-4

  大典中

 5-13

  大典后

 14-15)

 设计意图 :通过随文识字,练读字词,讲练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 1. . 探究任务

 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 2. . 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 (2)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

 (3)小组练说,按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3. 探究活动

 (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

 预设 1:参加的人可真多,有三十万呢,而且来自各行各业。

 预设 2:升旗仪式的场面真壮观。

 预设 3:毛主席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预设 4:阅兵式英姿飒爽,整齐划一。

 …… (2)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

 ①(出示过程图)概括开国大典的场面,完成过程图。(提示: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大典中 5-13 大典前 1-4

 大典后 14-15

 ②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预设 1:从“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概括出群众入场。

 预设 2:从“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概括出宣布成立。

 预设 3:从“接着,升国旗”“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概括出升旗鸣炮。

 预设 4:从“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概括出宣读公告。

 预设 5: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概括出阅兵仪式。

 预设 6:从“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概括出群众游行。

 (板书:群众入场 4

 宣布成立 5-7

 升旗鸣炮 8-9

 宣读公告 10

 阅兵仪式 11-13

 群众游行 14-15)

 ③方法总结:段落起始句往往提示了这段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提取信息,把握内容。

 (3)小组练说,按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①教师明确要求:借助过程图,有条理的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②小组内练说,教师巡视。

 ③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

 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主席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阅兵式之后,群众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④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重要场面。

 设计意图 :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过程图梳理课文脉络,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供了支架。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政

 府

 宾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点拨:

 (1)“政、栏、汇、爆、帜、制、坦、距、隆、射”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爆”右边下方里面不是“水”,注意“隆”不要少写一“横”。

 (2)“宾、宣”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都是宝盖头。

 (3)“府”“阅”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结合汉字笔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同时发挥熟字、熟笔画在书写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对课文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了解了开国大典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场面,感受了这场大典的隆重、盛大。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开国大典》。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中 5-13 大典前 1-4

 大典后 14-15

  群众入场4 宣布成立 5-7 升旗鸣炮 8-9 宣读公告 10 阅兵仪式11-13 群众游行 14-15

篇七: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7.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学情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 3 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 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面面俱到地加以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外从各方面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所以应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因而应引导学生用“找——换——想——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表情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读写迁移,学写场面”。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词语。

  2.学习课文,通过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通过一个个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影片《开国大典》。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2.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典礼主体部分的流程。朗读第 7 自然段。

 2.交流上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重点研读

 1.画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体会。

 2.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1)阅兵式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a 抓重点词谈感受。

  b 播放视频:1949 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c 带感情朗读。

  (2)群众游行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③带感情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第 1~4 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的。

  4.交流学习体会。

  (1)阅读描写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2)出示描写会场布置的语句。

 抓住方位顺序画广场。

 抓住重点词体会“挺立”。

  (3)出示群众入场的重点句子。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们的心情。

 三、回顾全文, , 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回顾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3.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4.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地写。

 四、学习场面描写, , 进行片段练习

 1.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

 (1)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2)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3)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2.出示班级拔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的照片,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片段。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开始前

  阅兵

  群众游行 激动人心 场面描写

篇八: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提前板书课题)

 师:上课伊始,今天老师想送给你们一首歌,想听吗?来个掌声啊!(教师演唱)

 师:好听吗?刚刚这首歌的名字叫《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那么,哪个孩子知道,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生答:1949 年 10 月 1 日)

 师:是啊,祖国妈妈的生日是(板书)这一天,深深的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上,永远不会抹去,因为就在这一天,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就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向世界宣告(ppt:宣告)今天的课文,就将带我们走进开创中国新纪元的————《开国大典》(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注意“典”这个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典礼、盛典)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板书:边写边纠正笔顺)

 师: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你看到这象征光明的四个大字的时候,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学生回答(激动,自豪,欢喜)来,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题!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急切赶来 师:开国大典在群众们的千呼万唤中即将开始了,你看,群

 众们都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的方法自由品读这一段,看看当时的群众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参加开国大典的?拿起笔,把这样的词,这样的句在课本上画下来。(ppt:第四段)

 师提问,当时的群众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答并读出句子(急切,激动,兴奋)

 师:读得真好,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出的人们的急切之心?(直奔)我知道,“奔”有两种读音,一个读“-----”读一声的时候“奔跑”,没有目的地,读四声的时候是有目的性的,在路上没有丝毫的停顿,你看,一个“直奔”写出了人们去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这一对一对的工人都赶到天安门广场来了,那农民来的句子谁找得到?(生答)

 农民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五更天,摸着黑,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如果刚刚在工人队伍中“直奔”写出工人的急切心情,那么在这句话中哪个词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赶来)工人“直奔”,农民“赶来”,他们一齐赶到天安门广场来了!(板书:一齐赶来)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一组当工人,一组当农民,看看谁的朗读更能表现出工人农民那种急切的心情?同学们朗读的真好,让老师仿佛真的看到工人农民四面八方的群众都赶到天安门广场上来了,到了正午————————————————

 带着激动急切的心情齐读这一段. (二)领袖魅力 近了,近了,更近了!离开国大典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了!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三点整,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段话,谁来告诉我人民群众看到毛主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生答:会场上发出了排山倒海的掌声)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这排山倒海的掌声,来,伸出你的手,为今天你的表现,为你们优秀的自己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吧!(掌声响起)同学们,感受了刚才排山倒海的掌声,请你闭上眼睛,心情放平静,此时此刻,你仿佛置身于六十多年前的天安门广场上了,毛主席出现了,会场上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是你刚才所能听到的 10 倍,20 倍,30 倍,100 倍,200 倍,300 倍啊孩子们,请你睁开眼睛把孩子们,此时你所听到的掌声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排山倒海”!!!!! 同学们,这样的掌声为谁而爆发?(毛主席)!同学们,你知道这个人吗?你了解这个人吗?(生答)他带领着中国共产党,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当他出现的时候,人们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 千言万语道不尽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那一颗火热的心,他们只有用最诚挚的掌声来表达!孩子,把你的理解,把你的情送入这句话中,看!(ppt: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激情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所有的群众

 在为毛主席一齐鼓掌!(板书:一齐鼓掌)人们除了一齐鼓掌之外,三十万人还做了一个什么动作?(生答)是啊,所有人都把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所有人都在热切的期待着!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三点整,(课件播放宣布成立)孩子们你听见了吗?毛泽东主席庄严的向全世界宣告,(齐读:中华人民)你听见了吗?他的声音是那么的(庄严,)是那么的(雄伟)! 4.师:是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____)(板书:一起欢呼)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____)传到(___)传到(___)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同学们,请好好的品一品这段话,,自己读一读,开始!(自己读,记住,你自己的声音才是最独特的)!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变成一个欢呼的群众,一齐再来读读这段话(生读)师:是的,不仅场内的人这样欢呼,这声音更是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

  )

 (三)痛忆国耻 欢呼的孩子们,你们听,国歌已经奏响,你们看,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此时此刻,30 万人一齐做了一个什么动作?(生答:谁能读得比她读的更好?)(板书:一齐瞻仰)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孩子们,通过查资料和前几课的学习,你对中国在建国以前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段悲惨的生活有哪些了解?(生答: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放火烧掉这座园林

 艺术的瑰宝>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日本;旧中国贫穷,落后) 师:是啊,孩子们,回忆往昔,我们刻骨铭心,看吧!(ppt)

 圆明园,万园之园,这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英法联军一把火把他化为灰烬,只剩下残垣断壁在风雨中呜咽!看吧,鸦片战争开启了我国百年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史!看吧!南京!南京!我六朝古都在日本鬼子的学习下俨然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东方红太阳升,毛主席来了,中国共产党来了!带领着劳苦大众闹革命来了!看啊,孩子你看啊,1949 年 10 月 1 日,咱们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 三.感情升华 师:从今天开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我们昂首挺胸,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望着繁花似锦,望着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受着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回首开国大典,我们忆往昔,我们思今日,我们望未来!此时此刻,你心里有话想说吗?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纸上!(ppt:音乐)(生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谁都不许再欺负我们!你看,我的祖国多么强大!伟大的祖国,我爱你!)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我想我只能用这首歌来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我和我的祖国) 师:同学们,这首歌,你一唱,我一喝,送给你们,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感受人民群众的表现为主线,品字析句,让开国大典的一幕一幕,在我们的眼中,在我们的心上,在我们的头顶呈现,下节课,大家依然用这种学习方法,走进阅兵式,走进群众游行!谢谢孩子们,下课!

 《开国大典》学情分析

 禹城市伦镇中心小学

 杨小英 五年级学生,整体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高,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搜集资料、语言表达、有感情朗读感悟上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外,由于五年级有着独立的识字能力和强烈的自主意识,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但本课内容,由于时代感较强,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五年级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课前我利用导学单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情感的初步感知,同时推荐《开国大典》的影视作品给学生看,拉近学生与事件的距离,让其尝试走进那个年代。

 2.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文章感情深厚,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感悟、体会。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情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

 3.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教学中再现开国大典的场面,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其情感体会。

 《开国大典》效果分析 禹城市伦镇中心小学

  杨小英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开国大典》一课。其教学目标是: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从课标达成情况看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我紧紧依托文本、结合文本,充分发挥了文本的引领作用。

 课前我依据学情设计导学单,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反应为主线,品词析句,让开国大典的一幕一幕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

 二、从教材完成情况看 整节授课顺利完成课时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场面描写的方法,感受到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从学生掌握情况看 我紧紧抓住激情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分别读,齐读、分角色读,通过一遍遍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重点的词句,能够感受到人民群众去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通过激情的朗读,感受到人民领袖的伟大形象以及人们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总之,整个授课过程,我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每位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所提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

 禹城市伦镇中心小学

 杨小英 一、内容解说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二、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开国大典》评测练习 禹城市伦镇中心小学

  杨小英 一、用“ √”画出括号中 正确的读音。

 首都(dōu

 dū)

  飘拂(fú

 fó)

 差不多(chā

 chà)

  直奔(bēn

 bèn)

 电钮(liǔ

 niǔ)

  乘车(chén

 chénɡ)

 二、课文填空 1、开国大典的会场设在

  ,参加开国大典的各界人士总数有

 万。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指

  。

 3、是

 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

 4、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

  起来。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

 起来。

 三、和同学交流,你读完课文的感受。

 《开国大典》 课后 反思 禹城市伦镇中心小学

 杨小英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以及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入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场面,这片文章的篇幅较长,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根本行不通。这就需要教师对文章进行适当的筛选和重组,找准重点和难点,进行有侧重的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朗读体验。如在对入场式进行学习时,我采用了师生引读的形式,通过教师富有感染性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朗读的情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最后通过学生声情并茂 的朗读,把当时参加入场人员之多以及他们参加典礼前的心情之急切体现出来。

 初读的时候,学生朗读的不是特别到位,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人民群众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参加开国大典的?”这种心情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请学生圈划有关词句。”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重点词句。“我从‘直奔’可以看出工人们心情很急切,因为工人们下了火车之后,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就直接去了会场。”“我从‘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公里路赶来的’看出农民们害怕耽误了参加开国大典的时间,所以起早摸黑,‘赶来’说明他们走路走的很快!”然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使朗读的效果进一步趋于完善。

 我同样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并有感情朗读。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庄严的宣告,...

篇九: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德 与 社 会

 创设情境, 成就精彩

 ──《开国大典》 活动案例

 文 昌 中 心 小 学 董 敏 2011、 11

 创设情境, 成就精彩

 ──《开国大典》 活动案例 一、 课题背景:

 《开国大典》 是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

 本主题活动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欢庆祖国的生日” 两个主题活动内容组成。

 主要讲述了 新中国建立的来之不易,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由于本次主题活动涉及到建国初期的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 离学生生活较远, 所以课上借助影像资料, 图片, 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 了解国旗, 国徽的象征意义; 通过资料搜集, 图片展示, 明白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真正内涵,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置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 解, 升华爱党、 爱国的感情, 尝试着实现课程是为了 生活, 通过生活感受生活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发展。

 二、 课题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从知识、 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 我确定本次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为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方法与过程目标:

 关心祖国的命运, 关注祖国的发展, 尊敬国旗、 国歌、 国徽, 尝试多渠道地搜集有关开国大典及国旗、 国徽常识的资料, 崇敬人民英雄, 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课题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回顾历史, 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 了解国旗、 国徽、

 国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 课题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活动正是把自己作为指导者、 支持者和合作者, 课前引导学生进行的网络搜索、 图片搜集、 资料查找和整理、 采访等, 让孩子逐步深化对革命历史的认识, 课堂上通过使用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 共享、 看录象、 谈感受、唱国歌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共鸣, 致力于让学生充实地过好这一次的教育生活。

 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 更要在情感、 心灵的充盈上获得精神的体验, 在回归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

 五、 课题活动准备:

 1、 课件

 2、 搜集有关《开国大典》、 国旗、 国徽、 国歌的资料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完成导学案 六、 课题活动过程 活动一:

 了解《开国大典》, 激发爱国情感 1、 师:

 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 全国各族人民及世界上的华人华侨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一天,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庆祝这一天吗? 你知道是哪一年成立的吗?

 师:

 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在那一天我们国家举行了盛大而又隆重的庆典《开国大典》

  2、 师:

 你们想不想跟老师去领略一下 1949 年的开国大典。

 3、 师:

 那么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隧道, 回到那庄严的时刻, 去领略她得盛大隆重。

 课件:

 《开国大典》 视频 4、 说感受 5、 小小播音员 设计意图:

 现在学生对我国的历史知道的甚少, 因此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再现当时的情景, 引导学生入境生情, 使生处于和课的内容协调的氛围中, 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从而学得愉快, 学有所获。

 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

 的电视录像, 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 但效果不是很好。

 要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则有点困难。

  我灵机一动:

 “同学们, 为了 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 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开国大典的盛况, 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

 时间推移到了六十二年前的 9 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下当时开国大典的情景。老师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

 看谁最能临场发挥。

 现在,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五分钟后, 我请同学上台解说, 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

 在此基础上, 产生一位最佳解说员。

 最后, 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的乐曲声中, 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

 “现在中华人们共和国的 《开国大典》……”解说一个接着一个, 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 不断地欢呼, 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 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学生人人心潮澎湃, 个个激动万分, 所以谈感受时都情不自禁。

 活动二:

 回顾历史, 感悟庄严 1、 光看了开国大典盛况, 同学们的心情一定都很激动吧, 这些画面中, 令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场景? (生:

 欢腾、 升旗、 毛主席宣读)

 2、 下面同学们拿出课下所搜集资料, 小组内思考讨论,“广场上的人们为什么如此欢呼沸腾? 从中你感受到些什么?

 生:

 (1)

 民族屈辱史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款以及屈辱历史的见证“圆明园的毁灭”, 激发学生对列强的愤恨之情。

 (2)

 人民苦难史 通过多媒体显示“南京大屠杀” 的画面, 学生交流课前的搜集积累, 激发学生对旧中国人民的同情之心。

 (3)

 革命英雄史 通过讨论、 集体交流了 解在战争中为了 祖国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烈士。

 3、 师:

 人们如此欢呼沸腾, 是因为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了, 它标志着一百年来中国的屈辱、 内战乱战、 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成为了新国家、 新社会的主人。

 4、 师: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让我们自豪、 骄傲的时刻。

 课件:《开国大典》 视频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 重温那让我们自豪、 骄傲的时刻, 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 , 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三:

 利用导学案分组学习 课件:

 国旗、 国歌、 国徽 1、 分组整理学习资料 (1)

 生:

 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 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 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 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旗面为长方形, 长与宽比为 3: 2, 五颗星在旗面左上方 1/4 处, 旗杆套为白色。

  (2) 生:

 1949 年 9 月 27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 以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的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3) 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 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麦稻穗、 五星、 天安门、 齿轮为金色, 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 金、 红两种颜色在中国是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

 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 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站起来了!

 2、 课上展示 3、 各组相互补充、 评价 4、 师:

 国旗、 国徽、 国歌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 她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尊严、 正义、 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国歌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是我们中国历史的缩影, 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国耻, 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

 设计意图:

 在重温《开国大典》 之后, 明确国旗、 国徽、 国歌也成为新中国的标志。

 结合学生课前的资料搜集和积累, 进行资源共享, 了解国旗、 国歌、 国

 徽的象征意义及国歌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新中国有了 自己标志的自豪, 从而再次体会到开国大典那一刻具有决定意义的骄傲之情。

 5、 唱响国歌 设计意图:

 主题活动中师生跟音乐齐唱国歌, 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了起来,再唱响国歌, 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歌曲的含义, 了解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 追忆过去, 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 活动四:

 总结学习情况、 布置实践活动 今天这次主题活动, 我们一起领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了解了国旗、 国徽、国歌祖国标志的资料。

 愿大家永远记住那庄严地时刻, 永远记住我们是新中国的下一代, 要为祖国的繁荣、 腾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七、 课题反思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 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它更是学生走进历史, 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本互动等多维度的动态过程, 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 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 调整教学进程,超越预设目标, 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 创设活动情景, 激活学生主体

  本着对教材最新理念的理解,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我在设计这次主题活动时, 充分运用了体验式的教学手段, 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前收集开国大典的资料并上课进行交流, 进行资源共享。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还讲究学生直观的感悟和深层的体验结合, 活动中及时呈现课件, 因为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

 并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举行“小小播音员” 的竞争,使学生身临其境, 了解在开国大典上, 中央领导检阅人民解放军, 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以及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资料。

 安排这些资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时的宏大历史场面, 体会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二、 创设实践交流机会, 延续学习愉快 教与学的过程中, 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挖掘了学生的合作潜能;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相互倾听意识, 提高了倾听的能力。

 为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的方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课上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 及时地进行评价。

 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赋予的教学活动的空间, 在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 不局限于教材, 将教材展示的学习内容大胆地进行调整结合学生实际, 创造性的利用信息技术充实教材内容。

 既激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窗口,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受到情绪的感染,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以情入理, 情理交融, 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让他们带着热情, 以浓厚的兴趣, 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推荐访问:开国大典教学案例材料 教学案例 材料 开国大典
上一篇:写材料易错字词50例
下一篇:2022年【写材料用典】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完整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25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