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8篇)
来源:对照材料 发布时间:2024-08-24 17:40:02 点击:
篇一: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北斗溪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汇报[合集5篇]第一篇:北斗溪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汇报
北斗溪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镇按照市、县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建设大气北斗溪、雅气北斗溪、秀气北斗溪为目标,狠抓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四个关键环节,全面打响城市建设攻坚战。现将北斗溪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北斗溪镇位于溆浦南部,辖22个行政村、18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70.56平方公里、全县排名第七,人口17532人、全县排名十七,为二类乡镇。
近年来,北斗溪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镇村统筹、一体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龙头”,不断创新理念,调整思路,加大投入,已完成高铁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新镇规划,依托“一堤、一坝、四路、四桥”,构建高铁新镇基本框架,完善“一心、一带、两区、四组团”整体功能布局,打造成溆浦南部“窗口之镇”。
二、取得的成效
(一)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
立足于建设“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城镇发展目标,我镇高度重视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一是结合实际,从完善功能、拉大框架、提升城镇品味上入手,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全体机关干部会议、部分镇人大代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讨论;二是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我为城镇献一策”大型意见征集活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三是专门聘请湖南省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负责具体详规设计,为北斗溪镇城镇建设“一年有变化,二年上台阶,三年出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新区开发、服务提升改造、城镇创建等工程,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一是城镇功能日臻完善,九溪江小学投资235万元新建教师公租房32套;九溪江中学投入430余万元新建教学楼一栋、教师公租房18套并对旧教学楼进行整修,修建了高标准的运动场。北斗溪学校陆续投入510余万元,新建了一栋教学综合大楼、一栋学生宿舍楼、32套教师公租房,新建改建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校园面积扩大了2400平方米。以省教育厅的扶贫帮扶资金为主投资180万元,新建坪溪村幼儿园;投资54.5万元新建9套九溪江卫生院公租房,投资61万元新建了10套北斗溪卫生院公租房。全镇22个村均建起了农家书屋,文体设施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城镇文明初现雏形。二是城镇框架进一步拉开,积极配合完成了总投资2820万元,全长5公里,路基宽8.5米小北公路及安保设施建设;投资340万元建成了长113米、宽13米的坪溪大桥。高标准拓宽硬化了长6.5公里、宽5.5米的“九统公路”;连通隆回虎形山长21公里、宽4.5米的“九虎公路”;连通了山背北大门的长12.8公里、宽4.5米的黄田公路。构造了以高铁为交通枢纽核心的“一高、二省道、二县道”的交通网络格局;三是城镇品位持续提升,投资500万元对松林、光明集市进行提质改造,做到镇风村貌大有改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美。环卫工作荣获市“十佳乡镇”,县“模范乡镇”称号。路灯改造及硬化、亮化、绿化基础工程,进一步提升镇区形象。
(三)强化管理,增添城镇发展活力
一是大力开展镇级文明素质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户”、“卫生户”等评选活动,逐步改变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群众素质。二是加强镇环卫公司力量,将镇环卫工人增加到45人,实行分包路段、绩效考核,同时在全镇22个行政村均组建了环卫队伍,增加村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垃圾定期清扫、日产日清,街道绿化有专人管理。三是成立了综合管理大队,定期组织治安巡逻。坚持做到建管并重,不断规范市场经营,全面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现象;商户严格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做到门前垃圾日产日
清,镇区经营有序、环境干净整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镇格局相对分散。辖区面积广,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原因限制,小城镇规模不大,中心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建设相对滞后。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配套功能不完善。辖区内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还有差距。
三是城镇建设的品位不高,精品意识不强。现有的建筑样式和建筑立面地方特色尚未成型,标志性建筑不多,城镇文化氛围不够浓。
四是镇办企业实力薄弱,产业集聚度不高。镇属企业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镇办企业吸收城镇富余劳动力有限。
五是城镇建设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尤其是基础设施、公共、公益事业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四、下步思路和实施步骤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镇将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明确“立足一个核心,围绕两个轴线,建好三个功能片区”的城镇建设思路,“一核”即规划高铁南站至“六小一中心”为中心镇区,积极打造以行政、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和居住为主的综合服务核心;“两轴”即高铁新区发展轴、332S公路沿线产城融合发展轴;“三片区”即松林片区、九溪江片区、高铁新区,实现以产业聚集城镇,以城镇带动产业,通过一体布局、产城互动、城乡共进,逐渐做强做优城镇龙头,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发展,全面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全面完善新型城镇化规划
科学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客观需要和前提,要树立全域北斗溪的理念,明确以规划指导好镇区建设、工业经济及旅游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加强规划的约束性和执行力,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确保科学规划在统揽发展全局、落实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以健全功能为重点,全面增强新型城镇承载能力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步伐,全面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带动整个镇域经济发展。一是拉大城镇建设框架。加快镇区道路建设步伐,打通镇区交通脉络,实现镇区两纵主干道路框架。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规划实施供水、供气、雨污管网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成镇区综合提升。对332省道九溪江片区至松林片区路段进行提升改造工程,以风貌改造为契机,进行门窗更新、墙体粉涂、瓷片粘贴、铺设彩砖、排水沟复修、经营门店门牌制作等主要工程,在镇区形成一街一景,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使城镇面貌有大的变化,城镇形象有质的飞跃。同时做好镇区绿化工作,重点在沿街播绿、沿河布绿、腾地造绿上做文章,点缀小桥流水、名花绿草等,提升城镇品味。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我镇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三)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全面提升新型城镇综合形象
紧紧围绕打造溆浦南部窗口镇、高铁经济明星镇、花瑶文化特色镇、神秘古村生态镇,深入挖掘北斗溪镇的文化资源,塑文化品牌,提升城镇品位;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商务、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高端旅游产业带,与山背梯田风景区形成旅游观光服务带。通过产业的落户、发展,将带动思想观念更新、人才资金集聚、技术市场扩大,实现农民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多、地方财政收入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城镇综合形象进一步提高的多赢局面。
第二篇: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活力**、魅力山城”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构建区域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社区服务优良、居民幸福文明、社会平安和谐的宜商、宜居、靓丽、和谐新**。突出创新项目建设,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
设提供坚实基础。坚持高标准引进项目的原则,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确定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2012年,淄博博机福利水泥机械厂扩建项目和工业泵制造厂扩建项目竣工投产,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税800万元,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运行。总投资7.2亿元的龙凤缘开发项目、李家窑老工矿区改造等6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立足区位优势,2012年引进招商项目7个,引进资金1.26亿元,同比增长21.8%,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引进本科以上高科技人才60多人,研究开发新产品4项,发明专利申请5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1.2亿元,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突出改造提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实施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对美琉工矿区、山东建材厂、原**电机厂工矿区、柳杭·尚都一期二期等进行整体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核桃园、税务街、凤凰园等老旧小区进行了升级改造,拆除小区内乱搭乱建,栽植各类苗木,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建设小游园,并为小区居民更换排污管网,安装暖气管道,对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税务街小区居民楼外墙保温改造工程。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健全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立起了保洁、绿化、执法检查三支队伍,全力做好卫生保洁工作。突出落实民生保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深入开展预约、上门现场咨询等服务,为居民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了社区工作的规范化,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动态化管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认真做好卫生应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社区居民免费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突出固本强基维稳工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前提。全面启动了社区事务“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将辖区划分为15个二级“网格”,76个三级“网格”,建立了调委会16个,居民调解小组532个,楼宇调解员2150个,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
网络,以“网格化”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综合管理。开展“查民情、听民意、解难题、促和谐”大走访活动和“万人下基层”面对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活动,坚持矛盾纠纷“日排查、周分析、月化解”制度,完善了干部下访、领导公开接访、三级联点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扎实开展防火、防汛等工作,确保了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
第三篇:禹州市神垕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汇报
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
争当新型城镇化建设排头兵
——禹州市神垕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汇报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20公里处,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辖8个社区居委会,12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人,镇区建成面积9平方公里。201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42.9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34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9351元,先后荣获了“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神垕镇作为许昌市和禹州市确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镇,去年以来,按照许昌市委和禹州市委新型城镇化工作要求,以建设特色小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快推进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争当新型城镇化建设排头兵。
一、科学规划全域规划,高端定位神垕发展
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总纲,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以科学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神垕的定位是建设特色小城市,就是要打造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镇,我们根据“两区两带,双向转移、镇村一体”的总体思
路,采用“全域+重点”的规划理念,先后邀请全国重点院校和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神垕镇总体发展规划》、《神垕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策划规划》、《凤阳山新型社区规划》等各种策划规划共计15项,其中新型城镇化规划3项,钧陶瓷产业规划5项,文化旅游规划5项,规划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成立镇规委会,出台《神垕镇城镇规划建设指导意见》,对新编制规划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论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行性。
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名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许昌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发展繁荣大文化,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神垕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名镇,充满了发展机遇。我们确立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打造“神垕古镇—体验之旅”的发展目标,将钧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努力实现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伯灵翁庙修缮和义兴公改造与招商,积极开展老街院落招商和租赁工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创出了古镇保护开发新模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大力宣传钧瓷文化,成功举办欢乐中国行和第七届钧瓷文化节,钧瓷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神垕古玩城、华神钧窑渡假村、大龙山钧瓷文化村、晋佩章大师艺术馆等一大批文化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神垕旅游支撑力,2011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
三、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镇村一体协调发展
新型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省九次党代会、许昌市第六次党代会都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将其作为调整城乡关系和区域经济布局、促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规划先行,房企进入,利益引导,就业为本”的工作方法,对于社区的安置,我们坚持“两优先”,即:能集中连片腾出可平整利用土地的优先安置,危房群众优先安置。去年,经过多方努力,凤阳山社区项目实现了年内立项年内开工,成为全市第一个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并被列为许昌市
重点建设项目,迎接了许昌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观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凤阳山新型社区一期工程已基本封顶,正在按照“五化十有”的要求进行道路、桥梁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翟村新型社区和郗庄新型社区的前期工作也正在同步开展,两个社区毗邻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北部陶瓷产业园和神垕行政文化新区,可有效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老镇区利用拆迁改造,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连片开发,建设中小型居民社区,南大灵泉花苑小区、北大伴山庭院小区、锦绣天地小区已经正式启动。通过中心镇区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神垕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镇形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既着眼于当前,又立足于长远,高质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档次和品味,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近3.5亿元用于城镇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先后完成了禹神快速通道、省道236线、东环路和大坡路重修、神彩路拓宽改造、乾鸣大道、神钧大道(解放路)复修等道路工程;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景观路打造、快速通道文化墙等文化项目;完成景观路灯设置、通道绿化、游园广场、公厕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快11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进度,有效缓解镇区用电紧张问题;完成水厂改制,加快纸坊水库工程扫尾,筹划开工南水北调神垕支线工程,彻底解决群众吃水用水问题;积极实施肖河治理工程,打造优美的穿镇景观水系。通过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些制约神垕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民生工程得到彻底解决或正在解决,城镇功能得到不断完善,为神垕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产城融合,才能相互促进、更好发展。神垕镇是中国钧瓷之都和中国传统陶瓷产区,具有很好的钧陶瓷产业基础,目前,全镇共有钧瓷企业213家,年产钧瓷280万件,年销售收入12.5亿元;有陶瓷企业216多家,各类陶瓷产品年产量10.5亿件,年产值16亿元,年创
汇达4000多万美元,是河南省重要的陶瓷工业出口基地。我们按照“产城融合、镇村一体”的发展思路,以解决群众就业为基础,坚持以产业支撑带动发展,不断加快推进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北部陶瓷工业园两个产业聚集区建设。目前,占地面积2000亩的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晋家钧窑、华神钧窑、神工钧窑、万迪钧窑等30余家钧瓷文化企业已经完成建设或正在建设;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的北部陶瓷工业园一期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工,已正式入驻陶瓷企业4家,其中两家已开工建设。规划和建设中的三个新型农村社区毗邻产业聚集区,可有效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吸纳了周边县市、乡镇群众1.5万多人到神垕工作。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神垕镇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了诸多启示。
(一)科学编制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只有立足长远,科学编制规划,才能保证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神垕镇先后邀请中科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上海江南建筑设计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豫建设计院等知名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项规划,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打造富有个性特色的小城市。
(二)实行市场运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要破除“等、靠、要”观念,大力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发展战略,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安置与商业开发的最佳结合模式,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居住环境。
(三)完善城镇功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措施。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完善镇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努力提升城镇形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让居民真正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实惠。
(四)产业积聚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推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集聚区是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结合点。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为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者和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神垕镇将按照“文化兴镇、旅游立镇”的发展战略,突出钧瓷文化和生态旅游特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把神垕打造成实力雄厚、特色突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文化旅游名镇。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
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要加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思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同时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根据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重要交通干道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筹我镇城乡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和新型社区、示范村集中。要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集镇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城郊改造、小城镇依托等多种建设模式。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镇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
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研究制定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探索,不断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工作。要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放宽科技人才的户口迁移条件。要创新土地使用机制,研究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
城镇化是现代化最基本的战略支撑所在,是最强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当前最大的红利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为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九项重点工作之一,城镇化已经被视为未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基础。当前,许多城市在创建“幸福城市”。幸福城市必定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城镇化实质上就是让更多居民享受幸福生活的过程,不仅市民更幸福,而且农村转移人口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感受。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近二三百年的工业化是人类生存方式发生最大变迁的时期。工业发展促使成百上千座城镇崛起,城镇发展又对工业和人口进一步集聚形成巨大吸引力。可以说,工业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伟大革命,城镇化同其如影随形。工业化创造了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城镇化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推动人类发展进入最辉煌的时代,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数千年的总和。我
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彻底改变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推动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背离以人为本原则导致城镇化的异化
城镇化起源于人的自然聚集,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都应当以人为本。由于传统城镇化以物为本,片面强调规模扩张而忽视产业发展,强调密度而忽视承载吸收能力,强调速度而忽视消化转换能力,强调大、新、洋而忽视空间生态优化,因此导致了“城市病”、城市新居民“水土不服”等诸多弊端。而新型城镇化则新在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本质是由偏重城市物质形态的扩张提升向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图与深刻内涵,加速由传统物本城镇化向新型人本城镇化的理性回归。
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城镇化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创造,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类也可能偏离以人为本的方向而走上歧途,产生异化现象。产城发展变得结构失衡。产业和城镇盲目发展,可能破坏工业化同城镇化的协同关系:或者城镇没有产业支撑,居民难以就业,成为“穷城”、“睡城”、“空城”;或者进驻企业没有高质量城镇化基础的支撑而难有长期竞争力,留不住人才,产业发展无力攀登技术制高点;或者城镇的包容性差,外来人口长期无法融入,利益矛盾突出。这样的产业和城镇发展均处于低水平,往往导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实现集聚变得很不便利。人口向城镇集聚原本是为了更加便于生产和生活,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但是,无序的人口集聚和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使得生产和生活越来越不便利。生活成本提高过快,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供应不足,城镇内部以及城镇之间人流物流不畅。规避风险变得危情四伏。“城”原本是防范灾难和风险的地方,但如果城镇建设和管理不善,城镇生活就缺乏安全保障,反而成为高风险地区。例如,犯罪、车祸、火灾、环境污染、疾病传染、安
全事故以及饮食不卫生、群体性事件等会使居民缺乏安全感。
吸纳人口变得阻碍融合。城镇化是一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城镇具有吸纳人口的吸引力和包容性。但也可能由于物质和制度上的缺陷,城镇化反而阻碍社会一体化,导致人口社会性分裂和城乡差距扩大。创造财富变得失去幸福。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举,但低质量的城镇生活可能使人抑郁、焦虑甚至愤懑,并没有让居民感觉更加幸福。增进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
城镇应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的居民聚居地,而且能够以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这一性质,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居民基本活动状态是劳作、休闲、居住和通行,城镇化必须给居民提供更适宜的创业就业条件、休闲文化场所、居住条件环境和人车交通便利。为此,需要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时,还应构建特殊时期的应急机制和管理体系。城镇化应为满足居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物质、精神和空间需求提供完备的条件。哪些由居民家庭自己解决,哪些由企业或非营利机构解决,哪些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的公共服务系统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有系统的规划安排、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都知道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以人为本”。党的性质和宗旨都决定了凡事都要以人们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我们的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为本的中国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强调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同时不断改善民生。
目前,如何防止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复造城运动,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只有大规模的投资才能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政绩的量化,而产业转型不仅短期内无望实现,将农民转换为市民身份也需要大量的民
生投入,这对地方政府而言很难实现,毕竟现在承担了太多的债务,也有实现经济增长的任务。
新型城镇化里面,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为我们以前的城镇化中,存在着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比如说,征地盖成大房子、修宽阔的马路,但是失地的农民有些问题没能解决好,政府占用了这些农民的地,却没能给人家相应的补偿。还有在以往城镇化中还存在着过分追求数量的现象。所谓的“追求数量”就是进城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这些进城的人到了城市之后,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居民待遇,例如他们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孩子教育问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好。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失地农民的上访事件、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等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我们的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是住房,第二是就业,第三是社会保障。比如说,占用了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那么就要补偿到位。所谓的补偿到位,就是说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城镇化要有所改善,而不是土地房子被征收后,变成“三无农民”,即无住房、无就业、无保障。用得到的补偿款买不起新的房子,没有土地就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就是说土地的补偿制度要以人为本,要合理,要科学,然后在操作中环节落实要到位。虽然农村的土地是集体的土地,但农民有承包权,农民失去土地之后,要能够从土地的补偿中取得比较好的效益现在有些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开始把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纳入进去,还有些单位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还有些地方在给失地农民的实物补偿中分配给他们一些商业建筑面积,解决他们失地后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售收入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生活等问题,让他们共享城镇化的成果,这样在城镇化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
篇二: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城镇化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工作汇报,欢迎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工作汇报一
去年,xx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xx市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切实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特别是结合本地实际,在新型城镇化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设想
xx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位是依托现有城区,东移北扩,着力打造xx西部集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重要组团城市。按照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思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区为中心、以重点镇区为骨架,以农村社区为延伸,着力构建中心城区、特色镇区、新型社区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到xx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5万,市区人口突破50万,城镇化率超过50%;到xx年,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规模达到60万,把xx建设成为工业强盛、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发达,具有中原特色
/15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规划布局为1396工程,即:突出城市一带(xx景观带)三区(老城区、新城区、产业集聚区)、培育九个中心名镇(xx、xx、xx、xx、xx、xx、xx、xx、xx),建设60个新型社区(每个乡镇办建设1-3个示范性社区,五年内全市规划建设60个示范性社区)。概括起来,就是一带三区,九镇环卫,东移北扩。
二、主要措施
按照建设现代城镇体系的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对中心城区、特色镇区、新型社区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规划论证,并印发了《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x发〔xx〕1号),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细化了工作措施。
(一)围绕向心布局,建设完善市区组团。按照向心布局、向心发展的要求,中心城区重点是以现有城区为基础,东移北扩,向西适度扩展,向南填空补齐。其中,xx景观带的目标是经过3-5年努力,打造一条长达15公里、集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带;老城区重点是加快改造提升步伐,通过编制落实城市文化建设专题规划,依托xx博物馆、xx帮会馆、xx等遗迹,合理地将x都、x都、x都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改造当中,承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是培育装备制造、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和现代物流提速工程,壮大产业支撑、实现产城融合;城市新区包括东区和北区,重点是通过实施第三污水处理厂、东区热源厂、人民医院搬迁、市委党校搬迁、老年公寓、体育中心、广电文
/15化中心、汽车城、建材城、赛车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功能,实现东移北扩,打造以xx为中线,以东区北区为两翼,向xx中心发展的格局。
(二)突出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中心镇区。xx原有9镇、13乡,近年来有6个乡撤乡建镇,现在已是15镇、7乡,还有2个乡已经申报撤乡建镇,年底前将变为17镇、5乡,22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修编。纳入重点培育的9个镇都有一定优势和特点,其中:xx、xx、xx、xx分别处在东南西北四个关键位置,xx、xx、xx有文化品牌和旅游潜力,xx、xx、xx有传统产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先行、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中心镇区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情况是:把xx、xx、xx、xx四个镇作为四个方向的重心,沿xx、xx、xx快速通道这三条公路,打造产业走廊,并按照位置相邻、特色相近的原则,发挥9镇的区域带动作用,打造xx、xx、xx、xx等四个次经济区,使其成为乡镇组团的龙头、城乡协调的纽带。目前,这些镇也都结合实际做出了发展规划,如:具有文化品牌和旅游潜力的xx、xx分别结合xx文化、xx进行规划,xx委托xx集团编制新区规划,并与该集团合作建设xx文化街项目;xx按照xx书记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对xx河两岸进行详细规划,基本实现了各类功能性规划一步到位。处在xx间重要节点的xx提出要配合市区东移,拉近xx通往xx中心城区的时间距离。通过规划引领、规划带动,力争到xx年,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
/15能力的中心镇。
(三)积极探索路径,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对初步确定的60个村,我们将择优选取若干个区位优势较好、交通较为便利、集聚规模较大、发展潜力较大、辐射能力较强、能为周围社区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作为试点进行重点规划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目前,已有36个村庄完成编制规划,今年年底要完成30%的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xx年年底完成60%的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xx年年底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全部完成。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四条途径推进:一是项目带动、使旧貌换新颜。强力实施农村公路提升三年计划、办学条件改善三年工程,完善卫生服务网络、电网、生态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促进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村容村貌改观。二是迁村进城、让农民变市民。通过市区东移北扩、城中村改造、产业集聚区建设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城区边缘地带农民进城、变为市民。三是整村迁安、把农村变社区。通过对地质灾害区、煤炭塌陷区、压煤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新型社区建设。xx乡xx村、xx村、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就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建设新型社区。四是化零为整、由分散变集中。通过科学规划,整合位置相邻的村,组建大的新型社区。xx镇正在进行总体规划,计划通过整合,建成几个大的新型社区;xx镇计划把xx沿线的xx、xx、xx等整合成一个新型社区。争取到xx年,完成6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任务,到xx年,全市90%以上的村庄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设施
/15配套、整洁优美、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为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市还制定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一是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相关责任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组,及时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分包城建重点项目,市委、市政府每月召开一次城建项目督导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城镇化建设工作。三是建立了城建项目督查机制,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市纪委监察局加大了对城建重点项目的督查力度,一月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并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四是完善了考核制度,把城镇化建设纳入全市目标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对各乡镇(办)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把考评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城乡规划引领,完善规划体系。一是着力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完成新区概念性详细规划、xx景观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好城市重点地区、地段规划设计,实施城区10条主干道路的街景景观规划,尽快形成以xx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为龙头,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社区规划、村庄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
/15坚持以城乡规划为引领,把城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相衔接,做到五规合一,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引领,着力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小城镇为节点、中心村为网络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三是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律监管、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批前公示、听证制度及联合执法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镇村三级规划管理网络,组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编制、职能、人员和经费;建立规划实施督察员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规划权威。
(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筑牢发展之基。一是强化城镇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以城区为枢纽、乡建制镇和乡集镇为节点,建立起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城镇水、电、气、热供应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重复利用率,坚持主干电网建设和配电网建设并重,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清洁、经济、高效的新能源。三是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城镇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和防灾救灾能力;加强社会福利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社区服务、老年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信息网络,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
/15应用,逐步形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
(三)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破解瓶颈制约。一是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支持,将各类资金有效整合,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切实发挥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政府资产、集体资产、土地资源等城市资源,做强做大投融资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三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探索推行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变政府对公用行业的直接行为为间接的监管,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
(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建设用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确立工业产业集聚区集中、村庄向小城镇集中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新思路,不断完善城市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收回、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监管机制。将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放在内涵挖潜上,利用城区存量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工业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耕地资源。在有较强产业支撑的乡镇试点开展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工作,统筹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撤并的规模、范围和布局,合理安排新建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切实做到核算准确、布局合理、预留充分,占补平衡且有一定剩余。对于占用本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民还迁住宅及小城镇配套公用、公益设施的土地,按划拨用地方式申报办理,其余用地实行有偿供应,其
/15中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五)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城镇。一是充分考虑城镇规划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同时,建立城市绿化屏障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加强公园、绿化带、草坪的建设和保护。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积极申报中央农村环保资金项目,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排水系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工矿区的城镇,围绕矿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大矿区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力度;对旅游型城镇,强化旅游环境保护,确保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良性发展。同时,按照城镇环境规划要求,划定畜禽及水产禁养区、限养区和发展区,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三是建立农村环保网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把环保工作列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努力创造优美的城乡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工作汇报二
xx地处x西边陲,xx山脉中段,xx山北麓,东邻xx,南毗xx,西与xx、xx接壤,北与xx、xx相连。南北长约58公里,东西宽约38公里,国土面积107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个垦殖场、15/15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
xx是一个有着1730余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县,是全国唯一以xx命名的行政县,也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县,有着红色的经典。xx省政府、x区省政府在这里成立。革命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达3486名,建国后第一批授衔的将军有13位,xx一枝枪和将军农民xx的故事闻名遐迩。境内拥有xx山、xx山、xx山三个省级森林公园和高天岩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xxxx为代表的珍稀树种30余种,森林覆盖率70.1%,是全省首批十佳绿色生态县,被誉为xx山脉的梦里水乡、xx边关的碧玉瑰宝、xx腹地的天然氧吧。
近年来,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城镇建设作为xx的形象、xx的品牌、xx的投资创业环境来抓,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大要求,坚持以四区目标为中心(即:把xx建设成xx边界转型发展工矿区、特色农业产业区、宜居宜业风景区、城乡物流边贸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xx之乡),突出四大园区建设(即:省级生态工业园、文化产业园、xx博览园、新城教育园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xx年以来,我县相继荣获国家文明县城、xx省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城市四项殊荣,并被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评为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县之一。如今,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47.7%;城市的道路越来越畅通,城区道路总面积达168.2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41.24平方米;城市的绿化越来越提升,县城建成
/15区绿化覆盖率达40.9%,绿地率3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3平方米。xx日益成为客商青睐的投资佳地、创业宝地。
一、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加强领导,奋发进取凝聚合力。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全县上下和衷共济,奋力拼搏,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尤其是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上任以后,我县开拓创新、勇于奋进,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城市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就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县党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四区战略,即:把xx建设成xx边界转型发展工矿区、特色农业产业区、宜居宜业风景区、城乡物流边贸区,打造名副其实xx之乡。使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全面打响了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攻坚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我县下发了《关于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运行机制的意见》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领导挂点制、定期调度制、督查考核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各城镇化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推进,并定期召开调度会,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以此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促进项目建设。此外,我们还定期邀请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城镇建设项目进行观摩,积极听取他们对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是注重科学建设,着眼长远编制规划。把科学规划作为推进新
/15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龙头。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大气魄、大手笔、高品位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三个乡镇的集镇规划,以及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和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邀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设计专家对一江两岸、xx湿地公园、xx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积极策应xx铁路、xx高速公路和xx公路(xx段)二级公路的修建,启动了xx区域的总体规划编制和xx镇、xx镇、xx镇、xx乡等乡镇集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城镇结构日臻成熟,初步构建了一城、一廊、一区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心三廊三带多点和一环、二廊、六轴、九园的县域绿化空间结构,以及以县城为中心,以交通为纽带,以集镇为节点的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建设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三是注重载体建设,全力以赴实施项目。把重点项目的实施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今年,我县共启动实施72个城镇化建设项目,其中完工项目14个,在建项目31个(其中续建项目19个,新建项目6个),计划开工项目27个,涉及投资总额达59.8亿元。一方面,加大了对老城区升级改造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了老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了金城大道、广兴路、永安大道等中心城区主要街道及3个入城口的绿化提升工作,全面实施了xx教育产业园、xx博览园、xx文化园、xx广场、xx路、城区道路建设、人行道改造、农贸城改造、xx广场改造、xx河改造、xx园等项目,全面落实了省市下达的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任务,目前均已开工建设。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老城区城市功能,提升了老城区
11/15城市品位,优化了老城区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新城区开发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了公园绿地建设、道路、广场、供水等市政设施项目,以及医疗卫生、文体中心、垃圾填埋场等社会事业项目。同时,立足本县的生态特色,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倾力打造县城绿化、通道绿化、山上绿化、乡(镇)村绿化等精品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xx国道六市至县城路段绿化示范工程;着力抓好了xx果业、xx农林等生态亮点工程建设;开展了绿色小区、绿色社区、绿色机关创建活动,切实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
四是注重健全机制,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坚持严管重罚抓城市管理,重拳出击治脏乱,铁心硬手整环境,强化机制求长效的城镇管理方针,按照管理一条龙的要求,强化城镇管理职能,提升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组建了城区土地执法大队,建立健全了城区土地执法管理制度,建立了城区卫生包片分段管理制度,突出抓好市容环境、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城镇管理全覆盖、无疏漏、不间断。深入推进了城乡清洁工程,把城乡清洁工程与城中村的改造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相结合,与集镇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与xx国道及省道沿途环境整治相结合,在13个乡镇157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将城乡清洁工程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了乡镇和部门的职责,对各乡镇、各部门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五是注重市场运作,千方百计经营城市。加快城镇土地资源的资本化,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经营城市运作机制。
12/15把经营土地作为经营城市的核心,加大政府对土地的收购储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土地二级市场。通过规范公开拍卖程序,实行土地有序出让、均衡供应;通过先做环境后开发,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把土地资源变为城镇建设的重要财源。依托土地收储中心,积极招商引资、跑项争资,灵活运用拍卖、有偿使用、股权转让、租赁、抵押等方式盘活土地存量,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正在实施持续1年左右时间的打击两违铁锤行动,将依法严厉打击查处各类违法建房和违法土地交易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和住房建设秩序。
六是注重产业支撑,做强做旺发展活力。把发展城镇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在有水平、有实力、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做大城镇规模,注意以业兴城、以城拓业,充分发挥工业化的要素聚集和产业支撑作用,壮大城市经济整体实力。以打造省级生态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抓手,以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中心城区和园区产业的互动,形成了以金属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为主的骨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为农民工转移就业创造了更多岗位,带动了回乡创业和农民进城务工。加快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好物流、金融、商贸、房地产业等,同时通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深山移民集中安置、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结合,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深山移民集中安置小区、安居工程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和廉租住房小区,出台了务工人员城区就学零门槛政策,城区人口不断增多,城区人气不断
13/15聚集。
七是注重统筹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坚持走特色兴镇、产业兴镇之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增强集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在全县开展集镇建设行动和新农村建设,以集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加大治脏、治乱、治本力度,加强五化(洁化、美化、绿化、亮化、规范化)建设,促进集镇功能明显提升,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同时,率先在坊楼镇、升坊镇、良坊镇等一批交通区位较好、产业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资源优势突出的乡镇集中开展了集镇道路、供水、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集镇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工作,实施了农村集贸市场改造,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功能,优化了集镇环境,提升了集镇形象。紧抓xx铁路、xx高速建设和xx公路(xx段)二级公路升级改造的有利时机,着力把xx区域打造成集商贸、仓储、物流于一体的xx边界商品集散中心。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下阶段,我们将以构建城在景中、家在画中、游在乐中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为目标,按照以一江(xx江)、两山(xx山、xx山)、三环三纵为框架的思路,抢抓时机,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大干快上,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建设,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
一是强化规划确保精品。牢固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重金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队伍,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规划塑造一个特色鲜明、文化浓厚的xx城市形象。注重突出xx文化的内涵,做到建筑风格、城市格调统一,彰显城市个性。科学开发一江两岸,14/15加强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赋予xx江灵气,打造代表xx县城的标志性名片。坚持一支笔审批、一张图纸施工、一把尺子度量,重点抓好规划的实施与执法工作,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坚持开门规划、问计于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广泛性,提高规划的质量与水平。
二是强化责任确保进度。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的总要求,继续实行领导挂点责任制、项目跟踪服务制、部门负责工作制,确保六个一(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推进机制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继续实行时间倒排、责任倒逼制,切实加快推进建设进度。继续强化督查机制,坚持城建项目定期调度与重点调度、现场调度与会议调度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完善定期督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优化施工环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建管确保质量。坚持把项目建设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认真执行招投标制、资本金制、项目合同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严把项目质量关和安全关,督促施工、监理单位务必按照各项建设质量标准和项目建设的规划、要求,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力争建成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和样板工程。
四是强化筹资确保投入。灵活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进一步做好提高土地经营收益、完善投融资平台、社会多元化筹资,以及采取xx、xx模式,举全县之力,聚各方之财,全力支持城镇化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15/15
篇三: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今天将向大家汇报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情况。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它旨在推动人口流动、城乡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进展
自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超过了中央政府设定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群发展。通过打造一批重点城市和城市群,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促进城市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2.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的发展效益。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质的住房、交通、教育、医
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民进城的成本,提高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情况。
四、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1.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2.城乡差距扩大,农民进城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仍然存在。
3.城市不平衡发展问题,一线城市过度拥挤与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矛盾。
五、新型城镇化的未来方向
1.加大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力度,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制度,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人口的均衡流动。
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环境。
以上就是我对新型城镇化的汇报,谢谢!
篇四: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区位于******市区西部,是以工业为主导、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万亩。辖3个农业办事处,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万人。近年来,******区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起步早、投资大、进展快的良好态势。目前,累计投入资金6.08亿元,开工建设5个新型社区,建成94栋多层、5栋高层,在建124栋多层,安置群众16000余人。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谋划定准位。******区人均耕地少、城乡界限不分,多数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群众迫切希望过上现代城市生活。近年来,西部产业集聚区快速推进,南水北调和人民路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给******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区明确了用城市化理念、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新型社区建设上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与中心城区拓展、产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北部后花园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相结合;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推进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形成以城市化为方向,以新型社区为引领,加快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适龄农民变工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局面。目前,******区按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对全区35个行政村统筹考虑,按现代城市化的标准统一规划了12个新型社区,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目前,全区新型社区建设呈现了建成2个(和顺社区、南敬新村)、在建3个(和美社区、朱村美苑、店后新村)、筹备4个(和祥社区、东王封新村、李封三村、星月花园)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2500余
亩,对全区城市化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强化措施抓推进。为加快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区从制定落实政策,科学分类推进,做强产业支撑等方面强化措施,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政策引领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为了尽快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区成立了高规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挥部,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政委和指挥长。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大投入、保障用地、房屋产权等八个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制定了《******西部产业集聚区征迁安置工作整体方案》、《集聚区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工作程序》、《关于对农村老龄人群实行养老补助的意见》等保障措施,实行住房、就业和生活保障“三位一体”的安置政策,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强化分类推进。对北部山区村,围绕北部后花园建设,在实施“一村一品”、开发山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搬迁并村工程,将小而分散的自然村迁建到交通相对发达、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对南部平原村,按照集中布局居住、实现就地城市化的要求,把9个村规划整合成造店星月花园、朱村美苑、店后新村和南敬新村4个新型社区。其中,朱村美苑社区规划整合3个村庄,一期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21栋住宅楼,可解决844户群众住房问题。对4个城中村,围绕规划建设的特色商务区,积极推进城市化改造。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衡宇小区、东福园小区两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对集聚区范围内的村,集中规划建设城市化社区,实施整村搬迁。建成了和顺社区、和美社区(一期),开工建设了和美小区(二期),和祥社区近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使集聚区内9个村的农民直接融入城市社区,享受城市生活。三是强化产业支撑。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建设新型社区不仅仅是盖新房,更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1、做强工业。依托西部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目前,集聚区已入驻企业1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上市公司4家,股权上市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
2、做优农业。坚持培优扶强,特色发展。培育了淼雨等农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发展了6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做实服务业。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区位优势,以休闲旅游、物流产业为重点,引进晚晴度假村、武钢物流、万兴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培育三产的主导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提速提效。
(三)创新机制破瓶颈。******区针对城区可利用土地少、资金投入大等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积极研究利用政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制约瓶颈,加快新型社区建设。一是建立集约化土地优先供应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灵活运用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节约的土地优先调剂为建设用地,优先满足试点社区建设使用。******区明确了“向沿山要工业用地,向浅山要城市建设用地,改造旧城区向空中要地”的方向,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采取原址翻建、合村并点、建新拆旧等方式进行土地资源整合,挖掘土地潜力,有效缓解了在农村和城中村建设新型社区的土地制约。近年来,除腾出5000余亩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外,还腾出1000余亩土地,保证了新型社区建设用地。二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针对建设新型社区资金需求量大,而财政扶持资金有限的情况,******区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为社区建设引活力、添动力。重点探索三种投入建设模式:
1、政府主导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主导作用,强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投资2.1亿元建成了和顺社区、和美社区(一期),投资5亿元开工建设和美社区(二期)。整合涉农引导资金,改变以往“洒胡椒面儿”式的资金投放模式,整合1200万元涉农资金投入新型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依托中财投资公司开展信贷融资合作,引入交行资金8000万元。
2、市场运作型。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信贷、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和祥社区正在和中国建筑等开发商洽谈合作事宜,预计可引进资金6亿元。
3、自筹自建型。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筹自建。朱村美苑社区,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北朱村群众自发集资1.2亿元,建成了朱村美苑北朱村项目一期;南朱村筹集资金3800万元,开工建设了朱村美苑南朱村项目一期。三是建立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区在新型社区建设前、过程中和建成后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实现利益的充分保障。在社区建设前,对于新型社区的选址、功能布局、户型楼层等都充分征集群众意见,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在建设过程中,成立由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监督组织,从项目变更、工程质量到征迁补偿,全程监督,努力把新型社区建成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在社区建成占补平衡后,土地整理开发的增值收益全部留给农民,让群众真正拥有自己的财产并实现增值。和美、和顺社区按照每人38平方米(28平方米的安置价房和10平方米的成本价房,其中安置价为500元/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安置。朱村美苑按房屋的成本价出售给村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四)城乡统筹共发展。******区改变传统的建一个社区配一套基础设施的老办法,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通过科学规划,统筹使用,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向新型社区靠近,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光华路、许官线、林场路和中冰线等城乡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6700万元开工建设了的******区污水管网工程,投资72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二是统筹城乡教育。积极开展城乡学校结盟共建,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就业。在所有农业办事处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在各村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形成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积极与集聚区新入驻企业沟通,建立用工发布制度,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2012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850人,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涉农居民已占到农户总数的70%以上。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做到了无缝隙、全覆盖。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和失地农民养老补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2012年共发放失地农民养
老补助19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配套政策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是规划、土地手续。作为城区,缺乏规划和土地的自主性。自2011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有关部门的规划、土地、融资等配套措施未出台。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优惠政策落实难,前期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水、电、气等配套费按城市社区收取,标准高,增大了入住群众负担。
三、工作体会
认真研究思考近几年的新型社区建设,我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也是下步努力的方向。就是“三个突出,三个重在”:
一、突出配套设施,重在加大投入。什么叫实现城市化?单从感觉上,就是居住条件好了、环境好了、交通方便了、小孩上学近了……这些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却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最上心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把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做好。分两步走:一是选好址,定好位,做好规划,引导汇聚方方面面力量,加快谋划,加大投入,把水电气暖、卫生交通等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好建设好,让老百姓愿意住、住得下。二是在上述基础上,实现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社区管理等全面的城市化。
二、突出内生动力,重在顺势而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事情再也不能干了。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办法,可以带来政绩、可以带来税收、可以方便考核。这些都是从政府主导层面考虑的。应该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政策,这就是所说的“人的城市化”。在新型社区建设模式上,应从政府主导逐步过渡为市场主导。城市化毕竟是人心所向,要有典型、有样本,抓住重要工程建设的机会,抓住产业集聚区发展机会,抓住农村群众迫切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以村为主体,引导农村分期分批实现城市化。
三、突出政策支撑,重在协调服务。做为城区,规划、土地等都
必须符合市里统一安排。市里要制定新型社区建设的激励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对新型社区建设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强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监管服务,谋划农村变社区以后的组织建设,由钢筋水泥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变成有血有肉欣欣向荣的城市化。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区位于******市区西部,是以工业为主导、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万亩。辖3个农业办事处,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万人。近年来,******区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起步早、投资大、进展快的良好态势。目前,累计投入资金6.08亿元,开工建设5个新型社区,建成94栋多层、5栋高层,在建124栋多层,安置群众16000余人。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谋划定准位。******区人均耕地少、城乡界限不分,多数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群众迫切希望过上现代城市生活。近年来,西部产业集聚区快速推进,南水北调和人民路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给******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区明确了用城市化理念、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新型社区建设上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与中心城区拓展、产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北部后花园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相结合;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推进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形成以城市化为方向,以新型社区为引领,加快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适龄农民变工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局面。目前,******区按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对全区35个行政村统筹考虑,按现代城市化的标准统一规划了12个新型社区,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目前,全区新型社区建设呈现了建成2个(和顺社区、南敬新村)、在建3个(和美社区、朱村美
苑、店后新村)、筹备4个(和祥社区、东王封新村、李封三村、星月花园)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2500余亩,对全区城市化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强化措施抓推进。为加快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区从制定落实政策,科学分类推进,做强产业支撑等方面强化措施,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政策引领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为了尽快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区成立了高规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挥部,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政委和指挥长。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大投入、保障用地、房屋产权等八个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制定了《******西部产业集聚区征迁安置工作整体方案》、《集聚区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工作程序》、《关于对农村老龄人群实行养老补助的意见》等保障措施,实行住房、就业和生活保障“三位一体”的安置政策,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强化分类推进。对北部山区村,围绕北部后花园建设,在实施“一村一品”、开发山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搬迁并村工程,将小而分散的自然村迁建到交通相对发达、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对南部平原村,按照集中布局居住、实现就地城市化的要求,把9个村规划整合成造店星月花园、朱村美苑、店后新村和南敬新村4个新型社区。其中,朱村美苑社区规划整合3个村庄,一期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21栋住宅楼,可解决844户群众住房问题。对4个城中村,围绕规划建设的特色商务区,积极推进城市化改造。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衡宇小区、东福园小区两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对集聚区范围内的村,集中规划建设城市化社区,实施整村搬迁。建成了和顺社区、和美社区(一期),开工建设了和美小区(二期),和祥社区近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使集聚区内9个村的农民直接融入城市社区,享受城市生活。三是强化产业支撑。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建设新型社区不仅仅是盖新房,更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1、做强工业。依托西部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目前,集聚区已入驻企业1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28家,上市公司4家,股权上市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
2、做优农业。坚持培优扶强,特色发展。培育了淼雨等农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发展了6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做实服务业。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区位优势,以休闲旅游、物流产业为重点,引进晚晴度假村、武钢物流、万兴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培育三产的主导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提速提效。
(三)创新机制破瓶颈。******区针对城区可利用土地少、资金投入大等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积极研究利用政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制约瓶颈,加快新型社区建设。一是建立集约化土地优先供应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灵活运用土地增减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
乐昌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乐昌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2017年9月24日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方针,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
的成效。现就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新型城镇化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以“中心城区”为突破口,现代城镇雏形初现
市政府按照“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的城市发展方向,积极盘活土地,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目前,乐昌城区城市规划用地范围为麒麟山以南、马头山以北、乐广高速公路以东、横岭村以西的区域,主要为乐城街道的土地,同时包括廊田镇、长来镇、北乡镇的部分土地。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9.74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15.2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13平方米/人,比现状减少3.65平方米/人、建成区面积18.3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以年均增长
5.18‰递增,预测2017年城镇人口达14.26万人、城镇化率2015年为49.23%,2016年递增了1.94%,为51.17%。随着“一江两岸”的原公安局地块、氮肥厂地块、造纸厂地块、市第三农贸市场地块等项目的启动,以及碧桂园项目的拉动和“一江两岸”市政道路的延伸实施,新、老城区面貌逐步改观,使城区框架不断拉大,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乐昌经济和社会发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粤建规函[2009]455号),我市委托了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编制。省住建厅于2010年5月组织召开了《规划纲要》审查会,并印发了《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意见的函》(粤建办规函[2010]296号)。但由于省国土厅指出了《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的规划成果与《广东省乐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的中心城区范围及用地规模不一致的问题,建议我市予以协调。
基于“多规合一”、广乐高速的开通以及京广高铁乐昌东站的建设,另外,按照《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提高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上报审批效率的通知》(粤建规[2016]13号)精神,“可将总体规划期末年限修改为2030年,以充分落实‘十三五’国家和省对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我市报请韶关市人民政府对《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进行修改,调整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规划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本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粤北门户城市,粤北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粤北现代产业(优质农业、先进制造业、旅游商贸服务业)强市,韶关副中心城市,滨江生态山水城市”,规划至2020年,乐昌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0.05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至2030年,乐昌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9.74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
规划修改工作前后经历了“前期调研、专题研究、初步方案、规
划纲要”4个阶段。编制单位在基础资料收集、现
场踏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等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规划纲要。我市于2017年1月至4月中旬期间分别开展了四次的征求各部门和乡镇意见,并通过了乐昌市政府常务会议和乐昌市委党政班子会议讨论。针对意见征集,编制单位对《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进行了四轮的修改完善;2017年5月17日,我市组织召开了《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专家评审会,并通过了评审。2017年7月10日,韶关市城乡规划局对《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提出了审查意见(韶城规村函[2017]163号),目前,我市正按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其后即可报省住建厅审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规划纲要,并经过了四轮的征求意见,通过了市委党政班子会以及市政府常务会议和我市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现正按程度上报韶关市人民政府审查。
2、抓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2012年到2017年规划项目401个规划项目,规划用地面积855.5万平方米;其中今年以来共编制完成了乐昌产业转移园GL-06-05-01地块控制性细规划等77项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175.22万平方米。这些规划将为乐昌中心城区提升的科学推进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3、乐昌新城规划。乐昌新城作为乐广高速、武广高铁交集之地,围绕“一带一廊两轴三核五片区”功能设计进行规划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为7.66平方公里。目前,乐昌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
二、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全力实施环境建设
1、道路方面:
一是实施了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乐昌东站站房项目,项目总投资1097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9070万元。
二是实施了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乐昌东站进站道路,总投
资7319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319万元,完成路面硬化,2017年5月投入使用。
三是实施了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乐昌东站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总投
资2453万元,目前已完成2453万元,完成路基工程,完成了广场降坡土方工程、施工便道工程和排水管道工程等全部项目建设内容。
四是实施了武广客运专线乐昌东站至产业转移工业园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7568.45万元,目前已完成6800万元。完成道路建设2.48公里。
五是实施了乐昌市人民路下穿京广铁路拓宽工程项目,总投资1804.82万元,目前已完成1700万元,已完成箱涵的顶进,目前正在抽水泵站得施工。
六是实施了乐昌南部八镇农村生活垃圾清运项目,总投资2168.192万元,本项目合同5年,于2016年5月正式运营,属于政府购买服务,每年服务费433.638万元,目前已投入397.5万元。
七是共实施了5条道路建设(改造),包括:乐昌市乐城公主下路(新检察院至人民南路)改造工程,改造道路长约930米,总投资1383.66万元;乐昌市乐城人民路、东川路、金融路改造工程,总投资2635.60万元;乐昌市绿溪河清理淤泥工程,总投资25.5万元;乐昌市乐城昌山北路道路改造工程,总投资617.91万元。
2、绿化、亮化方面:
我市相继改造建设“一江两岸”景观绿化带、竹林公园;修整完善了南塔公园、人民公园的部分基础设施;分别在乐梅桥、武江桥引线、市区沿江路(两岸)种植绿化树及实施绿化工程。据统计,目前我市市区绿化覆盖面积466.4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3%,绿地面积441.40公顷,绿地率36.18%,公园绿地面积136.8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
积11.64平方米。
完成EMC路灯改造2311盏,新装路灯625盏,顺利完成一江两岸亮化工程。维护维修路灯线路68公里。
3、环卫保洁方面:
处理模式“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中标单位中航美丽城乡环卫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我市城区和16个镇区的清扫保洁、我市17个镇(街道)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和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场所的建设和运营,建立全市
域范围统筹方式收集、运输、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
三、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先后建成了百信花苑、城市广场、碧桂园、宏福家园、永乐城、灏景蓝湾等上档次的居住小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保障性住房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先锋街城市棚户区改造、坪石旧市场城市棚户区改造,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2017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通过完善长岭头公租房相关配套设施,引入有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长岭头公租房1、2、3号楼装修后租赁等措施,使保障对象乐居、保障房小区宜居。
原坪石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建设已接近尾声,已完成主体工程,目前已完成室内装修工程,安置房计划于年底进行分配。小区内的配套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的开展。货币安置截至2017年9月20日对已兑付棚改对象货币安置购房补贴929户,占货币化安置94.12%,支付货币安置购房补贴9398.45万;目前已支付棚改对象搬迁奖励864户2136.77万元,今年内将全部完成货币安置。
截至8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7.08亿元,房地产在建面积是13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31.5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7.82万平方米,商品住房销售面积57.13万平方米,商品房住房交易4786套,商品房库存64.28万平方米,商品住房库存量为50.7万平方米。
历年来,我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已建成4216套,建筑总面积为352868平方米,总投资金额为76693.2万元。其中廉租住房915套,建筑面积72269平方米,总投资8617.2万元;经济适用房1505套,建筑面积为113680平方米,投入资金达11367万元;公共租赁住房590套,建筑面积为42469平方米,投入资金达8829万元;棚户区改造共1206套,建筑总面积为124450平方米,投入资金达47880万元。目前仍有280套公租房及1022套原坪石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正进行室内装修,装修完毕即可分配使用。
四、城市管理情况
城区城管系统在编在岗职工总人数40人,临时聘用92人(含协管员),其中:城管执法:在编17人,环卫保洁:在编18人,合同工18人,市政维护:在编4人,合同工4人
园林绿化:在编1人,协管员:70人。
乐昌市城市建设管理监察队,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城市绿化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监督和查处城市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督和查处破坏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出台了《乐昌市城市建设管理监察队管理制度》、《队员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文明执勤规定》及《队员守则》等相关管理与工作制度。日常执勤采取定人、定时、定岗(定路段)、定责任、定任务的管理方式。
近五年,拆除乱搭乱建雨篷约2000余个,查处拆除违章建筑约2万平方米,疏导占道整治经营摊点约5000余档,、拆除擅自搭建户外广告650余块,整治门店招牌情况约500余块。其中,2017年情况整治占道经营、违章摆卖摊点共800余档,拆除违规户外广告200余块,整治破损门店招牌100余块。
五、公共事业管理情况
1、乐昌市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PPP项目
我市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PPP项目了建设内容包括:14个建制镇镇区14座污水处理站及污水收集管网,总处理规模约2.07万吨/天,配套管网总计约72.3公里,建设费用28431万元,16个建制镇和1个街道办180个行政村的530座污水处理站及污水收集管网,总处理理规模约1.2535万吨/天,配套管网总计约438.73公里,项目总投资约6.8亿元。我局已委托广州公用事业规划设计院为咨询单位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会,物有所值论证报告、财政承受能力报告及实施方案正在修编。按照省市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局计划9月份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编并报发改立项,10月上旬完成项目招标前期工作,12月份完成PPP项目招标及签订合同,并组建项目公司。
2、燃气管理
乐昌共有LNG气化站2座。城区管道供气主要是两个50立方米的储罐,日供气能力为5万方。工业园气化站一期新建两个150立方米的储罐,日供气能力为13万方,计划拟建L-CNG加气站一座。目前管网覆盖用户约23000户,已安装用户12437户。
3、供水管理
供水厂总设计日供水量10万m3,分两期建设,首期5万m3于2002年正式运营,二期视城市发展的需要才建设,饮用水源是武江河水,目前城市供水覆盖率达98%。乐昌水
厂取水点位于张滩电站至张滩右岸电站之间武江河段,源水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评价标准要求。
六、我市在工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城市整体设计水平不高,精品不多,城市品位有待提高。城市布局不尽完善,老城区建筑密度过大,挤、乱、差现象严重,离美化、亮化、净化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城市建筑物单体设计简单、粗糙,艺术性、观赏性不强;城市特色不明显,缺乏反映乐昌历史文化特点、地域特征和乐昌人民精神风貌的建筑群体,难以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城市印象。
二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城市规划执法主体履行城市规划职能所必需的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尚无稳定来源。规划工作经费匮乏,每年的规划编制、城市勘察上的资金投入甚少。
三是城市规划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有待引进,规划管理执法力量不足,规划执法水平与繁重的城市规划工作不相适应。
四是城镇法制建设仍须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力度仍需加大。违反城市规划,危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违法行为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破坏市容和环境卫生的行为较为严重;以路为市、占道经营、乱搭乱建、无证摊点等现象制约了城镇的发展,降低了城镇的品味;规划的监督力量不够大,不按规划建设的行为仍然存在;乱停乱放、违章占道等扰乱交通秩序的行为未能得到根本治理。
今后城镇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措施
一、主要目标:
按照新修改的乐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乐昌城市性质为“粤北门户城市,粤北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粤北现代产业(优质农业、先进制造业、旅游商贸服务业)强市,韶关副中心城市,滨江生态山水城市”。
规划到2020年,乐昌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0.05平方公里,人均城乡建设用地约为100.27平方米/人;常住人口约20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约为14万人,暂住人口约为6万人。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强化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进一步强化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和基础地位,以规划为龙头,实现城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协调。
1、高起点做好规划。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编制体系。做好城镇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地区规划,突出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继续完成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跟进《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修改工作的审批和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整体西跨、重点南扩、优化东部、控制北部”的发展方向,着力建设中心城市,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承载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成为粤北重要城市。
2、严格规划的监督实施。一是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的规划管理制度。在城镇规划区内,没有编制控制性规划的地块不得划拨、出让和开发建设。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城镇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形成完善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城镇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三是要继续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对城镇规划进行审议和监督。四是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调整充实城镇规划监察力量,对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实
行动态监控与督查。将城镇建设规划内的所有项目都纳入监督管理,要做到凡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批,凡违反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建,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1、突出重点,加快市政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特色。路网方面,新
城区要以广乐高速公路为主线,加快乐昌新城连接广乐高速公路的路网规划和建设,重点推进梅乐公路和广乐高速连接线以及乐昌大道的建设,加快推进河南文工团至河南加油站道路工程、梅乐大桥沿塔头——广乐高速公路引线道路、佗城下路——乐昌大道连接线道路、佗城下路——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及南塔路、长塘路建设,形成乐昌新城与高速干线的衔接路网;旧城区要加快进行城关中学——粤北三院——沿江路道路、棉纺厂——碧桂园道路、打通环城路、氮肥厂路口——东环南路铁路天桥——昌山中路铁路天桥南头道路建设,完善站北路、人民路下穿京广铁路拓宽工程,形成旧区与新城的道路衔接;要以武广高铁乐昌站场建设为契机,连通武广高铁乐昌站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道路、武广高铁乐昌站场——S248线道路,形成产业转移园区与高铁、高速公路相贯通的高效交通连接线,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在已建成的大东街停车场的基础上,拟通过对现状市印刷厂地块的改造,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建设一个停车场。
城市特色方面,城市形象还不够完美和丰满,主要表现在:①城市组团布局虽已确立,但城市各组团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周边地区用地混乱,开发无序,城市外围景观风貌有
损城市整体形象。②城区内绿化不足,用地缺乏有机联系,使城市绿地系统不能形成点、线、面连续的完整空间形态。③城市旧区改造缺乏历史文脉延续,使原有街区风貌失去固有特色,城市历史在逐渐埋没。④缺少景观设计指导,一
些主干道上的建筑导向性和卓越性,不能形成让人过目不忘的标志性建筑。⑤缺少代表城市文化品位的公共建筑以及与其布局相统一的开敞空间。⑥城市街道单调,城市色彩单一。因此,首先,我们必须加紧实施武江两岸的区域改造,自然环境景观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先决条件,应将“园林城市”作为城市绿化的发展目标,努力创造出整体而连续的自然、开敞的绿化系统。城市外围应采取绿环的模式,使“城在绿中”,城市内部的绿化工程也应做到“绿在城中”;其次,要加快城市绿地、广场建设,维护好市区绿化带特别是加强对沿江路绿化的管理,致力打造一个以市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为重点,绿化一江两岸并把山体、水体和市区公共绿地、古迹景点、城市中心串联起来的城
市绿化走廊。
2、适度超前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供气方面。进一步优化用气结构,适度调控供气市场价格,积极跟进中国石化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工程(乐昌市段)路由及站场建设工作,做好沟通衔接,不断提高燃气普及率和管道天然气气化率。
供水方面。加快对供水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到2017年要全面开展运行50年以上的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前期普查,供水管网漏损得到控制。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实施水质督查,确保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继续推进武江河饮用水源置换工程,不断提高饮用水污染应急处理能力。
地下空间方面。统筹协调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重视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尤其要完善电力、供水、燃气、给排水等设施布局,实施地下管线综合管沟规划建设工程,保障城市各类管线安全畅通运行。重视和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绿溪河、北乡河等排涝坑(渠)的综合整治。
绿化美化方面。结合市区三期防洪堤工程建设,完善乐
昌新城的市政、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设计建设;加快城市绿地、全民健身广场建设,维护好市区绿化带。加强对沿江路景观绿化、竹林公园以及沿线健身广场的建设与管理,维护好市区各路段绿树,配合一江两岸景观带,根据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形成山体、水体和市区公共绿地、城市园林小品、古迹景点、城市中心串联起来的城市绿化走廊。
亮化方面。提高城市照明设施建设和改造水平。加强功能照明设施建设,强化景观照明管理。2017年,乐昌市区主次干道装灯率、亮灯率达到100%,其他道路均达到98%以上;推广照明节能技术和设备,全面淘汰低效、高耗照明产品。
治污处理方面。不断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出水水质和运行负荷率达到国
家的有关要求。大力推行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在建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基础上,配套建设好大、中型垃圾压缩转运站和污水处理站,彻底解决生活垃圾运力不足、垃圾渗沥液排放等问题,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各镇也要采用共享方式建设垃圾热气化炉,并按照国家要求完善渗沥液处理设施,实现渗沥液合理处置,杜绝二次污染。
(三)塑造宜居空间品质,促进群众生活提质
提高建设品质,突出岭南特色,营造既富现代气息,又具山区魅力的城市人居环境。梳理城内水系,打通河道,提高自然水体的畅通性,并结合一江两岸景观,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加快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绿色宜居社区,全面提高乐昌人居生活品质。
1、开展城市增绿工程
打造以人民公园、绿化广场、居住区绿化、道路网绿化为“内环”,以南塔公园、碧桂园、麒麟山公园为“中环”,以乐昌峡、龙王潭、后洞生态林区为“外环”的城乡一体化大环境绿地系统。
着力推进社区绿化建设,提升生活小区绿化水平,建设绿色宜居社区。近期要通过乐昌市第一水泥厂(工业大道)项目地块的改造,建设一个广场,做好乐韶路(开发区红绿灯-污水处理厂)两旁绿化带、昌山路口(高速引线红绿灯)周边的小绿地、公主下路与乐韶路交接口-昌山农庄周边绿地,以及改造好南塔公园和麒麟山公园等,同时在规划做好殡仪馆迁移工作的基础上,将该地块规划成为一个湿地公园。
2、开展城内水系整治工程
以武江河、绿溪河为核心,积极规划城内水系“蓄水美城”工程。清淤疏浚,提高水体的流动性,提高水体质量。对绿溪河、棉纺厂旁的河渠等城内水系渠道进行疏浚,开展综合整治,规划打通需要连通的河道,形成连通的水系,加强水体的流动性。配合湿地公园、绿地广场、园林小品的建设,通过生态方式进行水体自然净化。通过工程措施将区域雨水管网收集的雨水,以漫流的形式流经湿地公园、绿地进行自然净化,提升所在地区的水体环境治理,同时又可提供怡人的滨水休闲空间。
3、开展环境容貌专项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要围绕“环境卫生重点治‘脏’,道路秩序重点治‘乱’,城市容貌重点治‘差’,群众入厕重点治‘难’”的目标,开展环境容貌治理。一是规范清扫保洁,重点整治集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卫生死角。二是规范摊位摆设,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保证道路功能。三是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新增和改造部分城市公厕,解决群众入厕难题。
4、开展设施运营提质治理,提高服务质量
市政公用企业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供优质安全服务,提高运营服务水平。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制定企业运营监管标准和运营考核办法,实现企业运营考核、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信息监管系统等三个全覆盖,切实提高企业的保障能力、减排能力、城市照明的节能效果,确保市政设施安全、稳定、高效运营。
5、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要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容貌长效管理机制、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城市交通秩序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园林绿化长效管理机制、环境卫生清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二要突出重点难点整治。突出重点部位,开展综合整治。主要加强对与城市核心区、城北片区主次道路的综合整治,针对城市出入口的乱搭乱建、乱倒垃圾、占道经营等问题治理好。三要实施市容整治。大力整治临街立面、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市容秩序,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坚持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同时,推进户外广告、公共设施(如规范电信设施、供电设施和路牌、公交站牌的设置)、园林绿化、夜景灯光、建筑立面等各方面市容建设,达到城市市容管理优美、简洁、干净、有序。四要大力整治违法建设。加大对重点工程周边、主要道路两侧及严格控制区内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强化违法建设巡查工作,坚决拆除各类影响城市规划和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违法建设。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湖南省汨罗县白水镇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胡尊国
一、相关理论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呈现的形式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财政支出、土地产权及产业形成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白水镇新镇容、西长村以及闵家新村的经验和实际做法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可取的经验并分析成功的原因,而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地提出了设想和个人建议。
三、现状与背景
(一)白水镇经济地理现状:白水镇位于汨罗境内东南部,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共7556户,总人口361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062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镇域有河名白水江,源出玉池乡白鹤洞,由东南向西北流经镇域,注入湘江,白水镇因其而得名。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榜上有名。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二批示范名单,共确定全国45个镇为宜居小镇示范、61个村为宜居村庄示范。宜居村庄示范要求田园宜居、村庄宜居和生活宜居。
(二)西长村:距汨罗市区15公里,村域面积4.2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407户,全村共1642人,人均年收入达13100元。西长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森林绿化率、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有珍贵树木800亩,油茶林800亩,苗圃200亩、垂钓中心50亩、休闲娱乐场地50亩,果蔬基地250亩,休闲娱乐产业50亩,是湖湘地区珍贵苗木种植、销售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西长村采取村村联办的方式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即将与湘雅医院共建养老山庄,成立了农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村属农房安全进行评级评价,对危房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该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湖南省农村新型集中社区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四、白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由于临近火车站等区位优势,周边几个城镇的人口集中商品批发,物流,贸易等活动,同时当时的乡镇企业经济,诸如纺织厂,氮肥化工厂等具有一定效益。第二阶段:1990—2004年,改革开放后,镇国有企业受到沿海产品和技术冲击,其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滑,最终企业全部倒闭,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教师、乡镇政府职员工资无法支付。
第三阶段:2005—2015年,镇领导班子换届给白水镇提供了新的发展转机,镇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思想,已经编制完成2012-2020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1-2030年远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宜居开放型城镇形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的策略。
白水镇发展的路径可能出现诺瑟姆所谓的“S”道路,即城镇化率在30%之前,是小马拉大车,走得很慢;城镇化增长率从30%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五、白水城镇化策略与发展
白水城镇经济之所以发展较为成功,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空间上形成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下列三个条件推动:(1)地理区位优势或距离缩短
地理区位或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就小城镇而言,大城市之间外围城市具备被产业辐射的优势。此外,沿海港口、河流水运、铁路交通枢纽位置特别重要,白水镇就具备这样的区位优
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均跨镇而过,同时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又是其天生的自然条件。此外镇政府还进一步通过完善本地基建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和通勤时间,具体做法是:硬化道路、场坪4.6万平方米,喷涂交通标志1200平方米,安装监控22处,改造电网8000米,架设路灯480盏等。(2)密度的提高
白水镇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国防科大外场训练基地入驻,通过该基地科研活动、后勤供给、学术会议等拉动当地的消费,逐步形成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3)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对白水镇而言最容易着手的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本地。首先,政府主动出面与在外地经商本籍人士沟通,寓外乡友回乡投资,比如,建设西长村就是由徐伟平。杨建伟、戴海波三个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以土地入股模式。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打破人口流动的界限,吸引外镇人口定居买房。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六、白水镇具体措施
(1)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通过土地挂牌新建商品房,吸引周边镇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置业。2014年镇总财政收入3500万元,其中一半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近1000万元左右,其他地方税种年800-900万元,转移收入420万。
(2)成立城镇自治委员会,该成员由本地有影响力人士构成。建
立规范的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成立环境管理小组,聘请保洁员日产日清,每户门前有垃圾箱,道路两边摆放垃圾桶1000多个,统一制作门店招牌600余块,建设了新的3个绿化广场或公园。
(3)树立西长村、闵家巷村示范村榜样,以基础社会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带动整个西长村发展,建立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鸡鸭野外放养养殖,提高附加值。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珍稀树木花草为龙头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档次。闵家新村接待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始启动,辅助以民俗建设和筹建高级疗养院。
(4)西长村土地流转3000亩,农民入股农业公司,获得收益分成。同时引进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湖南青果公司,与种植珍稀林木花草,包括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紫薇,红叶石楠。(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六、白水镇的困境与思考
(一)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白水镇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漩涡,尤其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担忧的。
(二)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村社区建设,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全省、甚至全县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没有看到有重大突破,自下而上地推动土地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的路径是受阻的。
(三)“半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仍然是白水镇没有摆脱的困境,大量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离开祖辈耕种土地到外地或县城务工获取收入来源,他们在白水城镇购置住宅仅仅为了方便小孩就近读书,其社会保障、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四)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极容易变为“空城”,而且白水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特色产业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城镇长期繁荣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该镇是一个只有5.6万人的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五)对回流劳动力缺乏具体政策或做法,这次人口回流历史转型格局值得关注。人口回流过去20多年,流动人口从内陆走向沿海,目前基于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中国特有的人口流动方式(与国外不同,中国的人口流动是以单个劳动力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可以预计,未来20年,跨省流动人口将减少,省内、市内和县内人口流动将增加。2008年以后,人口回流的趋势开始变得明显,初步判断,这将是中国新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在空间地理的重新流动和配置,也将显著影响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格局。
(六)应该借鉴和吸引“重庆地票”的经验,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重庆地票是一种权利凭证,将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可交易和转让的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通过“地票”交易,外出务工的农民把老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基本用地转化为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镇购房或租房、消费,帮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实现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猜想:白水镇的开发商是否能买入白水镇某其它行政村的地票,将其用于白水镇郊区土地开发?如果能实现顺畅交易过程中,白水镇建设土地“占补平衡”仍然能够得以保持,增加了建设用地但整体耕地并没有减少。同时又能为白水镇其它村民闲置的土地提供的收益机会,又能扩大镇区面积及人口规模,加剧进一步集聚。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肃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1.肃州区情
肃州区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自西汉致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是酒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现辖15个农村乡镇,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有汉、回、裕固族等15个民
族,耕地面积63万亩。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部署要求,以“富强生态和谐文明幸福肃州”建设为目标,依托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酒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三张“国家级名片”,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五个肃州”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8亿元,同比增长16.6%;工业增加值达到101.6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增长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673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9元,增长17.2%,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大基数上的两位数增长。
3.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我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城镇化发展将会以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辐射周边乡镇,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需求的增加会促使经济的稳定性加强,另外也会使农民工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来,未来随着我区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从而带动我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关于破解负债建设和土地财政难题的问题
1.财政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
领导下,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使全区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品位逐步提高,特色更加突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来,全区通过向上争取和区级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
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财政投入、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使一大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和配套,有力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但从投入渠道和规模来看,城镇化建设政府投入的资金仍然占较大比重,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道路,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的现状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随着我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沿用以往靠财政单一投入来建设城市,势必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目前,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镇化建设资金基本靠依托项目向上争取。而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不仅中央财政预算根本顾及不到小城镇,省级财政也较少考虑小城镇建设问题。对乡镇而言,乡镇财政已不是一级完全财政,支出靠区级下拨,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的压力自然落到了区级。而我区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
(2)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不畅。一是缺乏真正的融资主体。由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回报率低,回收期较长,乡镇村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上尚无有效的措施,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尤其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二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入驻乡镇的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三是缺少统一的融资平台。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整合小城镇辖区的有效资产用于融资和担保。
(3)缺乏有效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于项目资金大多实行条块管理,资金管理分散与交叉并存,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的前提下,项目资金难以实现“事前整合”形成合力。
从我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融通问题,在有限财力状况下,为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应致力于在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形成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2.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债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在国家拉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区也加大了融资贷款的规模。近年来,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债务达到
万元,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中央、省、市财政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
我区在政府项目建设性举债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项目筹融资手段单
一、创新不够,重点城建项目的资金,大多是通过负债解决的,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举债,一些新颖的投融资方式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构来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本级政府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二是项目单位融资过程中主体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偿债风险转嫁给财政,由于项目主体单位改制没有到位,采取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举债,有的贷款采用政府担保,给财政带来了直接的债务压力。
3.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情况
我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投资,缺乏招商引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吸引社会投资等融资
渠道,近年来,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通过财政投资达
万元,占整个城镇化建设融资的%。
我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三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四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情况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上划,我区所收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部上缴实行省、市分享,区级缺失一块收入,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郊乡镇集镇土地的审批权限上划,城镇化建设融资缺少可抵押的资产。
建议协调市政府调整现行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分享政策,返还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市级分享部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5.我区财政收支结构情况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4,045万元,较上年增长25.3%,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306万元,较上年增长23%;上划省级收入27,171万元,较上年增长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587万元,较上年增长27.4%;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981万元,较上年下降3.6%。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完成37,154万元,较上年增加7,500万元,增长25.3%;地税部门完成62,681万元,较上年增加15,305万元,增长32.3%;财政部门完成4,210万元,较上年减少1,828万元,下降30.3%。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支出完成183,309万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区级支出完成108,711万元,较上年增长14.6%;省、市专项支出完成74,598万元,较上年下降8.8%。
三、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1.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情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所必须投入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就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经预测,我区未来三年对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达
万元,其中:交通设施建设
万元,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万元,医疗卫生
万元,社会保障
万元,教育环境
万元。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及投资情况
经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区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达
万元,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投资、国债投资、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等,其中:财政投资
万元;国债投资
万元;银行贷款
万元;招商引资
万元;吸引社会投资
万元。
3.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新型城镇化是高成本的城镇化,只有依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才能筹措巨额的建设资金,进而完成新型城镇化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我区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建议积极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多元融资渠道:
(1)土地运作。土地出让收入总体上虽然将趋于减少,但我区属于农业城市,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用土地出让来进行融资对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地融资过程中,要优化内部结构,减少增量土地出让收入,提高存量土地收入占比。
(2)债券融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公司债等债券,增加地方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3)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比重。
(4)进城农民工自筹。通过盘活农村资产,完善城乡产权流转机制,促使农民工带资进城,从而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的初始资本积聚能
力。
(5)联合开发基金、信托资金、私募资金等其它融资手段,也可作为补充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4.城镇化建设负债及偿还情况
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及措施
为大力支持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区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争取各类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大力整合各渠道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1)积极安排建设资金,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我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安排区本级的强农惠农资金和配套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2)争取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资金,对利用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各类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奖励,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争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农村开展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的全面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资金统筹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资金筹集行为。结合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管理安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创新城镇化建设融资方式
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政府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来支持城镇化建设。
(1)营造投资环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即市政债券。随着我国地方债券的发行机制、定价机制以及二级市场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可以尝试发行专门的城市建设债券如收益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之后的有偿使用能够为发行的收益债券提供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未来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收益债券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民间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2)信贷资产证券化变“债权”为“股权”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组合,对该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结构重组,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和融通资金的过程。首先,将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债务进行分类,按照是否产生现金流和不同的现金流时限进行分类,然后,发行贷款的银行将这些产生现金流的贷款组合卖给一个特殊目的机构,现金流则被分配到不同的份额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帮助地方融资平台走出债务重重的泥淖,使其能够继续为城镇化融资做出贡献。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集中性风险,而从“债权”到“股权”的转变则使得地方政府面对社会众多投资者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对资金严格管理、合理利用。
(3)根据产业特征设立产业化基金
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不仅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进来,还能使得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城镇化建设情况,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
(4)股权投资与信托基金并进
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债务性质资本远远超过股权性的资本,在债务融资方式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妨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利用PE、VC等方式充分利用政府之外的经济主体如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剩余资金,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城镇化。此外,可同时发展信托基金。通过信托基金募集流通中的剩余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房地产、公用事业,能够极大地减轻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我区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土地经营收益支持城镇化建设
8.融资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营
近年来,我区积极主动地适应城乡一体化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把加快工业园区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城市承载、辐射、带动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向上争取,财政补助,出让土地,税收返还,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
我区唯一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模式,以园区土地等资产、集中供暖、污水管网等项目为依托,向兰州银行、建设银行等融资2500万元;依托甘肃省信托公司募集资金50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区在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建设资金需求量不断扩大与融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
三是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性约束,以及区域条块、行业分割,辖区范围内资源、资产、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资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本聚集和转化能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
五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建设目标及措施:
建立投融资体系,首先必须搭建投融资平台,要有一批投融资机构作为支撑,建立平台前提是整合资源。要按照“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用投入换收入”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线,对我区可调控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臵,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并形成投资滚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培植一批资产规模大,信用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的“借、用、管、还”一体化的政府综合性投融资企业,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吸纳各类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放大政府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使之成为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行使政府投资职能的主要力量。
先行建起五大投融资平台:
一是对已有的工业园区投资公司进行规范完善和提升。由发改局牵头负责,协助工业园区发展投资公司,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修改完善公司章程,理顺公司国有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管理体系。
二是组建公用行政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由政府筹建办公室牵头,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投资公司,以现有的党政机关办公楼和附属设施等国有资产为依托,通过资产臵换、运营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向商业银行融资,面向社会,吸纳资金,为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融资服务,并对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国有资产经营。三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四是组建园林绿化投资公司。五是组建土地储备中心。9.我区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在我区的各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酒泉分行、中国农
业银行酒泉肃州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酒泉分行、中国银行酒泉分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酒泉分行、兰州银行酒泉分行、酒泉农商银行、甘肃银行酒泉分行、浦发银行以及18家小额贷款公司。
我区银行金融机构中开展直接融资业务的只有酒泉农商银行,其它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开展直接融资业务。酒泉农商银行直接融资业务主要是以发起方式募集股金,截止2012年12月底,累计募集股金1852户,融资金额5亿元。
四、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协调
1.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情况及财政投入情况
我区2010年至2014年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累积达到人,转移人口数量以
%的速度逐年递增,转移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为
万元,人均投入
元,转移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达
万元,人均投入
元,增长%,农业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
元。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项惠农政策及社会保障的政策调整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逐步推进,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各项社会保障等基础条件得到同步改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各项保障政策调整:
(1)要核定中央应承担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资金总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将现在主要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扩大到农村转移人口,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对于这四项支出,要结合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理论,合理确定其主要负担主体以及相应的资金总量。其中,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应当确定为中央政府财政负担事项,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应支出。
(2)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促成地方政府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负担能力有高低,因此不能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自然分布而将相关的财政支出也自发分布在各地之间,必须由上级财政主持调剂。如上,在确定中央政府应
负担的资金总量的前提下,中央财政就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总额、调整转移支付比例、修订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来调节地区间、城市间的实际负担水平,促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能相互匹配。(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在安排支出时,都要适应农村人口的转移情况,调整本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方向是从农村向城镇调整,如调整城市义务教育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调整财政教育支出中农村与城市的支出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的社保补助结构等。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农业人员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相应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加,势必会影响到财政收支结构,我区财政支出根据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的推进程度进行相应的向城镇倾斜,协调城乡支出结构均衡发展。
4.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城镇化建设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政府除从税收上给予优惠之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等激励手段,还要积极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份从事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篇五: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江西岸,幅员面积94.85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户数2.88万户,总人口5.84万人,场镇建成区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人,其中务工经商2.8万人,在校学生2万人,城镇化率54.8%。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6亿元,工业增加值2.5亿元,农业增加值3.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亿元,财政总收入2765万元,完成税收3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现已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镇、省级“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镇、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试点示范小城镇、市级文明城镇、市县重点镇。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镇。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顺应区位优势,建设*卫星城
镇地处县北大门,紧邻*工业集中区,距县城30公里,辐射周边8个镇乡近30万人口。距*公里,属中国科技城的紧密层。快速通道穿境而过,北距*绕城高速2公里,东距高速6公里,南距高速35公里,拟建的铁路*客货运站紧邻场镇。立足服务配套,顺应区位优势,镇正在全力打造中国科技城的卫星城、工业集中区的后花园和县区域经济的副中心。
(二)统筹规划布局,推动产城一体
近年来,镇紧紧围绕“一区三镇”(工业集中区、*镇、永明镇、花园镇)一体化发展总要求,按照“一线两水三山四点五片”的发展思路,2020年委托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划和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根据省试点示范镇和市、县重点镇的要求,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正在启动全镇总体规划修改和赵家巷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到2025年,镇区将建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万人的小城镇;到2030年,镇区建成面积将达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人。
(三)创新多元投资,建设优美城镇
一是“整合项目,集中投资”。近年来,整合灾后重建等投资4660万元,改扩建街道23条、6.5公里,新建街道7条、2.8公里;*中学建成省级示范中学;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建成全省首家镇级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敬老院创建为省三星级敬老院。二是“政府补助、企业捐资”。对公益基础设施采用企业捐资52%以上,政府补助49%以下合作共建,投资2072万元(政府补助643万元),完成昌德南北2街、紫金花滨河路、挑水河景观道路、排洪沟、先成丽景滨河道路的改造。投资2750万元的滨河道路及河堤(美食一条街)、一号路延伸段即将开工建设;投资600万元的商业步行街建设项目正在加快推
进。三是“市场运作,社会融资”。引进重庆先成地产集团、昌德房产、星源房产等企业投资6亿元新建商贸型居住小区6个,建设商品房近50万行(其中住宅34.2万nV、商铺8.36万m,高层7.3万行)。
(四)联动发展产业,繁荣居住商贸
大力实施“两化互动、三产联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繁荣活跃城乡经济。一是鼓励支持工业企业进园区集中发展。目前,全镇有各类企业54家,其中“四上”企业达9家,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已有2家规上企业入驻工业集中区。二是大力推进城镇商贸、物流、餐饮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全镇现有商铺门店6260个,有物流公司3家、快递公司6家;有金融服务机构3家、保险机构5家;有超市25家、大型餐厅23家、餐馆56家、休闲会所26家、美容美发店48家、茶园32家、商务宾馆23家、旅行社2家,服务业每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近3000个。逢单号日赶集人数3万余人次。三是引导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州国际集团投资近4亿元在五柏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近2000亩的藤椒产业园初步成型。目前,全镇现已初步建成沿公路千亩优质蔬菜基地,沿*江千亩优质麦冬基地,沿“*德”、“*跃”、“*黎”路千亩水稻和油菜制种基地。成立了全县首家家庭农场一旭升家庭农场。
(五)坚持建管并举,打造宜居之城
大胆探索和创新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成立城镇建设管理领导小2组,设立项目建设管理办(6人)、城管办(3人)和城管执法中队(22人),推行社区干部职业化管理参与场镇建设管理,引进了物业公司进行城镇保洁和垃圾清转,聘请义务监督员24名,形成了统一领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城镇建设、管理新格局。在规范管理的同时,投资960万元开展潼绵路沿线和居民商住房风貌塑造;投入250余万元,新建添置垃圾收储、清运设施,增添标识标牌,切实提升城镇品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做实规划,力求在规划引领上取得新突破。按照省、市重点镇建设要求,顺应“一区三镇”空间战略规划,用活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梳理、优化、提升、完善镇总体规划。立足“*副中心、*卫星城”目标定位,与*工业集中区实现错位发展,重点对接*科技城和*工业集中区服务配套,打造商贸型现代都市小城。同时,优化集镇功能布局,加快金子山片区、赵家巷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到规划、建设一盘棋。
二是做优产业,力求在城乡统筹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工业入园区、农业融新村、商贸活城镇”战略,以五柏村、石河村等中心村为重点,以*州集团、美地农业等龙头企业为带动,以藤椒产业为主导,连片打造*江新农村示范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和观光农业,就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和商贸物流型企业招商力度,鼓励支持工业企业进园区发展。
三是做大城镇,力求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取得新突破。继续推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全年计划新增商品房20万行;新建和改造街道3条、2450米,新建文化广场3926itf;结合房地产开发,新建综合批发市场2个、改造中街和金三角综合市场2个;启动中央财政集中支持“十四五”期间重点流域重点镇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建设项目5公里;吸引社会资金改造河堤道路200米;科学推进旧城改造,计划总投资2亿元,启动赵家巷城中村改造和开发项目,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
四是做强商贸,力求在服务业加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以新区开发和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来投资商在投资兴业,聚集发展。不断打造以昌德商业城及建设街为中心的商业圈;以杨二酒楼、一鸣土鸡庄、森林雨等特色、知名餐饮店为依托,加快餐饮业的发展;大力支持重庆先成集团投资的三星级酒店和俊鹏阳光投资兴建的准三星商务酒店建设,推动服务业上档升级;结合新区滨河路开发,加快建设餐饮一条街、商业步行街。
总之,我们将按照上级的总体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镇乡的先进经验,奋力推动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全力打造区域副中心,建设现代都市小城。
篇六: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展和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汇报。
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城镇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功能布局更合理,城市面貌得到改善。
建立健全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和新建城市,加速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
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我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篇七: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XX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一篇:XX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连珠山镇推进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我代表连珠山镇党委、镇政府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帮助我们研究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将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能对我们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基本情况
连珠山镇位于密山市西部,东与密山镇接,北与裴德镇为邻,西与黑台镇毗连,南隔穆棱河与档壁镇相望,全镇总面积228.74平方公里,镇城区面积5.3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镇城区东侧,距市政府仅10公里,是密山市重镇。连珠山镇下辖11个行政村,45个自然屯,共有人口33669人,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有人口2874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7619人,非农业人口16000人。2010年,全镇农业总收入14.5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较上年增长了26%。几年来,镇党委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2010年,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就投入资金144万元,镇村卫生环境大大改善。全镇共投资3.300万元修建硬质路面110公里,所辖1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其中,有4个村实现了户户通,并新砌明排7500延长米。2010年,总投资65.2万元,完成绿化面积636.3亩,植树10万余棵,栽种花苗20万株。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投入资金1100万元,对村里30.000亩水田进行改造,新挖壕10.0001延长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安装太阳能路灯45盏,新建太阳能取暖村部四个,建设户用沼气池260个。
二、城镇化建设现状
连珠山镇是
2004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委公布的全国100个重点镇之一,也是密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距中俄边境口岸18公里,方虎公路和林东铁路横贯全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是
密山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城镇持续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连珠山镇建镇历史比较优久,从1947年“五机部领导的四七五兵工厂”建厂到1957年连珠山镇的正式成立,历经60多年的建设,各项设施已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我们连珠山镇党委政府四次编制连珠山镇总体规划,2001年密山市对乡镇重新进行政区调整,将原连珠山乡合并于连珠山镇。并编制了新世纪连珠山城镇总体规划,为连珠山镇未来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
连珠山镇城区占地面积1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镇域城镇化水平为51.2%。2010年统计全镇居民住宅建筑总面积33.97万平方米,人均21.6平方米,一个占地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花园式生活小区正在崛起;解放村农民集资楼正在建设中。城区主次干道16.4公里,11.6万平方米,其中,硬质路面9.27公里,8.12万平方米,占主次干道总面积70%。部分主次干道和巷道均为沙石路约30余公里,完好率达40%;城区给排水建设,实有供水主管道28.8公里、年实现供水146万立方米,城镇自来水入户率99%;排水设施暗排主管道10余公里,主干明排5公里,道路石砌明排2.7万延长米,下排水入户率达40%,高标准绿化了“两街一路”,新栽梧桐树600多棵,云杉树500多棵,水腊造型300余个,绿离造型10余处,街头绿地近万平方米。以“一街一路”为重点,长期美化花带近万延长米,建标准花坛20余个。镇内实有路灯205盏,主干路亮化率达100%,次干路40%,每年各主要街路都装有大量彩灯。全镇有专业环境保洁人员30余人,保洁面积近40余万平方米,专用清运车4台,年运输生活垃圾近万立方米,生活垃圾实行简易填埋处理,减少了对环境污染。高标准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给城镇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我镇计划新发村整体搬迁;解放村率先成为城镇化;实现保安与沙岗、发展与永新、东方红与新忠整体合并。
三、存在的问题
1、征地问题。尽管国家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但农民仍然存在严重的的依赖土地心里,“恋地”现象突出,这样就导致征地困难。
2、资金问题。城镇化建设需要启动资金为先导,就目前我镇的经济状况看,村集体有积累的村仅有2、3个,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要依靠农民集资,一大部分农民目前仅限于温饱,无资金可集。
3、手续问题。我镇大部分土地为集体耕地,而且用地审批手续繁琐,出现过多部门收费现象。解放村在办理土地征用审批手续时,仅部门就跑了20余家,办手续就办了近1年时间。
四、下步工作打算
实施城镇化建设对我镇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全面落实好城镇化建设各项任务。
一、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第二篇: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在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建设卫星城市,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客观规律,把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作为加快中心镇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核心,把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中心镇培育的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心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快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推动中心镇建设上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城乡节点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心镇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显现,部分中心镇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快速集聚,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小城市雏形。
(一)统筹兼顾,完善政策,着力增强综合实力。为加快中心镇
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推进,中心镇体制优势进一步凸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09年底,全市17个省级中心镇的区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中心镇5.9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13%;户籍人口98万,常住人口140万,分别占全市的1/5和1/6左右;财政总收入56.29亿元,平均每个镇达到3.3亿元。
(二)产业引领,镇村联动,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打造具有特色的先进产业基地,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聚。注重发展专业市场、商贸、休闲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目前,块状经济、专业特色市场和服务业功能区已成为城镇与农村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做大做精农业产业基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09年全市中心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67.86亿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62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8%。
(三)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在中心镇建设过程中,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心镇发展,加快了城乡制度融合。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试点,目前我市3家村镇银行试点都落户在中心镇。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率先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对各中心镇用地指标采取倾斜政策,每年安排500亩左右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中心镇的新农村建设和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市政府每年用于中心镇的工作资金从5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并明确基数外新增的大部分财力留镇用于发展,土地出让纯收益、城建配套费、教育费附加、市场管理费等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市以外,留镇部分应不低于80%等。完善中心镇社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逐步把相当于县一级
政府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试点镇,优化内部行政职能设置,进一步增强中心镇发展动力。
(四)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按照“分步实施,先急后缓”原则,重点在农村联网公路、危桥改造、大管网供水、自来水厂扩建以及污水处理等建设一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截止目前,17个中心镇建成农村联网公路110条,139.18公里,中心镇的班车通村率达到100%。另外,中心镇的污水处理率有了较大提高,余慈地区的6个中心镇以及慈城镇、溪口镇分别纳入所在城(市)区的污水处理管网,5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已在各中心镇全面推广实施。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充分运用农村现有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15个中心镇成为省级教育强镇,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和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中心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8%以上,有92.1%的农民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不到1公里,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90%的中心镇都修建了集体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村落文化宫”、“镇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工作汇报《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五)超前谋划,准确定位,扎实启动卫星城建设。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强化中心镇在扩内需、保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心镇的自我发展活力、协调统筹动力、主要产业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卫星城市建设试点。市发展卫星城市试点领导小组已审议通过了余姚泗门镇、慈溪观海卫镇、奉化溪口镇、宁海西店镇、象山石浦镇、江北慈城镇以及鄞州集士港镇的卫星城市试点方案。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将这七个中心镇发展成为GDp达到60-1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0亿元、常住人口8-15万人、人均收入2-3万元、规划建成区面积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5%-70%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走符合***实际、具有***特点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
二、提升层次,促进转型升级,推进中心镇建设跨越式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为此,我们将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发展卫星城市试点,推进中心镇建设向卫星城市跨越式发展,实现由镇向城的历史转变。
(一)抓规划引领建城市。按照卫星城市的定位,从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重新审视现有的规划体系,把建设卫星城市作为重点,加快修编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领卫星城市建设。
(二)抓产业升级促发展。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卫星城试点镇集聚,不断提高试点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大都市圈发展带来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产业和特色三产。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互动和融合,加快形成与卫星城市功能吻合、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特色产业基地。
(三)抓内部挖潜拓空间。健全集约节约用地机制,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挖掘住房用地潜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鼓励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鼓励通过闲置土地回购、建设标准厂房和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盘活建设用地,培育试点镇土地自我平衡、自我统筹、挖掘发展空间的能力。利用盘活建设用地的出让收益、财政资金及各种资源和预期收益,取得质押抵押贷款,用于卫星城试点镇基础设施开发和发展公共服务。探索建立高素质人才的素质移民有序落户制度;完善大学生和各类优秀人才购买限价房政策,吸引大学生
和各类优秀人才到卫星城市落户。
(四)抓体制创新添活力。第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卫星城试点镇政府管理体制从传统的以“三农”工作为主向以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管理城市为主的模式转变。按照依法委托、权责落实的要求,实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原则上赋予试点镇县一级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如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城市综合执法权等权责,实现经济社会管理前移或下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允许试点镇在规定限额内,根据需要综合设置相应机构。理顺条块关系,对县直部门的派出机构和人员以属地管理为主,垂直管理部门的驻镇派出机构和人员要纳入试点镇的考核,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要书面征求所在镇的意见。第二,创新财政、金融体制机制。明确卫星城试点镇享有相当县一级财政权限,在一定时期内新增财力的地方可得部分主要分配给试点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除上交国家和省以外,全额返还试点镇,主要用于土地整理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相当于县级的分支机构,优先在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或分支机构网点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对试点镇的信贷投放,结合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支持农户通过产权抵押贷款、小额贷款等方式融资。第三,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推进卫星城试点镇建立城投公司,搞活城投公司的经营机制加强投融资能力,加大对试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加快卫星城市建设发展。
(五)抓统筹城乡惠民生。通过土地整治,完善农田水利、交通等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推进聚居点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通过完善商贸市场、文化、体育等各种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农民的居住品质,并对周边起到一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的统筹力度,集聚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探索公共服务政策的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建立本地城乡居民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健全促进创业就业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居民向卫星城市集中,农民向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转换。作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三篇: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
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要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
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条件,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增加对沼气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补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不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圈占土地。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江西坡镇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范文)
江西坡镇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一、基本镇情
江西坡镇地处乌蒙山麓,位于贵州西南部,黔西南州北部,普安县东部,素有普安“东大门”之称。北邻高棉乡,南靠地瓜镇,西接
盘水镇,东与睛隆县沙子镇一河相隔。320国道自东向西横贯境内,达25公里,沪瑞高速公路8公里穿境而过,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距贵阳26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11.3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100个村民组,2010年底,全镇人口6890户2964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全镇有耕地面积22100亩,境内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平均海拨1000米,最高1854米,最低750米;无霜期32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全镇森林覆盖率为50.37%,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沪瑞高速公路和“晴兴”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绿色江西坡。全镇茶叶种植2.03万亩,蔬菜5000亩,水果1.3万亩,蔬菜、水果、茶叶等产业已形成支柱,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二、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为加快我镇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城镇功能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我镇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镇区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镇区功能分区的要求,镇区道路网络呈近于方格网布臵,南北以四条干路和去路连接各功能分区,东西以三条干路和支部连接各功能分区,使主要道路走向与主导客货保持一致和协调,达到快速、通畅、便捷的目的。我镇将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采取拓宽取直,降低坡度,改善线形的方法,增加道路的服务能力。
2、市场建设。加大农贸市场建设面积,提高商业区铺面布局分区,以商品种类规范区域,尽量做到有种类就有商品,有商品就有铺面或摊位,提高市场的综合性、服务性,使本地产业向城镇区集中。2007年,我镇立足于江西坡镇集镇区实际情况,建设农贸市场,把新街、老街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功能,该项目占地15610平方米,投资总额为251.3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资金200万元(省发改委己下达建设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1.32万元。项目建设内容:机械土方85000立方米,挡土墙7200立方米,回填土方7500立方米,200厚c20砼地坪15610平方米,排水暗沟210米。
2009年,我镇抓住镇胜高速公路和正在开工建设的晴兴高速公路在茶场汇合立交建匝道的良好机遇,邀请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在丫口田组2平方公里的普安县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进行了前期规划,按照发展全县农特产品的要求,进行了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技术管理,让建成的市场不但能发展经济,繁荣经济,而且能带动县内其他乡镇和周边县市农业产业的发展,更能促进全镇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建成,依托高速公路的快速运转,使贵阳、昆明两个省会城市的商品能在3个
小时左右运到市场交易地点,批发到周边各县市,同时又把江西坡镇以及周边各县市的特色农产品组织到交易市场,批发往昆明、贵阳等城市,从而达到“连接大通道,开发大市场,促进大发展”的目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该项目《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已通过专家评审,镇人大主席团于2010年6月29日通过决议同意执行,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3月15日分别批准执行《普安县江西坡镇总体规划(2010~2030)》(普府函?2011?24号)和《普安县江西坡镇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普府函?2011?24号),目前,正在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新镇区内轻工业园区规划编制。
3、镇区“整脏治乱”。招聘保洁人员3名,每天对镇区街道进行清扫,修建垃圾垃圾坑6个,购臵垃圾清运车1辆,对镇区内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并对路边摆摊设点、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进行整治,保证了镇区内街道整洁,大大改善了镇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4、环境保护。2008年,我镇积极努力,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造条件,争取到了省扶贫办、省环保局联合实施的“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示范项目”在我镇白石率先实施。该示范项目共有子项目32个,总投资268.58万元(省投入资金80万元,县整合资金188.58万元),其中环境项目12个127.61万元,相关发展项目14个130.97万元,能力建设项目6个10万元。项目覆盖新桥组、芭蕉关组、白石组、坑子组及1个龙滩自然村寨256户1078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项目已基本完成,对白石村的基础设施
建设、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大效益。
5、新农村建设。我镇根据实际需要,总结中心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好的经验,努力搞好江西坡社区蒿枝坪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江西坡社区上下街道路硬化已开工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6、移民搬迁及村内道路建设。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实施了朗寨和龙滩54户265人的地质灾害点的移民搬迁工程,并配套进行了沼气池、水利工程、人饮工程等建设,同时,搞好村寨绿化,环境美化,实施村寨路面硬化工程、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实施建设了高潮村分水岭进组公路、高潮村王家院便民桥、细寨村朗寨活动场、许家院户间路面硬化、白石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示范项目、芭蕉关至汪家坝公路、把田至黄家院公路、红花湾至李家地公路、细寨村长岭组通组公路建设等项目已通过有关部门验收,红花湾至黄家院通组路维修正在实施,细寨村大脑包移民搬迁项目正编制方案,潘家田至养马寨至大坪公路建设正在实施。以上项目的实施,必将大大改善了受益村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加大对劳动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文化水平,特别注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各种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针对劳动力素质低、无生产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城镇文化的推进和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向小城镇适度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农村城镇化的布局结构,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城镇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和经济速度增长较快的优势,吸纳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乡镇的竞
争与联合,形成市场分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激活圈内经济活力。努力挖掘城镇发展潜力,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盘活种要素,达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全面,环境优美,集聚力强,辐射面宽的效果。
江西坡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13日
第五篇: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稿
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汇报提纲
xx市位于
省
处,现辖
县
市
区和,全市有
个建制镇、个乡、个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个自然村,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近年来,xx市积极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以“明理诚信、善做善成”为城市精神,强力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一高”战略,全面开展城镇化进程三年大提速行动,统筹推进产业、人口和功能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约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其中,中心城区建成面积
平方公里,人口
万人。
一、主要做法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立足xx实际,结合本地特色,不断完善新型城镇体系,着力促进人口转移,增创新型城镇化优势,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打造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科学规划,构建独具特色的城镇框架。坚持顶层设计,紧紧结合豫西地貌特点,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初步确定
1了“两大三小”带状组团式城镇格局。在中心城区,形成以污水城区、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为“一大”和以八水县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为“一大”的“两大组团”;在各县城区,形成“以一二城区、二水市区和四水县城为主体的“三小组团”。污水区全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人,是目前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技术开
发区位于中心城市以西,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已建成
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人,是xx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行区。xx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已经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这是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也是未来中心城区主体。xx中心商务区位于五原路以南、郑西高铁以北,约
平方公里,以“打造高端服务平台、服务清河金三角”为目标,主要建设和发展国内一流的商务办公、金融会展、商贸流通、高端商住、文化休闲区,是连接污水城区、开发区、八水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枢纽,是xx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八水城区框架拉开到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
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通过以商务中心区为过度带连接中心城区两大组团,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总人口超过
万,建成区总面积超过
平方公里的中等现代化城市。东部一二城区组团,包含一水市和三水县城两部分。2006年,我们就提出了“一二对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壮
2大能源、煤化工等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并编制了一二城区对接规划,城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对接已基本完成。西部二水城区组团,着力实施旧城改造和涧河亲水性绿化长廊,完善城市北区,发展城市东区,推进旧城改造,优化人居环境,使城市人口的聚集、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完善、功能的提升相互匹配、同步推进,建成区面积达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南部四水城区组团,按照“一体两翼六组团”的空间发展布局和旅游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生态宜居特色旅游新山城”。通过“两大三小”组团发展,力争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
万人、城镇化率%,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达到
万人、建成区
平方公里。
(二)注重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建设品位。按照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集约高效、功能完善、个性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一是突出商务中心区建设。商务中心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设计、空间发展研究规划编制已完成,发展规划在全省首批获得批复,控制性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基本完成。“路”(城市主干道)、“供”(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移”(高压电网迁移、燃气管线迁移、坟地迁移)、“点”(苍龙涧河治理、明珠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近
亿元。入区落地项目
个、签约投资
亿元。目前,商务中心
3区现代化城区框架已基本形成,正成为市区城市发展、产业聚集、农村人口转移示范区。二是突出特色商业区建设。污水、八水、三水、四水、一水、二水特色商业区共7家“两区”发展规划率先在全省获批。污水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约2.45平方公里,以和平路为核心发展轴,建设南部城市休闲区、西部新型商业区和东部大众生活街区,规范提升清河路精品服饰街、和平路名品名店街、公园路休闲娱乐一条街、金渠路风情步行街、文明路特色商品街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轴三区六街”的布局结构。八水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以打造集温泉度假、温泉文化体验、康体养生、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清河“金三角”温泉特色文化商业中心。二水市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建设以现代主题商城(黄金、果品)和零售商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商业区。三是突出城市生态区建设。在城区西南部,规划建设了仙鹤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面积
亩,其中陆地
亩,水面、滩涂
亩,核心景区包括双龙湖白仙鹤观赏区、陕州古城和沿黄生态林带三部分,是一处融生态、文化和人文地理于一体的自然山水景区。每年
月至次年
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仙鹤来这里栖息越冬,xx市因此被誉为“之城”。在城区北部,规划了清河公园,总面积
亩,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区。另外,在市区南部还规划建设有
亩的涧河公园4和以庙底沟文化遗址保护开发为主题的文化公园。xx人均有林地面积、清河湿地面积等八项重要指标均列江南省第一,被授予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四是突出“大商贸”建设。市区商业圈渐成规模,丹尼斯盛大开业,清河金三角建材物流港、义乌小商品城等相继入驻;以办好清河旅游节和中国特博会为龙头,大力发展会展经济,xx正在成为豫晋陕清河金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沃土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三)民生至上,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紧紧围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一核心问题,在中心城市周边,通过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功能吸引人口转移集聚,在城市中间,通过旧城区改造实现城中村居民就地转化,在产业集聚地,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重点镇和景区附近,通过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引导农村人口城镇化。一是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促进人口集中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宜业宜居拉动,大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各类人才、具备条件的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向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加大限价房、公租房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每年供应
套限价房、套公租房,各县(市)每年建设
套限价房、套公租房,优先向进城人员销售(出租)。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去年开工建设
万套、竣工
套,今年计划再开工
套。二是突出旧城区改造,解决城中村城市化问题。把加快旧城(城中村)改造,作为完善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围绕“两轴线一中心”(“和平路轴线”、“建设路轴线”、“百货大楼商业中心”),加快刘半沟渠(重庆慧泉?公园玖号)、田半沟渠(宏江中央广场)、和平路一期及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等老城(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步伐。三年来,污水区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共实施重点项目
个,总投资
亿元,共拆迁面积
万平方米,计划新建面积
万平方米,其中涉及行政村
个,村民
户、人。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后,将把原有行政村全面转化为居民社区,非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城镇人口。三是依托产业集聚区载体,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加快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创造就业岗位,同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以产兴城、依城促产。2012年,全市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
亿元,同比增长
%,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
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税收收入占全市的比例达%。在此基础上,计划用
年时间打造黄金及有色金属、铝工业、煤化工、丙尔金和铜箔等新材料工业、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做大做强xx城镇化大发展的产6业支撑。在产业集聚区内,优先保证集聚区所在地群众就地就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2012年各产业集聚区新安排属地农民就业人员超过2000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
万人,较2009年末新增
万人,对全市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
%。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截至2012年末,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建成道路
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
公里,排水管道
公里,燃气管道
公里,铺设热力管道
公里;建成职工宿舍
万平方米,新建
座污水处理厂,启动村庄搬迁工程
个,在建安置小区面积达
万平方米,已有公交线路
条,金融网点
个,物流网点
个,初步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四是强化旅游带动,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在中小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与旅游资源深度挖掘相结合,以景区景点的开发带动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二水二沟渠镇,通过景区升级和古镇开发预计可带动二水市北郊
万农业人口实现城镇化。在四水双龙湾镇,以景区综合开发为抓手,拉动周边村庄
多农民通过发展旅游服务实现就业。
(四)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围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等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让农民住居相对集中,让农民融入城市。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布局建设小城镇带。结合豫西自然资源特色,围绕
和
国道沿
7线
个小城镇,积极培育资源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旅游型、市场型四大特色小城镇。横向上,在
国道沿线已形成
等特色城镇;纵向上,在
国道沿线,阳店、杜关、五里川等小城镇建设正有序推进。同时,还通过统筹建设沿线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指导、扶持沿线乡镇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兴建各类小城镇市场和商业街。二是突出因地制宜,构建新农村社区。根据xx地形和区划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做到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新开工建设住宅
万套以上,启动了
个地方特色型社区建设。一水市围绕“集中居住、设施延伸、产业带动、民生保障和体制创新”五大工程,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个涉农社区有
开工建设了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已入住涉农居民
户。预计到2013年全市集中居住区建设可全部完工,2015年将实现所有涉农居民集中入住。四水县立足偏远山区实际,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通过财政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异地搬迁等独特模式,来促进山区农村
人口的集中居住,为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是突出包容有序,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重点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转移,城市各项保障向农村覆盖,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成了高铁南站、国际文博城、仙鹤湖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在“长高”,家园在“变靓”,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8“中国大仙鹤之乡”等称号。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预计分别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虢国博物馆二期、抢救性文物保护等文化项目稳步推进。县医院倍增计划和全市
个行政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一水市近年来大力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
个涉农社区统一编制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并出台了“一全免两补贴”优惠政策,全部免除31项基础设施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将气、暖、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全部建设到小区,整建制实现了农民的市民化。
(五)创新机制,提高要素保障能力。针对新型城镇化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在政策法规、土地、资金、人才、就业培训、环境容量等方面探索突破,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市在认真贯彻落实“四规合一”要求的基础上,还在促进人口转移进行了一些探索,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崤函创业扶持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文件,这些政策为促进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盘活土地资源。2011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用于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复垦,每年补充耕地均在
公顷,扣除当年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9地,每年净增耕地均在
公顷以上。另外,对长期低效利用的工业场区和工厂,通过关停并转,腾出大量土地。经过规划部门重新规划,通过出让、租赁等手段进行处置,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比如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量煤厂用地,由政府收回后改作住宅和其他用地;将原十一工程局等国有企业的低效利用土地依法收储,进行盘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标,大力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等农村低效利用土地面积
公顷,新增耕地达
公顷。同时,利用整治后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了三水县黄花社区、一水市付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等
个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项目用地
公顷,并节约了建设用地
公顷。三是破解资金瓶颈。组建了市投资集团,分两次已成功发行城市债券,总计
亿元。在集聚区共组建
个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
亿元。开展了“崤函创业扶持行动”,为进城落户的农民,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创业时优先提供
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去年,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亿元,其中
亿元发放给
多户进城农民。xx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出的“崤函微贷”和“扫街”营销模式,去年发放贷款
亿元,覆盖
多户,对有创业愿望的进城农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另外,鼓励民营企业在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中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财税扶10持方面的待遇公平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四是解决人才制约。坚持
“有无相生”、借力发展,强化产学研合作优势,培养集聚城镇化建设人才。实施“崤函人才计划”,面向国内外引进万名以上人才,其中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名、专业技术关键人才
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
名。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研究中心
家,省级院士工作站
个,数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个,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万人。五是开展就业培训。2010至201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人,创业培训
人,带动就业
人。201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
万人(辖区内转移就业
万人),省外转移就业
万人,境外转移就业
人。六是突破环境容量。科学调配使用环境容量,建设美丽xx。2013年主要围绕省政府下达的个减排项目、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和
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建成运行全市
个污水处理厂,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
吨、氨氮减排
吨、二氧化硫减排
吨、氮氧化物减排
吨。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准确内涵把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
目前推进情况来看,不少地方对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准确内涵理解不深,把握还不到位,仍存在有重城镇外延扩张、轻城镇内涵提高,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的现象,甚至片面把新一轮的城镇化理解为投资拉动。这些都无形中提高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门槛,也不符合扩内需、促转型的科学发展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做到医疗、教育、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全覆盖,特别要加大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遏制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真正使农村转移人口能够在城市落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二)城市发展空间小,区域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xx地处豫西山区,肩负着省委“打开西大门、建好西大门”和增强中原经济区辐射带动周边作用的重任。在区域经济竞争中,中心城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xx属全省四个“一市一区”、“县包围市”的行政区划格局的省辖市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恳请省政府支持xx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逐步解决市县、区县同城问题,逐步将单一城区的省辖市市区近郊的县(市)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实施撤县(市)为区,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借助国家批复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一方面,帮助协调,争取让xx享受中原经济区、12西部大开发和山西省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重优惠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加大对我市城市基础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体制障碍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影响依然存在。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我市新区涉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八水、二水等,市产业集聚区涉及八水、二水市,商务中心区涉及八水、污水区,其在建设推进中,按照条块管理,土地、环保等业务均要与不同县、市交涉,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作效率。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对新区机构予以批复,使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发挥;对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所涉及的范围,省政府统一进行行政套合,由省民政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便于理顺管理体系,加快发展进程。另外,应简化土地证办理程序,缩短办证时间,由集聚区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按照相关要求
审查后,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办理;或者省政府对各商业银行明确指导意见函,凡进入土地证办理程序的项目单位,凭单位的交款手续和土地部门意见,可用正在办理手续的土地进行质押。
(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亟待突破。应借鉴重庆、成都、天津等先行地区的好经验,在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13分配权。对于农村土地确定为非公共利益建设用地,可以允许在土地集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交易,土地增值收益绝大部分应返还原土地所有者,从而使农村转移人口带着资产进城。同时,积极探索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管理限制,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项政策,让进城农民能够自由落户,公平享受城市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五)独立工矿区的发展需予以重点支持和关注。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辖区内支撑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独立工矿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全部矿区企业职工家属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经过多年开发,矿区的资源已逐步枯竭,人员就业面临很大压力。近期,国家将对独立工矿区出台支持政策,建议省政府在独立工矿区政策支持上向xx予以倾斜。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但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同时也要注重当前与长远平衡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城镇化。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人”的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一是加快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14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加快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条件。二是完善基础支撑。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等设施,让广大进城群众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三是强化社会保障。逐步探索加强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
会保障体系的接续,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随人走,待遇提升。
(二)把握发展规律,追求质量效益。认真吸取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盲目扩张、农村凋敝、“城市病”等教训,始终坚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城镇的统筹与均衡发展。按照“两大三小”组团式发展布局,依托区位、交通、环境、市场等要素,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中心城区、中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注重四化同步,提供动力支持。坚持四化同步,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注重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继续强化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地位,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百亿元产业集聚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注重城镇化与大商贸、大旅游发展同步。按照“四大一高”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大商贸、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市场,凝聚人气,提升形象,刺激消费,带动就业。三是注15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效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强转移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加非农就业者迁移城市的就业能力。四是注重城镇化与信息化同步。积极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技术在城镇化建设的应用,让信息化为城镇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四)体现生态宜居,实现绿色城镇化。始终把绿色发展放在城镇化推进的重要位置,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突出产业绿色。进一步鼓励发展节能性环保产业,继续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以更少资源实现更多经济价值生态。特别是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入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突出环境绿色。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城镇为目标,完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城镇环境保护设施,加大生态乡镇等生态建设力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进城镇化。
篇八: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乡镇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汇报
近年来,**镇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与指导下,**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加大**镇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将**镇打造成为全市样板镇、示范镇,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现将试点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建设情况
(一)群策群力部署规划设计。立足长远,规划先行,累计投资近千万元编制了**新区概念性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规划设计、**镇总体规划(XX-2030)、**镇镇区(金樟组团**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规、**村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镇核心区村庄规划,启动了**镇旅游小镇及文石古村旅游专项规划,提出了“铸精品显特色打造庐陵风韵雅镇,高标准快节奏建设美丽新区山水新城”的工作目标。
(二)稳扎稳打搞好城镇建设。一是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余万元新增总长**公里的“两纵四横”的镇区路网,初步形成核心区路网框架,其中**大道已成为连贯吉泰走廊南北两极的关键通道之一。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个一”(**中心幼儿园、郊野公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步行街、集散地、垃圾中转站、公共停车场、**医院、镇区农贸市场)。二是稳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七个一”(镇区污水处理站、连锁商业超市、一批金融网点、水冲式公厕、自来水主管网、一批交通设施、天网工程),其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等场所成为镇区群众人气聚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是稳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将镇域市政、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进行外包和绩效考核,有效改善了全镇整体面貌,创新了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镇组建了镇综合执法局,扩大了人员队伍,加强对“两违”、卫生、安全生产、水务等领域开展行政执法,探索综合整治机制。特别是在“两违”管控方面,通过镇执法队伍每日不定时巡查,村民、村干部两级匿名举报,农村建房联审制度三者结合的有效方式,摸索出符合**镇情的“两违”管控路子,对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项目推进的及时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全心全意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大力丰富发展镇区业态。镇区建有商业步行街,商业店面已逾**多平米,形成集餐饮、五金、服饰、宾馆、超市、物流等于一体的商业聚集区,进一步夯实镇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依托**及**流量,不断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初步划定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范围,现已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征迁工作、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三是加快保护开发**古村传统村落。强化古村保护开发小组、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力量,为古村旅游项目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成编制《**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力争获取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资金。启动**村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规划设计,积极探索引进旅游公司参与保护开发的商业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是平台建设受客观因素制约。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瓶颈仍广泛存在,特别是镇区核心范围内划定的基本农田过多、用地指标不足等制约因素,致使许多镇重点项目难以推进实施,同时受经济下行等要素制约,项目招引落地困难,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压力。
二是产业发展培育遭遇瓶颈。**镇自身产业基础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主导产业培育和人气聚集受先天影响较大,受社会经济整体环境影响,工业企业发展阻力加大,投资者的观望心理影响到镇区重点项目的落地。
三是攻坚克难的阻力仍然存在。重点工程项目多,涉及征迁工作多,战线较长,触及群众利益面广,遗留问题处置难,旧的方式方法已不再适用,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未能建立完善,社会维稳管控压力大。
四是干部队伍人才还需配齐。大部分机关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政策法规认知和相关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偏低,适应不了当前城镇化建设新形势、新问题、新治理,需要加强城镇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建设、司法、发改、土地管理等口子人才的引进。
三、具体措施
牢牢抓住**镇改革试点等多重发展机遇,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推进绿色城镇化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努力将**打造成为人气聚集、业态丰富、生活智能、人文底蕴厚重的绿色生态雅镇。
(一)打造人气集聚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实施**等综合项目,健全完善现代化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新金融网点、大型连锁商业超市等多元化业态招商、入驻工作,聚集镇区人气。
(二)打造质量厚实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网格化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强化城镇公共设施完善和维护,加快推进现代商贸城的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商贸体系,探索建立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体系,持续提升圩镇配套基础设施及亮化水平,加快实施特色小城镇项目,特别是金樟大道“五化”改造、镇区道路景观改造、现代商贸城及牛街的建设,将持续改善城镇面貌。着力完成道路修建,全面启动**工程,不断厚实山水**的发展基础。
(三)打造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推进公共绿地、生态公园及古村落保护、通信网络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古村的保护开发项目,将极大的拉动城镇人口流量,进一步聚集地方人气,通过积极引进职业教育企业、电子科技、娱乐游玩等环保项目,进一步提升城镇发展品味,通过改造升级镇域网络信息平台,使4G通信、广电等网络信息全面覆盖行政村,着力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城镇。
推荐访问:某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城镇化 情况汇报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