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5篇
来源: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2-08-19 10:00:04 点击:
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5篇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 从实际出发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座谈发言 去年下半年,我国个别地区出现煤炭电力供应偏紧现象,部分原因是有的地方搞“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
际出发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去年下半年,我国个别地区出现煤炭电力供应偏紧现象,部分原因是有的地方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导致一些煤炭产能难以有效释放。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实现“双碳”目标,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但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短期内煤炭的“压舱石”地位很难改变。在全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 94%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消费比重依然达到约 57%。天然气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煤炭,但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仍超过 40%,利用它来替代煤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以电力供应为例,在我国,煤电目前以不到五成占比的装机,生产接近
六成的电量,并支撑超过七成的高峰负荷需求,仍然是电力供应的主力能源。
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来看,新能源在短期内也很难完全替代煤电。近年来,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但它们发电“靠天吃饭”,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的不足,依然需要煤电发挥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的作用。去年的欧洲能源危机,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2020 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量,但去年欧洲风电出力显著低于常年均值,以至于不得不增加煤电和气电发电量来弥补缺口。这也提示我们,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仍要做好煤炭等常规能源的应急储备,以保障用电高峰时段的供应。
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煤电机组的改造升级是有效手段。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截至 2020年底,我国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煤电机组约为 9.5 亿千瓦,节能改造规模超过 8 亿千瓦。特别是 CCUS(二氧化碳捕捉、封存与利用)技术
的应用,给煤电减排二氧化碳提供了一种转型路径。或许有一天煤炭也能够实现低碳利用,成为低碳能源。另一方面,从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举,也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向。与燃烧发电相比,煤化工排放的二氧化碳集中度高、易回收。在技术和环境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发展煤制油气、醇类燃料替代,也能降低我国的油气进口依赖度。
实现“双碳”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更不意味着要“一刀切”去煤。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使煤炭和新能源实现更加优化的组合,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必将实现良性互促、协同并进。
篇二: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
落实“双碳”战略心得体会发言2022 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晋中视察时就推进“双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总书记的这番论断,既点明了我们在“双碳”战略中“主动而为”的战略立场,更指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科学方略。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双碳”战略更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场战略中,深刻理解“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战略出发点至关重要。
一方面,从世界水平来看,我国目前降耗任务依然艰巨,粗放式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沉疴未除;另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问题,更是一场在技术层面、生产和消费方式层面、社会治理层面的系统性变革,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此时此刻下决心推进“双碳”战略,绝不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更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随大流”,而是一场主动为之的深刻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上的一招先手棋。
要下好这盘棋,就必须贯穿科学辩证的方法论。
“双碳”战略所涉及的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既要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又要处理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创新驱动与进度时序的关系,唯有“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方能经得住改革对我们的多重考验。
改革虽极其复杂,但并非无章可循。早在主政宁德之时,习近平同志就提出,“闽东的振兴在于‘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在浙江省任省委书记之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指导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走出了一条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共存的和谐发展之路。
今日的“双碳”之路,依旧可以在基层乡村进行最广泛的实践,并汲取最朴素的智慧。
乡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生力军。天为罗盖地为毯,太阳、风、水皆可用。“变肥为宝”“落红化泥”,山野间的每一缕阳光、每一股清流都是生物能源凝聚的现成宝藏,对推动能源改革、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有着深刻的启示。
乡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潜力股。土壤是天然的固碳库,茂林是无穷的碳汇银行。乡村的好空气、好生态已经纳入经济循环圈,推动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改变。
乡村更是实现绿色低碳生活的“样板间”。如何妥善处理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乡村最有可能探
索出一条路子来。为国人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空间的同时,进行一场深入肌理的发展模式之变。
举一纲而万目张。只要进一步增强“主动为之”的战略主动性,把握节奏、统筹推进、稳扎稳打,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心得体会
国务院最近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从控制增量、加大投入、创新模式、依靠科技、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工作部署。打好节能减排这场攻坚战,各方面需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作为一项“硬任务”,通力配合,认真落实,务求实效。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在现实生活中,有限的能源资源,脆弱的自然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果不抓紧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任由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持续下去,不但会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增加污染排放,还会加大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必须加大力度,促进节能减排。党中央、国务院从去年以来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也作出了许多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但必须看到,节能减排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其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很大,只有全社会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不折不扣,才能实现已经确定的节能减排既定目标。相关主管部门对此更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从而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到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落实节能减排,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必要条件,把好新上项目准入关。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
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要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二是积极推动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科技专项计划中,安排一批节能减排重大技术项目,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力度。
三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制定和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认真总结经验,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利用国债资金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加大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同时,要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
四是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并完善相关政策。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要公开通报,限期整改;
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和惩处,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实施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推进城镇供热价格改革。健全排污收费及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还要建立国家节能专项资金,制定节能节水和环保产品目录,出台鼓励生产和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税收政策,研究建立对量大面广的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
五是强化节能宣传。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节能科普宣传活动,实施节能宣传教育基地试点,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关键还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篇三: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
际出发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去年下半年,我国个别地区出现煤炭电力供应偏紧现象,部分原因是有的地方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导致一些煤炭产能难以有效释放。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岀,“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实现“双碳”目标,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但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短期内煤炭的“压舱石”地位很难改变。在全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 94%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消義比重依然达到约 57% O 天然气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煤炭,但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仍超过40%,利用它来替代煤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以电力供应为例,在我国,煤电目前以不到五成占比的装机,生产接近六成的电量,并支撑超过七成的高峰负荷需求,仍然是电力供应的主力能源。
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来看,新能源在短期内也很难完全替代煤电。近年来,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但它们发电“靠天吃饭”,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的不足,依然
需要煤电发挥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的作用。去年的欧洲能源危机,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2020 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量,但去年欧洲风电出力显著低于常年均值,以至于不得不增加煤电和气电发电量来弥补缺口。这也提示我们,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仍要做好煤炭等常规能源的应急储备,以保障用电高峰时段的供应。
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煤电机组的改造升级是有效手段。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截至 2020 年底,我国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煤电机组约为9.5 亿千瓦,节能改造规模超过 8 亿千瓦。特别是 CCUS(二氧化碳捕捉、封存与利用)技术的应用,给煤电减排二氧化碳提供了一种转型路径。或许有一天煤炭也能够实现低碳利用,成为低碳能源。另一方面,从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举,也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向。与燃烧发电相比,煤化工排放的二氧化碳集中度高、易回收。在技术和环境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发展煤制油气、醇类燃料替代,也能降低我国的油气进口依赖度。
实现“双碳”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更不意味着要“一刀切”去煤。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使煤炭和新能源实现更加优化的组合,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必将实现良性互促、协同并进。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座谈发言
低碳消费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助推低碳消费,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值得我们每位消费者思考。据统计,全球 72%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家庭消费正相关,家庭消费行为的变化能促使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消费者由传统的高碳消费逐渐调整为低碳消费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策略大多是基于政府补贴、监管和企业供应链减排的视角,重视政府和企业两大主体的作用,但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拉动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主体缺一不可,碳达峰、碳中和策略的实施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消费者策略的变化。
中国高度重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不仅拥有好的环境收益,同时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应对碳排放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低碳消费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加大扶持企业低碳减排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政府对绿色企业进行补贴,运用经济、行政等措施减少企业低碳技术、资源成本,助推绿色低碳消费产品进入市场。
增强企业低碳经济责任感,加大绿色市场有效供给。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需立足于低碳消裝的长期利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引导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并提供足够的低碳
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低碳消费产品性价比,一方面加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缩小低碳与非低碳产品价格差距,让消费者获得实惠。
加大媒体宣教力度,引导消费者增强低碳消费的环保意识。宣传低碳消费知识,向公众传播低碳消费的内涵及意义。引导消费者关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同时让消费者认识到低碳消费的环保效益,增强消费者的荣誉感和动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城市交通带来的能源需求。助推低碳交通工具的研发工作,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退税等政策,鼓励髙能量低电耗技术发展。
加快低碳消费认证制度,加强低碳消费制度政策落实。进行试点推广低碳消费碳足迹标签,对国内产品釆取“低碳消费碳足迹标签”,引导低碳消费。通过设立低碳消费标准,制定低碳消费的评估指标,运用消费补贴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
篇四: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
把握“双碳”目标的当前与长远关系心得 体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稳妥把握“双碳”目标的当前与长远关系,是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重要考量。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仍然存在一些不尊重经济规律的盲目行动。比如,有地方提出的减碳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搞“运动式”减碳;有地方单纯以减碳结果为导向,只看数据变化,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简单粗暴地采取拉闸限电等行政手段减碳;还有地方错误认为碳达峰之前还有排放空间,加快盲目上马“两高”项目,搞“碳冲锋”。
碳达峰碳中和不只是一个能源替代和技术创新问题,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在时间跨度长达 40 年的进程中,完成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作为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尤其要做好减法和加法。首先要明确方
向性问题,解决好“立什么”“破什么”,既要避免“攀高峰”“搭便车”的观望态度、侥幸心理,也要防止阻碍经济发展、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一刀切”。既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又要设置阶段性任务和短期目标,以长远规划引领阶段性任务,以战术目标的实现支撑战略目标的达成。决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要看到,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导向将加剧世界范围经济技术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企业发展业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偏紧。同时,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远不止此。既要看到任务的艰巨性,强化战略思维;又要从务实解决当前突出矛盾问题入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对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统筹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聚焦用力打好攻坚战,久久为功打好持
久战,积小胜为大胜,切实把短期和中长期的时序关系统一于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出一条新路。
篇五: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
实现“双碳目标 ” 心得体会& 循序渐进实现“双碳目标”
心得体会发言
全力实现“双碳目标 ” 心得体会
近期, “碳达峰” “碳中和” 成为热词。
2021 年 6 月 22 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 。
公告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
这是我国推进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全球范围, 发达国家大多在 20 世纪后半期或 21 世纪初就实现了碳达峰。
从国内来看, 我国以往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资源能源消耗过快, 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迫切需要向依靠知识、 技术、治理支撑增长的发展阶段转型。
加强节能减排, 尽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不仅符合我国自身发展利益, 也有利于形成国内低碳行动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良性互动,对于实现“双碳” 目标, 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双碳” 时代, 做好节能减排, 需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着力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以汽车行业为例, 作为节能减排
的重点领域, 汽车业优化生产方式、 推进绿色发展, 对于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任务十分重要。
生态环境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海关总署三部门近日就联合发布公告, 明确自 7 月 1 日 起, 全国范围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 禁止生产、 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 进口重型柴油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
应当注意的是, 要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目 标, 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节能减排手段, 除了控制“增量” , 还要调整和优化结构,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
有统计数据显示, 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 15%, 过去 9 年, 这一领域的碳排放年均增速在 5%以上。
我国从 2009 年就鼓励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中应用, 当前新增公交车中超过 90%是新能源汽车。
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汽车领域应对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的必然选择, 也是解决传统能源所带来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 我们必须加快能源结构优化, 鼓励相关领域的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竞争, 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行业的内在要求。
当前, 全社会对“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 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 继续探索高耗能领域、 行业的发展路径, 离不开科技创新。从汽车业利用新能源技术完成“减碳” 来看, 行业自身创新发展中的节能“内环” 效果在逐步显现, 而减排的“外环” 助力也必不可少。
建筑、 交通等行业
都在不断探索与互联网融合,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技术, 提升分析监测能力, 实现智能减排减碳。
这就要求我国不断强化国家科技创新力量, 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 加快推广减污降碳技术应用, 建立并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机制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通过支持绿色能源、 清洁能源等举措, 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助力“双碳” 目标的实现。
循序渐进实 现“双碳目标”
心得体会发言
3 月 5 日下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先立后破, 而不能未立先破。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 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这不行。这一重要论断再次警醒我们, 能源转型不可“拔苗助长”,必须立足基本国情, 把握好转型节奏, 实现不同能源品种间的平稳过渡, 先立后破。
历史经验表明, 能源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早在 2020 年,欧盟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超化石能源。
但 2021 年夏季以来, 受气候影响, 欧洲风电供给明显下降, 大幅增加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导致天然气价格暴涨。
从结果看, 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 以当前的技术和基础设
施规模, 尚无法有效保障能源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
此 外, 欧洲“超前”的转型力度已经带来了较为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这些因素都将阻碍转型进程。
过于激进的能源转型目 标往往也会导致误判。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各届瑞典政府都会针对瑞典能源供应转型制定大胆的计划。
该国在 2006 年便做出承诺, 将在不使用任何核能的前提下, 于 2020 年成为世界上首个不使用石油的国家。
根据这一目标, 瑞典必须在 6 年内将一半的一次能源供应转换为可再生能源, 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直到 2019 年, 瑞典仅有 30%的交通用能来自可再生能源。
事实证明, 传统能源逐步退出, 应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 10 亿千瓦大关,占比超过 40%。
可由于发电可利用小时数远低于燃煤机组经济运行小时数, 发电量占比不足总发电量的 30%。
尤其是装机增速更快的风电和光伏, 装机容量占比接近 25%, 但发电量占比不足 10%。
再加上光照、 来风、 来水情况都要“靠天吃饭” , 可再生能源在当前能源系统中尚难担当中流砥柱。
接下来, 在持续加大太阳能、 风能等新能源投资力度的同时, 必须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健全完善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
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有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与此同时, 包括煤炭、 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能源, 既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 又是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安全的“稳定器” 。
一方面, 我们应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 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在充分发挥煤炭在能源系统中“压舱石” 作用的同时, 做到“吃粗粮干细活” , 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发展现代煤化工, 优化煤炭产能布局。
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 继续有序淘汰落后煤电, 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 应充分重视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的作用。
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 我国能源发展进入增量替代和存量替代并存的发展阶段,天然气是碳排放量较低的化石能源, 灵活性强, 大力发展天然气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双碳” 目标的提出, 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桥梁” 作用日益突出。
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坚持立足国内, 持续提升国内气田增产增供水平, 加快推进“全国一张网” 建设, 提升互联互通能力, 进一步完善储气调峰体系, 增强多元化进口能力, 多措并举应对可能出现的国际油气供应中断和价格波动。
能源转型在做到“开源” 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节流” 。
节能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核心。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3%左右, 年度实际完成降低 2. 7%, 距离完成指标尚有一些差距。
未来, 要继续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 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从源头和入口 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推荐访问:全力实现“双碳”目标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目标 双碳